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3 09:52:09
打死不读英译汉 曾经一度,我很纳闷,为什么大家自己不太爱读书了。只要拿起一本书就犯困,思维跳到九霄云外?刚开始我以为是网瘾综合症发作,但读起一些古典名著却精神百倍,我才明白原因不在我这里,而在书那里。因为我买的书汉译本居多,而当代中国的某些翻译粗制滥造,有的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程度。 汉语句子有两大特点。一是吕叔湘说的“多流水句,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很多地方可断可连。”二是郭绍虞所说的,汉语是一种很讲究音乐性的语言,句子组织除了考虑语法结构,还注重音节上的平稳规律。所谓“偶语易安,奇字难适。”。请看《红楼梦》中的句子:“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里有个坐着的空儿?” 西方语言也有自己的特点,有层次,有条理,读起来朗朗上口,再长的句子也容易理解。但是一旦汉语跟着欧化的句式,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就变成了晦涩难懂的语言,叠床架屋,穿棉裤做爱,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不明白,有的翻译甚至要读者在心中翻译回英语才能明白。 有一本在国外人见人赞的书,Becoming a writer,最近被翻译成了汉语《成为作家》,我读了几页,是在忍无可忍。如果一本教人写作的书,自己写得就这么别扭,这不是自己掌嘴吗?我找来了英文版,一读才发现,那些在英文里那么灵动的句子,都变成了僵死的汉字天书。例如书里这段话:“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它们才能够从日后对它们大有帮助的写作技巧训练方面获益。”遇到这样一句话,中文读者会本能地去搜索关键字,但是被一个巨大的定语给阻挡了,所以读起来无比别扭。而英语原文中是一个which引导的从句,读起来顺水顺风,落落大方,而到了汉语里,就变成了巨大的瘿瘤,成为快速理解句意的障碍。 因为速读是读书的关键,而现在的汉语翻译和写作,严重阻碍了速读。有的句子必须反复来回看,才能明白大概意思。有的句子,在头脑中形不成畅快悦耳的声音流,从而让读者产生生理厌恶。 我们怎么办?难道要用英语写作吗?没这个本事,没这个必要。要挽救我们的阅读,首先要读漂亮的中文,如果没有,退而求其次,读英文,读法文,读日文,读一切没有僵死和崩坏的语言。用外语,来养我浩然之气,然后再把这股真气,化成顺畅的汉语。 生在这个一个浮躁的时代,再无傅雷、朱生豪、姚克,等一代宗师,给我们把外文翻译成美丽的汉语。那么只有自己救亡图存,学好外语,至少学好英语。摆脱这群祸乱汉语的坏翻译。 学好英语吧,不要看翻译作品,如果你喜欢海明威,就直读他的原作,如果你喜欢技术,就硬啃它的文档,用脚投票,不要给烂翻译作品任何机会。 有些人买中文翻译版的原因是定价便宜。我的建议是,如果英文版可以买到,哪怕价格高3倍,也应该买原版。不要图便宜,那样会让你丧失一次宝贵的学习英语的机会,同时极有可能被糟糕的翻译搅坏胃口,最后不得不重新再买一本英文版。所以,直买原版,无视翻译。 有英文版,就不要读中文译本,有英文译本,就不要读中文译本。面对外来书籍,忘掉中文,忘掉翻译,像犀牛忘掉大海,像鲸鱼忘掉天空,像拿到绿卡的人忘掉中学迷恋的女老师,开始新的冒险,新的航程。
2025-02-13 09:52:09
2025-01-18 18:24:16
2025-01-12 23:58:04
2025-01-05 22:35:03
2024-12-28 22: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