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儒家礼教约束
关注
Morris
3天前
中国古代时候,汉人也是能歌善舞。但为啥近代,55个少数民族都是善唱歌会跳舞,就汉人只会吹牛逼?在春秋战国时,《诗经》里收录的民歌,很多是老百姓在劳作或节庆时唱着跳着的,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种情歌,背后可能就有即兴的歌舞场面。到了唐朝,宫廷里《霓裳羽衣舞》美得让人眼花缭乱,舞姬们穿着轻纱,伴着胡琴和琵琶翩翩起舞,民间也有花灯节、社火里扭秧歌、舞龙的场景,热火朝天。宋朝的瓦肆勾栏,元明的戏曲班子,清朝的庙会,汉人从来没缺过歌舞,山东的鼓子秧歌、江南的舞狮,哪个不是载歌载舞的狂欢?可到了近代,咋感觉汉人“不会跳舞”了? 清末民初,儒家思想把“礼”看得比天大,讲究“非礼勿动”,像女子抛头露面跳舞,容易被扣上“不正经”的帽子。比如,晚清的大家闺秀想学唐朝那种奔放的舞姿?门儿都没有!得低眉顺眼,守着“女德”。这让很多民间歌舞慢慢收敛了,变成了私下里或小范围的表演。反观少数民族,像新疆的维吾尔族,麦西来甫舞会上男女老少围着篝火又唱又跳,自由奔放;云南傣族的孔雀舞,孔雀开屏的动作美得像画,哪管什么礼教约束?他们住得偏远,儒家那一套管不到,歌舞就成了生活日常。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尤其是1949到1970年代,全国推崇朴素的“粗布衣服”风,灰、蓝、绿的“毛式制服”几乎一统江湖,提倡“艰苦朴素”,花花绿绿的服装被视为“资产阶级”奢侈,汉族民间舞的行头被粗布蓝衫取代,舞起来没那股子喜庆劲儿,渐渐就少了吸引力。这对汉族歌舞文化的衰退,也做了巨大贡献。当时政府推“民族团结”,反观少数民族,他们的歌舞却因为“民族特色”被豁免于这种单一着装的约束。
#汉族传统歌舞衰落
#儒家礼教约束
#民族服饰变迁
#文化发展与社会变迁
#民族文化差异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