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潤傳媒
2个月前
资本的吃相越来越难看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 他是来刨餐饮业根滴,并非为民请命打造餐饮一片净土滴。 为啥这样说? 中华餐饮传承了几千年,像他说的,买个菜品就能工厂化流水线加工? 那要是真行,要烹饪学校干啥? 要厨师干啥? 直接去档案馆,图书馆找菜谱呗? 再说了,时间会证明,与民争利的企业不必颂扬,发展科技、工业、制造才是企业的本分和我们的未来。人家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他们却看好民间小店最后一个铜板。 有些资本家如许某某,宗某某塌方只是时间问题。 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既没有社会责任感,也不考虑亿万苍生。 有些人啊,口口声声说是为员工着想,为百姓的食品安全着想,为头等大事着想,那他开两会的个人提案咋不说? 他咋不去开胖东来模式的商超? 他咋不去投资粮油,蔬菜,家禽,肉食产品生产基地? 他实际上想要的是流量,是融资渠道,是市场占有率,是钱! 人家是来赚钱滴,不是扶贫滴,更不是拯救地球人滴! [大笑][大笑][大笑] 只是那些目光短浅滴,没有文化滴,身穷心懒滴一些人支持他,吹捧他。因为短期内还能省力还能省钱。 机器人能煎炒烹炸要厨师干啥? 工厂,生产线批量生产菜品的话,和饲料养猪有何区别? 众口难调咋说? 天天吃机器人标准配方炒菜的话,直接吃营养液,喝微量元素多直接多方便多省事儿,多简单?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把自己包装成高大上的一心为民的,越是内心复杂,目的不好说…… 真有一天,实体店萧条倒闭,商超内空无一人,临街没有商铺,工厂里是机器人,马路上是自动驾驶的网约车,天空中是无人机配送,全体人民真的能躺在家里享受高科技享受各大平台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吗? 那时候,我们不是穷的很稳定,而是绝对活不起!
德潤傳媒
2个月前
中国假银饰致癌物超标千倍 业内人士揭辨识方法 北京时间:2025-07-27 06:38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7月27日讯】“致癌物超标1179倍”,一份检测报告让“假银饰重金属含量超标”成为中国网络热议话题。业内人士发文介绍了假银饰的特征以及销售渠道的各种“坑”。 日前,知名测评博主“老爸评测”对市场上8款宣称“925银”的耳钉饰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有6款实为铜合金,且存在镍、镉、铅等重金属严重超标问题。其中,最严重的一款假银饰品,镍释放量超标61倍,镉含量超标1179倍。检测报告公开后,立即引发中国网民热议。 有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镍化合物、镉列为“一类致癌物”,铅列为“二A类致癌物”。这些重金属可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增加致癌风险。假银饰中的镍、铬、铅等金属,轻则引发佩戴者皮肤过敏,重则可导致患癌。 另外,刻有S925钢印的银饰不一定是真银饰,不法商人花钱就可轻易为假银饰品买到真的检测证书。这也让许多热衷于购买金银饰品以求“保值”的消费者大受打击。 陆媒报导,S925钢印通常由生产方刻制,用于标识含银量为92.5%的银制品。但市场上存在不少伪造钢印的现象,只要拥有一台激光机就可以刻,因此钢印本身无法为产品背书。 报导还披露,直接与皮肤接触的耳钉项链等首饰上架售卖,需提供有CNAS/CMA资质机构出具的《质检报告》,表明贵金属纯度、有害元素、物理性能等检测项结果。但因贵金属纯度检测的收费太贵,那些小作坊式的工厂会逃避检测,或者在检测报告上“做手脚”,包括套证(将真证书编号套用在假饰品上)、伪造机构和查询系统、用PS技术修改报告数值、放宽标准包下证,甚至花400元就能买一份真的检测证明而无需送检实测。 一位自称在珠宝圈从业十几年、做银饰6年的网民,以银饰品匠人“壹芳派叶友刚”的身份发文,披露了假银饰的特征,以及消费者容易买到假银饰品的各种“坑”。 文中介绍,假银一般包括两类:其一,以白铜、钛钢、不锈钢电镀、其它合金类金属等等来冒充银的首饰品,不仅根本不含银,往往还含有重金属危害人体健康;其二,首饰含银量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的首饰,冒充“纯银饰品”售卖。 文章作者根据自身的从业经验,总结了假银的以下几个特征: 1、过多的描述产品风格,泰银、藏银、苗银、古法银的说法,还有一些日银,古巴银、印第安银; 2、产品说明中没有标示银含量的银饰,为了避免客户投诉,材质通常都写“其它”二字; 3、饰品的价格过低,几乎超出白银本身的价格,其材质一定不是银。 一般来说,正常的价格应高于银价+工费+流通费用,否则再便宜也不应买; 4、饰品没有任何质保说明,无厂家、无质保、无标准标识,这样的“三无”饰品一定是假银饰。 假银饰品的流通渠道则包括: 1、集贸市场,通常以尾货,工厂出货的标识来甩卖; 2、电商渠道,主播张口就称“银首饰”,却不说材质与成分,也没有证书,就是靠低价销售吸引客户。 3、在展会场边或角落以“特价销售”或“厂家直销”的名义以超低价售卖的银饰,大多是假货,真正的银饰品牌都是去招商和推广,而不会去展会销售。 4、旅游地的摊贩售后不容易被追究,因此旅游胜地那些小摊售卖的基本都是假银,即使是旅游地的小商店里售卖的银首饰,“绝大多数是用其它金属外镀一层银用以欺骗顾客的”。 (记者李明综合报导/责任编辑:云涛)
推荐一本书,让兄弟们看懂投资的「底层逻辑」 《周期》这是一本讲“投资底层逻辑”的书。 和之前推荐过的《巴菲特的护城河》《指数基金投资指南》这些“实操书”不同,这本书不会教你具体怎么买股票、买基金、怎么买加密币... 它教的如何审时度势、利用规律让自己受益。 比如,经济危机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大家会一窝蜂地去买“没那么好”的股票,为什么出生率会影响经济形势,为什么大涨之后必有大跌。 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有好多次被戳到鼻子发酸,一本讲投资的书居然看出了心理学读物的效果。 作者讲的是投资,我看到的是他在讲社会规律、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 分享3个让我触动的点。 🚩1.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惊人相似。历史会重复相似,但细节却不会重演。 前半句是马克·吐温的名言,大家都听说过。后半句才是至关重要的。 往小里说只看投资这件事,如果你几年前买乐视的股票亏了,你得到了一个经验叫做“我再也不买乐视的股票了”,这个经验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因为再也没有一只一模一样的、也叫“乐视”的股票可以让你买了。 但是,如果你复盘“乐视亏了”这件事,把自己当时的决策心理、判断失误的原因记下来,当时是什么原因你决定要买它,下一次你至少不会踩瑞幸的坑。 往大里说,这是一个贯穿整个人生最重要的规律。经验之所以为经验,是因为过去发生的事提炼出的模型可以指导未来的行动。 我觉得所谓“人生捷径”其实就是比普通人更快地找到规律。 为什么学生时代老师总是让我们多关注错题?你做过一次的题目,大多数情况下原题并不会再出现第二次;之所以要研究错题,是因为人们犯错的模式是极其相似的。如果你是因为某个概念没有搞清楚而犯错,下一次你还会因为没搞清楚这个概念犯错。错题本身不重要,分析错题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提炼出“我为什么在这里犯错”的模型。 很多同学上了大学以后觉得学习变得吃力,是因为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没有提炼出足够多的“思考与解决问题模型”;只是死记硬背记住了一些知识,知道了这道题怎么解而已。 当老师教授知识这个部分在学习中的总比例减少,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学,那些擅长自己研究与解决问题的同学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而这一部分同学,离开学校步入工作岗位后,由于其解决问题能力卓越,很快就会在职场中脱颖而出。 这就是为啥校招的时候985、211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公司青睐的原因了。 不排除有知识学的很好工作能力不行的,但是HR面对上千份简历,为了让“招聘”这件事的效率最大化,显然筛选学校会更快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筛选“成绩”,其实筛选的是“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学历”的权重会越来越低。当你工作3年甚至更多的时候,下一家公司会通过你在前司的工作业绩,来判定应该给你怎样的职位和酬劳。那些“知识学得很好但是思考解决问题能力不行”的,这一轮筛选会被筛掉;与此同时,学历不高但是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很强的,这一轮会脱颖而出。 前面说了,这句话狭义的理解是“投资要更关注决策因素”,广义一点是“要更关注做一件事背后的规律”,再进一步是“如果你能找到更为普遍的社会发展规律、人际关系、财富运行规律,你就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比如,如果你看到互联网的“放大器”效应——传播低成本的同时,可以让你从“贩卖时间赚钱”的效率大大增加。找到这个规律,你的财富增长速度就会快很多。 以前你是老师,现在讲课你可以同时面对成千上万人,这就是知识付费红利;以前你卖东西只能卖给来你店里的顾客,现在你可以卖给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这就是电商红利;以前你在报纸和杂志上投稿,稿酬寥寥,你在互联网上写作可以获得上百万的关注,这就是新媒体红利。 当然“看到规律”是一个方面,风险、政策之类的,还有很多要考虑的因素。但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因为风险的存在止步不前,“因噎废食”。知道风险,并且做好对冲,把它控制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就行了。 每天怕这个怕那个的,今天红利期过了明天饱和了,整天畏畏缩缩的,呆在家里啥都别干最舒坦。随遇而安也没啥不好,关键是要“身心合一”,别心里各种不甘然后又不去行动,各种纠结。 🚩2.经济预测对于投资来说基本无用,所以要研究周期。 事实上,如果你有尝试过任何形式的投资的话,会发现有很多人在寻求“预测未来涨跌”,还有一些“大师”告诉大家自己预测的未来如何如何。然后前者就会为后者付费买单。所以那些“投资大师”并不是因为自己预测对了发家致富的,而是因为“预测周期”这件事迎合了一些人的需求,收他们的费用而发家致富的。 作者认为,预测未来是非常荒谬的: “有些投资人知道自己并不懂得未来,但是他们必须在言谈举止上装得像能够预知未来一样,因为如果不装成那样,他们就会丢掉工作和客户”, “ 有些投资人一直是靠预测来赚钱的,时间长了,他们给客户洗脑的次数太多了,结果把自己也给洗脑了,连自己都相信自己对未来的预测可能是对的”。 (看到这里我笑出声) 为什么要研究周期呢?因为历史是相似的……(又回到了第一点) 🚩3.周期不应只是被看作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发生,而应该被看作一个事件引发下一个事件 其实了解一点经济学的人或多或少都了解“周期”。就算不了解,也听过类似“人生发财靠康波”这样广为流传的名句。 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对“周期”的理解是,它是一个客观现象。房地产有周期、大宗商品有周期、经济危机有周期,我们只要等待周期的来临,然后赚一波周期的红利就好了。 在更多地了解到周期以后,我才知道关注点应该更多地放在“影响上涨的原因”上,以及这些事件的关系。这样我们就大概可以推断,“发生一件事之后,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下次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我们就会更容易判别自己在周期中所处的位置。知道了自己在周期中的位置,就可以提前布局,静待上涨。 也就说,要去观察这些事件背后的底层规律,通过分析关联来指导投资;而不是“等着”曲线下降、低了就买入。(前者是有因果关系的,后者是静态的,理解一下二者的差别)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