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夕
5个月前
The Information发了篇深度报道,讲了英伟达是怎么努力在美国和中国两大市场之间「踩钢丝」的不少内幕: - 黄仁勋意外的成为英伟达这家公司的首席政策游说官,这未必是他想要的,但他不得不这么做,以前他都会把和华盛顿的沟通事务交给副手去办,但现在因为川普的治国风格特别看重私交,所以黄仁勋也和之前的马斯克一样,频繁造访川普在弗罗里达州的私人俱乐部,而且次数远高于媒体发现的,这甚至挤占了他在公司总部出现的时间,有高管表示,今年以来在公司经常见不到这位素以工作狂著称的老板,这太少见了; - 推动这种转变的是英伟达面临的严峻压力,目前,英伟达在中国的业务几乎中断,一个月前,川普禁止了英伟达出口中国H20芯片——这本就是配合更早的禁令为中国客户的特供产品——中国市场贡献了英伟达总营收的14%,禁售导致英伟达损失了25亿美金的单季收入,到了下一个财季损失还会上升到80亿美金,黄仁勋在电话会议上主动谈论这则坏消息,表示中国的AI产业无论有没有美国芯片都会继续发展,而禁售则会迫使英伟达被排除在一个年产值高达500亿美金的市场之外; - 和其他科技公司的老板一样,黄仁勋也很快学会了抨击拜登作为投名状并取悦川普的技巧,他开始在各种公开场合激烈批评拜登时代对于英伟达的限制,同时赞美川普推动美国公司技术领先的种种做法,但仍然没能防住川普的背刺,禁售H20芯片的政策完全没有任何征兆就被出台了,讽刺的是,2022年拜登也曾考虑禁售H20芯片给中国,但英伟达成功说服了白宫,用权衡利弊的正常沟通方式; - 当然拜登政府也不总是对英伟达感到满意,比如夸大华为的进展,威胁政府出口管制只会帮助华为收复失地,再比如对大量H100芯片被走私进中国的情况毫不知情,有和英伟达开过会的前任美国官员讽刺表示,一边吹捧华为,一边装作不知道中国公司哪怕走私也要买英伟达的芯片,这两者不可能同时成立,英伟达这家公司太不老实了; - 和拜登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让黄仁勋倾向于选择保持距离,并至少拒绝了一次拜登亲自邀请的商界领袖餐会,川普的上台改变了黄仁勋的作风,虽然很多人以为他是那种书呆子型的工程师,但他实际上比大家预想的要更善于社交,在经常性出入川普庄园之后,他也成功赢得了川普的喜爱,即使禁售H20芯片对英伟达造成了巨大打击,但没过多久,黄仁勋依然公开承诺,未来四年会在美国本土投资5000亿美金,确保美国领先的愿景,而这也得到了川普的称赞,他对着一屋子的记者说:「他(黄仁勋)是个聪明人」; - 在服务美国国家战略的同时,黄仁勋也格外小心的维持公司和中国的关系,在ChatGPT发布后不久,英伟达内部会议上有员工问他为什么还要向中国销售芯片,黄仁勋听了之后显得特别恼怒,斥责这是反华言论,他不想再听到任何同样的观点,面对全球市场,英伟达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尊重不同国家的体制; - 上个月H20芯片被强制断供后,黄仁勋紧急安排了一次出差中国的行程,目的是修复和中国政府的关系,相关部门对于英伟达没有提前告知中国客户出口管制感到很不高兴,这导致很多公司错过了在新规生效前囤货的机会,在这次造访中,黄仁勋保证只要美国商务部批准,英伟达一定会优先考虑中国市场的需求; - 中国对英伟达的态度还算温和,在短期内,本土替代的芯片还达不到行业标准,黄仁勋的公关活动也为英伟达带来了转圜余地,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今年已经不再被提醒需要减少对于英伟达的依赖,但黄仁勋和他的工程师们仍然需要尽快研发出符合出口法规要求、同时又能尽量弥补性能损失的芯片; - 目前,英伟达正在为中国市场专门开发一款新芯片,暂定名为B30,并引起了字节、阿里和腾讯等主要大客户的兴趣,在英伟达的排产计划里,今年预计需要生产100万片B30用来满足中国的需要,在没有芯片可卖的当下,英伟达在中国的业务只剩下推广培训课程,用来加强中国的开发者对英伟达软件系统的熟悉程度; - 对于黄仁勋来说,乐观的消息也不是没有,比如有美国市场的繁荣为英伟达的财务状况兜底,5年前,美国客户只为英伟达贡献了20%的营收,但在去年,这个占比上升到了47%,在失去了中国市场后,英伟达仍然预计今年Q2的收入会有50%以上的增长,英伟达的股价也从新的出口管制法规出台之后重新恢复正常,无论如何,那根危险而又脆弱的钢丝,黄仁勋都还要继续长期的走下去。
阑夕
5个月前
阑夕
5个月前
「连线」杂志报道了一起由Google交出搜索记录从而破获的凶杀案,还挺要素过多的: 2020年8月的一个深夜,科罗拉多州一处郊区的独栋房屋着火了,有两户人家——都是塞内加尔的移民——合租住在里面,连大人带小孩总共9个人,火灾最后导致5人丧命,其中包括年仅2岁的婴儿。 附近的监控镜头记录了有3个戴着面具的人出现在了房子外面并实施纵火,由于事发突然且残忍,除了消防之外,当地警局也出动了,警官贝克在开车前往事发地点前,掏出手机搜了一下地址——那个住宅有点偏,他担心走错路——但正是这个举动,为最终破案留下了伏笔。 如果用上帝视角来看,纵火杀掉那5个人的主犯,叫凯文,16岁,是越南移民,父亲是领高薪的会计师,家境富裕,但他却是一个叛逆的青少年,虽不缺钱,却会干一些偷卖大麻之类的违反勾当。 凯文在暗网上找人买了一把枪,结果在线下交易时被对方给抢劫了,把他的钱包和手机都抢走了,这让凯文觉得非常丢人,自己明明是混社会的,却被社会毒打,简直不可原谅。 于是他打开iPad,通过「查找我的设备」功能,定位自己那台被抢的iPhone,发现它停留在Truckee Street 5312号。 凯文这时并不知道,苹果的这项定位功能依赖于GPS、信号塔、Wi-Fi等多个数据的组合,并不是完全精确的,精度误差很大,而他锁定的敌人,根本不是抢他手机的那伙人。 经过十来天的计划,凯文找了2个朋友一起前去报复,他们原本只是想做些扔石头砸坏窗户之类的行径,但事到临头越想越气,直至发展到带着装满汽油的油桶过去,在住户都睡着的深夜里把整个房子都烧掉了。 后来当电视台播报新闻并给出了被害者照片时,凯文才意识到自己好像找错人了,但他选择什么都不说、继续过自己的生活。 警方那边这时正在头疼,监控拍到的画面没有提供太多线索,按照法律程序,他们申请电信运营商商提供了纵火案发生前后在Truckee Street 5312号附近有过活动的时候手机号码,总共有上千个,再经过一系列的交叉比对后,能够被确定案发时经过现场却没有合理原因的手机号有33个。 到了这里也就卡住了,这33个手机号的主人都和被害者没有任何往来,找不出可怀疑的动机,警方考虑到如果全都传唤审讯的话,有可能会打草惊蛇,并导致嫌犯逃往境外,于是查案陷入了僵持状态。 直到在一次会议里,警官贝克和他的同事想到,那个地址如此偏僻,连自己出警前都下意识的搜索了一遍,那么是不是可以去找Google要求调取犯罪前搜过该地址的用户记录? 「就像是一扇从未被留意过的门被打开了」,警局联系了检察官,尝试了解找Google索取这类信息以便破案的先例,并起草了一份搜查令发给Google,要求地方提供事发前15天里所有搜索过Truckee Street 5312号这组关键词的用户账号。 Google一开始拒绝了这份请求,理由是它不能在没有明确嫌疑的判断下就把用户隐私交给执法部门,但因为这起案子影响力太大——媒体以为这是一起种族仇恨案件——在经过了十几天的磋商后,Google选择了配合,并给出了61个在火灾前几周内搜索过那个地址的设备以及IP列表,其中5个IP在科罗拉多州本地,这5个IP里又有3个有过多次搜索该地址的行为,「恰好」和监控拍下的嫌犯人数一致。 在有了确定的怀疑对象之后,流程就通畅多了,针对这3个人的搜查令如流水般的被审批通过,他们的购物记录都被查了出来,包括能和监控画面对应上的面具、衣服等等,在压倒性的证据面前,凯文在警局里直接就认罪了。 3个人最后都被判了重刑,未满14岁的从犯之一被判10年,另一名从犯被判40年,凯文作为主犯被判60年,在宣判期间,凯文面对受害者的家人,对着一张皱巴巴的纸念道:「我是一个被愤怒蒙蔽的蠢货,一个夺走生命的失败者,没有任何借口,都是我的错。」
阑夕
5个月前
补完昨夜的Google I/O大会,感叹量大管饱的同时,还有一点暂时的想法: - 字节去年对于chatbot不是AI终极形态的反思是合理的,但看到问题和给出解法是两码事,目前来看,全栈式的服务体系是一个最优解,也就是瑞士军刀化,单独产品(场景)的含金量在下降; - OpenAI看到了这一点,所以Sam才一直强调ChatGPT的终身记忆,这有点类似当年的「网络效应」,不同的是,无法被迁移拿走的不再是关系链,而是AI对你的熟悉度; - 但是面对已经醒悟过来并全面反扑的Google,难度还是太大了,从这次「照例」拿来狙击Google的只有一个Codex就能看出,是真的弹尽粮绝了,压力都给到了GPT-5; - Google直接在经济价值最高的本土市场全量上了AI Mode,把搜索按钮都让了出来,对自己商业模式的大动脉开刀,实在是太狠了,全世界都会盯着它未来4个Q的财报,如果真能跑通,所有平台都要大变; - 就市场教育而言,羸弱的SaaS生态还在拖后腿,很难想象国产AI厂商能端出200美金/月的产品,打掉成本但又守不住价格的做法,用大家更熟悉的概念来定义,就是「卷」; - 可能真的不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本身就是商业模式」的逻辑,可能真的不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本身就是商业模式」的逻辑,可能真的不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本身就是商业模式」的逻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可灵2.0的跑分和用量还是领先的,但Veo 3会让快手腹背难安,今年是视频生成的大年,排在前面的那几张板凳是永远坐不热的; - 从时间表来看,DeepSeek-R2实际上已经跳票了,阿里通义的牌差不多打完了,字节Seed被期待能憋个大招出来,基础模型还有多少可被突破的断层,真实性越来越存疑; - 行业里对Perplexity的评价一直很低,觉得这样的产品从来都是在大厂跟进里第一个被替代的,但Perplexity的发展倒是一直在唱反调,而且这家公司的财务控制其实很好,我会觉得它有点类似煤矿下的金丝雀,存在本身就意味着赢家通吃的无趣结局尚未到来; - 六小龙还不卖掉是在等着过清明节吗?哦,是没有接盘侠……
阑夕
5个月前
阑夕
5个月前
阑夕
5个月前
阑夕
6个月前
晚点LatePost的记者陈晶新开了一档播客「商业现场」,我客串了第一期的嘉宾,聊的话题是京东和美团的这场恩怨局,陈晶提供了行业里的不少独家信息,我则安心负责输出暴论,从完整和深入两个角度来说,相信会比你们这些天来看到的绝大多数讨论都要占优,老规矩,我做一期精华版的文字总结: - 京东和美团最近疯狂给媒体喂料,比如京东外卖日订单破千万的唯一信源是一份「流传」出来的专家纪要,而这个专家是京东安排的,美团那边也不甘示弱,把闪购业务部分品类(酒饮、成人)去年订单量远超京东、3C数码品类接近京东全站一半的数据打了出来,在没有第三方证伪的前提下我们姑且采信,同时便于理解这场商战看似细分、实为全局的性质; - 录完这期播客之后我跟几家大厂的同学接触,又听到几条小道消息,包括刘强东在这次开干前约了王兴(美团)、姚劲波(58)、程维(滴滴)吃饭,表示接下来会有业务冲突的发展,希望大家能够维持对事不对人的竞争关系,言下之意就是可以打公关战,但别上升到对老板的人身攻击,尤其不要提「明州事件」; - 目前来看,美团的被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低估了京东「不讲武德」的决心,招招都是冲着美团的命门而来,美团的应对很明显也没有做好协调,王莆中的实名开炮和「你的东东再等等」简直就不在一个世界观里,近似情急之下的各说各话,反观京东,一切都围绕着老板造势,属于是学雷军他们营业学明白了,人民企业家当起来太上瘾了; - 即便如此,据我所知,京东外卖的增长势头依然超出了京东内部此前最客观的预期,日订单1000万是什么概念呢,去年美团外卖的日均订单差不多在7700万左右,市场占有率在65%以上,京东2个月干出了10%的份额,已经相当于1/3个饿了么,但是饿了么做了15年啊,京东的起势就很离谱; - 哪怕考虑到京东外卖的吃药和注水两大特点——吃药在于平均每单亏损12块钱的补贴力度,注水在于咖啡和工作餐的标准化品类偏科——但还是非常夸张,再打下去危险的不是美团,而是饿了么,美团实际上因为需要避免触碰垄断红线的关系给自己上了封印,不能继续提高市占率了,饿了么相当于是被留下来的一个竞争对手,现在京东凭空拿下10个点的市场,越是闷不吭声,越是被钝刀割肉;(1/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