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ris
3天前
中国古代时候,汉人也是能歌善舞。但为啥近代,55个少数民族都是善唱歌会跳舞,就汉人只会吹牛逼?在春秋战国时,《诗经》里收录的民歌,很多是老百姓在劳作或节庆时唱着跳着的,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种情歌,背后可能就有即兴的歌舞场面。到了唐朝,宫廷里《霓裳羽衣舞》美得让人眼花缭乱,舞姬们穿着轻纱,伴着胡琴和琵琶翩翩起舞,民间也有花灯节、社火里扭秧歌、舞龙的场景,热火朝天。宋朝的瓦肆勾栏,元明的戏曲班子,清朝的庙会,汉人从来没缺过歌舞,山东的鼓子秧歌、江南的舞狮,哪个不是载歌载舞的狂欢?可到了近代,咋感觉汉人“不会跳舞”了? 清末民初,儒家思想把“礼”看得比天大,讲究“非礼勿动”,像女子抛头露面跳舞,容易被扣上“不正经”的帽子。比如,晚清的大家闺秀想学唐朝那种奔放的舞姿?门儿都没有!得低眉顺眼,守着“女德”。这让很多民间歌舞慢慢收敛了,变成了私下里或小范围的表演。反观少数民族,像新疆的维吾尔族,麦西来甫舞会上男女老少围着篝火又唱又跳,自由奔放;云南傣族的孔雀舞,孔雀开屏的动作美得像画,哪管什么礼教约束?他们住得偏远,儒家那一套管不到,歌舞就成了生活日常。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尤其是1949到1970年代,全国推崇朴素的“粗布衣服”风,灰、蓝、绿的“毛式制服”几乎一统江湖,提倡“艰苦朴素”,花花绿绿的服装被视为“资产阶级”奢侈,汉族民间舞的行头被粗布蓝衫取代,舞起来没那股子喜庆劲儿,渐渐就少了吸引力。这对汉族歌舞文化的衰退,也做了巨大贡献。当时政府推“民族团结”,反观少数民族,他们的歌舞却因为“民族特色”被豁免于这种单一着装的约束。
Morris
3天前
偷听的基本上都会信,而当面指责对方大脑很难接受,哪怕是为他好也不行。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他做错了你直接指责他,会让他有挫败感,哪怕你委婉的讲,他也能听出来你在说教,但是如果你不讲,他的错误得不到纠正怎么办?最好的方式是夫妻谈话,让孩子听到。孩子最初的学习来自于他还不会说话的阶段,其实就是听、看、模仿,这种方式被心理学称为观察式学习,是完全没有副作用的有机肥。你和老婆说我得控制一下自己手机了,因为我颈椎疼,老婆对你说我也得控制一下我体重了,我太爱甜食了,我得控制碳酸饮料,减少碳水,多吃蛋白质,增加体能训练,你说老婆你运动是否可以带上我呢?你老婆说,当然啊,我得控制运动。 更有意思,你的孩子可能会装作在旁边看电视玩玩具,其实他在偷听偷看,并且听到了每个字。如果你老婆说,我听说孩子看电视看多了会伤害眼睛,你对老婆说,不会的,咱的孩子知道控制时间。你看你孩子偷听到了成就感,你觉得他在乎父母的赞扬吗?当然。而且他很享受这种背后的赞扬。所以赞美一个人要在背后赞美,让他偷听到效果是最好的。一会儿孩子可能就会向你展示,爸爸,你看我关上电视了,你说孩子真棒,我就知道你比爸爸更有自制力。爸爸要向你学习,你下次可不可以带我一起看电视啊,让我学习一下你的自制力。记住,让你的孩子用成就感去做事儿,而不是用焦虑,当成绩的动力只来自于焦虑的时候,成绩和健康损伤就出现了正比关系。 最后,夫妻吵架、冷战、闹离婚的,抓紧反思下自己,你让孩子学到了什么?孩子的学习大量来自于观察式学习,无意识吸收和社会参照原理相比起来说,说是最低效效用的的东西,而且副作用贼大。因为说教、指责责会直接攻击到孩子的自尊和自我价值观,触发心理防御机制,否认、反抗、退缩就发生了。而偷听是非对抗性的,信息绕过防御,直接进入大脑进行加工。而观察和偷听,孩子会觉得这是自己发现的,并且是自己做决定要这么做的,而不是被命令的,那这种自主感是内在驱动力的核心,也是从小培养内驱力的非常有效的方式。 夫妻间的对话展示了一种合作反思、共同成长的家庭氛围。孩子吸收的是这种氛围的价值观,而不仅仅是一条具体的规矩。他学到的是原来爸爸妈妈也会自我反思,事情是可以商量的,问题是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的,所以他有事儿就会主动和你商量。看到这儿,如果你的孩子做事背着你,在外面受了欺负也不告诉你,你知道原因了吧?你想让孩子读书,你就自己拿起书看,而不是刷着手机命令他去看书。你想让孩子有礼貌,你就自己对家人对服务员温和有理。你想让孩子擅长社交,你出门在外就要主动和陌生人沟通,孩子或许不会按照你说的做,但是一定会模仿你做的。 对于应该做的事情,注意把命令改为邀请。宝贝儿,妈妈要下楼去散步,你要不要一起啊?爸爸准备煎个鸡蛋,需要一个帮手,你有兴趣吗?把工作变成游戏,把命令变成邀请,给予尊重和选择权。效果比你别玩游戏了,出去围着社区跑三圈减减肥,别玩了,来干活,要好得多。永远要记得,你是孩子的环境,而非监管强压式的管理。你管不了几年,他早晚会长大,当他决定用离开家和你对抗的时候,你肯定是乏力和妥协的。夫妻关系是孩子学习的基石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复印件如果出错了,问题大概率是在原件自己不清。你让孩子学会冲突后修复,还是学会冷战和逃避?你让孩子学会了管理情绪,还是学会发泄情绪?你让孩子学会表达爱,还是用苛责和冷漠对抗不满?教育最高的境界不是刻意的去教育,而是把自己活成你希望孩子成的样子,营造一个充满爱、尊重和成长性的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自由的观察、模仿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