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究竟有多少条睡衣? 广大读者最熟悉的是那件补了73个补丁的睡衣,因为这个故事流传甚广。"这件睡衣材质一般,,睡衣外观通体破旧,它的领子全换过,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竟达73个之多,以至几乎看不出本布。从50年代初一直到71年,毛泽东春秋两季都穿它,这一穿就是二十年 。尽管越来 越旧,毛泽东却总不舍得扔掉"(阳国利《毛主席的睡衣打满补丁》)。 这个故事是宣传毛生活简朴的。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把睡衣穿那么多年呢?按照《毛泽东家居》的说法,当初王子清为毛缝制的衣服是一大堆,毛只选中两件,其余的让"拿走"。拿到那里去没有下文。 于是便出现了颇为怪异的现象:一方面他确实喜欢王师傅做的那件睡衣,破的地方打上补丁继续穿,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又在不断地做新睡衣。 他去世后,韶山纪念馆工作人员"清理毛泽东遗物时发现长的、短的,厚的、薄的,好的、破的各色各样的睡衣有20多件"(《毛泽东遗物事典o补了73个补丁的木薯棉睡衣》)。就按20件算吧,这意味着从1949年到1976年间平均每年要做0.71件新睡衣。 请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一个人在几十年内无法或不愿买新衣服,只有三四件换着穿,破了补好又穿,确为艰苦朴素。但毛泽东的情况不同,仓库里堆着许多睡衣,却没有一位身边工作人员在回忆中提到,他说过"不要再做新睡衣了,有三四件就足够了"这样的话。所以带补丁的睡衣一直穿,簇簇光新的睡衣一直做。《毛泽东家居》只拿睡衣的"木茄棉质地"和"薄棉绒质地"说事,只说工作人员又"多做了几件",却隐瞒了毛泽东拥有20多件睡衣这一无可否认的事实。 ---卸甲一书生:《毛泽东家居》质疑之一 图:韶山毛泽东遗物馆展出的毛泽东有七十三个补丁的睡衣。
雪柔
6天前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可見,一個窩的條件好壞,這是一回事,一個窩是屬於自己的還是屬於別人的,這是另一回事。“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這句話揭示出歸屬感對人的重要意義,它甚至比條件的優劣更重要。 關於歸屬感,德國詩人兼哲學家赫爾德的闡發最為有力。赫爾德強調歸屬感。他認為,人既需要吃喝,需要安全感和行動自由,也需要歸屬某個群體。假如沒有可歸屬的群體,人會覺得沒有依靠,孤立,渺小,不快活。鄉愁是最高貴的一種痛苦。所謂有人性,就是到某一地方能夠有回到家的感覺,會覺得和自己的同類在一起。赫爾德不講種族也不講血統。他只談鄉土、語言、共同記憶、習俗。寂寞不是因為沒有別人共處,而是因為周圍的人都聽不懂你的話;必須是屬於同一社群的人,彼此能毫不費力地——幾乎是出自本能地——溝通,才可能真正聽得懂。赫爾德不相信有所謂世界主義。他認為人們若不屬於某個文化,是無從發展起的。即便人會反抗自己的文化,把文化整個變樣,他還是屬於一個源源不斷的傳統。新的潮流會產生,但追根究底,人還是從自己的那條河而來。這個在潮流底部的固有傳統源頭,有時候雖然會整個改頭換面,卻始終在那兒。然而,這源頭如果乾凅了,例如,有些人生活在某個文化里,卻不是這文化的產物,他們在生活環境里找不到歸屬,不覺得和某些人有親切感,不能講自己的本地話,這會造成一切人性特質嚴重脫水的現象。 為什么移居異國的感受,非親歷者很難理解呢?因為我們本來就出生在、成長在我們所歸屬的社群之中,就像空氣,平時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故而也就感覺不到它存在的意義。 離家才會想家;別鄉才會思鄉;和他人相處,你才會意識到自我;到了外國生活,你才會體會到自己是中國人;沒移植過的樹,不覺得自己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