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

大家觉得币圈真的能改变阶层吗?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以你现在的能力:赚500万简单还是中彩票几率高点 按一个普通点的人来说:一年算你存10万,50年才能赚500万,但是彩票呢?买双色球中头奖的概率是多少? 1772万分之一! 但是虽然低,但是理论上还有机会,所以靠你自己本事赚500万基本就是零,是不是买彩票的几率 比你靠自己努力的更容易赚500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普通人会跑去参加虚拟币骗局? 是不是很好理解了?踏实一个风口,我也把他定义为一个骗局,不要跟我扯什么技术、趋势、金融、区块链,虚拟币就是一个彻头彻脑的传销骗局。 但是他不违法,只要你是一个散户,用自己的钱去买入卖出,他确实是不违法的,因为你赚的就是别人亏得 我说虚拟币是一个骗局,很多人就会来喷我了,你可以把世界上所有的金融行业都看成骗局,然后你需要做的就是去研究规避里面的风险,如果还能还掘取到财富你就成功了,因为只要是社会上的人,不想被淘汰,就必须跟上时代。 等这股风过来的时候,把握时机,顺风飞一段,等大多数人都认可的时候,你平稳着陆,仅此而已 所以一个普通人想要赚500万有哪些渠道? 虚拟币-创业-买彩票-打工 除了虚拟币和创业,其他几率都无限接近于零。 创业的方向就多了,那么零成本靠自己就剩下自媒体+这一条路了。 创业难吗?比如最近媒体这种,他难在没有门槛儿,无论你是小学、本科、研究生,都能在两年内重新洗牌。 所以大家都去创业,但又拉不开差距,一顿狂卷之后变成运气的游戏。 我们普通人的路径就是这样的发育模式,天兵天将外,资本鼓励大家都去创业,本质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岗位消化血肉,福利体系又极度不均,养不起躺平。 资本把事业包装成追梦,把生存焦虑美化成奋斗,看呐多完美的减压阀呀。 每隔一段时间资本就要捧出一个创业先锋的案例,如果你不幸创业失败了,资本立刻捧出成功案例抽你的脸,看人家多么普通的草根啊,人家怎么就成功了? 你格局、你认知、你执行力,你有吗?多熟悉的配方啊,把系统性困局偷换成个体赎罪券。 当千万人挤在同一条独木桥上,桥塌了,他们就怪你腿不够粗,腰不够硬,跑得不够快,问题是你在红海里搏杀的是同类,只为争抢顶层指甲缝漏下的残渣啊。 天兵天将在干嘛? 笑看凡人在债务沼泽里面表演,越努力越溺水陷的越深,对的,这年头但凡努力的人都负债累累了。 你抵押房子时,他们在收利息,你刷爆信用卡时,他们在发ABS+. 创业者没有赢家,只有幸存者卷死99个同行,市场也未必赏你口剩饭吃。 所谓的成功不过是运气嘛,风口那是资本玩的。 在真正的天兵天将眼里,你们的厮杀不过是一场实时上演的真人秀直播,供他们饮酒取乐,他们的资源、人脉、试错空间,是你们做梦都摸不到的金手指。 你搏命式生存,人家玩儿票就是消遣。 失败是因为不努力,放屁吧,你告诉我哪个创业者不努力? 当你耗尽三代积蓄填坑,只不过在为资本试错,用血肉之躯去填平那些大家都懒得踩的坑,为市场提供廉价炮灰,用海量的失败者堆积出所谓少数的幸存者神话,好继续忽悠下一批草根儿。 耗尽青春积蓄热情,只为赌那百万分之一的我恰好没死,总得有人当灰烬,证明火烧的够旺,别再自我咸动了 在人人可创业的年代,你没被吃,不错了 所以,创业? 你那点能力、资金、技能就是一个笑话,你特么都能创业成功,那本身你自己能力就是佼佼者。 剩下的路子要么就在刑法里,要么就在加密圈了。 前辈盘总们说过一句话,那些老头们把房子建起来卖老子10万一平,我这辈子都买不起,那怎么办?只有写几个代码卖他们10万一个了,才能买得起他们的房子。 所以,失败的盘总们在踩缝纫机,而成功的盘总就是行业大佬,比如CZ+、比如孙割+、比如V神,本质上都没有区别,我写这些,不是让你们去当盘总,而是去理解你人生的底层逻辑: 你诉求是什么? 你需要什么? 按照你现在的技能,你能不能达到你的需求? 大多数人的回答是NO,不能! 如果普通人真想进加密圈改变阶层,boss直聘搜区块链,上班的情况下,可以让你最快的学习,最快的进入圈子,想做什么都可以
🔥2025年7月27日凌晨三点半,澳大利亚悉尼的富人区,一辆价值700万的劳斯莱斯逆行撞上一辆奔驰。奔驰司机整个右髋和腿都没了,加上他是澳洲著名的电台主持人的司机,所以备受关注。但当地继续深扒,发现撞人的女司机背景或许更强大,司机名字叫做杨兰兰。23岁的她,居住的豪宅可以俯瞰悉尼歌剧院,车库里还有一辆劳斯莱斯。她日常穿戴也是香奈儿、迪奥,拎着限量款的爱马仕手袋,出入有司机助理陪伴。车祸后,她拒绝酒精检测,宁愿花了巨额保释金保释。事情也很快传回到了国内,中国和澳大利亚的民众都很好奇,认为以杨兰兰的身价,应该可以轻松查到她的身份。毕竟无论你是企业家还是家族接班人,互联网上都会记录。但杨兰兰没有社交账号,没有注册公司,领英上也查无此人❗️ 🔥这两天这位查无此人的亿万富豪火了!3.5亿保释金交得云淡风轻,脸都不露的直接把网友的好奇心拉满——这年头,富二代都流行“隐身模式”了? 国内取五万要问用途,国外花三亿五没人管,隐私保护堪比007,是资本太会玩,还是规则有双标? 更离谱的是,这姑娘低调得反常,和之前“炫富摔”“豪车秀”的富二代画风完全割裂。难道真有“秘密身份”? 是家族信托的隐形操盘手,还是跨国资本的“白手套”?毕竟,能绕过国内消费监管的,要么是规则漏洞,要么是另有隐情‼️
推荐兄弟们一本好书《世界的逻辑》 读完就像站上了一个观察世界的新高台。 它不会告诉你“明天应该买哪个币/哪支股票” 却会逼你去思考:我每天生活的城市、工作的岗位、消费的选择,本身就是政治和资本力量角逐的产物。 “资本最大的才能,在于它能够制造出危机,然后以新的方式从危机中获利。” 在被动接受叙事的时代,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抵抗。 这不是偶然,而是系统性设计。 在一次次“看似意外”的经济震荡背后,隐藏着资本对空间、资源和劳动力的重新配置与再剥夺。 地产泡沫破灭? 金融崩盘? 大规模失业? ——这些从来不是资本体系的失误,而是它的呼吸方式。 这一观点令人警醒。 在日常叙事中,我们总被灌输“危机是个别因素导致”的错觉,而哈维提醒我们:危机是资本的常态,是秩序内的必然。 城市,不是中立的地理空间 在哈维眼中,城市远远不是单纯的人口聚集地,而是资本增值的战场。他写道: “城市空间,是资本自我增殖的场域,是统治与抵抗交锋的战壕。” 每一座拔地而起的摩天楼、每一条拆迁修建的马路、每一次地价暴涨的背后,都是资本在重新编排空间秩序。 住房,变成了投机的筹码;公共资源,逐渐沦为少数人的特权领地。 于是,我们渐渐住进了“被抵押”的城市。 哈维提醒我们:看见空间,也就看见了权力。 改变世界的第一步,是认清它的逻辑 哈维不是悲观主义者。他没有停留在批判的快感上,而是不断追问: “如果资本拥有改造世界的力量,我们为什么不能?” 认识到资本如何布局世界,就意味着我们也能用另一套逻辑去反布局。 我们依然可以成为历史的创造者,而不是资本的附庸。 共勉!
看到 alist 被以非常丑陋的姿态卖掉,对作者、用户、收购方都是个悲剧,感觉非常可惜,但从开源作者的角度又挺理解原作者的,现在破口大骂资本的 alist 用户应该都没体会过开源的苦,看不到作者的长期孤独贡献,只看到又少了一个可以白嫖的项目 看图二就知道这显然不是一个健康的开源项目状态,作为一个 50k stars 的顶流项目,contributors 只有 100 多,第二名非机器人 contributor 的贡献量刚到作者的 8%,再往下更是断崖减少,作者从 2024 年就已经很少提交了,后面也一直没有其他维护者接手,除非作者积极回归,这项目的最终死亡已经是必然了,只是开始死亡的时间在一年半之前 反观 RSSHub,虽然 star 没 alist 多但 contributors 人数接近 10 倍,在作者贡献量下降的时期也及时有其他维护者补充,总体维护效率并没有下降反而一直在上升 总之 alist 一直都不是一个健康的开源状态,离开作者根本无法存活,作者又长期得不到足够的帮助和资助,用户也视而不见反而都在反资本,至于那些非 contributors 趁热度 fork 出的各种 blist xlist,如果 forker 在 alist 还有救的时候都没想着去提交一行代码,现在等 alist 死了才出来扛大旗,真的能相信他们能够长期任劳任怨地维护吗? 对用户,与其破口大骂资本,不如想想你现在除了 alist 还在白嫖哪些开源项目,去看看它们还好么,有什么可以帮上忙的,哪怕只是去送上一份感谢,可能都能让那些可怜的牛马开源作者开心上好几天,能让项目多维持几天 对开源作者,怎么让开源项目到达健康可持续的状态,而不是最后被迫廉价丑陋变现,是一个值得更多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