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清朝末代摄政王载沣,把一整座王府卖了,只换了90万斤小米。儿子当场质问他疯了,结果他只说了一句话,就让儿子哑口无言。   北京的一天清晨,几个人推着板车,在胡同里走得吱呀响。他们抬着一块新牌子,走到那座老王府前,把牌子挂了上去——“国立高级工业学校”。   醇亲王载沣穿着一件洗得泛白的长褂,站在门口看着。他的儿子溥任冲出来,满脸不解地问他:“爸,这是祖宗的地方,你怎么能卖?”   载沣没动声色,只说了一句:“它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溥任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说。   这座王府,当初可是京城里数一数二的大宅子。几十进的院落,宫廷派来的工匠修的,墙是青砖,门是红漆,地上铺的青石板,走上去冬暖夏凉。   而载沣是清朝最后一任摄政王,是溥仪的亲生父亲。1883年生人,7岁时就成了铁帽子王。   18岁出使德国,代表大清给德国人道歉,他没跪,只鞠了个躬,德皇脸上挂不住,慈禧却很满意。   慈禧看中他的稳重,把自己的养女嫁给了他。之后又让他进军机处,安排他做接班人。1908年,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3岁的溥仪被抱上龙椅,载沣成了摄政王,年仅25岁。   他上任后,干了不少事。罢了袁世凯,整顿官场,重用满族皇亲,组建了“皇族内阁”。还加了税,搞了禁卫军。   可这些改动,老百姓不买账,地方官也不服,反倒把局势越搞越僵。1910年,汪精卫在银锭桥埋炸弹刺杀他,没成,但民间已经炸锅了。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朝大势已去。他没办法,只能重新请袁世凯出山。结果袁世凯一边镇压革命,一边逼宫退位。   年底,载沣辞了摄政王,说“从此回家抱孩子去”,那年他才28岁。他是真回家了。退位后,不问政事,带着儿子们读书看报。   孙中山还亲自去拜访他,送了张照片,说他“识时务、懂进退”。1917年张勋复辟,他没动;1932年溥仪投靠日本当伪皇帝,他坚决反对,还骂儿子是“第二个石敬瑭”。   日本人想拉拢他,开出每月七千袋面粉的条件,他直接拒绝。为了躲清净,他甚至化名“王静云”,躲进胡同里住,连小儿子和小女儿都被他送到天津避难。   可就算再低调,生活还是要过。1924年,冯玉祥赶走了溥仪,民国政府停了他们家的优待金,载沣只能靠变卖古玩和家产过日子。   王府太大,没人打理,仆人走了一批又一批。后来他干脆拿出一部分房子办了小学,叫“竞业小学”,专收穷孩子,自己还亲自教科学。   到了1949年,北平解放,载沣每天听广播写日记,记录解放军进城的情况。那年,他已经67岁。王府越来越破,吃饭也成了问题,外头人还笑说“王府菜成了全北京最难吃的”。   他明白,这地方守不住了。1950年,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把醇亲王府卖了,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交给国家办学校。   有人问他为什么是小米?因为那时候小米比钱管用,是最硬的货币。他把小米卖了一分为二,一半钱拿去买了个小院自己住,另一半分给了八个孩子。   溥任听说后,气得不行,冲他喊:“你真舍得?”载沣还是那句话:“它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那一刻,他是真的放下了。放下的不只是王府,还有整个清朝的荣耀。   1951年2月3日,他去世了,终年68岁。 评:不愧是当过摄政王的人,格局,眼界超众,杀伐果断 他活的透了。比溥仪强不少 不卖的话,怕是就要被没收
足协最近被曝盯上江苏俱乐部账上的3亿元结余资金,理由是行业流动性紧张,需要“统一调剂”,消息一出,江苏方面当即回怼:这笔钱是封存给球员工资和青训运营的,谁动就是动孩子的饭碗,这一句“先让孩子吃饱”把足协的算盘按了暂停键。 追溯源头,这3亿是苏宁退出后留下的保底款,江苏队因为注册主体仍在清算阶段,钱被监管账户锁死,原计划是逐年发给梯队和欠薪球员,换句话说,它是明码标价的刚性支出,不是活期储蓄,更不是谁都能插手的“公共救命桶”。 问题来了,足协为什么突然伸手,业内人士给出两个线索:一是中甲中乙多队资金链告急,二是新赛季注册制度改革需要保证联赛完整性,所以协会试图集中筹资兜底,但他们忘了一个最简单的逻辑——拆东墙补西墙只是拖时间,不是解决方案。 更扎心的现实是,中国足球真正缺的不是一次性输血,而是可持续造血,江苏小球员一年食宿学杂要烧掉近八千万,一把把钱拨走,梯队关门的速度可能比你我点外卖还快,到那时哪还有“未来之星”可谈。 所以这事该怎么落地,足协要先公开账本和救急计划,让俱乐部和公众看见透明度,再谈集中资金的合理性,否则谁敢相信下一次被“借走”的不会是自己兜里的青训预算,读到这里,问题留给你:如果没有长效机制,这3亿最终能救得了谁,又会拖垮谁。
分享我个人高效的学习方法: 1. 硬啃学习法:很多大部头的书,比如经济学,历史,科幻的书,要耗费数月才能看完。我的方法就是随时丢沙发上,回家没事就翻几页,持续啃,往往这些大部头的书看完后,你会感受到书中的脉络和规律,看完后会具备更大的视野和认知提升。大部头的书千万不要像找宝藏那样着急的寻宝,这些书的知识在背后,在作者庞大的叙事故事中领悟 2. 实践学习法:很多很有深度的书往往都很薄,比如传习录,心理学的书。这些书的内容太过于深刻,读快了肯定不懂,而且要结合实践才能明白。比如我头两年在深圳跑硬件的时候,每天晚上12点回到酒店都看一页传习录再睡觉,白天开车的时候反复思考和实践。最后在实践中才知道知行合一道理很容易懂,难的是要在事情中磨,入世磨才知道自己学会没学会,沉没沉住气 3. 链式学习法:很多传记类的书,比如查理芒格的书,分享人生经验,非常睿智。一旦作者在书中分享什么书,肯定就有用,我都会随手记录方便以后阅读,这些顺藤摸瓜的资料,你不读书是不会知道的,都是我的隐形财富 4. 分享学习法:一些技术类的书,讲的非常好,看完就醍醐灌顶。这类书,我通常是通过博客或者事例的方式记录下来分享给别人。分享给别人的过程中会反复梳理修辞和逻辑,怕别人看不懂。而这个过程往往让我自己深刻的学习了第二遍,第一遍学习懂了50%,第二遍教人过程是融会贯通120%。所以,我经常和朋友说,不要把知识捂着,分享有时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5. 类比学习法:有时候你在某个领域做开创性的工作,没有借鉴的地方。这时候就要跨学科的去思考,因为答案往往在于别的学科。 我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我从技术人转换成销售人最大的启发是科斯说的社会公平不是绝对的,社会本身运作要考虑效率,要懂得比较优势,懂得这个道理后,做销售就不会像研发那样,觉得做100分才卖。因为你的产品和别人的不一样,所以一定卖的出去,因为不同人喜欢不同东西,每个产品一定会有比较优势,关键在于你怎么找到喜欢你产品的用户?通过什么方式筛选他们?而不是一定要卖给所有人,要让所有人满意 第二个例子,我一个软件高手硬件新手在深圳跑硬件供应链。最难得是我不知道厂商在哪里,所以每天就网上搜索信息,看各种展,每天我跑300公里,拜访5家厂商,我一年拜访了1000家供应商,不耻下问,终于跑通了整个供应链。而这个过程激励我的恰恰是毛选,我把毛选中糟粕洗脑的部分都丢了,我看到一个人为了做成一件事,选择了最难得也是最快的穷举法,这种穷举法帮助了我攻克硬件供应链,当然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执行力 第三个例子,成为企业家路上,事情太多,诱惑太多,很多事情做起来道理相互冲突,心里内耗很严重。总想找到一条核心准则,坚持这个准则去做事,中间看了很多书,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年听了罗大伦老师讲道德经,知道企业家的准则是无我利他,克制自己的欲望,多给用户创造价值,给员工多赚钱。坚持这样做,很多事情就再也没有内耗过了,放下投机走大道,企业也越走越顺 感谢您读到这里,买一台懒猫微服吧,因为你买一台微服后可以加到我微信。创业路上有啥困难,我可以分享我的创业经历给你。 买懒猫微服送创业课程,不要太划算呀。😆 京东: 评论区扣1给你大额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