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底层逻辑

推荐一本书,让兄弟们看懂投资的「底层逻辑」 《周期》这是一本讲“投资底层逻辑”的书。 和之前推荐过的《巴菲特的护城河》《指数基金投资指南》这些“实操书”不同,这本书不会教你具体怎么买股票、买基金、怎么买加密币... 它教的如何审时度势、利用规律让自己受益。 比如,经济危机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大家会一窝蜂地去买“没那么好”的股票,为什么出生率会影响经济形势,为什么大涨之后必有大跌。 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有好多次被戳到鼻子发酸,一本讲投资的书居然看出了心理学读物的效果。 作者讲的是投资,我看到的是他在讲社会规律、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 分享3个让我触动的点。 🚩1.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惊人相似。历史会重复相似,但细节却不会重演。 前半句是马克·吐温的名言,大家都听说过。后半句才是至关重要的。 往小里说只看投资这件事,如果你几年前买乐视的股票亏了,你得到了一个经验叫做“我再也不买乐视的股票了”,这个经验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因为再也没有一只一模一样的、也叫“乐视”的股票可以让你买了。 但是,如果你复盘“乐视亏了”这件事,把自己当时的决策心理、判断失误的原因记下来,当时是什么原因你决定要买它,下一次你至少不会踩瑞幸的坑。 往大里说,这是一个贯穿整个人生最重要的规律。经验之所以为经验,是因为过去发生的事提炼出的模型可以指导未来的行动。 我觉得所谓“人生捷径”其实就是比普通人更快地找到规律。 为什么学生时代老师总是让我们多关注错题?你做过一次的题目,大多数情况下原题并不会再出现第二次;之所以要研究错题,是因为人们犯错的模式是极其相似的。如果你是因为某个概念没有搞清楚而犯错,下一次你还会因为没搞清楚这个概念犯错。错题本身不重要,分析错题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提炼出“我为什么在这里犯错”的模型。 很多同学上了大学以后觉得学习变得吃力,是因为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没有提炼出足够多的“思考与解决问题模型”;只是死记硬背记住了一些知识,知道了这道题怎么解而已。 当老师教授知识这个部分在学习中的总比例减少,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学,那些擅长自己研究与解决问题的同学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而这一部分同学,离开学校步入工作岗位后,由于其解决问题能力卓越,很快就会在职场中脱颖而出。 这就是为啥校招的时候985、211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公司青睐的原因了。 不排除有知识学的很好工作能力不行的,但是HR面对上千份简历,为了让“招聘”这件事的效率最大化,显然筛选学校会更快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筛选“成绩”,其实筛选的是“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学历”的权重会越来越低。当你工作3年甚至更多的时候,下一家公司会通过你在前司的工作业绩,来判定应该给你怎样的职位和酬劳。那些“知识学得很好但是思考解决问题能力不行”的,这一轮筛选会被筛掉;与此同时,学历不高但是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很强的,这一轮会脱颖而出。 前面说了,这句话狭义的理解是“投资要更关注决策因素”,广义一点是“要更关注做一件事背后的规律”,再进一步是“如果你能找到更为普遍的社会发展规律、人际关系、财富运行规律,你就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比如,如果你看到互联网的“放大器”效应——传播低成本的同时,可以让你从“贩卖时间赚钱”的效率大大增加。找到这个规律,你的财富增长速度就会快很多。 以前你是老师,现在讲课你可以同时面对成千上万人,这就是知识付费红利;以前你卖东西只能卖给来你店里的顾客,现在你可以卖给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这就是电商红利;以前你在报纸和杂志上投稿,稿酬寥寥,你在互联网上写作可以获得上百万的关注,这就是新媒体红利。 当然“看到规律”是一个方面,风险、政策之类的,还有很多要考虑的因素。但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因为风险的存在止步不前,“因噎废食”。知道风险,并且做好对冲,把它控制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就行了。 每天怕这个怕那个的,今天红利期过了明天饱和了,整天畏畏缩缩的,呆在家里啥都别干最舒坦。随遇而安也没啥不好,关键是要“身心合一”,别心里各种不甘然后又不去行动,各种纠结。 🚩2.经济预测对于投资来说基本无用,所以要研究周期。 事实上,如果你有尝试过任何形式的投资的话,会发现有很多人在寻求“预测未来涨跌”,还有一些“大师”告诉大家自己预测的未来如何如何。然后前者就会为后者付费买单。所以那些“投资大师”并不是因为自己预测对了发家致富的,而是因为“预测周期”这件事迎合了一些人的需求,收他们的费用而发家致富的。 作者认为,预测未来是非常荒谬的: “有些投资人知道自己并不懂得未来,但是他们必须在言谈举止上装得像能够预知未来一样,因为如果不装成那样,他们就会丢掉工作和客户”, “ 有些投资人一直是靠预测来赚钱的,时间长了,他们给客户洗脑的次数太多了,结果把自己也给洗脑了,连自己都相信自己对未来的预测可能是对的”。 (看到这里我笑出声) 为什么要研究周期呢?因为历史是相似的……(又回到了第一点) 🚩3.周期不应只是被看作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发生,而应该被看作一个事件引发下一个事件 其实了解一点经济学的人或多或少都了解“周期”。就算不了解,也听过类似“人生发财靠康波”这样广为流传的名句。 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对“周期”的理解是,它是一个客观现象。房地产有周期、大宗商品有周期、经济危机有周期,我们只要等待周期的来临,然后赚一波周期的红利就好了。 在更多地了解到周期以后,我才知道关注点应该更多地放在“影响上涨的原因”上,以及这些事件的关系。这样我们就大概可以推断,“发生一件事之后,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下次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我们就会更容易判别自己在周期中所处的位置。知道了自己在周期中的位置,就可以提前布局,静待上涨。 也就说,要去观察这些事件背后的底层规律,通过分析关联来指导投资;而不是“等着”曲线下降、低了就买入。(前者是有因果关系的,后者是静态的,理解一下二者的差别)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