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益中
7个月前
【川普为什么力挺普京?】 川普对普京的亲近和支持,滔滔不绝如江水,这是当代国际政治中一道耐人寻味的风景线。社媒上满天飞的阴谋论,我不相信。我只能说,这不仅是他们个人性格与政治风格的契合,更折射出全球化时代,大国博弈及西方内部政治分歧的复杂交织;简言之:极权国家团结得像一个人,而正常国家则是一盘散沙——川普选择战在铁板一块的强权一边。要理解川普力挺普京的深层原因,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剖析。 一、强人政治的惺惺相惜 川普与普京皆为崇尚权力至上、崇尚力量权威、崇尚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普京以铁腕手段重塑俄罗斯国力,屡次在欧洲及国际事务中野蛮展示不容忽视的存在感。这种“强人政治”的共同气质,使川普在政治理念上对普京产生了强烈共鸣和认同,也解释了川普为何对普京的行事风格,多有赞许、敬佩有加。 二、实用主义外交的权衡考量 作为一个唯利是图、毫无底线的著名奸商,川普凡事都以利益最大化为唯一考量尺度。在他的国际战略中,美国不应为维护全球秩序而无限制地承担责任,反而应集中资源,确保本国利益的优先实现;他罔顾美国及美国资本正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利用制造业被信息化及自动化产业取代所造成的锈带问题,猛烈抨击联邦政府及政治精英。普京主导下的俄罗斯,尽管在西方世界中屡遭批评,但在中东、东欧等地区拥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川普或许错误地认为,与俄罗斯保持某种程度的合作或理解,能够在遏制中国崛起、平衡欧洲力量、打击恐怖主义等议题上获得战略收益。因此,他对普京的支持,很可能是一种基于现实主义外交逻辑的战略选择。 三、对西方政治精英的反叛 川普的政治崛起,本质上是一场对美国传统政治精英阶层的挑战。他屡次批评建制派在外交政策上的“失败”,尤其对奥巴马、拜登等民主党领导的对俄强硬立场持否定态度。川普对普京的力挺,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出他对西方主流舆论和政治正统性的反叛。通过与普京保持相对友好的关系,川普不仅在外交上展示了“打破常规”的姿态,更在国内塑造了一种“独立于建制派”的强人形象。 四、媒体与民意的微妙互动 川普深谙媒体舆论的操控之道,他对普京的赞扬,往往在西方媒体中引发巨大争议。这种“反主流”的立场,吸引了大量对美国现行政治体系不满的民众支持。而普京作为西方世界中的“反叛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川普支持者心目中对抗全球主义、捍卫民族利益的象征。因此,川普对普京的力挺,既是政治策略的一部分,也是一种迎合其支持者心理预期的手段。 五、个性因素与决策风格 除了政治与战略考量,川普的个性及人格在这一问题上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个极具个人色彩的末流政客,川普在外交上偏爱强势、果敢的领导人,而对温和妥协、讲求多边合作的政客往往缺乏耐心。普京长期以来在国际舞台上的强硬姿态、精准布局以及不惧冲突的风格,无疑深得川普欣赏。这种基于性格的认同,也促成了川普对普京的一贯支持。 要之,普力挺普京,既是强人政治间的惺惺相惜,也是现实主义外交的战略考量,更是对西方政治精英与主流舆论的挑战。在这背后,交织着个性、人格、利益、民意与全球格局的多重因素。正是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激烈互动和强烈碰撞,使得川普力挺普京成为当今之世的一道政治奇观。
程益中
8个月前
【超稳定结构的社会注定只能溃败】 超稳定结构的社会注定只能溃败,无法进步,更难以新生。所谓超稳定,不是蓬勃生长中的平衡,而是对变化的抗拒、对多元的封闭、对革新的恐惧。它以固守既定秩序为至高目标,将一切不确定性视为威胁,将所有变革力量摒除于体制之外。看似稳如磐石,实则早已失去自我调适与进化的能力。这是我亲历世界第三波民主浪潮,即观察1980~2020的40年来中国变迁,所印证的切身感受。 一个缺乏变革机制的社会,犹如一潭死水。思想被禁锢,活力被压制,制度僵化而失去弹性。短期的稳定及太平假象,建立在对异见的消除和对创新的抑制之上;表面的安定,掩盖的是深层的裂痕与累积的危机。当外部环境变化、内在矛盾激化,这种看似坚固的结构,往往瞬间崩塌,再无修复的可能。 历史早已昭示这条法则:“凡不能自我更新的社会,终将被时代淘汰。”罗马帝国因僵化而陨落,大清王朝因闭塞而灭亡,东欧极权体系因拒绝改革而溃散。每一个超稳定的结构,都在最盛之时埋下了崩坏的伏笔。 而进步与新生,唯有在开放与变革中诞生。只有鼓励多元、接受批判、顺应潮流、不断修正自身的社会,才能保持持续成长的力量。真正的稳定,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在动态平衡中寻找前行的方向;真正的强大,不是排斥变革,而是在不断更新中实现自我超越。 因此,超稳定结构不过是一座僵硬的堡垒,终将因不愿自我革新而轰然崩塌。唯有勇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敢于变革、善于自我修复的社会,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涅槃重生。
程益中
8个月前
怀念民国,表面上是一种对往昔文化与风华的追思,实则往往是一种观念的退步与精神的退守。民国时期,尤其是国民党一党专政时期的中华民国,并非真正的宪政民主政权,而是一个带有浓厚极权色彩的威权社会。 诚然,民国时期在教育、学术、文化上曾有过璀璨的光辉,那是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但政治制度却始终未能摆脱党权高于法权、军政干预民政的局面。从“训政”到“动员戡乱”,宪政始终是一纸理想,未能落实为现实。国会形同具文,党国体制之下,个人自由与政治权利始终受限。 当下简中高耸如云的大都会,上天入地的大基建,光鲜亮丽的繁华景象,早已令包括美国、台湾在内的民主灯塔社会竟折腰。表面上看,正体及繁体所有电视台上的新闻节目,都在歌唱简中社会的伟大复兴,都早愤怒谴责自身社会的衰败和绝望——当然,我并不认同这种无知和荒谬。 转型宪政民主之前的中华民国,充其量也只是邓大人倡导的“先富起来”,也多半是一种不均衡发展的表象。上海、南京的摩登与繁华,并未能覆盖乡野的贫困与动荡;少数菁英阶层掌握资源,绝大多数民众依旧挣扎于生存线。民国的现代化,是少数人的现代化;民国的自由,也只是少数人的自由。 怀念民国,往往是一种对表面繁荣和文化浪漫的向往,却忽略了威权政治的阴影与社会不公的伤痕。真正的宪政民主,不仅是选举和议会,更是法治、权利、平等与责任,而是司法独立、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而是以新闻媒体为核心的第四种权力的崛起。若将一个尚未完成现代政治转型、充满体制缺陷的威权社会理想化,无疑是对民主精神的误解与倒退。 过去是回不去的从前,我们也只能往前看,不能卡顿在当下。历史值得怀念,但怀念不应成为逃避现实的理由,更不应成为对现代政治追求的妥协。只有直面历史,汲取经验,方能走向更加成熟、公正与自由的未来。
程益中
8个月前
国家不是公司,治理国家更非管理公司。公司以利益为根本,逐利而生,逐利而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国家则承载历史与文化,维系人民的尊严与希望。政治不是冷冰冰的经济计算,它关乎正义、责任与信仰;政府更不是喧嚣的菜市场,任凭讨价还价,它是维护法治与秩序、守护公民权利与尊严的庇护所。 普世价值与国家正义,如同人类精神世界的灯塔,照亮文明的方向。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这些原则不是可以拿来交换的筹码,更不是交易桌上的利益置换。它们是国之魂魄,是社会赖以发展、稳定与繁荣的根本。将正义与价值视为可交易的商品,无异于用黄金衡量良知,用价格标注信仰。 川普式交易术,以短期利益为导向,以赢输逻辑衡量一切。它或许适用于商场博弈,却在国家治理与国际外交中显得浅薄而危险。国家之间的信任、国家制度的延续、国家人民的福祉,以及世界的和平安定,皆无法用成本与利润来测度和衡量。治理国家需要远见、责任与妥协,更需要对历史与未来的敬畏。 正如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揭示了自然界的适者生存,却无法也不应被粗暴移植到社会治理中。人类社会的演进,不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是基于人性尊严、合作精神与道德秩序。以交易术主导政治,如同将竞争的法则凌驾于正义与善意之上,最终只会让国家走向分裂、世界陷入动荡。
程益中
8个月前
【以更大的谎言覆盖谎言,以更大的危机碾压危机。】这是川普僭主政体危机公关的核心理念。川普邪恶政权的治理风格,仿佛一场由真实阴谋、虚假谎言、荒谬政策和极端手段交织而成的闹剧。没完没了,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这种方法依赖于信息的极端膨胀和情绪的极端撕裂。当一个谎言即将破产时,川普往往并不急于辩护,而是投下一个更骇人、更具煽动力的全新谎言,以此吸引舆论的重新聚焦,重置议题设置。于是,真相被淹没在连续不断的喧嚣和纷争中,公众对事实的认知在疲惫和混乱中逐渐瓦解。 其次,这种策略中,“危机碾压危机”是一种政治生存的工具。面对质疑、丑闻或政策失败时,川普常常制造更剧烈、更具冲突性的议题或行动转移视线。无论是外交上的极限施压,还是国内政策中的强硬姿态,都被用作某种“情势升级”的手段,使公众的注意力从原有危机转向更紧迫、更具戏剧性的事态,从而实现危机管理中的“以攻为守”。 这一策略背后的本质,是一种对现实的操控和对理性的消解。当政治话语被极化情绪和持续冲突主导,真相和责任变得模糊不清。僭主政体不再依赖合法性或治理能力,而是凭借持续制造危机来强化个人权威。正如汉娜·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所言,“现代僭主不需要赢得信任,只需要让人民失去对真相的判断力。” 因此,川普的危机公关策略并非性质所致,而是一种刻意安排的系统性方法。这是一场对公共理性的消耗战,也是一个通过混乱稳固权力的政治实验。这种策略或许在短期内有效,却以民主基础和社会信任为代价,将政治带入后真相和极端化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