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网络效应
关注
Y11
3周前
破解冷启动:从0到1搭建用户网络的实战思路 任何依赖网络效应的产品,冷启动都是绕不开的门槛——当没有足够用户时,产品价值难以显现; 而没有价值,又吸引不了更多用户,形成恶性循环。 无论是社交平台、交易市场还是内容社区,冷启动的本质是在“用户-价值”闭环尚未形成前,如何撬动第一波增长。 先看冷启动的典型困境: 社交网络:没人就没内容,没内容就留不住人; 交易平台:买家和卖家缺一不可,少了一方另一方就会离开; UGC社区:优质内容是核心,可初期谁来生产内容? 这些问题的共同点是“双边/多边需求”的失衡,解决的关键是找到初始的“支点”,让价值先跑起来。 8个落地策略,从0到1破局: 1. 先抓“小而美”的精准人群 不必追求覆盖所有人,先锁定一个有明确需求的细分场景。比如早期的小红书,从“年轻女性分享美妆穿搭”切入,用精准的人群需求和场景需求,快速积累第一批核心用户。记住:小圈子的高价值用户,比大圈子的普通用户更能创造口碑。 2. 用“补贴杠杆”撬动供需平衡 初期可以通过补贴打破“供需双缺”。比如网约车平台早期给司机高额奖励,同时给乘客优惠券,让司机愿意出车、乘客愿意打车,先把交易闭环跑通。但补贴要精准——只补贴最核心的供需两端(比如卖家的流量补贴、买家的首单优惠),避免盲目撒钱。 3. 借势现有“熟人网络” 如果目标用户本身在某个成熟社交圈里,就直接复用这个网络。微信早期通过QQ导入通讯录,淘宝让用户用支付宝账号登录,都是用“熟人关系链”降低了用户的信任成本和使用门槛。对初创者来说,“让用户从朋友那里获得价值”,比从零开始说服陌生人更有效。 4. “不 scalable”的事,先自己做 冷启动阶段,别追求自动化和规模化。比如Airbnb早期,创始人手动给酒店发邮件推荐“沙发客”模式,甚至自己当房东接待用户,用“人对人的温度”打造口碑。这种“小而精”的服务,能让早期用户感受到独特价值,愿意主动传播。 5. 打造“原子化核心用户” 找到一群“种子用户”,他们不仅自己用,还能带动身边人。比如早期的小米社区,核心用户是“米粉”,他们主动分享、讨论,甚至帮官方解决问题,成为产品的“自生长引擎”。这群人不需要多,但必须“高活跃、高认同”,能在小范围内形成正向循环。 6. 先做“单边产品”,等需求成熟再开放 如果网络效应不是必需的,不妨先做“单人可用”的产品。比如早期的抖音,先解决“普通人拍视频”的需求,让用户自己成为内容生产者,当用户量足够大时,自然会吸引观众。等“内容池”和“用户池”都起来了,再开放社交功能,水到渠成。 7. 用“病毒式传播”滚雪球 设计让用户愿意分享的机制。比如拼多多的“砍一刀”,用优惠激励用户拉朋友参与;早期的微信红包,用“社交仪式感”让用户主动转发。病毒传播的核心是“让分享的成本低、收益高”,让用户从“被动使用”变成“主动传播者”。 8. 找“互补伙伴”借船出海 如果自己的用户基数太小,可以和互补的企业合作。比如饿了么早期和线下餐厅合作,美团初期和酒店合作,快速获得第一批商家或用户。合作的关键是“价值互换”,比如帮对方导流,同时获得对方的用户资源。 冷启动的本质,是“用最小成本验证价值” 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但核心逻辑相通:在用户量不足时,主动“创造价值”而非“等待价值”。无论是补贴、借势、还是手动运营,最终目标都是让第一批用户真的“用得爽”,让他们成为产品的“活广告”。当用户开始自发传播时,冷启动就成功了——因为增长的主动权,已经从“被动吸引”变成了“主动扩散”。 对所有需要网络效应的产品来说,冷启动不是终点,而是“从0到1”的起点。关键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让用户和价值先“跑起来”。
独立创业者如何突破零收入困境,迈向月入1000元· 240 条信息
#冷启动
#用户增长
#网络效应
#增长策略
#市场营销
分享
评论 0
0
Y11
1个月前
网络效应,简单说就是:一个平台的价值,会随着用户增多而指数级增长。 就像滚雪球,一开始很小,但越滚越大。当你在一个平台上,看到越多朋友、越多信息、越多服务,你就越难离开——因为离开意味着失去连接,失去效率,失去那些你习以为常的便利。 比如,一个社交软件里,你的家人、同事、兴趣相投的人都在上面,你退出后,就再也收不到他们的消息,也无法参与共同的话题。 一个电商平台,你常用的商家、收藏的商品、熟悉的支付流程都在这里,换平台意味着重新建立信任,重新学习规则,成本很高。 那些离开的人,可能之前没意识到:他们享受的便利,本质上是无数用户共同创造的网络价值。 就像空气和水,平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一旦失去,才知道有多重要。 其实,每个平台都在利用网络效应。 他们努力让更多人进来,让进来的人更愿意留下,让留下的人更难离开。这不是"绑架",而是商业逻辑的必然。就像城市的交通系统,当地铁线路越来越密集,选择地铁的人就越来越多——因为它解决了"效率"和"连接"的核心需求。 对个人来说,理解网络效应,或许能帮我们更理性地看待选择。当我们在一个平台上投入时间、情感、资源时,其实是在参与一个价值网络的构建。而当我们考虑离开时,要想清楚:自己是要追求新的体验,还是真的能承受失去现有网络的代价? 毕竟,网络效应的本质,是"共同成长"。平台和用户,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依附",而是相互成就的"共生"。那些离开的人,正在用行动证明:他们不仅看懂了这个逻辑,也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新价值网络。而那些留下的人,或许也该思考:如何让自己不只是享受网络效应的红利,更成为创造它的一份力量。
#网络效应
#用户粘性
#平台价值
#共同成长
#选择成本
分享
评论 0
0
orange.ai
1个月前
微信公众号编辑器和西贝预制菜的争论,在这个维度是很像的 用户:这个产品不好 商家:用户不懂产品 区别在于,微信是免费软件,用户又因为网络效应离不开它 所以不像西贝用户可以用脚投票
#微信公众号编辑器
#西贝预制菜
#用户反馈
#产品争议
#网络效应
分享
评论 0
0
indigo
1个月前
选好投资标的 赚钱都是自动的⏩ 把时间都花在学习和分享上 用好资本杠杆与网络效应✨
#投资
#资本杠杆
#网络效应
#学习
#分享
分享
评论 0
0
Lyric🌀
2个月前
不考虑网络效应的话,搞民用社交的要义是不能高效。
#民用社交
#网络效应
#低效
#社交产品
#用户体验
分享
评论 0
0
Rocky
2个月前
最近这个爆炸性新闻,貌似很少人提及!结合前不久 #SOL 的扩容方案,貌似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这次 #Bullish 上市,用稳定币来结算IPO的资金,这是美国乃至全球资本市场历史上第一次。 👉 以往 IPO 的资金结算只能通过银行电汇、托管账户,流程慢、贵、效率低。 👉 这次大部分钱直接用 USDC、EURC 等稳定币支付,而且还特意强调:绝大多数稳定币是在 #Solana 上铸造的。 可以这么说,#Solana 正在变成新一代“金融结算铁路”。所以不要再以“meme”思维看待 #SOL,您将会错过一个整个春天! 我们知道IPO是最高规格的金融活动之一,一旦稳定币能在 IPO 上用,就可以延伸到更多传统金融场景:债券、基金份额、跨境清算。所以可以这么讲,#Solana 正成为“华尔街用来搬钱的新底层””。以前金融交易要靠 SWIFT、清算所(DTCC、Euroclear)现在,可能越来越多资金通过 #Solana 这样的链路完成结算,这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规则改写”:资本市场可以变成 7x24 小时、全球无缝结算。 而 #Solana 公链性能,也再一次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无论是速度,还是费率,都是公链里面最优选择之一,同时叠加可编程性, 不光可以转账,还能在 #Solana 链上直接内置合规、审计、分账逻辑。未来 IPO 募资、债券发行、跨境支付,大概率都可以跑在 #Solana 上。这次 #Bullish 上市募资也凸显了一个 #Solana 上显著优势,就是网络效应,USDC、EURC、PYUSD 等大多数主流稳定币发行方,已经把 #Solana 作为重点网络。 期待未来更伟大的创新,奇迹将诞生在 #Solana !🧐
Circle上市引发市场热议,稳定币未来何去何从?· 118 条信息
#Solana
#稳定币
#IPO
#金融结算
#网络效应
分享
评论 0
0
链研社
3个月前
以太坊要超过比特币?比特币的护城河不在于他的生态,以太坊的护城河不在于他的技术,下面一张图让你认清现实 比特币对标的是黄金,以太坊对标的是科技公司。世界第一大资产黄金和世界第一大市值公司英伟达相差大约 5 倍,比特币和以太坊的市值差距是4.6 倍。这已经能说明很多事情了,从来没听过有人鼓吹英伟达市值要超过黄金,但在币圈你可以听到以太坊要超过比特币。 黄金 (Gold): 市值约为 23.222万亿美元。 英伟达 (Nvidia): 市值约为 4.455万亿美元。 比特币 (Bitcoin): 市值约为 2.35万亿美元。 以太坊 (Ethereum): 市值约为 5086亿美元 黄金 / 英伟达 ≈ 5.21 倍 (23.222 / 4.455) 比特币 / 以太坊 ≈ 4.62 倍 (2.35 / 0.5086) 比特币的价值源于“它是什么”——一个去中心化的“数字黄金”。其护城河是建立在总量2100万枚恒定、发行可预测(四年减半)等硬规则之上的强大社会共识。这种设计使其成为独特的抗通胀和资产避险工具,其核心经济模型是无可替代的,以太坊的经济模型并不具备这一特性,终究无法取代。 以太坊的价值在于“它上面有什么”。它的是其庞大且根深蒂固的网络效应 (Network Effects)。 它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的结算层和标准,它不是最快的链,但它是最繁忙、最富有、开发者最多的“数字都市”,这种强大的经济引力使其难以被超越,但不是不可超越的。
#比特币
#以太坊
#市值比较
#数字黄金
#网络效应
分享
评论 0
0
柴郡🔔|Crypto+AI Plus
4个月前
8. 集中式、分散式和分布式 “区块链在政治上是分散式的(没有人控制它们),在架构上的分散式的(没有基础设施中心店),但它们在逻辑上是集中式的(有一个普遍的认同状态,它的系统表现得就像一台电脑)”。 ——以太坊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 要想实现网络效应,其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建立一个分布式和分散式模型,将权力移交给个人。 理解了集中式、分散式和分布式之间的区别后,你就能更好地理解比特币以及其底层技术区块链究竟是如何运作的了。
#区块链
#政治
#架构
#以太坊
#Vitalik Buterin
#分散式
#分布式
#集中式
#网络效应
分享
评论 0
0
阑夕
5个月前
补完昨夜的Google I/O大会,感叹量大管饱的同时,还有一点暂时的想法: - 字节去年对于chatbot不是AI终极形态的反思是合理的,但看到问题和给出解法是两码事,目前来看,全栈式的服务体系是一个最优解,也就是瑞士军刀化,单独产品(场景)的含金量在下降; - OpenAI看到了这一点,所以Sam才一直强调ChatGPT的终身记忆,这有点类似当年的「网络效应」,不同的是,无法被迁移拿走的不再是关系链,而是AI对你的熟悉度; - 但是面对已经醒悟过来并全面反扑的Google,难度还是太大了,从这次「照例」拿来狙击Google的只有一个Codex就能看出,是真的弹尽粮绝了,压力都给到了GPT-5; - Google直接在经济价值最高的本土市场全量上了AI Mode,把搜索按钮都让了出来,对自己商业模式的大动脉开刀,实在是太狠了,全世界都会盯着它未来4个Q的财报,如果真能跑通,所有平台都要大变; - 就市场教育而言,羸弱的SaaS生态还在拖后腿,很难想象国产AI厂商能端出200美金/月的产品,打掉成本但又守不住价格的做法,用大家更熟悉的概念来定义,就是「卷」; - 可能真的不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本身就是商业模式」的逻辑,可能真的不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本身就是商业模式」的逻辑,可能真的不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本身就是商业模式」的逻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可灵2.0的跑分和用量还是领先的,但Veo 3会让快手腹背难安,今年是视频生成的大年,排在前面的那几张板凳是永远坐不热的; - 从时间表来看,DeepSeek-R2实际上已经跳票了,阿里通义的牌差不多打完了,字节Seed被期待能憋个大招出来,基础模型还有多少可被突破的断层,真实性越来越存疑; - 行业里对Perplexity的评价一直很低,觉得这样的产品从来都是在大厂跟进里第一个被替代的,但Perplexity的发展倒是一直在唱反调,而且这家公司的财务控制其实很好,我会觉得它有点类似煤矿下的金丝雀,存在本身就意味着赢家通吃的无趣结局尚未到来; - 六小龙还不卖掉是在等着过清明节吗?哦,是没有接盘侠……
#Google I/O大会
#AI终极形态
#全栈式服务体系
#瑞士军刀化
#ChatGPT
#OpenAI
#网络效应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