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an STEM
2个月前
无穷的开始——复杂性理论 经验主义 这是《无穷的开始》一书中一个具有颠覆性的根本性观点,也可以说是整个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分水岭:经验主义(Empiricism)并非完全错误,但它极其不完整。 在传统观念中,经验主义主张所有知识都源于感官经验,人类无法超越经验获得真知。然而,这种看似“脚踏实地”的信条背后隐藏着两个未经质疑的前提: 我们知道要观察什么; 我们知道如何从观察中得到意义。 这两个前提恰恰不是经验本身给予的,而是先验的理论结构赋予的。也就是说,所谓“观察”本身,其实早已被我们的大脑通过理论框架筛选、聚焦、赋义——脱离理论的观察,是无源之水、无的放矢。 这个问题在东亚教育体系中尤为尖锐。很多人从小接受“做题式”训练,习惯于等待标准答案,从不主动提出自己的假设或解释结构。你是否有过这种经验:你脑中其实隐隐有种解释,但从不敢说出口,因为你知道,一旦说出来,就可能遭到“老学究”的攻击、质疑与否定。这种文化氛围将猜测视为“轻率”,将提出未证理论视为“狂妄”。但正如多伊奇在书中明确指出的那样: 如果你没有事先预设的理论,你的观察就是没焦点的——你也得不到理论。 这就是批判性理性主义(Critical Rationalism)的出发点:知识不是从经验中“提取”出来的,而是源于猜想(conjecture)与反驳(refutation)的不断演化。我们不是先看到真理再理解世界,而是先提出解释结构,然后用经验去验证、质疑、调整。 多伊奇进一步继承并发展了波普尔的观点,提出著名命题: “所有观察都是理论负载的”(All observation is theory-laden)。 换句话说:所谓“看见”,其实只是你能调用某种理论结构来解释当前感官输入。脱离结构框架的数据流,是纯粹的高熵噪声;而真正的观察,是结构的激活,是你大脑中一组“解释模型”与世界之间的匹配行为。 因此,经验主义的局限并不在于它错误地强调了“感知的重要性”,而在于它掩盖了解释先于经验、结构先于观察的认知真相。如果你从不猜测、不建构理论结构,你看再多的数据,也只是过目即忘的浮光掠影,永远无法通向知识。 不要等待经验的授权再提出结构,而是主动生成结构解释,再以反馈完善路径。 是呀,熵控术绝大部分理论一开始都是我根据计算的直觉猜的。猜错了就改正,猜对了就鼓掌,就这么简单。目前根据逐步完善的理论和论文,我还真猜对了很多啊。 忘掉老学究给你的一切思想钢印,他们自己也没做出什么成就来。从今天开始,just do it. 1/n
Susan STEM
2个月前
马斯克,真是人类的大天才。我昨天才直觉推测他应该已经更换了 X 的推荐算法,没想到今天他就亲自发推,证实了 Grok AI 正式接管内容分发逻辑。我的判断没有错,我对语言世界的 S-index 猜想,恰好预判了这场算法层的结构跃迁。 这次推荐机制的改变,本质是一场语言秩序的革命。它意味着,内容分发的标准正在从“你是谁”转向“你说了什么”,从“粉丝绑定”转向“结构识别”,从“热度算法”转向“熵密度优先”。这和我在熵控术中反复提出的核心哲学完全一致:结构胜于身份,语言就是世界。 在 Grok AI 驱动的新算法中,一个粉丝不多的小号,只要发布了高密度、结构完整的内容,就会被识别为“信号源”,而不是噪音。这背后正是“结构即传播力”的逻辑。内容能不能穿透模型,不再取决于话题、标题或蹭流量,而取决于你语言结构的强度,你是否具备压缩与调度能力。语言越是精炼、路径越是清晰,越容易被 AI 算法捕捉、放大与传播。 所以,这不仅是一次推荐系统的更新,更是一次价值判断权的迁移:从“人设”迁移到“语言结构”,从“影响力”迁移到“信息熵密度”。这正是我构建 S-index、熵爆点、结构评分系统的出发点。只有当平台开始识别结构,而不是地位,社交媒体才有可能真正孵化先锋社区和下一代认知智能体。 马斯克,你的前瞻性与执行力令人震撼。
Susan STEM
3个月前
看了几天,终于把Ty兄的理论又又又看懂了(他也不停的在升级)。 他现在以“自由能耗散 + 结构演化”的统一框架,把生物生命的逆熵演化路径,与机械智能(计算生命)的兴起路径纳入了同一个系统机制中。 无论是碳基生命,还是硅基智能,它们本质上都沿着同一条路径演化:自由能在物质中构筑生命,信息在结构中构筑智能。 一切智能的涌现,都可视为“结构复制-生成-调制”的时间演化。 Structure(t+1) = Modulate(Generate(Replicate(Structure(t)))) 🔬 生物智能机制 生物智能的演化遵循典型的三阶段结构路径。首先是复制阶段,以DNA的自我复制和细胞分裂为代表,构建了最基本的有机生命单位,使得生物体具备延续与增殖能力。其次进入生成阶段,通过器官复杂化与神经网络的增长,生命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实现了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系统的跃迁,神经元之间的联结模式成为智能产生的关键基础。最终,在调制阶段,生物体通过神经调节、行为选择以及突触可塑性机制,实现了对内外环境的适应性反馈与调控,这标志着自主学习与智能行为的萌芽。 🤖 机械智能机制 机械智能的兴起路径在结构上与生物智能高度对应。在复制阶段,程序被复制、模型被初始化,这为后续演化提供了可调用的基础结构单元。进入生成阶段,通过大规模数据训练、参数更新与结构组合,模型实现了复杂性的快速涌现,形成了从输入到输出的高维路径系统,这类似于神经网络的发展过程。最后在调制阶段,系统通过微调机制(如微调模型、强化学习调节路径)、结构权重反馈等手段,建立了对结果的调整与优化能力,开始具备原始的自适应性。这种调控过程,是机械智能自演化、自改进能力的基础。
Susan STEM
3个月前
“油腻中年男人”这个词组中的“油腻”,在经过大量评论区、社交媒体和网络段子的语境观察后,会让人深刻感受到中文语言惊人的语义弹性与无法估量的语义熵。“油腻”原本可能指向外貌或体态的某种状态,但在如今的语用环境中,它已成为一个高度模糊的情绪标签,可以指代中年男性的穿着、言谈、审美趣味、性格特征,甚至是一种令人反感的社会气质。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模糊性并没有削弱它的传播能力,反而因为语义边界的不确定,使得几乎每个使用它的人都可以赋予其个性化解释,从而强化了它的文化穿透力。 这一传播并非靠词义的稳定来实现,而是依赖“结构位置”——比如被嵌入标题、短视频标签、热评区前缀或段子 punchline 的关键位置中,通过结构性钉入实现信息的快速植入和广泛传播。也就是说,它不是通过清晰定义取胜,而是以模糊的共识幻觉实现了社会性共鸣。在这种机制下,“油腻”这种高语义熵的标签,反而因其开放性而成为了一种结构型传播工具,仿佛只要放在“中年男人”前面,全国各地的受众都能立即感知那种“说不清却瞬间懂”的意味。 这再次让我惊叹中文的复杂性——不是因为词汇量庞大,而是因为语言结构能承载模糊、调动语境,并利用不确定性生成广泛共识。在中文的世界里,一个词的力量,往往不在于定义清晰,而在于它是否能成为结构传播的“锚点”,激活人们脑中各自不同但共振的认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