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议人士

【深度揭密】屠夫为何暴怒?——假冒支持者NiYa MAKE的恐吓帖,如何精准引爆民运内部战火 ✍ 文 / 张胜其 第一章:屠夫怒火爆发,一张截图引燃战局 2025年3月29日,一张截图在X平台引发轩然大波。署名为“傅希秋支持者”的账号,使用昵称“NiYa MAKE”,向知名异议人士“屠夫”(吴淦)发出充满威胁的留言: “我们掌握了你们的IP地址和真实身份……你们这些支持今月的人就是中共帮凶,我们一定会清算你!” 这段信息充满恶意、气焰嚣张,不仅威胁现实清算,还借用了宗教名义,宣称代表“上帝的审判”。 屠夫震怒,立即公开此截图并发帖怒斥,称这类言论“彻底证明了傅希秋背后的极端与疯狂”,随后更在平台接连发文加码攻击傅希秋、陈光诚等人。 其他名人如王默也迅速转发屠夫的贴文,并附带截图质问傅希秋牧师:“你和这种人什么关系?” 一时间,“基督徒恐吓大V”“傅希秋身边人威胁异议者”成为爆炸性话题,引发大量网友围观、评论,舆论迅速失控。 第二章:傅希秋回应——“这是假的!是栽赃!” 面对突如其来的恐吓指控,傅希秋牧师在第一时间做出澄清。他明确表示: “这种恐吓语言根本不符合基督徒的信仰精神,我本人对此一无所知。这种行为很可能是恶意冒充,是新的信息战伎俩。” 他进一步强调: 自己从未授权任何人代表他或其组织进行任何形式的“威胁发言”; 这种“假冒自己人”的操作模式,极可能是信息战套路,是“有组织的抹黑与激化工具”。 傅希秋的回应清晰坚定,展示了对信息战的深刻理解。但问题是,这些说明是否足以阻止被激怒的大V继续攻击? 屠夫的情绪并未因此缓和,反而变本加厉,将原本对“今月事件”的观察态度升级为公开敌视。他声称:“如果这就是你们口中所谓的信仰,那我宁愿反到底。” 第三章:谁是幕后操盘者? ① 伪装的恐吓者:假冒“支持者”NiYa MAKE 这类恐吓帖极有可能是中共或其外围舆论团队制造的“假旗行动”(false flag operation)—— 即冒充敌对阵营的人,做出极端言行,从而引爆仇恨与误解,让受害者的盟友反目成仇。 ② 精准对象选择:选中“屠夫” 屠夫吴淦是一位情绪激烈、语言辛辣的知名异议人士,对宗教组织本就有复杂看法。 选择向他发送威胁,是精准“点火”: 他一定会愤怒发帖; 他的发声具备舆论扩散力; 他与傅希秋无直接交情,更可能将怒火对准后者。 ③ 编剧式结构设计 这场事件有明显的剧本痕迹: 先是匿名爆料(今月) 接着匿名账号“NiYa MAKE”冒充支持者发布威胁 再由知名人物激烈反应扩大 最后引导“傅希秋是幕后主使”的公众印象 整个过程如同“行为心理学实验室”的操盘——目标是:挑起怒火、指向盟友、制造裂痕、放大仇恨。 第四章:这不是骂战,这是精准的心理操控 这不是简单的网络骚扰,而是“认知战”的典型手法。其精髓在于: ▶ 利用“正义感”制造攻击引导 发恐吓帖的人看似极端,但真正目的不是攻击屠夫,而是: "利用屠夫的正义感和愤怒,把他引导成攻击傅希秋的先锋。" 一张截图,操纵一个意见领袖的愤怒,借其影响力引导数千人“转移目标”,这是高段位的心理操控。 ▶ 情绪覆盖事实,群体自动带节奏 绝大多数围观者并不会查证“威胁帖是谁发的”,他们只看到“屠夫被恐吓”“傅希秋没回应”“肯定是有问题”,进而自动加入攻击行列。 这正是认知战的杀招:不靠逻辑赢你,而靠情绪毁你。 第五章:信息战剧本之七步曲 设置爆点人物(今月“自杀”)制造舆论爆发; 安插假账号冒充支持者NiYa MAKE,用暴力语言触怒圈内人物; 故意私信或留言给攻击性强的异议者,引发公开怒骂; 舆论爆发后,其他账号群起放大转发截图; 制造“傅希秋团队极端化”的印象; 群体自动带节奏,沉默者被迫表态; 公众信任彻底崩盘,敌我不分、全面内斗。 第六章:真正的目标不是傅希秋,而是信任本身 很多人以为攻击傅希秋是目标,其实不然。 真正要摧毁的,是整个海外反共阵营的“信任资本”。 一旦公众认定:“这些人都一样烂,宗教也骗人,民运也贪财,捐款都黑幕”——那这场舆论战就已经赢了。 对中共而言,目标不是让你相信它,而是让你不再相信任何反对它的人。 第七章:我们能做什么? 建立“高警觉舆论识别能力” 看清伪装:不是所有支持者都是真的,不是所有激进言论都代表组织本身; 呼吁意见领袖慎用情绪回应 任何人都可能是“剧本的一部分”,要学会跳出设定; 为真正被利用的名人鸣不平 包括屠夫在内,他其实也是受害者,是“被激怒的人设”; 推动平台与组织建立“反假冒识别机制” 加强举报系统,标记可能伪装账号。 第八章:结语——看穿剧本,别成道具 你看到的截图,也许是道具;你信以为真的愤怒,也许是他们精心设计的“战术反应”。 在信息战时代,最危险的不是敌人的攻击,而是我们在愤怒中自相残杀。 这不是傅希秋的危机,也不仅是屠夫的愤怒——这是整个华人自由阵营被“定点引爆”的又一案例。 真正的反抗,从不在于喊口号,而在于看穿他们的剧本。 别让你我的正义感,成为他们的信息炸弹引信。 ——完。
5个月前
今天一觉醒来,看到好多朋友发来信息,说吴淦在X上点了我的名,提及一桩陈年旧事,还要我半个月之內与他联系,言辞中不乏威胁之意,不过我和他都明白,真正的缘由还是清迈事件。 一段时间以来,清迈购房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我听了也看了几方当事人的说法,也有点感想,所以就在朋友圈中说了几句。我是一个生意人,经商半生,跟各界人士都有所交往,也认识一些公知大V和异议人士,但并不是这个圈子里的,我只是会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尽我所能地給予帮助。我也不需要去奉承或维护谁,在朋友圈说的那些话,也无非是台下观众的几句评论而已。現在既然吳淦点了我的名,我就出來说说感想。我不是名人,个人毀誉对我来说也沒那么重要。说实话,我也不太在乎恐吓与威胁,对我不满的,你想做什么,我都无所谓。 清迈事件本身的是非对错,各方已经说得太多,相信读者自有判断。而在此之外,我还有个感觉,就是这事本不应该得到这么多关注,事件所涉的两个地产项目加起来不过一亿上下的金额、七八十个客户,既无关家国气运,也不涉国计民生,无非是牵涉到几位名人,有一定的眼球效应,所以有些人不遺余力地深挖狠批、穷追猛打,我很佩服他们的热情和精力,但也觉得,这些热情和精力如果用在真正重要的地方该有多好。 我并沒有出来平息纷争的意思,我也沒有那么大的能量,在我看来,吃瓜群众热中吃瓜无可厚非,旁观的人写几篇文章也可以理解,但一段时间以来,只要打开手机,满坑满谷都是这事,各种深挖穷举,各种深文周纳,话题已不仅限于清迈,而是已经深入到了私人生活的细节,说实话,我已经觉得无聊和审美疲劳了。而与此同时,我们都知道,就在我们身边,很多真正重要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却很少有人关注评论,这种“错付”可能也值得深思吧。 这起事件中还有一个现象也值得注意,那就是“只能骂,不能辩护”,哪怕只是弱弱的两句辩护,也可能会招來汹汹的攻击。杨锦麟被打倒了,程益中也被打倒了,还有李和平、宋石男、蔡慎坤……以及更多的人也被打倒了,似乎只要你敢有不同意见,那你就是在洗地,你就是利益共同体,就是黑恶势力,还有许多更厉害也更露骨的字眼,正派人都不好意思重复。这种不让人说话的战斗风格固然犀利,但恐怕也算不上真正的公共辩论,更像是国人熟悉的大批判和大揭发。战事至此,台上的正义之士说我们继续战斗是为了真相,但在台下观众看来,也有点像是表演和泄愤。这种战斗风格是否会赢得最终的正义,也请各位和我一起等待观察。 至于吴淦提到的那件事,我本来不想说的,因为它太微小,不值得浪費大家的注意力。现在既然提到了,那就说两句:十年前,我收到了几幅名人字画。当时一位福建商人也在场,希望我转让其中一幅。我平价易手。至于价格,我记得是3万,吴淦说是4万,那就以4万为准。网上流传一笔4万元的转账记录,但那并不是转给我的。一段时间以后,这位商人又与我聊起此事,我说只要原件寄回,我立刻转账给他。不过他一直没有寄回。現在我承诺:只要此人把字画寄回,经验证后确是原件,我保证4万元不过夜就会转到他的账户。正如上面所说,这事太小,不值得浪费唾沫和心思,所以我要再次道歉,因为这段话浪費了大家的注意力,还因为,就在我們身边,还有那么多更重大也更紧急的事等着我們去关心。 此时春节将至,看到这段文字的,无论是不是我的朋友,都祝你新春吉祥,万事胜意。 张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