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炒币翻身计划:如何用2000U翻身暴富 #比特币 已经进入明确的牛市阶段,但是山寨币依然没有起色。 2020年-2021年我用了一年的时间,翻身赚了800万,现在已经亏掉了一半,曾经的财富自由理想灰飞烟灭,现在回归资管打工牛马的日子,每天帮大哥管理几个小目标的资产。 所有的经验,都是我用血淋淋的亏损,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现在我利用管理资产的机会,接触到了很多行业内幕,也在这里一起分享。 我今年夏天的加密交易策略只有一句话:别信KOL,别跟机构,他们每一轮都在装疯卖傻,一边喊空一边加仓,一边带节奏一边收割你我。 现在的市场,不是以前的剧本了,大饼在涨,山寨却纹丝不动,你以为是偶然? 不是,是设计,是机构故意把钱往BTC集中,制造一种假象——山寨都没希望了,骗你去清仓,骗你去抛掉好项目,他们再低价吸干,把你手里的潜力币统统拿走。 你看,那些整天出视频的KOL,永远在行情启动后喊你梭,行情一跌就开始制造恐慌,嘴里说自己亏惨了,实际上自己抄底抄得最狠,他们是职业演员,演给韭菜看的,真正的利润是靠割不明真相的小白。 你去回看过去三轮山寨小反弹,2024年Q1,2024年11月,2025年4月,每次都是某个叙事先点燃市场,然后迅速被比特币主导率反杀,这不是市场自然规律,这是资本联手操控的剧本,先让你有希望,再彻底把你摧毁。而很多人到现在还不清醒,天天在群里追问要不要上车,要不要卖,其实你看清楚结构,一切都写在图上了。 比特币主导率还没走坏,大部分低市值项目还在缓慢死亡,流动性没进来之前,什么狗屁Narrative都只是陪葬品。真正的财富周期,不是现在,是后面,是BTC走完最后一波、机构转向、流动性回暖后。 现在要做的,是守住优质大盘币,比如ETH、SOL、TAO、XRP这种在各自赛道里已经经过验证的龙头,而不是一天到晚追各种KOL推荐的屎币。 他们推荐你买的币,从来不是他们自己重仓的,是项目方给他们的钱,是他们拿来做广告的,不是投资建议,是圈套,是定向杀韭菜的导向标。 你再不醒,就永远是他们循环收割的工具人。这一轮牛市,是机构定制化的牛市,不是你能靠情绪赚到钱的行情。 谁能坚持住,谁能等到真正流动性爆发的那一刻,谁就是下一个翻倍的人。 所以别瞎动,别追高,别被那些天天“发疯”带节奏的KOL牵着鼻子走,他们疯不是因为行情,是因为他们有流量KPI、有广告合同、有套现任务。 而你,只有一次机会。现在该做的,就是收紧仓位,守住逻辑,不贪、不怂、不听人,只看结构,只做自己看得懂的确定性机会。 到了Q4,宏观会变,叙事会变,ETH和SOL一旦破位,山寨潮才真正开始,那时才是你翻盘的机会。而现在?安静,观察,做有准备的人,别提前死在路上。 你如果看不懂,那就持币沉默;你如果明白了,那就别浪费行情。 别让每一轮都成为你“差一点赚到”的遗憾。你不该总是被收割。你应该成为那个撑到最后收割别人的人。
以太坊世界计算机 --> 世界金融账本的叙事改变,其实也符合8年来我对区块链的认知改变,从技术角度往往特别会在一开始去buy in世界计算机的叙事,因为everything running on chain确实听上去特别fancy。但是慢慢会发现,这实际上既跑不通也没必要。区块链发展了这么多年,事实是99%以上的infra和code还是在aws上的。像Dfinity那样fully on chain的技术架构,开发者以及用户根本不感兴趣。 真正有价值的是区块链作为价值存储和转移的底层基础设施。当我们把注意力从"让所有计算都上链"转移到"让所有价值都能被程序化管理并且能够透明扭转"时,整个生态的发展方向就清晰了很多。DeFi、Stable coin、Payment, RWA tokenization这些真正解决了一些金融问题,也是用户的兴趣点所在,本质上都是在利用区块链的金融属性,而非计算属性。 前端依然可以是React + Vercel,后端依然是Node.js + PostgreSQL,唯一的区别是state layer从传统数据库变成了blockchain,而这个state layer专门用来处理资产、权限、价值转移等金融相关的状态。这样的架构既保持了Web2的开发效率和用户体验,又获得了Web3的去中心化金融能力。 所以以太坊目前的这个定位,我是特别认可的。并不是要替代AWS成为世界计算机,而是要替代Swift网络成为世界金融账本。在几个L1中,以太坊又有天然的先发优势以及安全性、去中心化特性的优势。这个定位显然是更加现实,也更加有价值的。金融基础设施的网络效应和护城河,远比通用计算平台要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