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记忆审查
关注
Weidao
2个月前
被阉割的记忆,活着的证词 在一个被审查制度深植人心的国度,记忆成了一种危险物品。它不再属于人民的集体经验,而被统治者剪裁、删改、包装,最终作为“统一叙事”的一部分强行输入下一代的大脑之中。而那些试图保存真实、说出亲历者故事的人,往往沦为“敌对势力”“境外势力的同谋”,甚至是“国家的叛徒”。 然而,真相终究不会死去,它藏在被火焚烧的书页残灰中,也刻在那些拒绝遗忘者的心底。它没有高声喧哗,却如野火般潜伏燃烧,随时准备唤醒世人的良知与勇气。 一、从“六四”到“白纸运动”:历史的删减术 “六四”——这个曾在1989年震撼世界的血腥清晨,如今在中国大陆的网络与教材中已被彻底清除。年轻一代甚至不再知道这段历史,顶多是听说过“某年某月的广场上发生了什么事”。 再到2022年爆发的“白纸运动”,那一夜无数年轻人手举白纸站上街头,成为21世纪中国最勇敢的一次抗议。他们没有口号,因为说出实话就犯法。他们手中的白纸,就是对“被阉割记忆”的最强控诉。 但最终的结果,却仍如既往:抓捕、封号、沉寂。这些人就像“记忆的快照”,短暂地照亮了真相的局部,却很快被国家机器封存。 二、境外敌对势力?不,是活着的证词 中共习惯性地将一切质疑声音归咎于“境外敌对势力”,仿佛这个庞大的国家会因几篇推文、几个海外频道而颠覆。然而真相恰恰相反:不是“敌对势力太多”,而是“良知未死的人还在”。 旅居海外的知识分子蔡霞、长平、许成钢、吴国光等人,就是这些“活着的证词”。他们来自体制内部,曾经深信理想,最终因真理与自由而被流放。他们所写下的一篇篇文章,就是这个时代的“反伪史文献”。 蔡霞在《外交事务》上发表的《失败的党》和《习近平的弱点》,揭露了中共统治结构内在的崩坏与极权逻辑;许成钢在《制度基因》中揭示中共极权制度如何由其“基因”决定改革的极限;长平则在《德国之声》的专栏中不断呐喊——记住“六四”,记住西藏、香港、新疆的哭声;吴国光更提出“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为后极权中国提供思想路线图。 他们每个人的声音,都是对遗忘的抵抗,对真相的守望。 三、技术繁荣与道德塌陷并存的中国 2025年的中国,看似科技繁荣,AI、航天、芯片纷纷被吹捧为“国之重器”,但底层现实却是人心荒芜、道德失衡。 年轻人“摆烂躺平”,老年人靠捡垃圾活着,城市的高楼与乡村的破败形成强烈反差。而更可怕的是,制度正通过高考、宣传、算法等一整套“记忆阉割系统”,系统性地改造下一代的认知——剥夺他们追问的能力、质疑的权利与同情的本能。 他们被教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却从未被允许了解“没有六四的中国是否更自由”,也不知道“民族复兴”的代价是香港自由的消亡,是新疆人被集中营关押,是新闻人的失踪,是法律人被囚禁。 四、记忆的反抗者,就是未来的奠基者 历史的记忆是抵抗极权的第一道防线。正如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所警告的:“对自由的放弃,往往不是因为恶意,而是因为短视与恐惧。” 而中共正是以“稳定”“发展”为名,把一个民族引向奴役之路。 面对这种“选择性记忆”的政权,我们所能做的,是坚持记录、保存与讲述。“言说本身,就是一种反抗”,如作家余茂春所言:“当记忆被国家定义,沉默本身就成了共谋。” 无论你是在中国境内忍辱负重、在海外流亡中呼喊,或在沉默中记录、在暗中转发,只要你不愿顺从谎言,不愿遗忘历史,你就是“活着的证词”。 五、结语:愿我们不因恐惧而沉默,不因沉默而遗忘 一位流亡者曾说:“中共最怕的,不是政变,不是武装,不是经济崩溃,而是有人还记得真相,还愿意说出来。” 愿这句话,在这个被记忆阉割的时代,成为我们彼此之间的暗号与信仰。
勿忘六四:36年后对历史真相的追问与反思· 197 条信息
#六四
#白纸运动
#记忆审查
#蔡霞
#言论自由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