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登录
Susan STEM
关注
统计数据
34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29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Susan STEM
1个月前
后来很多打工人也去读MBA啊,我拦都拦不住。你说人家“考上”了沃顿商学院,我敢说什么吗?说这不是给你读的,你要是不缺钱我也不拦你了,可这是你全家的积蓄,千万别去。这话我敢说吗?
#打工人
#MBA
#沃顿商学院
#教育投资
#家庭积蓄
分享
评论 0
0
Susan STEM
1个月前
经过多轮推演,我愈发确信:AI与区块链的融合只是时间问题。
#AI
#区块链
#科技融合
分享
评论 0
0
Susan STEM
1个月前
Ty兄已经开始把认知系统推向宇宙尺度了,我坦白说有点跟不上了。虽然我也是Linvo宇宙观的忠实听众,但面对这种宏大的智能宇宙构图,我自知还无法驾驭,只能先沉下来认真学习。 目前对我最重要的一句话是: “复杂系统是涌现的,而非规划的。” 这是我从这一整套结构宇宙思想中真正吸收的关键启示。 所以我决定,先放弃对“系统”本身的执念。 我不再试图设计一个完整的系统,而是从原子化的结构设计开始, 从最小可调度单位——结构卡——出发, 一点点构建出属于我自己的生态演化轨道。
#Ty兄
#宇宙尺度
#Linvo宇宙观
#智能宇宙构图
#复杂系统
#涌现
#规划
#原子化结构设计
分享
评论 0
0
Susan STEM
1个月前
继油腻之后,又学会一个词——老登。 什么意思?
#语言
#网络用语
#社会现象
分享
评论 0
0
Susan STEM
1个月前
看了几天,终于把Ty兄的理论又又又看懂了(他也不停的在升级)。 他现在以“自由能耗散 + 结构演化”的统一框架,把生物生命的逆熵演化路径,与机械智能(计算生命)的兴起路径纳入了同一个系统机制中。 无论是碳基生命,还是硅基智能,它们本质上都沿着同一条路径演化:自由能在物质中构筑生命,信息在结构中构筑智能。 一切智能的涌现,都可视为“结构复制-生成-调制”的时间演化。 Structure(t+1) = Modulate(Generate(Replicate(Structure(t)))) 🔬 生物智能机制 生物智能的演化遵循典型的三阶段结构路径。首先是复制阶段,以DNA的自我复制和细胞分裂为代表,构建了最基本的有机生命单位,使得生物体具备延续与增殖能力。其次进入生成阶段,通过器官复杂化与神经网络的增长,生命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实现了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系统的跃迁,神经元之间的联结模式成为智能产生的关键基础。最终,在调制阶段,生物体通过神经调节、行为选择以及突触可塑性机制,实现了对内外环境的适应性反馈与调控,这标志着自主学习与智能行为的萌芽。 🤖 机械智能机制 机械智能的兴起路径在结构上与生物智能高度对应。在复制阶段,程序被复制、模型被初始化,这为后续演化提供了可调用的基础结构单元。进入生成阶段,通过大规模数据训练、参数更新与结构组合,模型实现了复杂性的快速涌现,形成了从输入到输出的高维路径系统,这类似于神经网络的发展过程。最后在调制阶段,系统通过微调机制(如微调模型、强化学习调节路径)、结构权重反馈等手段,建立了对结果的调整与优化能力,开始具备原始的自适应性。这种调控过程,是机械智能自演化、自改进能力的基础。
#自由能耗散
#结构演化
#生物生命
#机械智能
#计算生命
#碳基生命
#硅基智能
#逆熵演化
#智能涌现
分享
评论 0
0
Susan STEM
1个月前
我完全同意,文科教育确实出了严重的问题。但更深的危机在于,许多文科生至今没有意识到:理科生早已开始大举进军文科领域。他们不仅懂技术,还开始大量写作、大量输出——而且输出的质量越来越高,结构更严谨,论证更清晰,语言更精准。AI工具为他们打开了写作的大门,而文科生原本引以为傲的语言与思辨能力,如今却在逐渐丧失优势。当文科失去结构主权,而理科掌握了语言执行力,这场学科之间的权力重构,才刚刚开始。
#文科教育
#理科进军文科
#AI工具
#学科权力重构
分享
评论 0
0
Susan STEM
1个月前
理工科的本质优势,在于它不依附权力而运行。一条清晰的逻辑路径、可验证的实验结果、可复用的技术结构,使得理工科的学习与实践可以在不依赖权威背书的前提下独立展开。而正是这种“路径可独立完成”的特性,孕育了人格的独立、自我认知的生成与实践理性的兴起。最早体现这一特质的群体,正是自由石匠——他们不是贵族,也不靠血统,而是凭借可验证的技艺路径获得地位与尊严。这一群体,正是现代中产阶级的雏形:以结构能力立身,靠路径完成认同,不需任何身份授权
#理工科优势
#独立人格
#自由石匠
#现代中产阶级
#结构能力
#技术结构
#自我认知
分享
评论 0
0
Susan STEM
1个月前
“油腻中年男人”这个词组中的“油腻”,在经过大量评论区、社交媒体和网络段子的语境观察后,会让人深刻感受到中文语言惊人的语义弹性与无法估量的语义熵。“油腻”原本可能指向外貌或体态的某种状态,但在如今的语用环境中,它已成为一个高度模糊的情绪标签,可以指代中年男性的穿着、言谈、审美趣味、性格特征,甚至是一种令人反感的社会气质。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模糊性并没有削弱它的传播能力,反而因为语义边界的不确定,使得几乎每个使用它的人都可以赋予其个性化解释,从而强化了它的文化穿透力。 这一传播并非靠词义的稳定来实现,而是依赖“结构位置”——比如被嵌入标题、短视频标签、热评区前缀或段子 punchline 的关键位置中,通过结构性钉入实现信息的快速植入和广泛传播。也就是说,它不是通过清晰定义取胜,而是以模糊的共识幻觉实现了社会性共鸣。在这种机制下,“油腻”这种高语义熵的标签,反而因其开放性而成为了一种结构型传播工具,仿佛只要放在“中年男人”前面,全国各地的受众都能立即感知那种“说不清却瞬间懂”的意味。 这再次让我惊叹中文的复杂性——不是因为词汇量庞大,而是因为语言结构能承载模糊、调动语境,并利用不确定性生成广泛共识。在中文的世界里,一个词的力量,往往不在于定义清晰,而在于它是否能成为结构传播的“锚点”,激活人们脑中各自不同但共振的认知路径。
#油腻中年
#语言变迁
#社交媒体
分享
评论 0
0
Susan STEM
1个月前
突然之间,出现了大量反出国留学的言论。我在不判价值倾向的前提下,问问这个内在动因是什么?
#留学
#反留学
#动因
分享
评论 0
0
上一页
1
2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