反洗钱新规来了!8月1日起,现金买黄金超10万元需上报! 实物黄金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既是天然的货币,又具备良好的流动性与匿名性,现在就是想针对匿名性围追堵截。 实物黄金的流动性自不必说,以很小的体积就可以轻易实现较大额度的交易和互换。 实物黄金的匿名性其实也容易理解,因为实物黄金不像实物纸币那样有冠号,也不像线上交易能够留下痕迹,并且黄金还可以随时被分割或重新熔铸,所以一件实物黄金在被交易之后,其实是很难被追溯的,更是根本没有办法锁定它的下一次交易。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新规所规定的内容,其实还附加了“现金”条件,是“现金买黄金超过10万元需上报”,关键在于,基于法定货币的交易是可被追溯的。 所以这次的新规其实并不是孤立举措,而是系统性收网的一环。 实际上随着近年来以反诈为名义的各类措施不断加强,法定货币交易的可追溯性已经越来越强了。首先是取得实物货币的操作难度已经较大,仅仅是“大额取现预约登记”和“设置ATM取现上限”就已经能够极大程度地限制取现行为,那么对余下更少的取现行为进行识别的难度就大大下降。针对非柜面转账的限额,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就不展开了。 绝大部分交易行为毕竟还是通过法定货币实现,而以法定货币计的黄金价格都处于随时变动中,所以就更难以另外找出一个一般等价物进行黄金交易。针对法定货币监管的大网已经建立起来,条件已经成熟,所以现在才能够发布针对实物黄金匿名性的黄金交易新规。 换言之,管住了法定货币,其实就是管住了黄金的匿名性。 在世界范围内,针对贵金属交易的监管程度愈加严格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而且国内像深圳这样的黄金交易集散中心从去年以来就开始加强了对黄金交易的监管,要求达到一定额度就实名登记,现在的新规并非完全的新事物,只是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实名登记的监管。 新规提到,加强对黄金交易的监管是为了反洗钱。其实,洗钱并不一定刚需“一般等价物”的属性,像艺术品、奢侈品、古玩这样非常明显的“非标品”就常常被用于洗钱犯罪。 当然我们这里并不是在否认一些犯罪分子确实在利用实物黄金的匿名性进行洗钱,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实物黄金的匿名性实际上还可以被用于逃税,而且这部分需求刚需“一般等价物”,不可能转向非标品——这其实也是加强黄金交易监管没有明说的另一层用意。 因此,针对实物黄金的匿名性的需求只会被新规压制,而不会就此消失。所以在新规完全落地前,会有一波抢跑的购入需求,这些购入行为关联的卖出行为还会形成一个相对短的长尾效应;而在长期,有什么样的替代品,既能够有(相对的)匿名性,又能够有货币属性,同时还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呢? 聊到这里,相信大家越发觉得BTC的价值所在了!
深度!为什么极其聪明的人,一辈子却留在了社会最底层? 有些人真的聪明到 —— 你都怀疑这个人是不是穿越来的。 他什么都懂。 历史的暗流、哲学的边界、技术的锋刃、社交的密码,懂交易,懂币圈,懂股市…… 可是他却活得像个鬼。 你在 CBD 拿着保温杯冲枸杞,他在城中村点着小烟讲黑格尔 。 你听老板 PPT 瞎吹一个亿的融资梦,他正蹲在家门口跟菜市场大妈聊结构主义 。 你说他不行?你打心眼里羡慕他。 但他真就一辈子没 “混出头”。 ———————————— 为什么极其聪明的人,反而会困在社会的最底层? 我们慢慢说,不急。 先搞清楚一个问题:聪明人,到底聪明在哪? 他们不是那种考试第一名的 “聪明”。 也不是老板眼里 “会来事” 的聪明。 他们的聪明是 —— 对世界有种深刻的 “无用洞察”。 看得穿,看得透,看得太多。 比如,一个普通人看到一个穿西装开宝马的人,会自动代入 “成功人士” 的标签。 而聪明人看到的是:贷款、压力、身份焦虑、权力游戏,还有装出来的自信。 他知道那一身西装撑不住他快崩塌的自尊。 他甚至能一眼看出:那是一个为了维持 “体面” 而痛苦挣扎的空壳。 他不想演戏。 问题就在这儿了。 聪明人,不愿演。 ———————————— 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剧场。 每个人都在演戏:老板演领导,员工演努力,客户演尊重,甲方演专业,乙方演服从。 甚至连爱与婚姻,很多时候也不过是角色扮演的延伸。 可聪明人 —— 天生有种 “破第四面墙” 的冲动。 他不愿意继续演。 他知道这场戏的剧本谁写的,也知道观众根本不在意真相。 他看穿了,却演不来。 他要么离场,要么坐在角落里冷笑。 于是,社会开始惩罚他。 这世上,有两种聪明人。 一种叫 “操作型聪明 ”。 一种叫 “认知型聪明 ”。 前者会钻制度,会包装,会在人群中找到最优策略。 后者会思考,会质疑,会把一切看得太明白。 操作型聪明的人 —— 升职、发财、谈笑风生、混得风生水起。 认知型聪明的人 —— 多半失语、边缘、甚至痛苦。 为什么? 因为他们搞错了赛道。 你用哲学思考问题,别人用 KPI 评估你; 你研究社会结构,别人看你有没有 “搞到资源”; 你反思消费主义陷阱,别人问你买不买 iPhone 20。 他们不是不行,而是 —— 行得太慢。 ———————————— 社会是个游戏,但不是智力游戏。 它是权力游戏,是资源游戏,是熟人游戏,是表演游戏。 不是你懂得多,就能赢。 很多人不服这话。 他们还在幻想 “努力 + 聪明 = 成功”。 拜托,醒醒好吗? 聪明人也分等级的。 牛顿聪明,晚年研究神学,穷困潦倒; 王国维聪明,跳湖; 屈原聪明,抱石; 乔布斯聪明,也被苹果踢了出去; 孔子聪明,一辈子求人办事,还死在外地。 他们的问题,不是笨,而是太早懂事。 ———————————— 真正高段位的人,会 “选择性装傻”。 你看他笑眯眯的,其实早把你祖宗十八代分析透了。 但他一句都不说。 他知道 —— 说了你也不懂。 还不如留着这点精力赚钱、泡妞、养猫。 聪明不等于高情商。 情商,是让你知道什么时候该闭嘴、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装傻。 而太多 “聪明人”,只是把自己活成了社会的噪音。 说得再多,没人听。 还惹人讨厌。 ———————————— 还有一个残酷现实: 穷人家的聪明人,死得最快。 你以为你比别人聪明,就能翻盘。 可你不懂得, 这个社会的 “牌桌”,从来不是平的。 你读了两本书,知道点 “庞氏骗局”、“垄断结构”、“资本剥削”, 然后就妄想推翻这一切? 天真。 聪明人在体系外喊破喉咙,没人理; 傻子在体系里给老板吹彩虹屁,年终奖翻倍。 你说,谁赢了? 人是可以被惩罚的,光凭 “你太知道该怎么活了”。 一个人越清醒,越难快乐。 他在社交中感到虚伪,在职场中感到厌倦,在家庭中感到负担,在爱情中感到算计。 他分析一切关系的本质,然后一个都不想参与。 他放弃斗争,放弃表达,放弃争取。 结果,就成了你口中的 ——“社会底层”。 但你说他失败吗? 也未必。 他可能已经不稀罕赢了。 ———————————— 我有个朋友,智商接近 180。 小时候背唐诗,一看就会。 大学读哲学,精通康德、尼采、胡塞尔。 毕业后却躲在城乡结合部,开了个旧书店。 每天靠卖几本八角钱的旧杂志勉强维持生计。 问他为什么不出去大干一场? 他摇头:“我不想被迫与人合谋。” 那一瞬间,我懂了。 他不是不行。 他只是,不愿意变成某种人。 ———————————— 说白了: 聪明人不是活不成,是不愿跪着活。 你骂他们 “窝囊”、“清高”、“脱离现实” 都没用。 他们确实 —— 输掉了财富、名声、阶级跃迁这场游戏。 但他们赢得了最后的精神主权。 你可能在写周报的时候,偷偷刷着他们在豆瓣的长评。 你可能在聚会喝多后,半夜听他们播客泪流满面。 你甚至可能,悄悄收藏了他写的那句诗: “不愿为世界所用,亦不愿与世界为敌。” ———————————— 当然,聪明人里也有混得风生水起的。 但那是天赋、机遇、情商、自控力、背景,同时在线的结果。 而绝大多数 —— 聪明得刚刚好,但没资本的人,只能困在角落里。 他们不是失败者,只是这场游戏没给他们开外挂。 他们最擅长的,是把真相说出来。 可惜,没人想听真相。 ———————————— 就像那句话说的: “你醒着,却活在梦里;别人做梦,却笑着赚了大钱。” 所以你才会困惑。 才会问出这个问题。 为什么聪明人一辈子留在社会最底层? 因为他们太早看懂了,但不愿演、不会装,也不想爬。 他们选择,不合作。 ———————————— 最后一句话,不送鸡汤,不给答案。 你要是聪明,就自己品。 “被看见的才叫价值,没被看见的叫异类。” 要么演,要么疯。 兄弟们,你选哪一个?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