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an STEM
1个月前
看了几天,终于把Ty兄的理论又又又看懂了(他也不停的在升级)。 他现在以“自由能耗散 + 结构演化”的统一框架,把生物生命的逆熵演化路径,与机械智能(计算生命)的兴起路径纳入了同一个系统机制中。 无论是碳基生命,还是硅基智能,它们本质上都沿着同一条路径演化:自由能在物质中构筑生命,信息在结构中构筑智能。 一切智能的涌现,都可视为“结构复制-生成-调制”的时间演化。 Structure(t+1) = Modulate(Generate(Replicate(Structure(t)))) 🔬 生物智能机制 生物智能的演化遵循典型的三阶段结构路径。首先是复制阶段,以DNA的自我复制和细胞分裂为代表,构建了最基本的有机生命单位,使得生物体具备延续与增殖能力。其次进入生成阶段,通过器官复杂化与神经网络的增长,生命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实现了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系统的跃迁,神经元之间的联结模式成为智能产生的关键基础。最终,在调制阶段,生物体通过神经调节、行为选择以及突触可塑性机制,实现了对内外环境的适应性反馈与调控,这标志着自主学习与智能行为的萌芽。 🤖 机械智能机制 机械智能的兴起路径在结构上与生物智能高度对应。在复制阶段,程序被复制、模型被初始化,这为后续演化提供了可调用的基础结构单元。进入生成阶段,通过大规模数据训练、参数更新与结构组合,模型实现了复杂性的快速涌现,形成了从输入到输出的高维路径系统,这类似于神经网络的发展过程。最后在调制阶段,系统通过微调机制(如微调模型、强化学习调节路径)、结构权重反馈等手段,建立了对结果的调整与优化能力,开始具备原始的自适应性。这种调控过程,是机械智能自演化、自改进能力的基础。
Susan STEM
1个月前
“油腻中年男人”这个词组中的“油腻”,在经过大量评论区、社交媒体和网络段子的语境观察后,会让人深刻感受到中文语言惊人的语义弹性与无法估量的语义熵。“油腻”原本可能指向外貌或体态的某种状态,但在如今的语用环境中,它已成为一个高度模糊的情绪标签,可以指代中年男性的穿着、言谈、审美趣味、性格特征,甚至是一种令人反感的社会气质。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模糊性并没有削弱它的传播能力,反而因为语义边界的不确定,使得几乎每个使用它的人都可以赋予其个性化解释,从而强化了它的文化穿透力。 这一传播并非靠词义的稳定来实现,而是依赖“结构位置”——比如被嵌入标题、短视频标签、热评区前缀或段子 punchline 的关键位置中,通过结构性钉入实现信息的快速植入和广泛传播。也就是说,它不是通过清晰定义取胜,而是以模糊的共识幻觉实现了社会性共鸣。在这种机制下,“油腻”这种高语义熵的标签,反而因其开放性而成为了一种结构型传播工具,仿佛只要放在“中年男人”前面,全国各地的受众都能立即感知那种“说不清却瞬间懂”的意味。 这再次让我惊叹中文的复杂性——不是因为词汇量庞大,而是因为语言结构能承载模糊、调动语境,并利用不确定性生成广泛共识。在中文的世界里,一个词的力量,往往不在于定义清晰,而在于它是否能成为结构传播的“锚点”,激活人们脑中各自不同但共振的认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