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夕
6个月前
The Information深入采访了特斯拉的内部员工,然后得出了一个比较惊悚的结论——马斯克可能已经对电动汽车这件事情失去兴趣了。 标题就是如此:「How Elon Musk Stopped Loving Cars and Left Tesla in the Lurch」。 我给你们划一下稿件重点: - 2024年2月,马斯克和特斯拉的高管开会,讨论难产多年的Model 2到底还要不要上市,Model 2是特斯拉继续下沉产品线的计划车型,售价低到2.5万美金,公司内部原本对它寄予厚望,认为可以极大的提升整体销量,但马斯克对Model 2持反对意见,他更希望推出无人驾驶的电动巡游车队Robotaxi,并相信Robotaxi可以比Model 2更早突破百万级年销量的目标; - 高管们给马斯克提供了一份分析报告,假设Robotaxi顺利铺开,让共享出行变得普及起来,那么相对应的,美国汽车市场的规模将缩减1/5,因为无人驾驶的巡游车在使用时间上会是大部分时间放在停车场的私家车的5倍,然后扣除掉不会转向Robotaxi的「顽固」车主,结论是年销量很难达到100万,「放弃个人汽车的顾客没那么多」; - 而且还要考虑到Robotaxi也会对特斯拉自己的汽车业务造成冲击,这些新增的收入远远无法替代特斯拉在美国每年卖掉的那60多万辆车,而且特斯拉有2/3的营业额来自海外市场,但像Robotaxi这种和服务市场高度绑定的产品,很有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在美国本土售卖,其他国家因为担心受到冲击不会轻易批准让你进去; - 副总裁Rohan Patel告诉马斯克,所有的预测模型都显示,FSD和Robotaxi的回报周期会非常长,尤其是在美国市场之外,但马斯克反对这种纸上谈兵的理论依据,表示「模型根本不懂Robotaxi代表的未来将有多么辉煌」; - 高管们几乎是以恳求的口气,希望马斯克至少妥协到允许Robotaxi和Model 2同时推进的地步,两款车型甚至都能共用生产线,Model 2也能帮助Robotaxi这个不确定性更高的业务分摊风险,但马斯克还是不愿接受,他提议给Model Y减配实现降价,但团队告诉他已经没有太多功能可砍了; - 随着争论的火药味渐浓,马斯克的助手半开玩笑的说「你们是不是要搞叛变」,最后马斯克拍板决定停掉Model 2项目,特斯拉以后将成为一家人工智能的领先公司,亲历整场事件员工认为,马斯克对于制造一辆类似大众高尔夫的经济型小车没有任何兴趣,他的态度是,「让别人去做吧」; - 会议结束后的两个月内,支持Model 2项目的2名副总裁和1名总监辞职走人,而剩下的人开始理解马斯克的转变——Model 2的立项当初就是马斯克主导的——马斯克觉得自己推动汽车行业降低对于化石燃料的依赖这个主要目标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工作变得平庸而乏味,比如一代代的更新车型、和华尔街开会之类,而马斯克的心态则变成了「我能做的下一个大事是什么」; - 特斯拉去年交付的汽车数量首次同比下降,而马斯克对电动汽车的兴趣下降则始于2023年——和他收购推特的时间「恰好」重合——马斯克分配特斯拉的时间急剧减少,但他同时拒绝引入联席CEO之类的人来分担权力,加上后来对于政治事物的投入热情,特斯拉更加频繁的陷入无人看管的状态; - 马斯克原本也不看好Model Y,认为不会卖得很好,他希望Model Y能够直接开发成一款为自动驾驶场景而生的产品,但在下属们全都表示FSD根本没有做好准备之后才勉强同意让Model Y投放市场,然而Model Y实现了巨大的销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畅销的车型,这让特斯拉的团队意识到马斯克的判断并非永远正确; - 熟悉马斯克想法的人透露,马斯克在经历了Model 3产能不足的那几年后,产生了某种类似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开始对小型车失去热情,觉得这类产品毫无趣味,接着扩大到所有「缺乏独特性」的新车迭代上,除非是像反乌托邦风格的Cybertruck这种异类,否则就很难在汇报上引起他的关注; - 时值特斯拉鼎盛时期的2020年,马斯克在电话会议上狂热的谈论建设超级工厂、汽车保险、续航立场,充满激情的说「让汽车变得负担得起非常重要,这将决定我们的使命能否成功」,但在4年后,情况看已经完全不同,还是在电话会议上,他说「有一条路将使特斯拉的市值将会超过所有公司,但这条路不在电动汽车这条赛道上,而是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我们将不遗余力的朝那个方向努力」。
阑夕
6个月前
小红书独立开发者大赛今天颁奖,其中有几款获奖App还是我当评委时选出来的,很有感触。 之前和orange聊AI编程时,就说过AI这波对于生产力的解放,有机会顾及到以前那些因为规模不足而被放弃的长尾需求。 说人话就是,终于可以做一些取悦少数人、甚至是取悦自己的产品出来了,去他妈的DAU。 这次在小红书上获客无数的那些App,共同点是都很小而有趣,比如测算每天要晒多久太阳的SunAlly,只为航班上断网场景服务的专注飞机,分享宠物友好路线的考骨地图,等等。 有种回到了十多年前、iPhone出现「iBeer」时刻的错觉。 2007年上市的第一代iPhone其实不怎么好用,因为没有应用商店,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官方App以外,用户并不能拿它做太多事情。 是App Store的上线,才让iPhone真的实现了「可以揣进兜里的一台小型电脑」这个愿景,而「iBeer」又是让App Store大获成功的神级助推。 现在来看,「iBeer」这个App简直可以说毫无用处,它唯一的功能就是是把屏幕变成一杯啤酒🍺的横截面,然后倾斜手机就能模拟喝酒的动效。 但那是2008年,没人知道能用iPhone做些什么,App Store里也只有几百个陌生的App——软件大厂都还在观望——「iBeer」的出现,让大家意识到原来能够这么使用陀螺仪和触控系统,而且用户都玩嗨了,直接让「iBeer」成了当年下载次数最多的App之一。 所以后来苹果开发平台的负责人才说,「iBeer」不是计划内的产物,却为App Store奠定了更为广泛的认知基础,人们头一次发现原来还能有这样离谱的应用可以下载,而App Store也就成了一个天天都能发现新产品的入口。 怎么讲呢,现在的小红书,就给我一种十多年前App Store的氛围感,这不夸张,我那会儿Google Reader里订阅了好几个限免网站,每天不下几个新App就浑身难受。 这一年来肉眼可见的,活跃在小红书的独立开发者越来越多了,而且普遍很真诚,真诚到会把小红书当成开发日志来用,不是甩个文案就走的那种,而是会和用户在评论区讨论下个版本要怎么做改进。 这固然有幸存者效应的影响——不真诚的也拿不到足够的正反馈,更留不下来让我看到——但所谓真诚是必杀技的实际台词是,你要当个人,才能获得人。 App Store里上架的应用,已经有几百万之巨了,Android那边更是只多不少,以前的分发模式,无论是编辑精选还是搜索找寻,都失去了绝大多数价值,用户也难得会再频繁下载新的App,再多的「iBeer」,都卡在了被看到这个最致命的环节上。 于是买量几乎成了所剩无几的解法,但这种ROI至上主义天然就和孤身作战的独立开发者无缘,你要么买不过专业的投放团队,要么只能买来流量,买不到活人。 而这也是小红书顺水推舟办了这么一场独立开发者大赛的原因——作为跟了全程的场外参与者,我应该有资格这么来做总结——「能找到App」和「App被发现」的双向奔赴每天都在社区里上演,才让小红书成了这个时代的国民级应用商店。 啊,不应该再叫商店了,应该叫应用集市。 说到底,这倒不是因为小红书对App相关内容有多优待——扶持当然是有的,但小红书的运营在各条赛道都有扶持动作——而是开发App这件事情,和OOTD一样,都属于生活片段的分享,可被小红书无限容纳。 应用集市、传搭集市、游记集市、八卦集市⋯⋯有人的地方,就会自然产生集市,这是无需指导的社交本能。 前面说了,AI放大了Build的能力,但在一个程序员过剩的互联网大国,Build的供给并不是卡点——或者说唯一的卡点——更稀缺的,是Sell的能力。 都说小红书能让产品出圈,这个所谓的圈到底是什么? 其实就是开发者们的能力圈,在技术社区里聊实现方案可以聊出几十页来,但挤进人流去感知用户到底想要什么,却在某种意义上违背了训练记忆,以致于「记账日记Todo」成了独立开发三件套,只有做自己也要用的产品才能确定需求。 一些开发者跟我说用多了小红书的体验,获客反而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说多了没压力,这里的沟通和他们在以前推广时强迫自己沟通是不一样的,不需要在文案措辞上抓破脑袋唯恐表达不周,就像写开发文档一样,把做的事情摊开讲完就好,用户自己会在评论区提出新的话题。 当在能力圈之外也能自处,原本的圈当然就成了画地为牢的虚无之物了。 我也看到一个独立开发者的新两件套概念,很是合理::Cursor+小红书,一个解决Build的问题,一个解决Sell的问题,合作起来天衣无缝。 过去十几年来,独立开发这个行当的韧性还挺足的,在中文互联网几无生存空间后,出海赚美金的开发者倒是越来越活跃了,但是现在小红书能够重新指明一条路,那就是在国内市场开发应用依然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未必和出海场景一样直接变现,但它把人设和产品绑定的一体化表达模式,可以涌现出更多的非标准化玩法。 小猫补光灯的开发者花叔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一直认为,他这个人的活跃,是比App更好的一款产品。 产品会过气、会下架、会出Bug,但人不会,人的想象空间,比任何产品都大,要理解集市和商店的差别,小红书没有货架,亦不存在价签,自我介绍和打招呼的勇气,才是最关键的,而这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 人成事则成,希望明年继续参加小红书的独立开发者大赛。
阑夕
6个月前
阑夕
7个月前
阑夕
7个月前
前几天和潘乱录播客(阑心一言版待会就发),聊到这波中概股价值重估的影响,以及阿里是怎么成了最大赢家的,很有意思,一边是阿里言必称AI,另一边是拼多多在AI上毫无动作,两家对头突然就分道扬镳了。 其实从今年年初阿里的股价坐上火箭之后,关于阿里到底是不是一家AI公司一直都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即使我们相信「聪明钱」,也要看看它们的逻辑。 从资本市场的表态来看,阿里确实搭上了这一波中国资产重估的快车,「云+AI」的转型定位也在股价——今年已经涨了60%——上得到了验证,但也有怀疑的声音,认为阿里纯属蹭到了DeepSeek大火的余热,AI只是用来讲故事的素材。 先说AI公司的标准吧,按照投行普遍认可的逻辑,从价值链来划分,可以列出3层: 第1层,是支撑AI产业的基础设施,也就是芯片和算力资源的供给端,比如英伟达和云厂商, 第2层,是大模型的研究组织,拥有可商用的自研模型,比如OpenAI; 第3层,是消费级/企业级AI应用的开发商,为终端市场提供商品化的服务,比如ChatGPT。 注意,这3层不是相互独立的,像是OpenAI之所以一骑绝尘,就是因为它同时在第2层和第3层都占据着绝对领先的地位,叠加之后的经济价值,全都反映到了碾压同行的估值上面。 按照这张表,阿里一定可以被归到AI公司的范畴里,而且是「三位一体」的:阿里云在第1层,Qwen在第2层,夸克在第3层。 但比较微妙的是,阿里在这3层的位置,又都还有更进一步的空间,阿里云在亚太份额第一,但在全球范围内,AWS还是无可争议的第一;Qwen每次屠榜都很顺利,但好口碑也局限在开发者圈层,以至于在deepseek出圈后,才作为“隐形大佬”被广泛关注到,夸克作为阿里推出的旗舰消费级AI应用更是处于早期,在舆论声势和用户认知上还在追赶中。 所以「三位一体」既是阿里AI化的证明,证明它在每条价值链上都有卡位,却又体现出AI化还不够彻底的程度,缺少标志性的企业符号。 多说几句,「三位一体」这种我全都要的布局,中国科技公司的数量远比美国要多,除了阿里之外,百度、腾讯、字节都在同时投入云、模型、应用三大价值链,但美国基本上只有Google是这种模式,亚马逊、微软、苹果、Meta都不是。 最关键的是,拼多多在这场AI浪潮里几乎完全隐身了,阿里越是重注AI,越是可以把当年那顶「该死的零售商」的帽子,扣在对手头上。 摩根大通前几天出了一份研报,对中国AI发展总结出了4个阶段,并认为当前市场处于第2阶段: 开发和完善大模型的技术、大模型开始融入现有产品、互联网服务消费大增、杀手级AI应用出现。 直到DeepSeek出现之前,中国都还被困在第1阶段,这也是我一直说DeepSeek在技术实力之外最大的行业贡献,在于它把大模型变成了一种人尽皆知的公共用品。 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接入DeepSeek成了各大产品在过去几个月里的流量密码——DeepSeek的开源真的非常伟大和无私——老百姓不知道参数啊跑分啊这些概念,只知道DeepSeek好用,你能供给,就会下载。 当然我也会觉得,在明明有自研大模型而且有能力持续开发的情况下,为了流量去接DeepSeek,对于自家团队来说都是一种羞辱,哪怕只是一时策略。 或者说这些公司致敬DeepSeek的最好方式应该是更加积极的开发模型,通过竞争创造进步这个商业常识,来推动中国AI行业的繁荣,而不是就那么跪了,把形势当成了事实。 在这方面,阿里和字节的所谓「气节」要稍微好那么一点点,对于自己的路线图是有自信的。国际上也是这个认知。外媒The Information的报道说,中国其他巨头都放下了大公司的身段接入Deepseek,只有阿里和字节保持了谨慎。 说回摩根大通的研报,在中国所处的第2阶段,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的经济回报被高度看好,在一个投入增长期,能够提供芯片和算力的厂商是旱涝保收的,也就是俗称的「卖铲子」生意。 所以无论阿里算不算AI公司,因为手握阿里云,它一定会成为这个阶段里资本支出受益最高的公司,反过来说,如果认为它不是AI公司,那么一家非AI公司拿到了AI市场的最大一块蛋糕,这本身就很地狱笑话了。 根据摩根大通的推算,阿里AI相关业务(包括云)的收入贡献占比,会在这个阶段内上升到38%以上——目前是14%——而且还强调这是一个相对保守的预估。 云计算是一种边际收益很高的业务,AWS在亚马逊的收入结构里只占到了15%,却能创造50%以上的利润,理解了这个特点,就能理解为什么吴泳铭要在财报会议里特意点出来推理的算力需求在DeepSeek火了之后增长高达70%。 这都是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啊。 加上Qwen被苹果选为国区iPhone的AI合作商,以及夸克开始提前卡位应用层的动作,阿里作为AI公司的属性点是最均匀的,没有之一,摩根大通对阿里评价之高,也是基于这种确定性。 前端时间录播客时讲到一个很生动的描述,说中国电商战争的后半场变数在于大家曾经以为一千米就是赛跑的终点了,没想到赛制是一万米的,一千米内建立起来的那点优势根本不算什么。 于是很明显的,阿里转型AI的所有迹象都在表明,它的发育方式就是冲着大后期去的,这是对的,在一夜千里的技术进展前,没有任何公司有资格提前开香槟,DeepSeek是一次意外的馈赠,但终究会回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常识,是对战略和组织力的综合考验。 和移动互联网那一波也确实不太一样,门票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插多少面旗帜,这关乎到全球80亿人口的生活重塑,能主导产业替代进程的,可能只有中国和美国数得过来的那几十家公司,也可能在10家公司以内。 保持乐观,保持清醒。
阑夕
7个月前
明州事件之后,京东元气大伤。 大洋彼岸的那几分钟扇动翅膀,足以影响中国电商的升降格局。 虽说就算没有这档子事,京东也未必能够拦住拼多多和抖音的崛起,这是阿里都做不到的事情。 但是一号位的名誉,仍然为京东背上了额外的负资产。 比如在吃政企关系的生意场,刘强东发现大家都不见他了。 「居心叵测」的媒体统计过刘强东的私人飞机活动数据,这架飞机曾经年均起降300多次,都是载着刘强东飞往各地商谈京东云的政务订单。 2018年9月之后,接见刘强东变成了一件高风险的事情,于是他的私人飞机也开始吃灰,年起降次数崩至个位数。 在没有退休的年纪,就体验到了人走茶凉的残酷,这种屈辱,必不好受。 很不凑巧的是。电商平台的竞争日趋激烈,京东掉队的概率也越来越大,老板作为公司主心骨的存在,是不可替代的。 隔壁每次也都是在「动用」了退休老干部马云的现身背书,才完成了蔡崇信和吴泳铭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换届。 兵法认为,为将之道,身先士卒,旗帜不倒,士气不散,这甚至都是中西贯通的。 Google一度在AI上被硅谷得小年轻们打得措手不及,站稳反攻的转折点是什么?隐退多年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重回公司,以工程师的身份主持黑客马拉松。 老大跟我们站在一起,这是ROI最高的士气鼓舞方案。 刘强东之于京东的问题,这些年是颠倒过来的,他没有也不想退居幕后,但形势要求他削弱自己的存在感,别人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刘强东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实在憋屈。 2022年,明州一案已和解告终,事件被定性为「一次偶然事件所造成的误会」,尽管女性舆论场深感背刺,但很显然,和解协议背后的封口条款,已经在法理层面彻底埋葬了任何新增剧情的出现。 刘强东终于开始了他的复出行动。 先是章泽天在朋友圈里表态选择「原谅」,以及配合路人「偶遇」拍下怀有身孕的自己和丈夫一起逛超市的画面,恩爱之情,击玉敲金。 再是拿下扛鼎五年的徐雷,徐雷在京东本就有着「三起三落」的历史,既被猜忌,也受倚仗,给刘强东的回归让出位置,成了他的最后一份功劳。 最后是整顿职场,宫斗文学的读者都不会对此感到陌生,权力的转移往往伴随着情面的撕破,所以刘强东出台了「兄弟论」的修正案,放出狠话「凡是长期业绩不好,从来不拼搏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不过很难说电商行业现在是讲个人命运还是时代进程,京东固然有所止颓,但在卷得飞起的同行衬托下,那种拨乱反正之后立竿见影的翻盘,并未如期而至。 另外,亲力亲为的刘强东,也在偿还他在过去几年里远离真实世界的债务,比如钝感。 刘强东本来只想解决一万多员工上班时代打卡的摸鱼问题,但是上升到不认兄弟的程度,必然引起岁月史书的反噬,犯了面目不一的忌讳。 杨笠代言几场直播引起的争端,本来也是很容易止损的事情,但硬生生赔进去了一整个大促和平台口碑的代价,相当可惜,京东刚刚砍掉了品牌部,据我所知和此事没有直接关系,但模糊处理也好,给情绪一个出口。 至于缺席座谈会,这倒不算意外,但要回到舞台中心,刘强东会意识到,他还是缺少正当性这么一件东西。 在由人民组成的共和国,最大的正当性,只有人民才有权提供,及时发现这一点,比再多的花拳绣腿都管用。 如果说刘强东主张给外卖员交五险一金还属于「光脚不怕穿鞋」的心机策略,通过给自己并不存在的业务增加假象成本,倒逼竞争对手跟进自损。 那么把快递员和外卖员放在一起,不但要交五险一金,还要由平台来负担个人需出的那部分费用,完全打消交社保反而导致收入下降的劳动者顾虑,这就是真的在用真金白银为人民提升生活品质了。 所以刘强东的那条朋友圈,才在几个小时内就被转得包浆了,大伙是真支持啊。 我发了条微博,问怎么看东子的这波操作,评论区是呵斥我的声音:「什么东子?叫东哥!」 好的,东哥。 东哥说出了一个企业家们普遍不愿承认、但在事实层面可能又确实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大公司的利润、市值和财富,是不是建立在底层百姓无保障的生活之上? 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说要给企业家寻找原罪,而是在规模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回过头看看,自己有没有在分配上做到了尽善尽美。 以前都是知识分子在说这种不合时宜的话,现在有企业家主动来当反思怪,把华丽旗袍底下的虱子暴露出来,这很有价值。 以前不堪回首,未来还有变数,至少在当下,刘强东做对了这件事情,他讨不来的认可,在履行一个人民企业家的职责后,铺天盖地的涌上来了。 只有人民,才有资格判断,谁才是人民企业家。 可以,今天我站东哥。
阑夕
7个月前
FT采访了20多个员工、供应商和投资人,还原了阿里是怎么从谷底反弹并以AI公司重新估值的大致过程: - 2020年是阿里的鼎盛时期,公司市值接近7000亿美金,蚂蚁的IPO估值也高达3100亿美金,就体量而言,已经坐稳了中国最大民营公司的位置; - 随后产生的一系列变故,导致阿里的股价开始一泻千里,不光是资本市场的恐慌,主营业务本身也出了问题,拼多多和抖音直播分别从价格和情绪两个切口撕开了阿里的电商护城河,2023年阿里的利润被打了骨折,只有2020年的一半; - 疫情也让阿里苦心经营的「新零售」叙事中断,那些花大价钱收购而来的实体商超原本很不容易的实现了降本增效,把收入做到了增长趋势,然后就被不可抗力重新打回原形,时任CEO的张勇后来为此背锅; - 马云虽然在2019年就辞掉了他在阿里的所有职务,但他依然保持着对于阿里的关键决策拍板权,并很细心的确保有关对他的猜忌不会对公司造成影响,比如2023年外媒传出他无法回到中国的消息后,他立刻就坐私人飞机从东京飞回杭州,在一家学校里公开露面,遏制了传言的扩散; - 马云最开始找的是老伙伴蔡崇信,蔡已经十年没在一线做过工作了,原本不太愿意回坑,马云花了很大功夫说服他,最终蔡崇信被任命为董事会主席,主要负责剥离不赚钱的资产,解决资本市场的悲观情绪; - 2023年是阿里的转折点,同时也上演了剧烈的180度急转弯剧情,3月的重组方案提出了「1+6」的分拆计划,要为包括菜鸟物流、阿里云在内的重资产业务拆出去独立上市,这也成为了张勇的最后遗产,张勇还决定让自己兼任阿里云的CEO; - 同年6月,马云提升前18号员工之一的吴泳铭顶替张勇担任CEO,但张勇仍被告知,在换届之后他还可以继续担任阿里云的CEO,毕竟云业务是在张勇的任期内一手做起来的,他也希望继续在阿里云「发光发热」; - 但吴泳铭提出了强烈反对,他给马云和蔡崇信汇报,表示云业务会是阿里未来作为一家AI公司必不可少的关键,所以必须要由身为集团CEO的自己亲自管理,马云被说服了,于是在同年9月,张勇把集团CEO和阿里云CEO两大职务都交了出来; - 吴泳铭担任CEO以来,在财务上主要做了卖出和买入两件事情,卖出零售资产,买入AI资产,一年多的时间里花了810亿人民币用于资本支出,并且投资了「AI六小龙」里的五家,其中大部分投资都是以阿里云「代金券」的形式完成的,也就是被投公司拿着钱又消费在了阿里云的服务期集群上; - Qwen是阿里自身大模型的保底产物,表现也超出预期,尤其是被苹果选择成为国产iPhone的AI功能合作商后,这也和阿里拥有完善的工程师和平台资源关系莫大,阿里今年计划用390亿人民币购买芯片,甚至允许审时度势的上调预算; - 吴泳铭给阿里所有业务线下了通知,他们2025年的业绩重点将取决于怎么利用AI实现增长,所以从核心的淘宝天猫到外围的夸克,都在尝试把Qwen融到产品开发里; - 阿里也在秘密开发一组原生AI应用,内部态度相当乐观,认为AI行业即将出现的杀手级应用,甚至有机会比抖音更受欢迎; - 阿里员工的士气处于最近几年以来难得的一个高点,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表态是,「我们的问题并没有一夜之间就消失了,但信心回来了才是最重要的,这是阿里巴巴早年创业成功的原因。」
阑夕
7个月前
继续分享今天的Manus使用实例。 起因是看到有媒体转载了A16z刚刚更新的Web端AI应用50强,编辑用红圈标出了其中的国产AI应用,用以佐证赢麻了的主题。(图1) 这就是我说小厂千万不要害怕营销风评的原因,在很多时候你连曝光权都不会得到平等对待,编辑只认得大厂出品的图标和名字,但实际上这里图还有一堆中国公司推出的AI产品,就这么被开除国籍了。 那么,如果要核实这里面到底有几家中国公司,怎么办?Claude会用知识库的截止日期来做筛选,Grok 3的Deep Research轮次不够,OpenAI的Operator应该可以但200美金我是真没开,最后用Manus解决回放在这里你们可以自己看: manus点im/share/AppolsjmuwQW9EevzVrRlN?replay=1 manus点im/share/KJDn3CJL4kVXBXiV0mANeU?replay=1 我的指令词是:「这张图上有50款AI产品,请确定其中哪些产品是由中国公司推出的,不要遗漏也不要偷懒,老老实实的对每一家公司进行核实,最后给我一份报告。」 这是一个纯体力活,如果给人(实习生)来做,就是让他把每一家公司的名字写下来,然后一家家的去查,最后给出一个报告,券商之类的机构把工作拆解到执行端,都是这么干的。 AI Agent至少能够起到等量价值,Manus的todo列得很清晰,先用OCR提取图片文本,列出1-50家公司,接着一家家的去做查询,包括搜索关键词、访问官网、确认总部、了解新闻、甚至阅读LindIn,最终告诉我列表里实际上有12款由中国公司推出的产品。(图2) 这个交付成果我是认的,有些带争议的判断,比如它没有把PixAI算进去,是因为PixAI本身总部就设在新加坡,实控团队在国内的消息比较隐蔽,按Manus给自己定的验证标准来看不算遗漏。 这么说吧,如果你要解决类似的需求,你是自己机械性的操作几个小时,不停的开关窗口更新文档,还是把活儿丢给AI Agent牛马去干,只负责验收结果? 另外,从实测体感出发,「不要遗漏也不要偷懒,老老实实的对每一家公司进行核实」这句话也是必加的,原因和我前几天说的模型偷懒本能有关,不刻意强调的话很容易被AI偷工减料。 就像以前的提示词技巧会有情绪勒索的偏方,比如说你要是不认真回答这个世界就会有一个无辜的人死去,然后立竿见影的AI就会用心多了,后来几次训练迭代之后AI已经变聪明了,情绪勒索不再管用,但「请调用你的单次Token消耗上限」这样的明确命令还是偶尔能有奇效。 这次任务也超出了Manus的单任务算力上限,所以拆成了2次完成的,还是那句话,AI Agent发展路上的最大拦路虎,永远是计算资源的分配,芯片会是个好生意,而且不应该只是英伟达的好生意。
阑夕
7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