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影评:一年360顿饺子 美女作者无比期待大家的反馈,请踊跃留言! 春节档的影院跟赶集似的,人挤人,爆米花味儿混着手机屏幕的光,活脱脱一出过年喜剧。《哪吒之魔童闹海》(姑且叫它《哪吒2》吧)上映了,票房噌噌往上窜,据说破百亿,成了国漫界的“顶流”。我夹在人群里看完这场饺子导演的第二场“闹海”,感觉像吞了个冷冻饺子——皮厚馅凉,嚼半天也没尝出滋味。 特效是下了狠手,满屏龙鳞闪得人眼瞎,东海龙王敖光一出场,观众齐刷刷吸气,像怕被这老龙一口吞了。锁妖阵里,海妖拖着铁链翻腾,水花溅得我怀疑是不是影院漏水了。饺子说他们五年磨这把剑,每帧都“死磕”。我看是死磕钱包吧,显卡估计烧了一仓库,砸出来的效果倒像在炫技:瞧瞧,我们多有钱!可这满屏的光影轰炸,看得我头晕,恨不得喊一句:能不能留点白给我喘口气? 剧情比第一部热闹,也比第一部乱七八糟。哪吒还是那个哪吒,顶着魔童的名头四处惹祸,这次拖家带口,申公豹、石矶娘娘全来了。石矶黑化时那夹子音喊得我起鸡皮疙瘩—“谁是方圆十里最美的女人?”我心说,这不白雪公主串场美人鱼吗?敖丙还是俊得像烫了个韩式卷发,可惜俊不过三秒,就被塞进一堆群戏里当背景板。李靖和殷夫人照旧煽情,眼泪挤了半天没掉下来,大概是因为这回哪吒不孤独了,带着一帮兄弟“开海”,热闹得像菜市场开张,偏偏没个主心骨。故事塞得太满,像一锅饺子下了太多馅,汤都溢出来,喝下去烫嘴又没味。 饺子——不是电影,是导演——大概是饺子界的劳模,一年360顿饺子咽下去,非得把这道菜整出花儿来不可。他把《封神演义》里的哪吒拎出来,剁吧剁吧塞进现代动画的皮儿里,煮一煮端上来,热气是有了,就是馅儿没调匀。网上有人喊“国漫崛起”,有人嘀咕“工业流水线”,我看后者更贴切。特效是堆出来了,剧本却像个半成品,角色多得跟群演似的,情节快得像赶着投胎。申公豹那句“人心中的成见是座大山”,听着耳熟,细琢磨才发现,这不就是饺子给自己找台阶下吗?成见是大山,票房也是,谁管你剧情散不散? 历史感是饺子甩不掉的包袱。小时候看1979年的《哪吒闹海》,哪吒剔骨还父,我哭得稀里哗啦。如今《哪吒2》,他还是那个小魔头,却硬要装现代叛逆少年的范儿。饺子说要让哪吒“踏出一条自己的路”,这话听着豪迈,可我瞧着,他这条路踩得尘土飞扬,脚印却浅得猫都懒得踩。拿去跟《功夫熊猫》比比,角色口型硬得像没上油,表情愣得像刚睡醒,偏偏还得端着“国漫希望”的架子。心血是花了,可这饺子包得太急,皮厚得咬不动,馅儿散得像沙子。 走出影院,我路过个饺子摊,老板娘问:“吃点啥?”我说:“随便吧。”嚼着那热乎乎的水饺,我想,饺子这东西,吃多了就腻,一年360顿,大概只有饺子本人能咽得下。《哪吒2》呢?热气腾腾端上来,吃完撑得慌,偏偏没啥回味。国漫这条路不好走,饺子硬着头皮趟了一回,热闹是有了,可这锅饺子,皮儿太厚,馅儿太散,汤汁还溢了一地。下回再端上来,能不能别光顾着赶工,把滋味调一调,别再让我嚼得满嘴沙子。
打死不读英译汉 曾经一度,我很纳闷,为什么大家自己不太爱读书了。只要拿起一本书就犯困,思维跳到九霄云外?刚开始我以为是网瘾综合症发作,但读起一些古典名著却精神百倍,我才明白原因不在我这里,而在书那里。因为我买的书汉译本居多,而当代中国的某些翻译粗制滥造,有的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程度。 汉语句子有两大特点。一是吕叔湘说的“多流水句,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很多地方可断可连。”二是郭绍虞所说的,汉语是一种很讲究音乐性的语言,句子组织除了考虑语法结构,还注重音节上的平稳规律。所谓“偶语易安,奇字难适。”。请看《红楼梦》中的句子:“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里有个坐着的空儿?” 西方语言也有自己的特点,有层次,有条理,读起来朗朗上口,再长的句子也容易理解。但是一旦汉语跟着欧化的句式,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就变成了晦涩难懂的语言,叠床架屋,穿棉裤做爱,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不明白,有的翻译甚至要读者在心中翻译回英语才能明白。 有一本在国外人见人赞的书,Becoming a writer,最近被翻译成了汉语《成为作家》,我读了几页,是在忍无可忍。如果一本教人写作的书,自己写得就这么别扭,这不是自己掌嘴吗?我找来了英文版,一读才发现,那些在英文里那么灵动的句子,都变成了僵死的汉字天书。例如书里这段话:“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它们才能够从日后对它们大有帮助的写作技巧训练方面获益。”遇到这样一句话,中文读者会本能地去搜索关键字,但是被一个巨大的定语给阻挡了,所以读起来无比别扭。而英语原文中是一个which引导的从句,读起来顺水顺风,落落大方,而到了汉语里,就变成了巨大的瘿瘤,成为快速理解句意的障碍。 因为速读是读书的关键,而现在的汉语翻译和写作,严重阻碍了速读。有的句子必须反复来回看,才能明白大概意思。有的句子,在头脑中形不成畅快悦耳的声音流,从而让读者产生生理厌恶。 我们怎么办?难道要用英语写作吗?没这个本事,没这个必要。要挽救我们的阅读,首先要读漂亮的中文,如果没有,退而求其次,读英文,读法文,读日文,读一切没有僵死和崩坏的语言。用外语,来养我浩然之气,然后再把这股真气,化成顺畅的汉语。 生在这个一个浮躁的时代,再无傅雷、朱生豪、姚克,等一代宗师,给我们把外文翻译成美丽的汉语。那么只有自己救亡图存,学好外语,至少学好英语。摆脱这群祸乱汉语的坏翻译。 学好英语吧,不要看翻译作品,如果你喜欢海明威,就直读他的原作,如果你喜欢技术,就硬啃它的文档,用脚投票,不要给烂翻译作品任何机会。 有些人买中文翻译版的原因是定价便宜。我的建议是,如果英文版可以买到,哪怕价格高3倍,也应该买原版。不要图便宜,那样会让你丧失一次宝贵的学习英语的机会,同时极有可能被糟糕的翻译搅坏胃口,最后不得不重新再买一本英文版。所以,直买原版,无视翻译。 有英文版,就不要读中文译本,有英文译本,就不要读中文译本。面对外来书籍,忘掉中文,忘掉翻译,像犀牛忘掉大海,像鲸鱼忘掉天空,像拿到绿卡的人忘掉中学迷恋的女老师,开始新的冒险,新的航程。
我13岁儿子写的o3 mini体验报告: 坦克大战诞生记 那天,我走进他房间,眼睛立刻被电脑上闪闪发光的屏幕吸引住了——最新出的AI正“活蹦乱跳”地运行着!之前,我一直觉得AI不过是会乱扯废话的家伙,就像在学校用的时候,总是听不懂我们说什么。 正当我纳闷时,我爸走过来神秘地说:“这是最新的AI哦!它不仅能听懂人话,还特别擅长编程,简直像个小天才!”听了这话,我心里一阵激动,迫不及待想试试它的本事。 我先让它编了一个简单的小程序,让一个小球在场地里不停地来回滚动。没想到,它像变魔术一样,一下子就搞定了!接着,我发现一个超酷的现象——无论我说什么,它都能一次性听懂,然后完美地照做,连一丁点儿错误都没有! 胆子越来越大,我直接对它说:“给我做一个坦克大战!”什么具体要求都没提,就这么一句话。它竟然先沉默了几秒,然后开始认真地给我分析:什么是坦克大战、这个游戏应该有些什么元素……整个过程像是瞬间就完成了,真让我大开眼界! 它写出了一大串代码,虽然我一个字也看不懂,但我还是把代码全部运行了起来,结果游戏顺利地出现了!接下来,我跟它聊天就像在和一个真正的程序员对话,只要我说出想法,它就立刻帮我实现。 虽然过了一会儿,游戏有点走样,还没做得十全十美,但我还是把它骄傲地拿给我爸看,并兴奋地说:“看,这就是未来!有了AI,我就能做出自己想做的事!”我爸也笑着说:“没错,这正是AI的厉害之处。真正重要的不是会写多少复杂的代码,而是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那以后,我更加相信:未来的编程会把技术留给AI,而我们只需要发挥创意,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奇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