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Dash
3周前
跟一个海外做加密投资的哥们微信语音了一番。这哥们过去几年,都在给交易所做事,大小所都待过。 他最近在用 copilot 做交易挂单,目标明确,方法清晰。 跑了几天代码,用小钱试了试,收益率 1%,每天稳定躺赚。后面打算逐步放大金额,并且用更多代码保证安全。 我问他现在做这一套,复现一下要多久,说核心步骤只要 10 分钟。但后面继续扩展这套体系,成为长期躺赚的 AI 交易系统,还要假以时日。 我很看好。 AI 浪潮来了,我看到还有(这方面经验较浅的)人用 AI 做一个「开发者」去打造 App、搞 SEO,想借此琢磨搞点钱。反而把链路弄长了。 一样是捕获市场稍纵即逝的需求,一样要与人心和平台策略斗智斗勇。 那么投资交易这个事,存在时间更久,受监管的市场规则更透明,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也是严进宽出,先慢后快。 相反,现在所谓流行的「build in public」的开发者,许多是因为 AI 而释放了想象力的前麻瓜。他们在社交网络制造的赚钱噪声,自high 居多。 比如产品经理,一下子掌握了编程技能,就觉得自己行了,恨不得昭告天下。 但其实,「懂点编程原理」是进阶以上产品经理必备的。甚至大公司比如早期的 Facebook,都是工程师当产品经理。 实际从 build 出来到 go to market 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更别说持续稳定地收到正反馈和足以维持体面状态的金钱。 我的想法是:「不要做一个 build in public 的开发者」。 在 2022 年前后,我这么干过,做过 YouTube 频道 + 开发 Web3Q。那是因为疫情有线上流量红利,加密投资有热点,且我懂开发。现在环境和条件都变了。 - 因为 AIGC,虚拟商品在增多,过度包装在增多,边角新闻在增多,虚荣头衔在增多。打算长期做一名「独立开发者」,大概率就要去玩这场状态游戏(Naval 所反对的),被同行内卷,被信息流反噬。 - 之所以 build in public 是因为不赚钱,或还没进入赚钱的快车道。真正赚钱的人藏着掖着,不会无差别地向公众披露细节。「不要听不厉害的人教你怎么变厉害」。 - 过度专业吸引同行。现在独立开发者圈子,如同黑暗森林,彼此抄袭创意、互相倾轧,速生的流行很快就速朽。你又不是币圈吃别人流动性的,让同行关注你会有什么好处么? - 一年前可能还可以 build in public,现阶段已经不适合了,得 build in shadow 了。闷声发大财它不香吗? 还看到 X 上有人发段子 —— - Build in public 初期:用户全是竞争对手,没一个付费。 - Build in public 中期:开始有来自中国的 IP 来各种搞你了。 - 如果 Build in public 收入没超过自己:这我就放心了。 - 如果 Build in public 赚了不少钱:这厮不是骗子就是准备来卖课了。 所以,现在与其花时间在建造一个又一个题材重复、昙花一现的 App,并奢望靠走量能帮你获取被动收入,不如直接用投资交易市场来试验 AI。 AI 可能会进化,你写的东西可能会因为 AI 迭代而过时,需要迭代。但你的交易体系始终在沉淀,交易市场也在规范完善,这就是有复利价值的事情。
《千军易挡,思想难防 — 关于今天Atkins在OECD上关于加密货币的演讲》 SEC 主席Atkins在巴黎经合组织(OECD)会议上的发言提到"Crypto's time has come"(加密已来)时 他刻意引用了维克多·雨果的名言:"On résiste à l'invasion des armées; on ne résiste pas à l'invasion des idées"。 我把这句话翻译为: 千军易挡,思想难防 Atkins其实是在借用雨果的名言宣告一个根本性转变:加密不再仅仅被视为金融或技术实验,而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思想革命。更准确地说,加密首先是一套关于信任、权力和价值的思想体系,然后才是资金融和技术创新。 有意思的是,这套思想与美国建国精神一脉相承——限制集中权力、分散权威、checks and balances。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设计的权力制衡,今天变成了共识算法;当年的宪法修正案,今天变成了协议升级。 加密货币,是一种包裹在金融外衣里的意识形态工程。这套意识形态包括: 一币一票,无需许可(permissioinless),去中心化,Code is Law 如果这几个词还是有点不容易和意识形态拉上关系,那么让我换一种说法: 民主,自由,平等,法治 最后,还有匿名(隐私)作为实现上面目的的手段。 如果麦迪逊、汉密尔顿今天还活着,他们会是加密货币的拥趸。 因为区块链实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一个真正基于"去信任"的治理系统。 《联邦党人文集》第51篇有句名言:"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问题是人不是天使,所以需要制度来制衡人性。 250年后,中本聪用另一种方式解决了同样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相信人,那就相信数学。 共识机制取代了选举,透明账本取代了审计,可验证计算取代了监督。这是启蒙运动理想的工程化实现。 美国的加密战略的态度可以说是改革也可以说是回到原点,回归建国理念。 对历史稍有了解到中国人都知道,要推动改革,首先要有思想解放运动 加密货币让这个过程极其优雅,想赚钱,就需要充分理解加密,要充分理解加密,就要理解加密货币的底层逻辑: 一币一票,无需许可(permissioinless),去中心化,Code is Law —- 民主,自由,平等,法治。 这就是为什么加密不可阻挡——它把意识形态斗争转化为了套利机会。当加密货币资产无法被罚没或远程捕捞,当非暴力抗税能带来暴利,当链上defi的存款利率比银行高,当dex的手续费比券商低,当24/7交易成为可能,市场会自动完成资源再配置。 这不是革命,这是进化;不是推翻,而是绕过;不是破坏,而是建设。 加密无国界,所以去中心化金融也无国界,这是一个全球金融统一大市场。 Atkins在欧洲,也恰恰是想向他的各国金融系统的同行们推广这个理念,加速统一市场的建设。 当市场真正统一,红利将指数级增长: 流动性深度最大化,资本成本断崖式下降:传统市场分割成NYSE、NASDAQ、LSE、港交所,每个都有自己的交易时间、结算规则、监管要求。链上市场是真正的全球统一订单簿,7×24不间断。这意味着更小的买卖价差、更低的冲击成本、更高的资本效率。当全世界的流动性汇聚,将带来创新汇聚,1+1将远远大于11。 像美国政府一样,有的监管者最终会发现:与其对抗这股力量,不如引导它、拥抱它、利用它。 那些不加入这个统一大市场的经济体,代价是灾难性的: 流动性被虹吸:就像人才流失一样,流动性也会流向阻力最小的地方,市场会用脚投票,具体例子可以参考香港股市的成交量。 风险溢价永久性上升:不确定性是最贵的成本。当投资者不知道明天的政策是什么,他们要求的回报率会包含"监管风险溢价"。这个溢价会反映在每一笔融资、每一个估值、每一次IPO定价上。 影子美元化与人才资本双流失:这些经济体的居民会开始用USDT储蓄,工程师会去新加坡,创业者会在开曼注册,这些经济体失去的将不只是税收,而是整整一代人的创造力。 创新生态的不可逆衰退:没有优质资本市场,就无法长期保持创新能力。因为创新需要风险资本,风险资本需要退出渠道,退出渠道需要流动性深厚的二级市场。这是路径依赖——一旦落后,扭转已经形成的流动性的成本随流动性的增加指数级上升。 2025年是加密监管的分水岭。不是因为技术突破,而是因为主要经济体终于达成了共识:与其让加密在地下生长,不如在阳光下规范。 当美欧日英在加密监管上形成共识,全球统一大市场的临界点就到了。这是市场力量的必然结果:当老大开始转向,小国只能跟随;当75%的全球GDP都在同一个监管框架下,剩下的25%别无选择。 这里有个没人愿意说透的常识:加密进程最大的推动力,不是相对开放的美欧,而恰恰来自最严格限制的中国。 逻辑链条很清晰: 中国的资本管制和人民币贬值预期,创造了巨大的资产配置需求。当传统渠道受限,加密成为事实上的资本外逃通道。这种需求是刚性的、持续的、规模巨大的。 这给其他国家带来了压力和机遇。压力是:如果不建设合规的链上轨道,这些资本会流向地下,带来系统性风险。机遇是:谁能提供安全、合规、高效的加密基础设施,谁就能吸引这些资本。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金融中心争夺战。 这就是历史的讽刺之处:最反对加密的力量,恰恰是加密最大的催化剂。 就像柏林墙的存在,反而证明了自由的可贵。 对于每一个人想通过加密获利或者实现财富保值或者抗监管的人来说,买入既投票,cx既传播。 因为做多加密,你在做多去中心化金融,你在做多Code is Law,你在做多一币一票。 千军易挡,思想难防。当一个想法能让很多人受益,而且在传播想法的时候还能继续让传播者受益,那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它。 做多加密,传播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