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假银饰致癌物超标千倍 业内人士揭辨识方法 北京时间:2025-07-27 06:38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7月27日讯】“致癌物超标1179倍”,一份检测报告让“假银饰重金属含量超标”成为中国网络热议话题。业内人士发文介绍了假银饰的特征以及销售渠道的各种“坑”。 日前,知名测评博主“老爸评测”对市场上8款宣称“925银”的耳钉饰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有6款实为铜合金,且存在镍、镉、铅等重金属严重超标问题。其中,最严重的一款假银饰品,镍释放量超标61倍,镉含量超标1179倍。检测报告公开后,立即引发中国网民热议。 有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镍化合物、镉列为“一类致癌物”,铅列为“二A类致癌物”。这些重金属可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增加致癌风险。假银饰中的镍、铬、铅等金属,轻则引发佩戴者皮肤过敏,重则可导致患癌。 另外,刻有S925钢印的银饰不一定是真银饰,不法商人花钱就可轻易为假银饰品买到真的检测证书。这也让许多热衷于购买金银饰品以求“保值”的消费者大受打击。 陆媒报导,S925钢印通常由生产方刻制,用于标识含银量为92.5%的银制品。但市场上存在不少伪造钢印的现象,只要拥有一台激光机就可以刻,因此钢印本身无法为产品背书。 报导还披露,直接与皮肤接触的耳钉项链等首饰上架售卖,需提供有CNAS/CMA资质机构出具的《质检报告》,表明贵金属纯度、有害元素、物理性能等检测项结果。但因贵金属纯度检测的收费太贵,那些小作坊式的工厂会逃避检测,或者在检测报告上“做手脚”,包括套证(将真证书编号套用在假饰品上)、伪造机构和查询系统、用PS技术修改报告数值、放宽标准包下证,甚至花400元就能买一份真的检测证明而无需送检实测。 一位自称在珠宝圈从业十几年、做银饰6年的网民,以银饰品匠人“壹芳派叶友刚”的身份发文,披露了假银饰的特征,以及消费者容易买到假银饰品的各种“坑”。 文中介绍,假银一般包括两类:其一,以白铜、钛钢、不锈钢电镀、其它合金类金属等等来冒充银的首饰品,不仅根本不含银,往往还含有重金属危害人体健康;其二,首饰含银量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的首饰,冒充“纯银饰品”售卖。 文章作者根据自身的从业经验,总结了假银的以下几个特征: 1、过多的描述产品风格,泰银、藏银、苗银、古法银的说法,还有一些日银,古巴银、印第安银; 2、产品说明中没有标示银含量的银饰,为了避免客户投诉,材质通常都写“其它”二字; 3、饰品的价格过低,几乎超出白银本身的价格,其材质一定不是银。 一般来说,正常的价格应高于银价+工费+流通费用,否则再便宜也不应买; 4、饰品没有任何质保说明,无厂家、无质保、无标准标识,这样的“三无”饰品一定是假银饰。 假银饰品的流通渠道则包括: 1、集贸市场,通常以尾货,工厂出货的标识来甩卖; 2、电商渠道,主播张口就称“银首饰”,却不说材质与成分,也没有证书,就是靠低价销售吸引客户。 3、在展会场边或角落以“特价销售”或“厂家直销”的名义以超低价售卖的银饰,大多是假货,真正的银饰品牌都是去招商和推广,而不会去展会销售。 4、旅游地的摊贩售后不容易被追究,因此旅游胜地那些小摊售卖的基本都是假银,即使是旅游地的小商店里售卖的银首饰,“绝大多数是用其它金属外镀一层银用以欺骗顾客的”。 (记者李明综合报导/责任编辑: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