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议人士

昨天
2个月前
「公民记者张展被捕一周年」2025年8月28日,是公民记者、异议人士张展再次被捕一周年。一年前,她只身赴甘肃营救同为异议人士的张盼成,于返家途中遭中共抓捕。在羁押期间,她再次以绝食抗争,并遭到强制灌食。 张展出生于1983年9月2日,陕西咸阳人,基督徒,曾居上海浦东。她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拥有保险学学士和金融学硕士学位。2010年以人才引进的身份来到上海,曾任律师,但因参与维权和推动律师制度改革而被注销律师执照。此后,她长期在网络发表对一党专政和官员腐败的批评,屡遭传唤。2019年,张展因公开支持香港“反送中”运动并在街头举伞表达诉求而被以“寻衅滋事”罪刑拘,并被强制送做精神病鉴定,后取保释放。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张展只身前往武汉,通过微信、推特、YouTube等平台直播报道疫情真相,帮助受害者维权。5月14日,她在武汉被捕,后移送上海。同年12月28日,上海浦东新区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处其四年徒刑。狱中,张展以长期绝食抗议,遭受强制插管灌食、戴脚镣、捆绑双手等折磨,健康急剧恶化。2021年,她的病危消息引发国际关注,并获得林昭自由奖、比利时自由大学言论自由荣誉奖、青年中国人权奖、新闻自由勇气奖等国际奖项。 2024年5月13日,张展刑满出狱。出狱后,她继续通过社交媒体声援维权人士。8月,她赴甘肃帮助张盼成母亲签署法律委托书,返乡途中被警方带走。9月初,她被拘留,11月18日正式被捕,后被羁押在上海浦东新区看守所。2025年1月26日,检方以“散布严重损害国家形象的虚假信息”为由,建议对其判处四至五年徒刑。 张展因揭露武汉疫情真相和持续关注弱势群体而屡遭迫害,她的勇气让她成为全球新闻自由与人权运动的象征。
《赵兰健崩塌档案:一个骗子如何伪装正义者,骗住八个月,还想买豪宅?》 赵兰健,曾以“异议人士”形象活跃于社交媒体,近年来却频频陷入争议。他与遇罗文老师之间的纠葛,揭示了其行为中的诸多问题。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分析: ⸻ 一、伪装正义者的真面目 赵兰健以拍摄纪录片为由,向遇罗文老师提出短期借住请求。然而,他在遇老师的房车中一住就是八个月(2022年10月14日至2023年6月8日),期间未支付任何费用,使用了遇老师的电力和网络资源。这种行为显示出其利用他人善意、长期无偿占用资源的欺诈性。 ⸻ 二、交通事故与逃避责任 2023年4月8日,赵兰健在闯红灯的情况下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对方车辆严重损坏,驾驶员受伤。事故发生后,他逃往南美,后以政治庇护为由返回美国,逃避了法律责任。此举显示出其逃避责任、利用制度漏洞的行为模式。 ⸻ 三、赖住不走与法律纠纷 在得知赵兰健逃避责任后,遇罗文老师于2023年7月下旬要求其离开。赵以“无房无钱”为由拖延,甚至声称存在“事实合约”,并谎称帮遇老师干活抵扣房租,夸大工作量。这种行为反映出其无理纠缠、赖皮行为。 ⸻ 四、恶意诽谤与网络攻击 赵兰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丑化遇罗文老师的“故事”,悬赏高达10万美元一条“证据”。他谎称帮遇老师亲戚“盖房”,涉及高空作业、干活两个月,有200多张照片和工作日记为证。然而,实际情况是仅在阳台安装窗户和补几条siding,干了两三天。赵还攻击遇老师的儿子,指责警察系统勾结。这些行为显示出其报复心理和可能的政治动机。 ⸻ 五、可疑资金来源与炫富行为 赵兰健因拖欠房租被房东驱逐,现流窜至纽约。他在社交媒体上炫耀度假滑雪、扬言买豪宅,攻击反共民主人士。这种经济状况的矛盾,暗示可能有不明资金来源,符合遇罗文老师的猜测:可能受外部势力(如中共)资助,动机或涉及政治利益。 ⸻ 六、行为模式总结 1.欺诈与投机:以虚假理由获取信任,长期无偿占用资源;利用法律漏洞逃避责任。 2.不负责任:交通事故后逃避赔偿和惩罚;无照驾驶、败诉后不悔改,继续攻击他人。 3.恶意报复与诽谤:对帮助过他的人恩将仇报,通过网络造谣报复;谎言漏洞百出,缺乏证据支持。 4.可疑资金来源:近期炫富、攻击民主人士,疑似受外部势力资助,动机可能涉及政治或经济利益。 ⸻ 七、建议与结语 赵兰健的行为集欺诈、无赖、报复于一体,谎言漏洞百出,经济状况矛盾,且疑似受外部势力资助。遇罗文老师的陈述详实,证据充分,显示其立场可信。建议通过法律和公开澄清维护权益,同时警惕赵兰健的进一步恶意行为。 此事件提醒我们,在面对表面正义者时,应保持警惕,深入了解其背景和行为,避免被其虚伪的外表所迷惑。
【深度揭密】屠夫为何暴怒?——假冒支持者NiYa MAKE的恐吓帖,如何精准引爆民运内部战火 ✍ 文 / 张胜其 第一章:屠夫怒火爆发,一张截图引燃战局 2025年3月29日,一张截图在X平台引发轩然大波。署名为“傅希秋支持者”的账号,使用昵称“NiYa MAKE”,向知名异议人士“屠夫”(吴淦)发出充满威胁的留言: “我们掌握了你们的IP地址和真实身份……你们这些支持今月的人就是中共帮凶,我们一定会清算你!” 这段信息充满恶意、气焰嚣张,不仅威胁现实清算,还借用了宗教名义,宣称代表“上帝的审判”。 屠夫震怒,立即公开此截图并发帖怒斥,称这类言论“彻底证明了傅希秋背后的极端与疯狂”,随后更在平台接连发文加码攻击傅希秋、陈光诚等人。 其他名人如王默也迅速转发屠夫的贴文,并附带截图质问傅希秋牧师:“你和这种人什么关系?” 一时间,“基督徒恐吓大V”“傅希秋身边人威胁异议者”成为爆炸性话题,引发大量网友围观、评论,舆论迅速失控。 第二章:傅希秋回应——“这是假的!是栽赃!” 面对突如其来的恐吓指控,傅希秋牧师在第一时间做出澄清。他明确表示: “这种恐吓语言根本不符合基督徒的信仰精神,我本人对此一无所知。这种行为很可能是恶意冒充,是新的信息战伎俩。” 他进一步强调: 自己从未授权任何人代表他或其组织进行任何形式的“威胁发言”; 这种“假冒自己人”的操作模式,极可能是信息战套路,是“有组织的抹黑与激化工具”。 傅希秋的回应清晰坚定,展示了对信息战的深刻理解。但问题是,这些说明是否足以阻止被激怒的大V继续攻击? 屠夫的情绪并未因此缓和,反而变本加厉,将原本对“今月事件”的观察态度升级为公开敌视。他声称:“如果这就是你们口中所谓的信仰,那我宁愿反到底。” 第三章:谁是幕后操盘者? ① 伪装的恐吓者:假冒“支持者”NiYa MAKE 这类恐吓帖极有可能是中共或其外围舆论团队制造的“假旗行动”(false flag operation)—— 即冒充敌对阵营的人,做出极端言行,从而引爆仇恨与误解,让受害者的盟友反目成仇。 ② 精准对象选择:选中“屠夫” 屠夫吴淦是一位情绪激烈、语言辛辣的知名异议人士,对宗教组织本就有复杂看法。 选择向他发送威胁,是精准“点火”: 他一定会愤怒发帖; 他的发声具备舆论扩散力; 他与傅希秋无直接交情,更可能将怒火对准后者。 ③ 编剧式结构设计 这场事件有明显的剧本痕迹: 先是匿名爆料(今月) 接着匿名账号“NiYa MAKE”冒充支持者发布威胁 再由知名人物激烈反应扩大 最后引导“傅希秋是幕后主使”的公众印象 整个过程如同“行为心理学实验室”的操盘——目标是:挑起怒火、指向盟友、制造裂痕、放大仇恨。 第四章:这不是骂战,这是精准的心理操控 这不是简单的网络骚扰,而是“认知战”的典型手法。其精髓在于: ▶ 利用“正义感”制造攻击引导 发恐吓帖的人看似极端,但真正目的不是攻击屠夫,而是: "利用屠夫的正义感和愤怒,把他引导成攻击傅希秋的先锋。" 一张截图,操纵一个意见领袖的愤怒,借其影响力引导数千人“转移目标”,这是高段位的心理操控。 ▶ 情绪覆盖事实,群体自动带节奏 绝大多数围观者并不会查证“威胁帖是谁发的”,他们只看到“屠夫被恐吓”“傅希秋没回应”“肯定是有问题”,进而自动加入攻击行列。 这正是认知战的杀招:不靠逻辑赢你,而靠情绪毁你。 第五章:信息战剧本之七步曲 设置爆点人物(今月“自杀”)制造舆论爆发; 安插假账号冒充支持者NiYa MAKE,用暴力语言触怒圈内人物; 故意私信或留言给攻击性强的异议者,引发公开怒骂; 舆论爆发后,其他账号群起放大转发截图; 制造“傅希秋团队极端化”的印象; 群体自动带节奏,沉默者被迫表态; 公众信任彻底崩盘,敌我不分、全面内斗。 第六章:真正的目标不是傅希秋,而是信任本身 很多人以为攻击傅希秋是目标,其实不然。 真正要摧毁的,是整个海外反共阵营的“信任资本”。 一旦公众认定:“这些人都一样烂,宗教也骗人,民运也贪财,捐款都黑幕”——那这场舆论战就已经赢了。 对中共而言,目标不是让你相信它,而是让你不再相信任何反对它的人。 第七章:我们能做什么? 建立“高警觉舆论识别能力” 看清伪装:不是所有支持者都是真的,不是所有激进言论都代表组织本身; 呼吁意见领袖慎用情绪回应 任何人都可能是“剧本的一部分”,要学会跳出设定; 为真正被利用的名人鸣不平 包括屠夫在内,他其实也是受害者,是“被激怒的人设”; 推动平台与组织建立“反假冒识别机制” 加强举报系统,标记可能伪装账号。 第八章:结语——看穿剧本,别成道具 你看到的截图,也许是道具;你信以为真的愤怒,也许是他们精心设计的“战术反应”。 在信息战时代,最危险的不是敌人的攻击,而是我们在愤怒中自相残杀。 这不是傅希秋的危机,也不仅是屠夫的愤怒——这是整个华人自由阵营被“定点引爆”的又一案例。 真正的反抗,从不在于喊口号,而在于看穿他们的剧本。 别让你我的正义感,成为他们的信息炸弹引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