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要TACO的这么快吗?周末都还没过完啊??川普这操纵市场也太明显了吧。 目前信息还比较少,根据能查询到的先快速播报一下,总体来说还是软化了,所以大饼以太反弹都很快,但是不是这次就V上去我表示怀疑,一般来说得来回磨几次做几次假突破之后才会真上去,且行且看: 在该采访中,当被问到:“你把中国视为竞争者(competitor)还是对手(adversary)?” 时,范斯的回答涉及以下要点: 他认为中国既是竞争者也是对手(“I think they’re both”)。实质上,他把中国定为战略对手,但同时也承认两国在复杂的全球经济与外交系统中有竞争关系。 他主张美国应构建一种国际秩序来“制约中国”(“we want to build the kind of international order where we can check China”)。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美国不应主动寻求与中国开战(“We don’t want to go to war with China”),但强调需要运用经济和外交杠杆。 他提到中国在制造和输出芬太尼(fentanyl)的问题,并指责中国当局对此负有责任。他批评副总统卡马拉·哈里斯没对中国施加足够压力以制止非法毒品输入。 他说,如果中国不认真对待芬太尼问题、或不采取行动,美国将 对中国施加严重关税和经济惩罚(“we are going to impose serious tariffs and economic penalties”)。 当被问到是否担心“中美开贸易战对美国经济的反噬”时,范斯回应说,他认为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和优秀工人,有能力打贸易战并取得胜利。他说“如果我们需要和中国打一场贸易战,我们会打,而且我们会赢”(“if we need to fight a trade war with the Chinese, we will fight it and we will win it”)。
今天比特币遭遇了史诗级下跌,爆仓金额创下历史之最。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特朗普点炮、稳定币杠杆太大、连环清算击穿全场。 看起来像是突发事件,其实和前几天的“石油事件”如出一辙: 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这背后更多是制度建设中有意留下的“后门”—— 让有心人可以在规则边界内合法地利用市场波动赚钱。 无论是油价踩踏还是稳定币清算,本质都是同一种逻辑: 当流动性收紧,金融衍生链条就会自动完成财富再分配。 这轮暴跌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触发—放大—螺旋加速。 1. 触发点:特朗普点炮。 贸易战再度升温、关税扩张,市场瞬间避险。算法盘、量化盘自动降风险仓位, 比特币和其他风险资产被同步抛售。 2. 放大器:稳定币杠杆 + 永续合约。 这次跌势的核心并非现货卖压,而是杠杆体系的连锁爆仓。 当稳定币兑换溢价扩大,说明链上杠杆彻底失衡。 在高杠杆的永续市场,一旦清算开始,就像雪崩一样没有回头。 3. 螺旋加速。:清算→流动性击穿→再清算。 做市商撤出、USDT脱锚、DeFi杠杆抽水, 所有“量化止损 + 自动平仓”形成自我强化的负反馈,最终击穿全盘。 所以这不是一次单纯的下跌,而是一场系统性去杠杆的“财富大洗牌”。 说实话,“跌没跌完”这个问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但如果要给出判断: 短期内大概率是跌完了,中期未必。 短期逻辑很清晰: 10月底降息、APEC会议都有缓和窗口,12月还有一次降息机会, 流动性托底的环境不会太差。 但问题在于,这次下跌确实有些“伤筋动骨”。 爆仓金额虽然历史之最,但比特币本身的跌幅并不算极端, 更多是外围山寨杠杆链的连环清算。 也就是说,大饼虽然撑住了“面子”,但整个市场的“里子”被掏空了。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种级别的系统性去杠杆, 想彻底恢复通常需要 6个月左右。 偏偏从10月底开始,美国就进入了假期季,流动性淡季叠加政治窗口, 要指望短线重启牛市几乎不现实。 如果把这次下跌放进更长的结构周期里看, 126 很可能就是当前结构性大顶。 后续大概率会走一段“黄金4–8月式”的震荡区间: 横盘、修复、再蓄力。 政治上也有理由拖到明年中期选举前再送甜头, 现在就把行情拉起来,明年谁还记得川皇的恩情? 而从历史经验来看: 2017、2021、2024 每一轮“爆仓级别的下跌”后, 市场都经历过 半年左右横盘整理期, 再配合一次宏观宽松或政策刺激,行情才会真正重启。 所以,时间换空间恐怕才是现在最现实的走法。 横盘半年,对韭菜来说反而是最健康的修复方式。 如果急着拉升,只会让还没清完的杠杆再度埋雷。 虽然有人会说:“爆仓金额历史之最,这就是底了”, 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这只是阶段性恐慌底,不是结构性周期底。 要和 312、519 那种“深底部清算”相提并论, 恐怕还得看 10万下方有没有更干净的筹码交换。
已经有朋友说看不懂我到底再喊多喊空了,其实在我自己心理一直都挺清楚的,我觉得我表达的也算是清楚了,但不妨再说一遍。美国金融市场一向都是牛长熊短,长多短空,现在不论是黄金,美股,币圈都到了历史高位。在这种时候提醒风险虽然看起来是烦人的废话,但确实也是有必要的。但是我们毕竟不能天天想着会闪崩而疲于奔命不敢放手做多,最后在犹疑和惊恐中浪费光阴。 刚好昨天高盛也发了一篇关于AI的文章,阐述了关于AI的五个关键争议: 1. AI消费端采用:增长迅速但变现滞后 2. 企业AI部署:内部应用扩张但ROI仍待提升 3. AI支出预测: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史无前例 4. 电力基础设施需求:165%增长带来建设挑战 5. 泡沫风险评估:相似但不完全一致的1990年代 这五个问题都非常宏大,既蕴含着无限商机,也指引着未来。其中我们最关注的当然是最后一个问题,泡沫到底什么时候破? 高盛认为,尽管当前市场有投机性特征,但尚未达到互联网泡沫时期估值过度、IPO狂热和宽松宏观环境的临界点,暂不具备系统性泡沫破裂的条件。 但是泡沫是分期逐渐释放还是积累到底一次性破裂又是一个大命题,在真正到来之前无人知晓答案。 我偏向于认为互联网泡沫后,市场学会了更谨慎地评估科技投资,同时有了之前的经验也会有人抢先离场避险。 AI泡沫不会像“针戳气球”似的破裂,而更可能是一种阶段性、分层次的风险释放。 基础设施端(芯片、电力、云计算)因为有真实产能支撑,会持续火热; 而应用层和模型层,由于ROI验证滞后,会经历更长时间的估值回归。(此过程中释放应力) 从时间上看,高盛预测2026年左右企业ROI和消费者变现能力才会得到验证。 在那之前,市场仍然会在“增长焦虑”与“估值修正”之间高波动运行。 也就是说,机会仍然巨大,但波动也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