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学站桩最简单的方法是网上搜一下杭州正圆太极院的徐建民老师的导引站桩的视频,跟着练就对了。坚持 10-15 分钟以上就会感觉到立竿见影的全身上下,大脑和眼睛极为舒适的效果。 时间不够的,可以靠墙下蹲到大腿和地面平行 (wall sit),双手可以采用环抱的态势。站一分钟以上大腿肌肉就剧烈颤抖,撑不住了可以起来休息十几秒,再接着做。能够累积坚持三分钟这样的动作,也可以体会到类似的舒适感。但普通的站桩久后,心跳会变慢,而高强度的靠墙站桩则心跳还暂时稍微变快了一点。 站桩的健身原理本质上应当很简单,就是一种轻柔的持续的等长运动 (isometric exercise), 伴随着全身的自然站立放松的姿势,极大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彻底的滋补大脑,眼睛和身体各个器官。但站桩的时间需要突破一个临界点 (10-15 分钟)才能体感明显。市面上很多书用过于晦涩的语言解释站桩,对于新手而言是浪费时间。 站桩在全世界为什么没有被推广开?猜测原因有几个:一是比较枯燥,尤其是前面十几分钟,如果坚持不下来,体会不到结束后的舒适感,大部分人就会放弃。二是此运动看上去毫不性感,因此在年轻人群体中很难推广。但其实就滋补身体的效果和时间的性价比看,强过绝大多数运动。三是练习此运动不花任何钱,因此基本没有商家吃饱撑了愿意推广它。四是因为无利可图,没有公司和机构原因花大力气做双盲实验,在现代医学框架下严谨的证明其极为强大的健康效果。 每当我看到那些亿万富翁过了六十岁以后被各种慢性病困扰,自己不动脑筋去探索,虔诚的服用大量处方药来战战兢兢的维持痛苦不堪的日常生活,就感叹,这世上本来有那么多唾手可得的好东西,但人们被愚蠢短视的大众传媒和自己的懒惰蒙上了眼睛,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在做充足的准备活动,不受伤的前提下,每天刻意的做高强度间歇训练 (比如短跑冲刺,或者打影子拳,竭尽全力的蝶泳自由泳,等等),可以对身体产生高强度的刺激,促进细胞线粒体生成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提高代谢率,对整个身体有系统性的好处。力量训练也可以促进线粒体的生成,但单位时间的效果比高强度间歇训练弱一些。 线粒体越繁荣,细胞能源供给越充足,人就会真正的感觉精力旺盛。如果你年轻时在摇滚乐会里狂跳几个小时也不累,但现在经常很快就感觉疲倦,主要原因是因为长期缺乏高强度运动的训练,导致细胞线粒体的缺失,整个身体系统能量不足,恶性循环,每况愈下。 而长跑和长距离游泳这些有氧运动,在促进细胞线粒体生成的效率上,则比高强度间歇训练和力量训练差很多,而且消耗时间更多。一次慢跑超过 20分钟后,身体损耗更大,而增加的健康收益越来越小。一周九十分钟的慢跑,在线粒体的增生上的效果,还不如 20分钟 (包括中间休息时间) 的高强度间歇训练。 以前我很喜欢长跑和长距离游泳,还要和别人攀比成绩,现在观点有改变。成绩不重要,关键是要给身体持续足够强的运动刺激,促进线粒体生成,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可以有接近年轻时的旺盛精力,同时又有远比年轻时更精准的控制力,这样可以极大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