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增长

Y11
3周前
对于AI初创公司产品而言,设计产品自传播,是当下提升用户增长效率的重要路径。 传统的付费广告、SEO/SEM、ASO、地推等方式,在获客成本日益高昂的今天,ROI往往不尽如人意。 不过,这些手段对于品牌建设仍有价值,是拉新过程中必要的补充。而我更想和大家探讨的是另一种更高效、低成本的方式——产品自传播。 要做好自传播,我们可以参考乔纳·伯杰在《疯传》中提出的“STEPPS原则”,但前提是产品本身必须为用户提供真正的价值。 病毒传播是在优质产品基础上,通过巧妙的设计让用户自然分享。 社交货币:让用户愿意“晒”出来 社交货币,简单说就是用户乐于向他人炫耀的“资本”。 比如游戏中的段位、排名,支付宝的年度账单“超过全国XX%人”,QQ音乐的“年度听歌量打败XX%用户”。 这些设计让用户产生“我很厉害”的感觉,从而主动分享,甚至引发朋友圈的共鸣和模仿。游戏的本质就是让玩家通过获取更优越的社交货币而乐此不疲,这正是社交货币的强大之处。 诱因:让用户“想起”并“安利” 诱因就像提醒用户的“抓手”,让他们在特定场景下自然想到你的产品并分享。 比如提到支付想到微信/支付宝,提到种草想到小红书。但品牌的长期影响力是诱因的基础,只有当用户认可产品价值后,才会自发传播。 在电商领域,“双十一”“618”等节点,或是拼多多的“抢红包”、音乐APP的“歌词海报”,都是通过场景设计触发用户分享欲的例子。 情绪:用情感“点燃”分享欲 情绪是触发分享的强驱动力。 根据情绪四象限,高唤醒的积极情绪(如疫情期间丁香医生的实时疫情动态)最易引发传播; 高唤醒的消极情绪(如负面事件)需谨慎,可转化为积极行动(如为湖北募捐);低唤醒的积极情绪适合垂直领域;低唤醒的消极情绪则应避免。核心是让用户的情感被触动,从而产生“想告诉别人”的冲动。 公共性:利用从众心理“带动”传播 公共性源于人的从众心理,当分享行为可见时,更容易引发他人效仿。 比如网购时的销量、评价,或是同一时段的刷屏文案,都能强化用户的“大家都在用”的认知。 微信早期通过“高端人士使用”的示范效应,带动大众使用,这就是权威从众的力量。设计时可结合社会认同,如冷启动时撬动KOL,或制造错峰传播以保持新鲜感。 实用性:双向奖励“驱动”分享 实用性即分享的奖励机制,如拉新返现、送存储空间等。 但奖励需与产品核心价值结合,让双方都能获得实际好处。比如百度网盘拉新送空间,双十一“叠猫猫”拉新用户提升战队战力,既激发分享欲,又强化了产品功能的价值。 故事:用故事“感染”而非“说教” 人们对故事的记忆远胜于广告。 《啥是佩奇》通过一个朴实的故事,让电影和品牌深入人心。讲好故事可遵循“悬念-行动-认知升级”“目标-阻碍-努力-结局”“目标-意外-转弯-结局”等公式,将产品信息自然融入情节,让用户在讨论故事时记住你的品牌。 自传播的关键细节 1. 自传播能力公式:有效载荷(用户每次发多少邀请)×转化率(收到邀请后多少人行动)×频率(邀请频率),三者需同时优化。 2. 挖掘网络效应:让用户意识到“用的人越多,体验越好”,如社交、协作工具,通过拼团、社群等功能强化这一点。 3. 自然嵌入分享入口:如网易邮箱大师的邮件签名、网易云音乐的歌词海报,入口要简约,避免用户反感。 4. 双向激励与高频触达:奖励要吸引双方,入口放在用户高频访问的页面(如个人页、活动页),让分享成为自然行为。 注意事项 自传播需控制成本,估算获客成本与用户价值的比例(建议低于用户平均价值的一半),避免“烧钱换增长”的风险。同时,坚决杜绝“黑暗模式”(如强制分享、诱导下载),短期数据美化可能毁掉产品口碑。 说到底,自传播的核心是“用户愿意分享”。这需要产品从价值出发,用社交货币激发炫耀欲,用场景设计触发分享念,用情感共鸣点燃传播力,最终让用户成为产品的“传播者”。当产品本身足够好,再加上巧妙的自传播设计,增长便会水到渠成。
Y11
4周前
破解冷启动:从0到1搭建用户网络的实战思路 任何依赖网络效应的产品,冷启动都是绕不开的门槛——当没有足够用户时,产品价值难以显现; 而没有价值,又吸引不了更多用户,形成恶性循环。 无论是社交平台、交易市场还是内容社区,冷启动的本质是在“用户-价值”闭环尚未形成前,如何撬动第一波增长。 先看冷启动的典型困境: 社交网络:没人就没内容,没内容就留不住人; 交易平台:买家和卖家缺一不可,少了一方另一方就会离开; UGC社区:优质内容是核心,可初期谁来生产内容? 这些问题的共同点是“双边/多边需求”的失衡,解决的关键是找到初始的“支点”,让价值先跑起来。 8个落地策略,从0到1破局: 1. 先抓“小而美”的精准人群 不必追求覆盖所有人,先锁定一个有明确需求的细分场景。比如早期的小红书,从“年轻女性分享美妆穿搭”切入,用精准的人群需求和场景需求,快速积累第一批核心用户。记住:小圈子的高价值用户,比大圈子的普通用户更能创造口碑。 2. 用“补贴杠杆”撬动供需平衡 初期可以通过补贴打破“供需双缺”。比如网约车平台早期给司机高额奖励,同时给乘客优惠券,让司机愿意出车、乘客愿意打车,先把交易闭环跑通。但补贴要精准——只补贴最核心的供需两端(比如卖家的流量补贴、买家的首单优惠),避免盲目撒钱。 3. 借势现有“熟人网络” 如果目标用户本身在某个成熟社交圈里,就直接复用这个网络。微信早期通过QQ导入通讯录,淘宝让用户用支付宝账号登录,都是用“熟人关系链”降低了用户的信任成本和使用门槛。对初创者来说,“让用户从朋友那里获得价值”,比从零开始说服陌生人更有效。 4. “不 scalable”的事,先自己做 冷启动阶段,别追求自动化和规模化。比如Airbnb早期,创始人手动给酒店发邮件推荐“沙发客”模式,甚至自己当房东接待用户,用“人对人的温度”打造口碑。这种“小而精”的服务,能让早期用户感受到独特价值,愿意主动传播。 5. 打造“原子化核心用户” 找到一群“种子用户”,他们不仅自己用,还能带动身边人。比如早期的小米社区,核心用户是“米粉”,他们主动分享、讨论,甚至帮官方解决问题,成为产品的“自生长引擎”。这群人不需要多,但必须“高活跃、高认同”,能在小范围内形成正向循环。 6. 先做“单边产品”,等需求成熟再开放 如果网络效应不是必需的,不妨先做“单人可用”的产品。比如早期的抖音,先解决“普通人拍视频”的需求,让用户自己成为内容生产者,当用户量足够大时,自然会吸引观众。等“内容池”和“用户池”都起来了,再开放社交功能,水到渠成。 7. 用“病毒式传播”滚雪球 设计让用户愿意分享的机制。比如拼多多的“砍一刀”,用优惠激励用户拉朋友参与;早期的微信红包,用“社交仪式感”让用户主动转发。病毒传播的核心是“让分享的成本低、收益高”,让用户从“被动使用”变成“主动传播者”。 8. 找“互补伙伴”借船出海 如果自己的用户基数太小,可以和互补的企业合作。比如饿了么早期和线下餐厅合作,美团初期和酒店合作,快速获得第一批商家或用户。合作的关键是“价值互换”,比如帮对方导流,同时获得对方的用户资源。 冷启动的本质,是“用最小成本验证价值” 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但核心逻辑相通:在用户量不足时,主动“创造价值”而非“等待价值”。无论是补贴、借势、还是手动运营,最终目标都是让第一批用户真的“用得爽”,让他们成为产品的“活广告”。当用户开始自发传播时,冷启动就成功了——因为增长的主动权,已经从“被动吸引”变成了“主动扩散”。 对所有需要网络效应的产品来说,冷启动不是终点,而是“从0到1”的起点。关键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让用户和价值先“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