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纸运动

#每日一推良心犯 之一百三十七期:“六四”36周年前夕,计划在香港铜锣湾天桥悬挂9米高的“国殇之柱”直幡,不料消息泄露,被以“煽动罪”判刑半年,刑满获释后,遭递解“送中”的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白纸青年曾雨璇被强迫失踪;其母10月20日回内陆后也与外界失联 #曾雨璇:女,2000年出生,籍贯不详,内地在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博士,政治活动参与者,首位在香港被判“煽动罪”的“港漂”,中国在押政治犯。 其高中毕业后,其因高考成绩优异而顺利被中国某知名大学录取并就攻读法学专业;求学期间,其因兴趣而专门研究了“港澳法治”,并受时事的影响,在学习中有任课老师使用VPN翻墙,在课堂上向同学们直播了当时香港立法会民主派议员在议会内用身体抗争的场面,这成为其第一次看到香港的政治选举实况,也成为其希望前往香港继续学习深造的动力;新冠病毒疫情期间,其因着手香港留学申请,就翻墙看了许多有关“六四”的新闻,同时也逐步了解到香港本土的议题(比如香港支联会和邹幸彤等);又因邹幸彤原是香港大律师、女权倡导者,也是支联会​​副主席,但由于她拒绝向港警提供支联会的数据2021年即被拘押;故此,这些内陆看不到的信息对其实感震撼和印象深刻,并十分尊敬邹幸彤等泛民人士; 2022年,其前往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但因时值正遇邹幸彤被庭审,其遂每场均去参加旁听;同年11月,中国大陆因防疫封控、清零政策太甚,上海、北京等城市爆发了“白纸运动”,其即立刻响应“白纸运动”,并于“124”国家宪法日群发消息呼吁和称自己傍晚会在维多利亚公园喷水池前举白纸抗议;后有人前往,看见其确举着白纸,而维园外有警察在巡逻,直升机在上空盘旋; 2023年1月1日,其因在铜锣湾崇光百货前哀悼于2021年“七一刺警案”中身亡的梁健辉(一位被民主派人士堪称为“勇者”的50岁香港抗议人士, 2021年因对港府和警方暴力不满,并反对港版《国安法》实施影响自由,遂在铜锣湾刺伤一名警察,随后以刀刺心自杀),地上摆一幅逝者的素描和蜡烛、白花纪念,但至傍晚遭警方逮捕,控其“煽动罪”,至1月3日其才被从湾仔警署获得保释; 2023年2月5日,李文亮逝世3周年纪念日,因国际多国多城市都在开展悼念活动,其也加入悼念,并到一个公园为李文亮点蜡烛、写悼念卡片,和几位元朋友一起举着“不能,不明白”的白纸,合影留念; 2023年“六四”前夕,其悄悄计划在香港铜锣湾天桥悬挂9米高的“国殇之柱”的直幡,熟料消息泄漏,6月2日就被香港警察以“企图作出或准备作出具煽动意图的作为”罪名逮捕,后很快被香港法院以“煽动罪”判刑6个月,并被关押在罗湖惩教所;服刑期间,其多次被单独关押,但依旧保持着对墙外和国际事务的关心; 刑满出狱后,香港政府就用“不受欢迎人物”这个条款于2023年10月12日将其迅速“递解出境”(即被“送中”);当其进入深圳后,起初还和香港朋友保持信息联系,但很快就音讯全无,至今下落不明,而其母亲亦于同年10月20日回内陆后亦与外界彻底失去联络; 针此,有社会正义人士明指,其被“送中”后又长期强迫失踪,或可能已被内陆政府再次以政治犯论处而续判或再押、软禁,所以就有港人发起对其声援联署的活动,呼吁全球关注其及家人处境,强调“言论自由无罪”,并对中国及香港政府对人权侵害的行为表示严厉谴责。目前被羁押地址不详。 #一人一推关注在押良心犯
Suyutong
1个月前
今天是四通桥事件3周年!今天也是一个悲伤的日子,四通公司创始人、因支持八九学运被迫流亡法国的民运领袖万润南先生于今晨病逝,惟愿万老在天堂安息! 早在今年7月,传出彭立发先生被重判9年的消息,「中国行动」X SPACE空间准备以此主题,声援彭立发先生。 受「中国行动」委托,我与万先生电话沟通,他说非常想参加,但是因当时他的身体原因无法参与长时间的空间讨论,所以他就写了一篇文章《致敬彭立发》,在此重发此发,诚请网友诸君铭记前辈对后辈的期待和鼓励,传承他们的抗争精神和勇气。 《致敬彭立发》 作者: 万润南 2025.7.16 2022年10月13日,在中共二十大召开前夕,彭立发登上北京四通桥,举起横幅,公开抗议。这一刻,震惊世界。 这场桥上的抗议,点燃了全国沉寂已久的怒火。 他的横幅口号迅速传开,最终引发席卷全国的“白纸运动”。 在中国近百年的青年抗争史中,有三次将彪炳史册:五四运动、六四天安门运动、抗议清零的白纸运动。 有一位叫曹天的青年诗人,写了一首诗《致青春》:“54、64、A4”。 我曾经这样解读这首诗:“联系五四和六四的,是一个广场,叫天安门; 联系六四和A4的,是一座桥,叫四通桥。” 彭立发站在四通桥的那一刻,很多人以为只是一个人的孤勇。他举起的那块布,点燃了沉寂中的灵魂;他的呐喊,是在“清零”死寂中的爆发。 一 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青年政治的传统。它是民众的愤怒,也是青年的觉醒。 一群学生走上街头,不为权利,只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自尊、人类的尊严。他们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用笔、用脚、用鲜血书写青春的担当。 六四运动则是五四精神在改革年代的回响。当经济体制改革渐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却裹足不前,一群年轻人再次站上广场,喊出“反腐败、要民主、要自由”。 而就在那个夏天,坦克碾碎的不仅是生命,更是一次代际理想的中断。 六四学生背后,有一群知识分子、企业家与改革者公开站出来。其中,有一个名字叫“四通”。 二 四通公司不仅是中国八十年代民营企业的旗帜,更是改革年代的精神象征。 它是知识分子的企业,是理想主义的实践场;它试图打通体制内外、市场与思想之间的屏障,是那个时代最独特的尝试。 而“四通桥”,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建成的,一座实实在在的天桥,也是一座通往理想的隐喻之桥。 三十多年后,在这座曾孕育改革精神的桥上,一个在中关村成长起来的普通人,彭立发,悬挂横幅,写下“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谎言要尊严”,这是一个时代的回响,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先声。 他知道会被抓。他知道没有人敢应声。但他还是做了。因为他知道,沉默比惩罚更可怕。 三 白纸运动并非偶然,而是彭立发抗议的延续,是横幅之后的接力。那一张张A4白纸,是对历史最长情的注解。 在没有言论自由的地方,白纸也能说话。在信息高度审查的社会里,空白胜过千言。它连接的不只是2022年的愤怒,也连接着1989年的血泪,甚至1919年的呐喊。 有人说,彭立发是孤勇者。在一片清零的沉默中敢于发声,他是这个世界最后的清醒者。 四 我们致敬彭立发,不是因为他成功了——他甚至没能真正完成自己的发声。他被抓、被消失、被无声处理,甚至他的名字,也只能被人悄悄记住。 我们致敬彭立发,是因为他证明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仍有人敢点灯;即使在全民噤声的年代,仍有人愿意承担说话的代价。 而那座桥,不只是桥; 那张白纸,是压抑之下最有力的宣言; 那位孤身抗争者,是一代人良知的化身。 五 有人问,为什么叫“四通桥”?因为它的建设者曾参与过六四;因为它的命名背后有一段良知的历史;因为它本来就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而是一个时代理想的回响。 他站的不是桥,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节点; 他举的不是横幅,是民族良知的最后挣扎; 他喊的不是口号,而是一代青年的压抑回声。 彭立发并不孤独。 在他身前,有五四的呐喊,有六四的火焰。在他的身后,有白纸一代的集体抗议…… 致敬彭立发,致敬所有未曾被铭记的勇气。   历史会掩盖他们的名字,但不会熄灭他们点燃的光。
Suyutong
1个月前
听闻万润南先生心脏病发,正在医院治疗,为他祈祷! 今年7月,传出彭立发先生被重判消息后,我曾与万先生电话沟通,并受中国行动委托邀请他参加X SPACE关于彭载舟先生遭中共重判这个主题的讨论。因为身体原因,他不能长时间参加网络交流活动,最后他请我代转这篇文章。 《致敬彭立发》 作者: 万润南 2025.7.16 2022年10月13日,在中共二十大召开前夕,彭立发登上北京四通桥,举起横幅,公开抗议。这一刻,震惊世界。 这场桥上的抗议,点燃了全国沉寂已久的怒火。他的横幅口号迅速传开,最终引发席卷全国的“白纸运动”。 在中国近百年的青年抗争史中,有三次将彪炳史册:五四运动、六四天安门运动、抗议清零的白纸运动。有一位叫曹天的青年诗人,写了一首诗《致青春》:“54、64、A4”。 我曾经这样解读这首诗:“联系五四和六四的,是一个广场,叫天安门; 联系六四和A4的,是一座桥,叫四通桥。” 彭立发站在四通桥的那一刻,很多人以为只是一个人的孤勇。他举起的那块布,点燃了沉寂中的灵魂;他的呐喊,是在“清零”死寂中的爆发。 一 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青年政治的传统。它是民众的愤怒,也是青年的觉醒。 一群学生走上街头,不为权利,只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自尊、人类的尊严。他们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用笔、用脚、用鲜血书写青春的担当。 六四运动则是五四精神在改革年代的回响。当经济体制改革渐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却裹足不前,一群年轻人再次站上广场,喊出“反腐败、要民主、要自由”。 而就在那个夏天,坦克碾碎的不仅是生命,更是一次代际理想的中断。 六四学生背后,有一群知识分子、企业家与改革者公开站出来。其中,有一个名字叫“四通”。 二 四通公司不仅是中国八十年代民营企业的旗帜,更是改革年代的精神象征。 它是知识分子的企业,是理想主义的实践场;它试图打通体制内外、市场与思想之间的屏障,是那个时代最独特的尝试。 而“四通桥”,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建成的,一座实实在在的天桥,也是一座通往理想的隐喻之桥。 三十多年后,在这座曾孕育改革精神的桥上,一个在中关村成长起来的普通人,彭立发,悬挂横幅,写下“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谎言要尊严”,这是一个时代的回响,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先声。 他知道会被抓。他知道没有人敢应声。但他还是做了。因为他知道,沉默比惩罚更可怕。 三 白纸运动并非偶然,而是彭立发抗议的延续,是横幅之后的接力。那一张张A4白纸,是对历史最长情的注解。 在没有言论自由的地方,白纸也能说话。在信息高度审查的社会里,空白胜过千言。它连接的不只是2022年的愤怒,也连接着1989年的血泪,甚至1919年的呐喊。 有人说,彭立发是孤勇者。在一片清零的沉默中敢于发声,他是这个世界最后的清醒者。 四 我们致敬彭立发,不是因为他成功了——他甚至没能真正完成自己的发声。他被抓、被消失、被无声处理,甚至他的名字,也只能被人悄悄记住。 我们致敬彭立发,是因为他证明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仍有人敢点灯;即使在全民噤声的年代,仍有人愿意承担说话的代价。 而那座桥,不只是桥; 那张白纸,是压抑之下最有力的宣言; 那位孤身抗争者,是一代人良知的化身。 五 有人问,为什么叫“四通桥”?因为它的建设者曾参与过六四;因为它的命名背后有一段良知的历史;因为它本来就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而是一个时代理想的回响。 他站的不是桥,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节点; 他举的不是横幅,是民族良知的最后挣扎; 他喊的不是口号,而是一代青年的压抑回声。 彭立发并不孤独。 在他身前,有五四的呐喊,有六四的火焰。在他的身后,有白纸一代的集体抗议…… 致敬彭立发,致敬所有未曾被铭记的勇气。   历史会掩盖他们的名字,但不会熄灭他们点燃的光。
Weidao
3个月前
被阉割的记忆,活着的证词 在一个被审查制度深植人心的国度,记忆成了一种危险物品。它不再属于人民的集体经验,而被统治者剪裁、删改、包装,最终作为“统一叙事”的一部分强行输入下一代的大脑之中。而那些试图保存真实、说出亲历者故事的人,往往沦为“敌对势力”“境外势力的同谋”,甚至是“国家的叛徒”。 然而,真相终究不会死去,它藏在被火焚烧的书页残灰中,也刻在那些拒绝遗忘者的心底。它没有高声喧哗,却如野火般潜伏燃烧,随时准备唤醒世人的良知与勇气。 一、从“六四”到“白纸运动”:历史的删减术 “六四”——这个曾在1989年震撼世界的血腥清晨,如今在中国大陆的网络与教材中已被彻底清除。年轻一代甚至不再知道这段历史,顶多是听说过“某年某月的广场上发生了什么事”。 再到2022年爆发的“白纸运动”,那一夜无数年轻人手举白纸站上街头,成为21世纪中国最勇敢的一次抗议。他们没有口号,因为说出实话就犯法。他们手中的白纸,就是对“被阉割记忆”的最强控诉。 但最终的结果,却仍如既往:抓捕、封号、沉寂。这些人就像“记忆的快照”,短暂地照亮了真相的局部,却很快被国家机器封存。 二、境外敌对势力?不,是活着的证词 中共习惯性地将一切质疑声音归咎于“境外敌对势力”,仿佛这个庞大的国家会因几篇推文、几个海外频道而颠覆。然而真相恰恰相反:不是“敌对势力太多”,而是“良知未死的人还在”。 旅居海外的知识分子蔡霞、长平、许成钢、吴国光等人,就是这些“活着的证词”。他们来自体制内部,曾经深信理想,最终因真理与自由而被流放。他们所写下的一篇篇文章,就是这个时代的“反伪史文献”。 蔡霞在《外交事务》上发表的《失败的党》和《习近平的弱点》,揭露了中共统治结构内在的崩坏与极权逻辑;许成钢在《制度基因》中揭示中共极权制度如何由其“基因”决定改革的极限;长平则在《德国之声》的专栏中不断呐喊——记住“六四”,记住西藏、香港、新疆的哭声;吴国光更提出“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为后极权中国提供思想路线图。 他们每个人的声音,都是对遗忘的抵抗,对真相的守望。 三、技术繁荣与道德塌陷并存的中国 2025年的中国,看似科技繁荣,AI、航天、芯片纷纷被吹捧为“国之重器”,但底层现实却是人心荒芜、道德失衡。 年轻人“摆烂躺平”,老年人靠捡垃圾活着,城市的高楼与乡村的破败形成强烈反差。而更可怕的是,制度正通过高考、宣传、算法等一整套“记忆阉割系统”,系统性地改造下一代的认知——剥夺他们追问的能力、质疑的权利与同情的本能。 他们被教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却从未被允许了解“没有六四的中国是否更自由”,也不知道“民族复兴”的代价是香港自由的消亡,是新疆人被集中营关押,是新闻人的失踪,是法律人被囚禁。 四、记忆的反抗者,就是未来的奠基者 历史的记忆是抵抗极权的第一道防线。正如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所警告的:“对自由的放弃,往往不是因为恶意,而是因为短视与恐惧。” 而中共正是以“稳定”“发展”为名,把一个民族引向奴役之路。 面对这种“选择性记忆”的政权,我们所能做的,是坚持记录、保存与讲述。“言说本身,就是一种反抗”,如作家余茂春所言:“当记忆被国家定义,沉默本身就成了共谋。” 无论你是在中国境内忍辱负重、在海外流亡中呼喊,或在沉默中记录、在暗中转发,只要你不愿顺从谎言,不愿遗忘历史,你就是“活着的证词”。 五、结语:愿我们不因恐惧而沉默,不因沉默而遗忘 一位流亡者曾说:“中共最怕的,不是政变,不是武装,不是经济崩溃,而是有人还记得真相,还愿意说出来。” 愿这句话,在这个被记忆阉割的时代,成为我们彼此之间的暗号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