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Hu Ping胡平
关注
统计数据
352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757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Hu Ping胡平
3个月前
照老师做的去做,你将来会成个老师。 照老师说的去做,你将来会成个圣人。
#老师
#圣人
#教育
#成长
#榜样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3个月前
菜是好吃的草,草是难吃的菜。 药是有益的毒,毒是有害的药。
#食物
#毒药
#草药
#美食
#健康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3个月前
非基督徒不要礼拜,但要礼拜天。
#非基督徒
#礼拜
#礼拜天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3个月前
你可以选择朋友,但你没法选择敌人。 这便是敌人最为可恨之处。
#朋友
#敌人
#选择
#人际关系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3个月前
垮台是一种奢侈,因为你得有台可垮。
#垮台
#生活哲学
#奢侈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3个月前
希望,实现不了让人绝望,实现了又让人失望。
#希望
#绝望
#失望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3个月前
如果有来世,就该有前世; 既然无前世,所以无来世。
#前世今生
#哲学思考
#生命探索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3个月前
对历史上的独裁者表示崇拜往往是出于幼稚可笑的角色认同。你崇拜独裁者,是因为你把自己想象成独裁者或独裁者的宠臣。为什么不把自己想象成独裁者治下的牺牲者呢?老实说,后者的可能性大得多。
#独裁者
#历史
#崇拜
#角色认同
#政治分析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3个月前
这不是没有英雄的时代。这只是不把英雄当作英雄的时代,因此,这正是英雄尤其是英雄的时代。
#英雄
#时代
#英雄主义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3个月前
前人回首往事,常以不曾逾越规矩为荣。 今人回首往事,常以不曾逾越规矩为憾。
#回首往事
#不曾逾越规矩
#传统与现代
#文化对比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3个月前
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最大区别在于: 在古代中国,人们把一切成就归于祖先; 在现代中国,人们把一切挫败归于祖先。
#古代中国
#现代中国
#历史
#文化差异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3个月前
ZT:重磅!中国宣布副总理何立峰赴瑞士与美方代表谈判(世界新闻网) 中国外交部7日一早宣布,中美将展开关税正式谈判。图为外交部发言人林剑6日主持记者会。(取材自外交部网站) 美中关税战开打月余,北京时间7日一早最新消息,美中将展开正式谈判,中国官媒人民日报报导,中国外交部5月7日一早宣布,何立峰副总理将于5月9日-12日访问瑞士,期间与美方举行会谈。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进一步以答记者问方式表示,美国新政府上任以来,采取了一系列违规、无理的单边关税措施,严重冲击美中经贸关系,严重扰乱国际经贸秩序,也给世界经济复苏增长带来严峻挑战。中方为捍卫自身正当权益,采取了坚决有力反制。近期,美方高层不断就调整关税措施放风,并通过多种管道主动向中方传递资讯,希望就关税等问题与中方谈起来。 中方对美方资讯进行了认真评估。在充分考虑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国业界和消费者呼吁的基础上,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进行接触。何立峰副总理作为美中经贸中方牵头人,将在访问瑞士期间,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长贝森特举行会谈。 发言人说,中方的立场是一贯的,无论是打还是谈,中方维护自身发展利益的决心不会改变,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维护国际经贸秩序的立场和目标不会改变。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任何对话谈判必须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开展。 中国有句古话,「听其言而观其行」。美方想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就要正视单边关税措施给自身和世界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正视国际经贸规则、公平正义和各界理性声音,拿出谈的诚意,纠正错误做法,与中方相向而行,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双方关切。如果说一套、做一套,甚至企图以谈为幌子,继续搞胁迫讹诈,中方绝不会答应,更不会牺牲原则立场、牺牲国际公平正义去寻求达成任何协议。 发言人说,中方注意到,一些经济体也正在与美方进行谈判。需要强调的是,绥靖换不来和平,妥协得不到尊重,坚持原则立场、坚持公平正义,才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正确之道。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方将始终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坚定不移维护以世贸组织为内核的多边贸易体制,坚定不移与世界各国共用发展机遇。中方愿与各方一道,不断深化互利合作,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抵制单边保护主义和霸权霸凌行径,共同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推动建设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中国外交部昨天(6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有媒体问到,美中至今仍未见双方真正打开谈判。面对美中双方距离正式打开贸易谈判还有多远?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仅重申,关税战是美方挑起的,中方态度一贯。「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若美方真想通过对话谈判解决问题,就应该停止威胁、施压,在平等基础上进行对话。
#中美贸易谈判在瑞士启动· 45 条信息
中美贸易谈判在瑞士正式启动,双方达成重要共识· 43 条信息
中美贸易协议达成,关税战走向缓和?· 323 条信息
中美贸易谈判再进一步,框架协议能否终结贸易战?· 356 条信息
#中美关税谈判
#何立峰
#瑞士
#贸易摩擦
#中国立场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3个月前
RFA:美众议院通过《台湾国际团结法案》《台湾保证实施法案》《法轮功保护法案》 陈美华(2025.05.06) 美国众议院5日通过了多项法案,包括两项友台法案和《法轮功保护法案》。 美国众议院5日通过了多项法案,包括《台湾国际团结法案》(Taiwan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Act)、《台湾保证实施法案》(Taiwan Assurance Implementation Act)两项友台法案。另外还通过了《法轮功保护法案》(H.R.1540 - Falun Gong Protection Act)。对于美众院通过《台湾国际团结法案》和《台湾保证实施法案》,台湾的总统府发言人X平台账号写道:美国国会的坚定支持明确发出讯号,反对中国滥用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限制台湾的国际空间。台湾的外交部长林佳龙也表达高度欢迎,诚挚感谢美国国会持续透过具体立法作为展现对台湾的跨党派支持。台湾外交部表示,《台湾保证实施法案》要求国务卿定期检视国务院就与台湾关系的交往准则,包括任何后续相关文件。至少每5年需审查一次,并于审查完成90天内向国会提交报告。《台湾国际团结法案》则明确指出,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并未处理台湾与台湾人民在联合国或任何相关组织的代表权问题,也没有在中国与台湾关系上采取立场,或包含任何关于台湾主权的声明;美国反对任何在未经台湾人民同意的情况下,意图改变台湾地位的行动。美众议院全票通过的《法轮功保护法案》则是要求美国制止中国活摘法轮功学员等良心犯器官的行为,并要求总统对在中国明知故犯直接参与或协助非自愿摘取器官的外国人实施签证和财产冻结制裁。
#美国众议院
#台湾国际团结法案
#台湾保证实施法案
#法轮功保护法案
#友台法案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3个月前
特朗普发动了一场有利于中国的战争
#特朗普
#中国
#战争
#国际关系
#地缘政治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3个月前
ZT:《經濟學人》:三大新因素,美國威懾失靈,習近平犯台野心更大膽 《經濟學人》最新一期封面出現了台灣國旗,凜冽點出三大新因素,已經讓美國威懾失色,台灣,可能慢慢落入中國勢力範圍。 2025-05-02 美中關係陷入低潮期。雙方互課超過100%的關稅,幾乎斷絕了貿易往來。兩國都致力於爭奪21世紀關鍵科技的主導權,例如:人工智慧(AI)。雙方也持續進行大規模軍事擴張。在上一次冷戰中,像這樣的雙邊衝突曾因柏林空運、古巴飛彈危機等事件達到高峰。如今,美國的決心很可能會在台灣問題上受到考驗,而且可能比預期更快發生。 中國聲稱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份,並表示隨時準備好武力侵台。如果台灣宣佈獨立,絕對開戰。但台灣希望繼續作為一個自治的民主政體。美國以一種脆弱的「戰略模糊」政策來調和這種矛盾。既防止台灣正式獨立,又反對中國動用武力解決爭端;向台灣出售武器,卻不保證會軍事協防。 近年這場僵局愈發緊繃。台灣最近三屆總統大選皆由傾向台獨的民進黨勝出。自2010年以來,隨著本土企業台積電逐步確立在先進半導體(包括AI用晶片)製造領域的主導地位,台灣的經濟重要性大幅上升。與此同時,中國的國防支出(以現值計算)已是過去的三倍,侵蝕了美國過去在亞洲的軍事優勢。美國戰略人士仍抱持一線希望,期待只要美方能讓中國相信自己可能會出手介入,習近平就會暫緩他畢生追求的統一目標。畢竟,台海戰爭將是場災難。習近平何苦急著以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的入侵行動,去賭上他的歷史定位與共產黨的未來? 廣告 然而,如今有三個因素讓上述推論變得更加無力。 貿易戰反噬 第一,在川普領導下,美國的威懾力漸漸流失。川普及他的鷹派支持者鼓吹「以實力換取和平」,並將貿易戰和與歐洲漸行漸遠的外交路線視為美國重心轉向對中競爭的證據。 遺憾的是貿易戰帶來了反效果。2024年,川普曾說如果中國試圖入侵台灣,他就要大幅拉高關稅。「我要課你150%到200%的關稅,」川普如此威嚇。如今,關稅已達145%。美國的彈藥已經打光。 這場貿易戰最終比的是誰對痛苦的承受度更高。中國認為自己更有能力挺過。保護主義也傷害了美國的盟友。台灣面臨32%的關稅,台積電則被施壓將工廠移至美國。澳洲、日本、南韓也面對類似壓力,要它們與中國(主要貿易夥伴)脫鉤。儘管亞洲國家不會輕易放棄與美國的安全聯盟,事實上也別無選擇,但它們對於被捲入台海戰爭的顧慮只會更強烈。 中國取得外交掩護 第二,中國對台戰略的最新設想,避開了全面入侵的孤注一擲。中國仍準備以武力奪台,最近的「聯合利劍」演習出動38艘軍艦包圍台灣。但中國同時也在演練新的、威脅更大的「灰色地帶」戰術,也就是不算正式開戰的脅迫手段。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中國利用近年大幅擴編的海警部隊對台灣水域內船隻進行暫時扣押與登船檢查。 廣告 中國的目的是削弱台灣的主權,並讓台灣人民懷疑美國是否真的有意願或能力協防。一些民間貨運公司可能會配合扣押,而國際社會對這類行動的批評力道可能減弱。自2023年以來,中國成功讓70個國家表態支持其「一切」統一努力。換言之,不管是登船檢查或武力入侵,都獲得了外交上的掩護。 台灣政治失能 這樣的灰色地帶戰術正是看準了第三個使前述美方論點站不住腳的因素:台灣政治的長期失能。 儘管大多數台灣人不願成為共產中國的一部份,但島內政治受到兩極化與自滿的有害組合所苦。自去年選舉以來,台灣總統賴清德與親中、控制國會的國民黨,以及由對民進黨幻滅的年輕人所成立的新興第三勢力三方分治。政治僵局導致台灣無法果斷提升國防預算、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或針對危機做好準備。賴清德試圖打擊中國滲透,卻適得其反,加劇了社會對立。 即使川普最終在貿易問題上退讓,這三項因素仍可能在台灣內部造成有害的回饋循環。若美國對台防衛的承諾減弱,台灣內部可能失去抵抗意志;而台灣若無備戰決心,美國出手相助的可能性會隨之降低。如此一來,中國可能在不動一兵一卒的情況下,讓台灣逐步落入勢力範圍。 當然,川普還是有可能隨時選擇升級衝突,但與其冒著與中國爆發核戰的風險,他可能會選擇讓台灣「悄悄滑走」,或達成一項實質放棄台灣的協議。 這將是對台灣民主的重大打擊。久而久之,台灣甚至可能選出一個親中政府。西方半導體供應將陷入恐慌。雖然不至於立刻終結美國在太平洋的主導地位,但要恢復這項主導權必須付出極大努力。中國解放軍也將得以釋出更多資源,擴展軍力影響範圍。美軍則將從目前防守第一島鏈的姿態,撤至連接日本與關島的第二島鏈。想提振亞洲盟友的信心,美國需要和他們簽訂新的經濟與軍事條約。若無法達成,這些國家可能考慮自力發展核武。 廣告 川普希望展現強硬態度。他的保護主義與對盟友的強勢態度,原本是為了讓美國再次偉大,卻正在削弱美國保護台灣的能力。這樣的矛盾,北京不會沒有發現。不久前,習近平仍有理由認為慢慢等到拿下台灣的那一天是較佳選擇。但如今,他可能會認為時機難得,不可坐失良機。 (本文由《經濟學人》獨家授權)
#美中关系
#台湾
#经济学人
#中美贸易战
#军事扩张
#人工智能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3个月前
川普百日執政:常識革命帶來深刻變革! 關稅戰結果首現:中國出口訂單急劇下滑!【嘉賓】北京之春名譽總編 胡平 先生 【主持】#高潔【焦點解讀】04/30/2025
#川普百日执政
#常识革命
#深刻变革
#关税战
#中国出口
#订单下滑
#北京之春
#胡平
#高洁
#焦点解读
#2025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3个月前
林昭(1932年1月23日—1968年4月29日)牺牲57周年感言: 当年活着的人,现在都死了; 当年死了的人,现在还活着。
#林昭牺牲57周年
#历史反思
#生命赞歌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3个月前
ZT:中國共產黨體制的局限性——習近平政權的課題與未來展望(译稿)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 中國研究室 編者按:習近平連任的第三任期,打破了江、胡時期的中共內部政治規則,全面放棄了鄧小平開創的經濟改革開放國策,放棄和停止發展任何民生經濟,大批任用低學歷官員進行鎮壓、維穩和政治迫害,在國際關係上露出獠牙四處樹敵,特別是主動充當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國家頭號公敵,並大肆干預別國選舉和政治,廣泛進行跨國鎮壓、綁架、暗殺,不顧一切對外宣傳共產制度這一先代中共領導人都嗤之以鼻的所謂優越性,在世界上打造了無腦、低能、反智、蠻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國形象和奇葩的思維、話語方式。為了給飽受習近平政權荼毒的中國人進行腦迴路修復,適當拓深腦溝回,我們特別翻譯了以嚴謹、專精、不懈著稱的眾多日本學者合力著就的學術報告摘要,希望讀者能夠從中獲得某些啟發。 📷 <內容摘要>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自1999年度起,受日本經濟新聞社委託,持續推進中國研究項目。本報告書為2024年度中國研究項目的成果,主題為「中國共產黨體制的限界(局限)——習近平政權的課題與未來展望」。 進入異常的第三任期,即所謂「新時代」的習近平政權,面臨國內經濟低迷以及因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引發的美中對立再度加劇等嚴峻問題。政策決策出現遲緩和應對不足的情況越來越明顯,社會混亂程度也較以往更加嚴重。這不僅是習近平個人強權統治的影響,也是共產黨一黨專政體制本身弊病日益突出的表現。在這樣的問題意識下,本年度的研究將從多個角度分析習近平政權所面臨的課題及未來的發展前景。 <各章概要> 序章 混亂加劇的中國經濟與政策遲滯 ——強權政治的弊害,缺乏機動性與有效性 湯淺健司(日本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兼中國研究室室長) 2024年,中國經濟自夏季至秋季,增長速度明顯放緩,超出預期。主要原因是房地產不景氣導致內需低迷長期化。直到9月,當局才開始著手正式的景氣刺激對策,一度引發外界對政府提出的「5%左右增長率」目標能否達成的懷疑。當局在刺激經濟方面動作遲緩,源於經濟政策主導權已從政府轉移至共產黨。當前經濟運作幾乎無法在習近平總書記(國家主席)下令之前推動具體措施,機動性大幅下降。 政府無法對習近平的施政失誤提出批評,導致政策偏向等待指示的臨時應對,存在高度風險。若經濟低迷持續,失業率居高不下及就業不安可能進一步引發社會動盪。事實上,2024年中國多地爆發暴力事件,社會問題日益嚴重。外資企業因投資環境惡化而趨於觀望或縮減對華投資,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拖累中國經濟。 第1章 中國政治體制與長期經濟發展的局限 ——領導人更替也無法解決 劉德強(京都大學經濟學研究科教授) 中國的政治體制,自毛澤東時代的極權體制,經由改革開放後逐步過渡到權威主義體制,在改革開放政策推動下,實現了快速的經濟增長。然而,隨著習近平政權的出現,中國再次倒退回極權主義式的政治體制。在當前體制下,由共產黨統一掌控政治、經濟與社會各個領域,導致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功能——例如私有財產保護、法治保障——無法有效發揮。隨之而來的是,曾經支撐經濟增長的有利條件正在逐步喪失。結果,中國經濟今後長期低迷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不僅是個別領導人的問題,而是源於共產黨體制本身的結構性特徵。只要一黨專政持續存在,真正的市場經濟和法治社會就無法建立。 第2章 川普政府建立與美中經濟關係 ——中國對外經濟政策趨向與發展中國家接近 大橋英夫(專修大學經濟學部教授)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對美出口迅速增長,從而引發了美中之間激烈的貿易摩擦。在川普和拜登政權時期,雙方相互施加制裁和報復措施,對抗關係也延伸至安全保障領域。美國一方面採取「脫鉤」(decoupling)和「去風險」(de-risking)措施,限制對華經濟往來,中國則一方面啟動報復,同時推動相關立法,將報復措施制度化。由於美國加徵關稅和加強監管,中國對美出口出現減少趨勢。然而,這並未必導致美國國內生產大幅增加,而是形成了從第三國繞道進口的格局。同時,中國經由第三國對美出口的路徑,以及中國的對外投資重要性也在上升。川普政權2.0有可能再次透過關稅施壓與中國談判。中國則一方面高舉自由貿易和反對保護主義的大旗,另一方面加強了在全球治理中的參與,並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基礎,積極向全球南方國家靠攏。 第3章 IT與創業熱潮的消退 ——民營企業受壓,人才加速外流 山田周平(櫻美林大學大學院特任教授) 曾經象徵中國近年經濟發展的IT(信息技術)與創業熱潮,正在迅速降溫。隨著房地產市場低迷拖累整體經濟增速,加上習近平領導層過度強調國家安全,對民營企業的打壓也日益加劇,導致互聯網巨頭的業績停滯,創業投資亦大幅萎縮。隨著IT和創業驅動的創新活力減弱,民營企業的生命力也隨之下降,「國進民退」的趨勢逐漸明顯。失望於中國惡化的營商環境,越來越多高端人才開始尋求赴日本等海外發展的機會,人才外流問題逐步浮現。 另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車和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在中共與政府支持下,中國企業依然在全球市場展現出強勁存在感。日本政府和產業界需要一方面持續關注中國創新所帶來的商機與風險,另一方面思考如何有效利用流向海外的中國人才,以及如何應對這一變化。 第4章 「中國風險」對企業行動的影響 ——定量分析不確定性,左右投資決策 張紅詠(獨立行政法人經濟產業研究所 高級研究員) 近年來,外界對所謂「中國風險」的關注不斷升高,但針對中國政治體制的風險、經濟政策前景的不確定性及地緣政治風險等問題,仍以定性討論居多。本文通過文本數據、統計資料及自主調查,對這些政治經濟風險及不確定性進行了定量分析。研究顯示,反映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指數(EPU)以及地緣政治風險指數(GPR)均呈上升趨勢。中國政治領導層對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與地緣政治風險的認知與警惕,以及領導層間的政策分歧,對中國上市企業的設備投資產生了負面影響。對日本企業而言,中國生產成本上升、釣魚島(尖閣諸島)問題引發的中日爭端、美中貿易摩擦與地緣政治風險等衝擊,在短期與長期內都帶來重大影響。企業的受影響程度與應對方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利潤率、對中國貿易與投資的依賴度等自身特性。 第5章 持續惡化的房地產不景氣及潛在金融風險 福本智之(大阪經濟大學經濟學部教授)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不景氣趨勢已經長期化。2024年全國住宅銷售面積已經降至2021年的不到六成。政府一方面試圖通過延長大型開發商的債務償還期限來避免破產,另一方面也透過下調住房貸款利率等刺激需求,但距離徹底解決問題仍有很大差距。由於對開發商財務狀況的不安,連剛需層也對預售購房猶豫不決。若要真正穩定房地產市場,需要通過處理和重組開發商,推動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這同時也需要中央政府發揮領導作用並注入一定資金。此外,還必須清理包括未交付房屋在內的大量住宅庫存。如果對策遲緩,經濟增長將進一步下滑。雖然目前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僅為1.6%,整體金融系統尚未陷入危機,但大量依靠債務展期勉強維持的開發商,以及無法自力償還貸款的融資平台,正在不斷積累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第6章 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及其挑戰 ——克服消費低迷,縮小社會差距至關重要 馬欣欣(法政大學經濟學部教授) 近年來,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2021年正式進入「高齡社會」。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整體國民尚未實現充分富裕的階段,便迎來了高齡化。如何建立一個能夠覆蓋全體國民、並提供充分保障水準的社會保障體系,成為中國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中國自計劃經濟時代起,農村戶籍居民與城市戶籍居民在社會保障上就存在差距。進入市場經濟時期後,社會保障體制進行了改革,表面上實現了「全民保險」,但農村與城市之間,以及公務員與普通勞動者之間,仍存在明顯的保障差距。農村戶籍居民領取的基本養老金金額普遍低於最低生活標準,城市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養老金替代率也在下降。社會保障水準偏低,是導致國內消費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不提高保障水平,政府推動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擴大內需——將難以實現。 第7章 中國的勞動市場與失業問題 ——青年就業困難對社會的影響 箱崎大(獨立行政法人日本貿易振興機構 調查部 主任調查員) 自2010年代以來,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雖然總體失業率尚未明顯上升,但年輕群體的失業率卻呈現上升趨勢。受重視教育的文化傳統、「一胎化政策」使得一名子女需承擔兩位父母老年扶養責任,以及經濟發展等因素影響,中國社會對子女教育的投資持續升溫,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超過60%。年輕人強烈傾向於追求白領職位,即使政府推行「中考分流」,大學生人數依然持續增加。國有企業招聘門檻進一步提高,IT、互聯網、遊戲等熱門行業的招聘需求減少,年輕人難以獲得積累經驗和提升技能的機會。青年失業問題被認為將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造成重大損失。 第8章 國有企業改革的進展與挑戰 ——「主導力量」角色異變與強化 甲斐成章(關西大學經濟學部教授) 自1990年代末期開始,中國對國有企業實施了「戰略性重組」,即推進大企業公司化、小企業民營化,聚焦於戰略性領域重組,改善資產負債表,並進行裁員整頓,這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國有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盈利能力。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針,大多在推動這一系列改革的江澤民政權時期確立。儘管如此,「戰略性重組」的成效仍然有限。2008年金融危機(雷曼風暴)後,國有企業的盈利能力急劇下降,財務狀況惡化。原本應由國家資本控制的戰略性領域投資比重下降,非戰略性領域反而成為國家資本投資的主要方向。 進入習近平時代後,「公有制主導」的解釋、「兩個毫不動搖」的方針,以及國家資本對重要領域的控制政策得以延續。同時,國有企業被賦予了承擔國家戰略與國家安全職能的角色。混合所有制改革,與胡錦濤時代後期一樣,逐漸淡出政策選項。 第9章 中國糧食安全政策的現實 ——通過「黨的領導」保障糧食生產利益 百崎賢之(農林水產省 農林水產政策研究所 主任研究員) 中國糧食安全政策的基本方針,是在人口大國的背景下確保「糧食自給」。在20世紀末以前,政策以全品類糧食自給為目標;但習近平政權初期,方針轉向主食(大米、小麥)全面自給,其他品類則適度依賴進口。2023年底頒布的《糧食安全保障法》將這一方針法制化,同時宣傳國民食物豐裕的成就,意圖進一步強化黨的統治權威。 另一方面,進入第三個任期後,儘管人口減少將使主食供需趨於緩和,習近平政權仍以國家安全為最高優先,針對外部不確定因素,重新強調增產玉米、大豆等飼料作物與食用油作物,以降低進口依賴。同時,提出「大食物觀」,呼籲應對食品多樣化與品質安全需求。但在地方政府層面,依然以糧食生產穩定與耕地保護優先。 為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建設」,共產黨提出,通過「從消費地補償生產地」的機制,來支撐「收益低」的糧食生產,保障生產地區政府財政與農民收入。在鄉村振興方面,強調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制」,促進集體經濟發展,推動城鄉融合,縮小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在經濟前景不明的情況下,推動以富裕地區加重負擔為前提的「改革」可能面臨諸多挑戰。 链接:
#中國共產黨
#習近平政權
#經濟改革開放
#政治壓迫
#國際關係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4个月前
这篇报道很有趣——ZT:教宗方濟各逝世︱教廷官網列台灣的英文名為「China」 台灣網民:「顯然台灣人就是中國人」
#教宗方濟各
#逝世
#教廷官网
#台湾
#英文名称
#China
#台湾网民
#中台关系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4个月前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历史没有假设,因为人类行为不可能像物理现象那样重复;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说,没有假设就没有历史,没有假设就没有历史的反思与研究,就没有历史的叙述和评判,就没有吸取经验教训,就没有进步。同样的,人生没有假设。可是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不是常常在假设吗?我们不是常常在想,假设我当时不是这样做而是那样做那么会如何如何吗?
#历史反思
#人类行为
#假设与人生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4个月前
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提出,人口在无所妨碍的情况下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由此必将引出人口爆炸、人满为患一系列严重的危机;大家都深以为然、深感忧虑。马尔萨斯提出要控制生育,得到不小的呼应。然而从现在的情况看,人口并不是一个劲儿地按几何级数增长。 现在有不少人自愿不生育,富裕国家普遍出现人口负增长。那是否意味着冥冥中自有定数,人口多了,无需任何强制,人类就自然会自愿降低增长呢?于是又有人担心,照这样下去,人类岂不会自愿灭绝? 不过我想,我们也不必担心人类真的会自愿灭绝,一旦人口降低到某一 程度,无需强制无需奖励,人类又会自愿提高增长了。
#人口增长
#马尔萨斯理论
#人口负增长
#控制生育
#人口爆炸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4个月前
ZT: 亚裔中产娃从藤校退学 他写给2025届新生的信触目惊心... 留学全知道 近日,Reddit教育板上一封名为《致2025届毕业生的信——来自一位常春藤辍学生》的邮件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 有一位美籍日裔的学生帖主,靠着优秀成绩拿到不少精英大学录取,最后选择去普林斯顿,普大还给了他全额奖学金。 他满怀期待去入学,结果,第一学期就因患上严重抑郁症入院,最后决定从普大退学。 后来帖主转入家附近的社区大学重新开启新生活。他将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写成了一封《致2025届毕业生的信——来自一位常春藤辍学生》的信,借此希望能让后来的学弟妹们重视择校问题。 帖主在藤校就读的一学期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如此毅然决然离开梦校? 在藤校就读一学期,我都经历了什么? 这封帖子内容如下: 发帖人来自南加州的一个普通亚裔家庭,高中毕业时,他凭借无可挑剔的成绩单——全A、4.7的GPA、1580的SAT、36分的ACT、优秀毕业生代表致辞,如愿拿到了梦校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他以为自己终于站上了巅峰,却在入学后迎来滑铁卢。 进了普林斯顿后,沉重的课业负担让他喘不过气,他感觉“教授上课就像在用另一种语言讲话”。曾经他擅长的一切都变得陌生、困难。 与此同时,周围的同学个个都是天之骄子,聪明、有见识、极具竞争力。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配得上这所学校。 他的心理状态开始崩溃。焦虑、抑郁、失眠、社交障碍接踵而至。 他发现自己在课堂上坐立难安,与人交往变得异常困难。学业压力、文化和圈层的隔阂、再加上一段失败的恋情、以及东亚孩子对家人报喜不报忧的习惯,导致他在学校寸步难行。 他开始害怕打开任何和学校有关的邮件、害怕看到教授名字。最后,他住进了医院,和父母商议决定退学。 在信中他说:这个决定对亚裔家庭意味着「放弃未来」,但他已经不想再做那个为了赢得老师和父母认可、不断讨好他人的孩子。 真正的勇敢不是硬撑,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为自己而活。 他写信给2025届的高中生,诚恳地劝告他们: 不要为了名校的光环而牺牲自己的幸福。名校并不适合所有人,有时候它带来的不是成功,而是一场慢性崩溃。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绝不会再选普林斯顿。我会选择一个让我安心、让我有归属感、有人愿意真正了解我的地方。 如今,这位帖主在家附近的一所社区大学重启生活,一边读书、一边接受心理治疗,花时间疗愈、认识真正的自己。 (博主回复网友,更新自己的现状:一边在社区大学就读、一边接受心理治疗) 网友们的评价还是持积极、正面的态度。有高中生感谢博主的信件,让自己在择校这个关键时期理智思考。 就连向来重视孩子教育、对名校持有执念的华人家长们也没有judge这位博主。要么讲述了自己孩子当年被藤校拒绝后内心的庆幸——因为不用担心孩子混不下来了。 要么就是积极看待这段经历对人生产生的正面影响。 还有人现身说法自己当年面临相似的困境,最后也是选择退学。然后反思自己重视名校背后的真正动力其实是虚荣居多。 也有一些网友好奇:为啥他不选择休学,等恢复好了再继续就读?毕竟能被那么好的学校录取不容易啊。 作者本人给出了回复: “确实考虑过休学而不是退学,但最终,我实在无法想象自己还能留在普林斯顿。” 可见作者的心理状态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即便休学也无法改变他对学校的排斥和痛苦,最终决定彻底离开。 藤校、精英大学的录取和学历,不仅仅是一张纸,更是对一个人曾经多年的求学经历、学术能力、才艺能力全方位的肯定。 大家好奇,为什么这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尤其是亚裔学生,在顶尖高校难以「混」下去? 亚裔学生在精英大学的艰难生存 这位博主不是第一个对普林斯顿大学产生排斥感的亚裔学生。去年,一位名叫Quon Howery的韩裔学生就在youtube上控诉了自己在普大的痛苦生活。 (这段控诉视频已经被作者删除) “我在普林斯顿已经待了2年半了,我很确信这里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是有问题的,这就不是什么好地方。” “并不是因为课很难,也不是因为压力,而是这里的气氛在很多不同因素的作用下,变得非常窒息且有毒 。” “看到和听到的很多事都让我对这里的人失去信任 。我见证过大一的朋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见过好人变坏 ...... ” 提到自己在普林斯顿的生活,这位曾经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年轻人,用「精疲力竭」「苦不堪言」等词,他告诫大家:“学校排名真的不重要,精神健康比任何一个名校学历重要得多;访校的体验也未必准确,接待人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 四年前的Ivy Day,Quon Howery录过一期开offer的视频。与他得知自己被普林斯顿录取时的喜出望外相比,如今的心境可谓天差地别。 而与选择退学和在社交平台痛诉相比,有些学生就没这么「好运」了。他们选择了极端方式与名校割裂。 2022年5月13日, 21岁的华裔大三学生Jazz Chang的遗体在普林斯顿大学校园内被发现。 Jazz 主修计算机专业,多次荣获校内外奖项,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曾获得Gilman高额奖学金,成绩优异且科研能力出众。 作为普林斯顿 “精英计划” 成员,他积极参与跨学科研究项目,并多次担任国际交流活动的代表。 除了学术上表现卓越外,他还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兴趣广泛,热衷于跑步、武术和极限运动。 校方虽未公布具体死因,但Jazz Chang在生前曾多次前往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2023年4月28日,普林斯顿大学华裔学生Kevin Chang则在住所离世,年仅19岁。 Kevin主修生物与工程,在高中时因文理兼优小有名气。不仅出版过绘本、科研成果斐然,高中时期,他还参与水生真菌研究获得多项奖项,毕业时获得特级优等生荣誉。 他选择普林斯顿后,凭借出色的学术成绩和科研能力迅速成为导师关注的明星学生,其论文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获奖。 尽管校方在讣告中未公开具体死因,但校方社交媒体和其父亲均提及 Kevin长期受到抑郁症的困扰。 这些年,我们时不时就能听到精英大学学生自杀的新闻传出,给人一种现在的好学生很「脆皮」的感觉。 有一位网友以自己熟悉的杜克大学为例,分析了为什么有学生与精英大学格格不入。 精英大学的学生之所以压力大,不仅仅是因为学业本身的难度,更是因为: 这些被录取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完美表现”,缺乏面对失败和挑战的经验; 一些学生内在的心理韧性(grit)不足,却突然就让自己身处一个高度竞争和高预期的环境,不知如何应对; 以及外界(如家长、学校)对他们有极高期待,却很少关注他们的情绪承受力。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高校也要承受“保留率”(学生是否会退学、休学)和“毕业率”的压力。如果一个学生在就读期间崩溃、甚至自杀,这对学生本人和学校来说都是损失。所以,学校希望招到那些能在困难时期坚持下去的学生。 但从学生个人角度来说,这些能被名校录取的好学生,过去多年都在为上一所顶尖大学的目标刻苦学习,但实现目标后的“奖励”是为期四年充满挑战的学术工作。 如果一个孩子在高中毕业时就已精疲力竭,那么可以想象,在那样一个聚集了无数“别人家孩子”的大学里,他未来的四年将有多么痛苦。 执着于名校的学生和父母会陷入一个误区:如果你只是在追求big name,那么一开始的动机就错了。因为对光环的渴望,不足以成为前进的动力。 孩子进入名校,家长职责未完 有报告显示:一些顶尖大学的学生自杀率确实高于普通高校。 例如,根据统计,麻省理工学院(MIT)在2005至2015年间的学生自杀率为每10万人中18.5人,显著高于全美平均水平。哈佛大学在同期自杀率约为每10万人中11.8人,同样高于普通高校的水平。 此外,《全国大学健康评估调查》(National College Health Assessment Survey)显示,亚裔美国大学生比白人学生更容易产生自杀念头,尝试自杀的比例也更高。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显示,自杀是亚裔美国青少年(15至24岁)中的主要死因之一,而这个年龄段正好涵盖了大学生群体。 为什么亚裔孩子更「脆皮」? 首先,与亚裔特有的文化背景与家庭教育有关。 很多亚裔家庭习惯把书读好当作头等大事,从小就被要求拼命学习。孩子们习惯了死记硬背、按部就班。 而当他们走进那些鼓励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的精英大学后,突然发现“课本外”的生活完全不同:老师期待的是讨论和质疑,而同学们也更注重展示个人特色。 这种转变会让许多亚裔学生刚开始手足无措。 其次,对亚裔学生刻板印象的“双刃剑”。 亚裔学生是外人眼中的“模范少数族裔”,这个标签听起来光鲜,可实际上它把亚裔学生禁锢在一个单一的框架里:学霸、不爱运动、不善社交。 这样的刻板印象既抬高了学业要求,又忽略了他们在其他领域的闪光点。结果,不仅外界对他们有固定期待,他们自己也很难跳出这个框架,想要展示自己更多面貌时总会觉得力不从心。 最后,从小到大家长和社会的高期待无形中给亚裔学生施加了更多压力。 到精英大学后,这种竞争氛围不减反增,学业、社交、各种奖学金和实习机会的争夺,让亚裔学生常常感到自己随时可能“失足”。 长时间的紧绷状态不仅容易让人焦虑,还可能影响到他们想要尝试新事物、交新朋友的勇气,从而在大学产生社交困难和压力,难以在第一时间恰当地融入新圈子中。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近年来亚裔学生从精英大学休学、退学、甚至做出极端选择的新闻被多次曝出。 但除上述原因之外,我认为亚裔学生在新环境崩溃、做出极端选择还与亚洲父母确实低估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有莫大关联。 就像这封信下面点赞第一的评论说的:再聪明的学生,如果没有学会“在需要时主动寻求帮助”的能力,也很难在大学中取得成功。而这恰恰是我们东亚孩子和父母之间缺失的功课。 在知乎上,有人提问自己得了抑郁症,父母不相信也不理解该怎么办? 下面网友们的回帖看的人心疼: 有人被父母贴上矫情、懒惰的标签; 有人抑郁严重到轻生服药去洗胃的程度,父母还是责骂他“装疯卖傻”; 要么就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成天太闲了总瞎想,应该多找点事情去做。 父母不理解、不相信子女患有心理疾病,一方面与自己本身缺乏相关教育和知识有关。但更多是因为「孩子抑郁」扯下了父母教养的「遮羞布」,这是多数父母不愿意面对的。 因此,对孩子抱有高期待、高要求的东亚父母,若想真正帮助孩子不仅“活下来”,更“活得精彩”,需要跨越两个关键障碍: 第一,放下「孩子进了名校,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的念头。 进入一所顶尖大学只是新开始,而不是终点。从那一刻起,才真正考验父母是否成熟、亲子关系是否健康。 父母不能只是扮演「出资者」的角色,而应积极鼓励孩子与自己分享大学中遭遇的挑战,尤其是心理压力与情绪困境。 在孩子迈入象牙塔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持续的情感支持与理解,而不是将所有问题归因于“你已经这么优秀了,不该有困难”“你怎么这么脆弱”。 第二,及早弱化对「地位至上、成就导向」的执念,避免毒文化深植。 在「Never Enough: When Achievement Culture Becomes Toxic—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一书中,作者指出:许多 “好学生” 和 “高效员工” 容易陷入 “地位焦虑” 的深渊,其根源往往可追溯到童年。 大脑会通过多巴胺、血清素、催产素和内啡肽来奖励我们在社会中的上升,而当“地位感”下降时,则释放皮质醇等压力激素,产生焦虑与恐惧。 这使得孩子对学术成就、职业完美、工作效率形成依赖,甚至“上瘾”。而这往往源于父母从小对他们“有意无意”的强化——“你要更好”“你不能失败”“优秀才值得被爱”。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虽然看上去光鲜亮丽、但内心早已伤痕累累,不知何时就倒下。
#常春藤辍学
#亚裔学生
#留学生活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4个月前
罗马教皇方济各于梵蒂冈去世。谁将成为下一任教皇?罗马的教皇按规定是不能自己指定接班人的。事实上,只有等老教皇去世后,确立新教皇的事才提上日程。其办法是,老教皇去世后,普世教会根据全球有资格参加选举的枢机主教(就是红衣主教)名单,先选出合适的候选人,一般是12名。然后,这1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枢机主教们(规定必须在80岁以下)再召开关门会议,商议和票决出新教皇。按规定,需要得到至少三分之二和外加一的票数才能当选。如果一次投票无人当选就再投票,再投票。如果在30次投票后还没有人获得足够票数,就以得票最多者当选。 教皇产生的制度是靠无记名投票,但是它算不上民主。因为这套制度不但只赋予100多位枢机主教以选举和被选举权,而且整个过程是封闭的。 说来有趣的是,教皇产生的制度虽然算不上民主的,但是在历史上,它曾经为民主制的产生起到过特殊的积极作用。因为在过去,最制度化的权力交接是世袭制。可是,教皇却无法世袭。因为教皇是独身,没有子嗣。这就逼出了票决制。古希腊也采用票决,但古希腊的民主是直接民主,人民投票主要是针对问题作决定,不是选举最高权力。教皇的产生是最早采用无记名投票的。这在历史有它的积极作用。
#罗马教皇
#教皇选举
#梵蒂冈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4个月前
“中国冲击”给美国上了一课,但特朗普搞错了本质问题
#中国冲击
#美国
#特朗普
#本质问题
#中美关系
#经济影响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4个月前
4月15日是胡耀邦逝世36周年。胡耀邦最主要的的功绩是:勇敢地平反冤假错案,组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组织理论务虚会,推动思想解放运动,保护民主墙,反对逮捕异议 人士,保护大学生竞选运动,保护党内一大批自由派知识分子,反对压制人道主义与异化的讨论,抵制“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支持政治改革讨论,抵制“反资产阶 级自由化”。 胡耀邦在1979年6月全国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的一段讲话,对取缔民主墙和逮捕魏京生等人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胡耀邦说:“我始终支持任何人在社会主义 制度下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希望大家都在宪法的保护下享有最大的自由。尽管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以及在这次人大会议上,不少同志点名也好或不点名也好,批评 我背着中央,支持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所谓民主化运动,助长无政府主义,但我仍要保持我自己的看法。”“我奉劝同志们不要抓人来斗,更不要抓人来关。” 众所周知,胡耀邦是以“反自由化不力”的罪名被迫辞职的。平心而论,这个“罪名”倒不冤枉。身为专制政权的最高领导人之一,胡耀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拒绝实行政治迫害,坚持对不同政见和民主运动的容忍。 同样的,我们赞扬赵紫阳,纪念赵紫阳。赵紫阳早在四川主政时就大胆改革,出任总理后就把四川经验推向全国。赵紫阳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实际组织者和领导者,为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私有化以及加入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赵紫阳在接任总书记后,努力把反自由化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并重新开启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政治环 境。最重要的是,在八九民运期间,赵紫阳坚持对话,坚持用民主和法制的方式解决问题,坚决反对用武力镇压和平抗议的民众。为了坚持这一道义立场,赵紫阳被 软禁16年,威武不屈,至死不渝。 容忍不同政见,反对暴力镇压和平抗议,虽然它只是体现了最基本的人道人性和最起码的道德良知,但那就是对专制暴政的釜底抽薪,那就意味着整个国家开始走上和平的民主的正确轨道。 共产专制是一套庞大而复杂的国家机器,可是要使这台机器能够正常运转,就必须要不断地实行政治迫害,就必须要不断地实行以言治罪。一旦它停止了政治迫害, 停止了以言治罪,这台庞大的专制机器就瘫痪了,停顿了,就死掉了。共产专制从不吃素,它必须天天喝人血吃人肉才能活下去,一旦它不喝人血不吃人肉了,它马 上就渴死了饿死了。 先前不少人在谈到中国和苏联东欧等国改革之异同的时候总是说,苏联和东欧是先政治改革后经济改革,中国则是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苏联和东欧是激进,中国 是渐进。其实这种说法根本不得要领。中国与苏联东欧改革的真正区别仅在于一点:当民众发表不同政见时,你抓人还是不抓人?面对着一波一波的和平的民主运 动,你到底是镇压还是不镇压,杀人还是不杀人? 胡适有句名言:“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说:“有时候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其实,容忍和自由本来就是一回事,是同一 件事物的两面。只不过自由是对自己而言,容忍是对他人而言。诚如殷海光所说:“同是容忍,无权无势的人易,有权有势的人难。” 民主国家的掌权者,由于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衡,想不容忍也难,故而其容忍尚不足为奇。因此,容忍的重要性尤其体现在那些其权力不受制衡的掌权者身上:能够 不容忍而却肯容忍才最难能可贵。专制制度是怎样转化为自由民主的?从掌权者的角度,那就是从容忍不同政见开始的。 东欧和蒙古等共产国家是怎么转型的?就是面对大规模的群众和平抗议,当局一改过去武力镇压的立场,转而和抗议者和平对话。一旦当局承认了人民和平表达的权 利,民主转型马上就开始了。 所有共产国家的宪法,都明文规定一切权力来自人民,都规定了各级权力——包括最高权力——必须选举产生。共产制度下的选举之所以是假的,就是因为没有言论 自由,就是因为禁止发表不同政见;只要有了言论自由,只要有了发表不同政见的自由,选举马上就变成真的了。这也就意味着,在共产制度下,人民一旦有了真正 的言论自由,也就同时有了真正的民主。我们可以把民主与专制的区别简化为“数人头”与“砍人头”的区别。一个国家,只要它不再用砍人头的办法解决政治上的 不同意见,它就不能不采用数人头的办法。这就是说它必然会转而实行民主。 正是在这一个关键问题上,胡耀邦、赵紫阳展现了他们的伟大。这就是胡耀邦、赵紫阳的精神所在。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胡耀邦、赵紫阳。
#胡耀邦
#思想解放
#政治改革
#民主墙
#反对压制
#自由派知识分子
#人道主义
#精神污染
#资产阶级自由化
分享
评论 0
0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