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争取移民权益”相比,更值得做的事分明是“夺回自己的故乡”——从暴君手里,把那块本应容你安居乐业的故土夺回来! 当能在故乡安居乐业的人越来越多,当这颗蓝色星球上归属产业链阵营的土地越来越多,当你不需要远渡重洋也能“归化”文明的生活方式,移民问题就不攻自破。 你将不需要别国的国籍。 在文明国家建起的移民社区,本该是将文明的传承、文明的观念传回故土的信息中转站,本该是立于产业链阵营内部,剑指伤害链阵营的“反攻基地”,是逃离暴政的人们最终发起反攻前,用来接受文明传承的“文明孵化器”。 你的目标该是去改变故乡,使之变得更好更文明,而不是去改变现居国,使之变得更坏更野蛮。 福建人社区该是闽独基地啊,打什么五星红旗呢? 在别国打母国国旗是游客可以做的事,但移民怎么能做呢?那不是证明你的国家认同没有从母国改为现居国吗?那不是证明你入籍时发了假誓吗? 你可以过你的春节,贴你的春联,吃你的面线和锅边,但五星血旗是政治符号不是文化符号! 在我看来,面对全球发达国家几乎肯定会出现的反移民浪潮,不得不背井离乡的人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既不是“落地生根”也不是“落叶归根”,而是把自己的家园从暴君手里夺回来。 因为在那些别人好容易创建成功、维护到今天的社区里“落地生根”,固然是没有办法之后的办法,但别人真的没有义务把他们的家园让给我们。 如果我们在我们自己的故乡就有参政议政之权,如果在自己的故乡就能安居乐业,能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和免于匮乏的自由,如果不需要远离亲友就能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呢? 是谁让我们在故乡没了容身之地? 是故乡的底层乡亲吗?是故乡的平民百姓吗?是故乡的人矿和牛马吗? 是谁在制造移民,是谁在制造难民? 是谁污染了移民们旧家园的政治环境又拿着从人矿身上榨取的血汗财富,“合法办理移民身份”到移民们的新家园再次污染政治环境? 是谁步步进逼想让逃离暴政者失去地球上最后一块立足之地? 是蛆虫。 是“贫贱不能移”的无数沦陷区普通人只能仰望的,买巴黎、伦敦、纽约豪宅象买大白菜的中共特权阶层。 你无处可逃,当你“背后有一个强大的蛆国”。你无处可逃,当你本应拥有的祖国正被蛆虫们盘踞。 你无处可逃,当你事实上是“改开中国”哺养出来的打工人,而“改开中国”本身只是一头被“红色中国”这蛆虫吸食到皮干血枯的牛马,这吸血的口器插入你亲朋戚友的身体,透过你们的联系,斩不断的亲缘联系,正向你所在的国度延伸。 除非你斩杀蛆虫,夺回祖国,否则总有一天你会被尚未中毒的国家、社区当成需要隔离的对象。 反移民会成为新的政治正确。 因为反移民,反各种合法非法移民中目前尚未被区分出来的侵入者,是一种来自本地社区的直觉反应,是社区社群的“免疫反应”。而本地社区社群,才是民主国家选票之源。 旧的政治正确迟早要对之屈服。 反移民当然不会止步于反非法移民,也不会止于美国,止于川普这一届。 这会是一场逐渐变得声势浩大的,横扫欧美各国的政治旋风。 是一场产业链阵营对来自伤害链阵营的文化反渗透的拒止。 欧美列国会醒悟过来的。 因为他们必须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保持“我之所以为我”的那些特征。 正是那些特征令欧美在文明转型历程中先行一步,正是那些特征令欧美国家与伤害链国家在发展方面拉开了距离。 是那些特征带来了繁荣,带来了让人类摆脱贫困、愚昧的希望。 而移民也需要觉悟。 觉悟到所谓的移民不是你们守不住自己的家,借住了别人的家,还要引狼入室让别人的家也被你家暴君毁掉。 觉悟到成功移居不是努力的终点,带着亲人孩子从伤害链阵营移居到产业链阵营才该是努力的终点,从源源不断制造愚昧制造贫困的生产生活方式,迁徙到终身学习自强不息创造探索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该是努力的终点。 和移居欧美比起来更该做的是学习欧美,是在文明模式方面归化,是把故乡建设成和欧美一样能繁荣起来文明起来的国家。 是清醒认识到,当你想要移民的时候你想要的是更好的生活,更文明更富裕的生活,而不是去占别人的地盘。 是把移民目标设为后中共时代的沦陷区新兴国家,而不是已开始警惕侵入者的欧美列国。 因为这才能根本性地解决问题。 移民问题是怎么变成一个问题的? 它是在双链争持的时代背景下,当产业链阵营与伤害链阵营的冲突令移民社区成为观念竞择的战场和基地的时候,令一位位合法或非法移民成为观念战场上的尖兵的时候,成为问题的。 该移的其实不是民,不是渴望获得由产业链逻辑主导的政治环境营商环境保障自身发展机遇的个人,该移的是那些被蛆虫们钉死在伤害链阵营里,但民众渴望它们能转移进产业链阵营的国土。 在移民问题上,我们共同的敌人是蛆虫。是逼得牛马们只能拼死逃离故乡乞求外邦接纳的蛆虫,是压榨人矿血汗令全球劳动力价格低迷的蛆虫。 只要能斩杀蛆虫,夺回故乡,多少移民难民问题不能迎刃而解?
【多名小孩食用三明治后入院 #贵州疑食物中毒小孩家长被要求删视频 】近日,家住贵州习水县的李女士发布视频反映,自己的两个孩子食用当地一家蛋糕店的三明治后,出现呕吐、腹泻和发烧等症状。治疗过程中有政府工作人员要求其删除朋友圈视频,社交平台上的视频也被屏蔽,食品鉴定结果也迟迟未出。李女士表示,9月16日晚,她从一家蛋糕店购买了两块三明治,回家后放进冰箱。这家蛋糕店在当地开了二十多年,小有名气,有几家连锁店,销售的产品都是自家工厂生产的。9月17日早上,孩子们吃完三明治后去上学,中午回家吃了饭。当天下午,老师打电话给她,说孩子们不舒服,让她去接回。“到医院后,我发现还有几个来看病的孩子,都是上吐下泻并伴有发烧症状。一打听都说吃过蛋糕店的三明治或者其他产品。这些孩子中,有和我家孩子在一所学校的,也有其他学校的。”李女士说,她报警之前,有家长16日就已经报了警。“我报警时警方要求提供证据。但我觉得如果16日有人报警后,警方能够重视,我就不会去买那家的三明治了。”习水县人民医院建议将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转院治疗。孩子们在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临床诊断结果是食物中毒,而且超敏C反应蛋白超过了110mg/L(参考区间为0-10mg/L)。此外,还有胆囊多发结石和肾积水。“我的孩子转院后,又从县医院陆续转来大概10个孩子。其中两个孩子也检查出了肾积水,有一个还出现吐血和便血症状。因为孩子的胆结石需要做手术,我们20日晚又把孩子转到了重庆市儿童医院。”李女士还表示,她在习水县人民医院的时候,县上的领导、疾控中心和蛋糕店的负责人都曾来过医院,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也拍照留了证据。蛋糕店负责人表示愿意承担所有人的治疗费用。习水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9月17日至20日,他们共采集了四份粪便和食品样品,因为鉴定需要一周时间,目前还没有结果。其间,县领导还让她把发在朋友圈的视频删除。“具体是县上哪个部门的领导我不太清楚。他们还打电话到我老家,让我爸妈联系我,让我把视频删了,我在社交平台上发的视频也被屏蔽了。”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www.sohu.com/a/937164509_120388781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890672121/Q5C08BWGM#搜狐新闻
【西方培养的党国御用文人】阎学通、张维为等党国顶尖御用文人,都曾在西方顶尖学府接受教育,但他们却比本土学者更为激烈地反对民主和普世价值,为专制极权出谋划策、摇旗呐喊。 因为我80年代认识的张维为和现在判若两人,令人困惑,导致我反复思考这种现象。我以为这绝非纯粹的学术转向,恐怕更多是对权力的趋附和利益的追逐。 这些人过去大都在西方默默无闻、社会科学学者尤为如此。西方人才济济,竞争激烈,他们不能靠自己的学术文章及研究出人头地,令其感到不得志,不风光,而回党国“发展”则可以名利双收。这是主要驱动力。 要回国发展首先就要依附中共权贵,一切要与党老大保持一致。所以激烈批判西方、狂热鼓吹“中国模式”,能够带来巨大的政治红利和社会曝光度。相反,坚持倡导普世价值的学者则面临资源被切断、甚至身陷囹圄的风险。因此,这种立场转变是学者们在特定政治环境中,为实现个人利益和权势增长的最优策略。 拥有西方教育背景,在意识形态竞争时期反而容易背负“不纯”和”被污染”的嫌疑。因此,他们必须采取比本土学者更极端、更具战斗性的姿态来批判西方,以证明自身的政治可靠性和忠诚度。这种走极端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自证,目的是消除自身背景带来的不信任。 而他们对权力的趋附,被党国宣传机器成功地包装成“对民族的自信”、“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西方霸权的批判”。这种宏大的叙事赋予了他们的极端言论以虚假的道德合法性和集体认同,从而使得个人的趋利自肥行为难以被直接质疑。这些学者在西方接受教育,回国后却成为中国暴政模式的坚定捍卫者,凸显了中国当前意识形态竞争中精英与权力相互勾结的典型现象:精英投靠权力,权力收编精英,狼狈为奸。
Febe
1周前
重男轻女的家庭对女性的伤害是一生的痛。 一下来源于“姐姐当家”,王琳自述: 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却逃不掉重男轻女的思想,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不是长大就能弥补的,哪怕现在55岁了,依旧没能逃离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   工作忙碌、有保密性质,于是父母就将王琳丢给姥姥姥爷照顾,一连多年能连看都不看一眼,二胎儿子出生后,却没有这些担忧,带在身边手把手的养大,要什么都满足。   七岁的王琳来到父母身边,觉得不是回家,而是来到一个陌生的家庭,她努力想要融入,却发现父母和弟弟根本没给她融入的空间。   最需要隐私生活的女孩,被安置在客厅睡觉,一张咯人、难以翻身的沙发是她在家里的容身之地,但在白天,这张沙发还要承担着座位的任务。   她的“床”成为家人随处可坐可放东西的地方,弟弟的袜子会直接脱下来扔到沙发的把手上,放着不洗,臭烘烘的熏的她睡不着,但她不敢开口,一旦开口就会引来母亲的唠叨。   哪怕屋子很小,但弟弟依旧有属于自己的房间,而她的一切就被大咧咧的敞在客厅,“供人参观”。   在家里,弟弟是被宠爱的,而她是被无视的,母亲的巴掌能毫不犹豫的扇在她的脸上,而父亲只会冷眼旁观,从来不掺和进家庭纠纷,好像王琳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一般,她实在不理解怎么会有父母对子女差别那么大,那么的冷漠。   17岁时,她勇敢的握住母亲扇巴掌的手,坚定的说道:“你以后再打我,下次我一定会打回去。”   流着血的嘴角看起来那么的可怜,她的话让母亲愣在原地,之后再也没有对她动过手,她第一次学会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力。   高中最后阶段,她拼命学习,只求能离开家,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王琳成功了,优秀的成绩让她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