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积累四百万美元退休金的? 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了解了它的人从中获利;不明白的人将付出代价。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我经常听到不少朋友质疑股票基金定投的威力。有些人说:股票定投只适合有一定资产的人,不适合白手起家的普通人。也有人说:白手起家的人,必须另辟蹊径挣到第一桶金,然后才能定投,让财富滚雪球。 我觉得这种观点低估了定投的魅力,非常具有误导性。我的观点是:定投同样适用于没什么财富的家庭,比如刚开始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或者家庭财政盈余不多的人。 今天,我就晒晒我家退休金账户的增长情况,看看我们是如何从零开始积累起几百万美元的退休金资产的。 我和太太是2006年开始在公司的个人退休计划里存钱,也就是大名鼎鼎的401k计划。开始时,我们的账户余额是零美元! 2006年时,401k存款的上限是1.5万美元。我第一个雇主每年的401k存款匹配是工资的3%。那年我自己存了1.5万美元,雇主匹配了3千美元左右。总共1.8万美元。我太太的公司,根本没有提供匹配;而且401k里的基金超烂,主打的就是贵--很多基金的管理费高达2%以上。不过,我还是鼓励她每年放了1万美元。 2009年以后,我们都换了新雇主,公司的匹配就变多了。我的雇主是匹配50%;比如我放1.6万美元,公司匹配8千美元。我太太的雇主匹配工资的4.5%。而且两家公司的401k都是由先锋集团管理,我们终于可以选择钟爱的股票指数基金了,比如名扬天下的标普500指数基金。从那时起,我们每年都放满了401k。 我们的退休账户里,只配置高增长的股票基金,比如标普500指数基金。我们没有买任何债券基金。我们也不投资Target Retirement基金,或者Lifecycle基金;因为这类基金里也有数量不菲的债券,会显著拖累资产的增长率。 由于我们的家庭收入超过了Roth IRA的收入限制,我们没有存IRA。 2010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律,取消了Traditional IRA、Afte-tax 401k转Roth的收入限制。可惜我没有第一时间知道这个消息。 2012年,我才注意到了:Backdoor Roth 和 Mega Backdoor Roth 由于2010年的国会法律已经打开了。从那时起,我开始把两个后门全部放满。比如去年一年,我通过这两个后门,转了4.1万美元到Roth IRA。我太太的雇主没有提供After-tax 401k选项,所以她只做了7千美元的Backdoor Roth IRA。 到了2024年底,我计算了一下,从2006年以来的19年里,我们的退休金账户里一共存了150万美元本金。其中大约115万是我们自己存的,平均每年6万美元。其余35万是雇主提供的匹配,算是立刻生效的投资收益。 由于这些退休金账户的存款,基本就是每半个月投资一次,是标准的定期投资。当然,投资的金额由于工资的上涨和401k存款上限的提高,基本上是逐年上升的。不过,早年由于401k计划里的基金比较垃圾,导致19年以来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只有10%左右,低于标普500指数基金的12%。 即使如此,我们的退休金账户仍然积累了420万美元,是我们自己投资总额的3.7倍,账面盈余305万美元。即使把雇主的匹配也算作成本,累计的投资收益率也高达180%。 这就是一个从零开始、定投19年的退休金账户! 展望未来,即使401k和Roth存款上限不再提高,只要我们每年继续如此投资,到65岁退休时,我们的退休金账户余额应该可以突破2500万美元! 预计到那个时候,我们累积投资了250万美元,雇主配送了85万美元,合计总投资额是335万美元。而累积的投资收益率将是646%。 退休后,即使我们每年取出2%,也就是50万美元,就足以用于补充社保金之外的家庭开支了。我们会将剩余资金继续留在股市里增长。那么到我85岁时,这些退休账户将增长为1.4亿美元;而到了90岁,账户总额将会突破2亿美元。 其实,就算你把我家的数字减半,到65岁时积累1250万美元,仅凭这些退休金账户,就已经进入进入美国最富有家庭的俱乐部了。 这就是长期定投的威力。你不需要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更不需要投机取巧取得的第一桶金。只要你坚持不懈,你定会成功! 附:我家的退休账户总资产历史
你提到的“买-借-死”(Buy-Borrow-Die)是美国富人常用的一种合法税务筹划方式,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理财/传承的组合策略。原理大致是这样: ⸻ 1. 买 (Buy) 富人购买高成长资产(股票、大型房地产、公司股权、加密资产等),并且长期持有。 •在美国,未卖出资产没有资本利得税。 •富人通常挑选能长期升值、且有抵押价值的资产。 ⸻ 2. 借 (Borrow) 资产升值后,不卖掉,而是抵押贷款套现: •例如股票抵押贷款(Securities-Based Lending, SBL)、房地产抵押贷款。 •借来的现金可以用来消费、再投资或做慈善。 •贷款不算收入 → 不需要缴所得税。 •利息往往可以抵税(尤其是房地产相关贷款)。 ⸻ 3. 死 (Die) 富人去世时,继承人受益于 “Step-up in basis” 规则(成本基础调升): •继承人获得资产时,成本基础按死亡当日的市场价值重置。 •意味着,之前几十年累积的升值部分,资本利得税被“清零”。 •贷款可以用遗产里的资产偿还,剩余资产则“干净”地传给下一代。 ⸻ 举个简单例子 •某富翁 30 年前买了价值 100 万美元的苹果股票,如今市值 1 亿美元。 •如果卖出,需要交 20%+ 的资本利得税,可能要交 2 千多万税。 •他选择不卖出,而是用股票抵押借出 3 千万,继续生活和投资。 •去世时,继承人拿到股票,成本基础“刷新”为 1 亿。 •继承人如果立刻卖出,几乎不用缴资本利得税。 ⸻ 4. 关键好处 •延迟缴税(甚至免除)。 •保持资产增长的复利效应。 •实现跨代财富传承。 ⸻ 5. 风险与限制 •如果国会修改税法(如取消 Step-up in basis),策略可能失效。 •借贷过度,资产价格下跌,可能被迫平仓。 •需要良好的流动性和专业的财富管理。 ⸻ 👉 总结: “买-借-死”并不是漏洞,而是利用了美国税法中的 资本利得递延 + 抵押贷款免税 + Step-up in basis 的组合。普通人也能用类似逻辑(如长期持房产,利用房贷套现),但在富人身上效果更明显。
张一鸣说: 创业就要像生小孩一样 准备好体力,用长劲,快速换气 喊疼和抱怨没用 专注在努力 关键时候坚持再坚持一把 创业公司死亡无非两点 一是钱花完了 二是信心耗尽了 重视服务,重视感受,是重要的机会 随着收入水平提高 怕麻烦 希望高质量服务将成为付费动力 帮用户省钱不再是唯一思路 甚至不是最佳思路 做产品一定要坚持面对事实仔细辨析小心求证 不绕弯 不侥幸 不鸵鸟 延迟满足感 别装,做个坦诚真实的人 团队中都是坦诚真实的人 沟通成本将小很多 公平的文化和公平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奖罚分明 这样大家才相信游戏规则存在 才会挑战自己更大回报 才不会有侥幸心理 当你给一个人足够的信任和压力的时候 他总能比原来做的更好 选择越高级影响越大的人才越要看一些基本素质 理性 逻辑 修养 企图心 自我控制力 延迟满足感程度在不同量级的人是没法有效讨论问题的 因为他们愿意触探停留的深度不一样 年轻人不要试图追求安全感 特别是年轻的时候 周遭环境从来都不会有绝对的安全感 如果你觉得安全了,很有可能开始暗藏危机 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你对自己的信心 是你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而真正的归属感,在于你的内心深处 对自己命运的把控 因为你最大的对手永远是自己 谦虚的人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自信的人能在知道不足的情况下依然积极 你最终会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如果你真的非常想 虽然听起来有点违心 但是强大的愿望确实非常重要 执行力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的执行力是:说到做到 不找借口 完成别人都能完成的事 而更强的人可以做到:完成别人完不成的事 牛逼的人找方法 傻逼的人找借口 想起来全是问题 做起来才有答案 对现实隐忍 对未来有期待 在当下有作为 最近感想:口碑很重要 人品很重要 信用很重要 越老越重要 原则要坚定 强烈的动机比方法更根本 乔布斯说stay hungry 我以为饥渴有三个层次: 贪婪 成就动机 好奇心 三者分别关注:瞬间的结果,持续的过程,和远大的未知 三者也恰好对应了三种人: 卑劣的投机者 艰辛的攀登者 与幸福的探索者 感性深化放在深处 理性实化放在前锋 当感到沟通困难的时候 最好的沟通方法不是想太多技巧和说法 而是:更坦诚的沟通 沟通中没听明白的话 常因为这些话用了这个,那样等代词 或笼统的名词 含糊的形容词、副词、量词替换掉 往往本身还模糊或有分歧的内容
王兴说: 创业归根到底是看逻辑的 只不过有些行业,直接展示这冷冰冰的逻辑就够了 有些行业,则必须把逻辑包装成情怀 创业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想明白帮什么人解决什么问题 机会永远有,尤其是在中国 很多人觉得Google直到98年才做搜索已经太晚了 后来的发展大家都看到了 关键是想明白一个问题:你给什么人提供什么服务? 这个问题别人没法替你回答 我们犯了很多错误,交了很多学费才知道 这个世界没有神话,只有一些很朴素的道理: 便宜的打败贵的 质量好的打败质量差的 认真的打败轻率的 耐心的打败浮躁的 勤奋的打败懒惰的 有信誉的打败没信誉的 商业模式不是最关键的事情 因为一个模式可以非常简单、非常透明 商业模式是共通的,关键是看执行力 长期来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效率高的商业模式一定会胜出 其实创业者不应该把自己想得过于强大 不是我们改变市场,是市场改变我们 我们每个人作为用户是市场的一部分 这才是很本性的力量 我认为的优秀人才有这几个品质: 第一点,足够聪明 这个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为环境变化越来越快 需要学习很多新的东西 需要面临很多新的情况 做很多原来没有做过的决策 第二点,有足够的韧性 有足够的初心 因为你会面临很多很多的挫折 学习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第三点,这是底线条件 他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 或者正确的野心 CEO没法让别人代劳的三个职责是 设计公司愿景和战略,确保传达给所有利益相关方 招到并留住最优秀的人 确保公司始终要有足够的资金 这和空气一样 有什么 要什么 舍什么 这三个问题,对个人对公司都极重要 要经常提醒自己:速度、质量和成本,三者只能取其二 有的信息一天之后就是垃圾 有的信息一周之后就是垃圾 有的信息一年之后就是垃圾 只有少数信息是你一辈子都能用上的 年轻时把时间花在获取哪类信息上 对人生道路会有直接影响 对未来越有信心 对现在就越有耐心 多数人愿意承认自己懒,而不承认自己蠢 所以,说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是非常危险的 说自己比别人更努力,更苦哈哈就安全得多 一流的选择是做事 二流是评价别人做的事 三流是评价别人的评价 我花最少时间思考的问题就是,评价别人的评价 每天最重要其冲的工作 不是决定某件事该怎么处理 而是决定哪些事要尽快处理 哪些事暂不处理了 我不喜欢持续做大量的决定 我更喜欢的是接收大量信息 然后做几个大的决定 下雪天是否会提早出门以避免迟到 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结果导向的一个简单方法 有些人总是念念不忘自己失去了什么 而忘记自己得到了什么 我不是那种人 我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激情 纵情向前才是我的态度 我的生活态度是 不犹豫 不后悔 我希望享受每一天 因为我认为这个生命是一段过程,而不是终点 终点只有一个 这个过程的话,我希望是时刻都是充满激情的 我们总共只有不到三万天的时间 我不希望浪费任何一天 在创业创投领域有个永恒的话题 市场和团队哪个更重要? 这和哲学领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哪个更正确的问题是一脉相承 本质相通 没有简单的对错之分,而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市场/唯物是由外而内 团队/唯心是由内而外 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 你可以把边界理解成万有引力 每一个物体因为质量的存在,它会产生引力 会影响其它所有物质 差别就在于——离核心越远,影响力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