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的房子烂尾逾期,退房退款且不用还房贷 珠海法院判了】 #两地法院判决烂尾楼购房者获退款 前段时间,江苏省连云港市一法院判决支持烂尾楼购房者退房退款的案例引发热议,被业内认为是贯彻了“谁违约谁担责”原则。6月22日,珠海市民张华(化名)向媒体表示,他在珠海市香洲区泰禾中央广场买房时也遭遇了同样经历,由于开发商出现资金链问题,项目停工,逾期未能交房,他便向法院起诉了项目公司。珠海市香洲区法院出具的民事判决书显示,2018年8月,张华在泰禾中央广场购买了一套总价约165万元的房屋,其中,向银行贷款82万元。合同约定,房子于2020年12月31日前交付。然而,直到2022年2月,启航物流也未交付房屋,逾期超过一年。于是,张华将开发商和相关方告上法庭。根据判决结果,张华在泰禾中央广场的购房合同、房贷合同同时解除,开发公司退还购房款、维修基金、张华已偿还房贷本金、团购费等130余万元,还需负责未清偿的房贷本息。判决书落锤之后,银行方面通过合法途径为张华办理了停贷手续,并积极配合提供证明材料。“过去购房者在退房时往往面临首付款难以追回困境,这次法院判决开发商退还购房者已支付的首付款及利息,直接保护了购房者的经济利益。”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评论道。他同时指出,尽管法律为购房者提供了权益保障,但实际操作中,购房者仍需面对复杂的法律程序。即使打赢了官司,开发商也可能无钱可退,购房者仍可能面临钱房两空境地。因此,建议政府加强对开发商的监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项目;鼓励购房者选择信誉良好、资金实力雄厚的开发商,降低购房风险。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www.sohu.com/a/907523757_115362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890672121/Pya9ompz9#搜狐新闻
Morris
1个月前
全世界的资本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绝不能让普通人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因为一旦你完成了资本积累,你就不需要再出卖时间和体力换取报酬了。你可以靠资本的收益活着,从此不再为他们打工。原始资本积累其实并不遥远,它不是财务自由那种必须几千万的目标。如果你消费欲望低,在老家生活,一个月花两三千,那么你有100万存款,靠利息和稳健投资,就已经能基本自给自足。但资本家不会让你这么做。你有1万,他们鼓励你换手机;你有10万,他们让你买车;你有100万,他们怂恿你买房。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把你口袋里的钱都花光。你兜里没钱了,就得出去打工,就得继续被剥削,一辈子给资本当牛马。这是资本设置的陷阱,很多人穷极一生也跳不出去。 那普通人怎么破局?你要用一套方式,让自己脱离单一劳动收入。找到一个能不断积累价值、逐渐产生被动收益的渠道,不管是创作、技术、经营,关键是它要有复利效应、可积累、可持续。做到一定程度,你的收入就不再靠工时,而是靠内容、影响力、品牌的积累。你不用担心35岁被裁员,也不用活在中年危机的阴影下。你要知道两件事:只有先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你的思想才能真正自由。人的时间是有厚度的,沉淀越久,价值越高。所以你必须:摆脱穷人思维,从众思维;控制消费欲望,不掉进消费主义陷阱;增加收入口子,减少支出口子;学会打造自己的被动收入系统。别人都在消费,你选择积累;别人都在内卷,你选择构建系统。这才是普通人翻身的唯一路径。
悉尼閑人
1个月前
我看到的中国:不是在崛起,是在清仓! 一个供应链现场管理者的亲眼见证 这段时间,我反覆看了一部财经影片,主题是美国财政部长叶伦批评中国正在「输出通缩」,把中国的经济问题转嫁到全世界。 我点头如捣蒜,因为—这正是我在现场看到的真相。 中共不是在宣战,它是在清仓 中国这一波出口攻势,看起来像是一场经济战,但我更愿意称它为:最后的存货大拍卖。 你如果像我一样,长期观察亚洲制造业的前线,就会知道— 这根本不是什么扩张策略,而是一次国家级的出清行为。 中国不是要称霸世界,它只是想撑住自己那口气。 我亲眼看到: * 电动车补贴一路砸下去,价格杀到见骨; * 太阳能板倾销全世界,害得不少本地产业一夜崩盘; * 钢铁、水泥、五金、家电,什么都往外倒,能赔就赔; * 中国工厂大举移入东南亚,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的身份洗产地,假装「非中国货」绕过美国封锁。 这不是自由市场的正常逻辑,这是我在制造业十几年来,第一次看到整个国家像一家爆仓企业在拼命出清库存。 💣 这不是正常的竞争,是一场败局中的挣扎 影片里提到的数据我都查过:中国五月出口成长仅 4.8%,但对美国的出口持续大减,新增贷款数字连两月低于去年,M2 虽然爆增,但资金几乎都流向政府,民间根本拿不到钱。 表面上货币充足,实际上经济已经窒息。 最重要的是:这不是靠市场力气拚出来的,而是靠补贴、靠掩盖、靠灌水硬撑。 但补贴是会用完的,产能是会爆的,信任是会崩的。 现在的中国,我只看到一个关键字:寒意。 🧪 「中国市场很大」这句话,是一种幻觉,也是一帖毒药 我真的听过太多次这句话,从官员到企业主,到媒体评论都在说: 「中国有14亿人口,只要能打进去……」 问题是,那根本不是一个你能「打进去」的市场。 你进去了,会发现那是个巨大的泥沼。 你投入研发,他抄你技术; 你投资品牌,他拆你产品; 然后他用五分之一的价格反卖给你市场; 你的法规保障?合约条款?通通是摆好看的。 最后的结果,是你被吃干抹净。 这不是交易,这是消化你、消灭你、替代你的过程。 📉 通缩、内卷、去信任化:中国经济的末路 我看见的中国经济,是这样的循环: 产能过剩 → 价格崩盘 → 企业倒闭 → 裁员失业 → 内需崩 → 政府补贴 → 更大产能 → 更惨价格 这不是成长,是反向熵增,是系统性的自我消耗。 而这些代价,正在转嫁到整个亚洲: 在泰国,我认识的几间本地企业,都被中国低价货逼得喘不过气,利润消失、研发冻结、甚至被迫转型成「中国代工厂的代工厂」。 这就是中国式经济殖民的现代形态: 它不需要武力,只要价格与产能,让你沦为它产业炼上的边缘零件。 🪓 但我也看见了:这场清仓战,快撑不住了 最近几个月,我看到一些微妙的变化: * 越来越多中国工厂倒闭 * 补贴发不出来 * 海外设厂计划延迟、甚至取消 * 中国企业开始变得「静悄悄」 我看过这样的画面,在企业垮台前的几个月,最安静、也最危险。 很多人还在疯狂抢单,但我想说: 现在比的,不是谁抢到最多中国订单, 而是谁能在这场崩溃风暴里站得住脚,不被卷走。 🎯 这支影片点出了关键—但现场看到的,更多 美国担心的不只是中国产品涌入,而是中国正把开发中国家的制造业「打烂、买断、控制」,变成它新的殖民地。 美国要做的,是封锁、转移、重建产业炼。 中国要做的,是清库存、抢定价、撑下去。 你问我现在的情势是什么? 我说:一场赌局的终局之战。 而我们这些还站在亚洲市场第一线的人,只能选择: 是继续被中国拖着走, 还是及早认清─这场清仓,撑不了太久了。
艾森 Essen
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