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传承

其实很多富人,都是一路low过来的 曾接触一位英国富二代,他是这样描述人生的: 他家世世代代只收房租,再用租金继续买房,此外什么都不能做。 唯一能做的,就是结婚生子,把收租这事传下去。 听起来简单,做起来极难—— 因为孩子长大了想实现梦想、想创业、想收购公司、想改变世界…就是不想收租。 收租太low太无聊,毫无技术含量。 可老祖宗说了:不收租的日子,你能游泳、打高尔夫、遛狗、环游世界…什么好吃吃什么,什么好玩玩什么。 但就是不能创业、不能投资。 非要投资?只有一个原则:只在中心地段的中心买房。 为此整个家族很沮丧:原来活着什么都不做,才是最痛苦的。 其实很多有钱人的生活都非常乏味无聊。 他们永远在规划如何缩小边界,小到一天到晚、一年四季只干一件事。 而我们呢?无时无刻不在扩张边界,今天弄这个明天搞那个,弄着弄着,花季雨季都过了。 有些事一开始就是对的,未来也错不到哪去; 有些事从根上就错了,未来也不会对到哪儿。 好的项目也是这样: 中医世家世代搞中医,会计世家世代搞会计,仕途世家世代搞仕途… 真正出类拔萃的家庭,1000年前做什么,1000年后还做什么。 一般家庭呢?职业永远绚烂多姿五花八门,而且谁都不服谁。 高档小区里永远安安静静、无精打采; 普通小区里永远热热闹闹、活力四射。 看似活力四射的东西,结果都是昙花一现,比如牡丹、荷花… 安安静静的东西,方能基业长青,比如松柏、冬青… 生活对绝大多数人来说: 越迷茫选择越多,选择越多消耗越大。 为什么没人愿关注很low的小事? 比如:我能掌握什么生存技能?我在网上能卖什么? 这些事一想就头炸,不如整天研究“大事”,老觉得自己行,高低能整两句。 有个朋友在国贸卖包子,每天只研究怎么做包子,很少琢磨别的。 结果在重庆来福士买了两套房。 他说:赚钱,就只做跟赚钱有关的事,只做自己能看懂的事。 其他的,别瞎操心。 --- 说回交易,定投 BTC其实就是数字时代里 收租式 的生存智慧,不用创业的冒险、不用投资的纠结,更不用琢磨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只需要把 定期买入、长期持有,这件 “low 到没技术含量” 的小事,像收租、做包子一样日复一日坚持。 它没有五花八门的选择消耗,没有追涨杀跌的情绪内耗,核心就一个简单原则:认准标的、缩小动作边界,不被短期波动带偏,不被 赚快钱的诱惑裹挟。 就像英国世家守着中心地段的房产,中医世家守着祖传的技艺,定投 BTC 守的是长期的确定性 —— 不用每天研究 K 线、不用跟风听消息,只是把闲钱按节奏投入,然后该干嘛干嘛,让时间兑现复利。 看似被动又无聊,却刚好契合了 “基业长青” 的底层逻辑:越是不折腾、越是专注一件正确的小事,越能穿越周期,在迷茫的选择里守住稳稳的收益。
你提到的“买-借-死”(Buy-Borrow-Die)是美国富人常用的一种合法税务筹划方式,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理财/传承的组合策略。原理大致是这样: ⸻ 1. 买 (Buy) 富人购买高成长资产(股票、大型房地产、公司股权、加密资产等),并且长期持有。 •在美国,未卖出资产没有资本利得税。 •富人通常挑选能长期升值、且有抵押价值的资产。 ⸻ 2. 借 (Borrow) 资产升值后,不卖掉,而是抵押贷款套现: •例如股票抵押贷款(Securities-Based Lending, SBL)、房地产抵押贷款。 •借来的现金可以用来消费、再投资或做慈善。 •贷款不算收入 → 不需要缴所得税。 •利息往往可以抵税(尤其是房地产相关贷款)。 ⸻ 3. 死 (Die) 富人去世时,继承人受益于 “Step-up in basis” 规则(成本基础调升): •继承人获得资产时,成本基础按死亡当日的市场价值重置。 •意味着,之前几十年累积的升值部分,资本利得税被“清零”。 •贷款可以用遗产里的资产偿还,剩余资产则“干净”地传给下一代。 ⸻ 举个简单例子 •某富翁 30 年前买了价值 100 万美元的苹果股票,如今市值 1 亿美元。 •如果卖出,需要交 20%+ 的资本利得税,可能要交 2 千多万税。 •他选择不卖出,而是用股票抵押借出 3 千万,继续生活和投资。 •去世时,继承人拿到股票,成本基础“刷新”为 1 亿。 •继承人如果立刻卖出,几乎不用缴资本利得税。 ⸻ 4. 关键好处 •延迟缴税(甚至免除)。 •保持资产增长的复利效应。 •实现跨代财富传承。 ⸻ 5. 风险与限制 •如果国会修改税法(如取消 Step-up in basis),策略可能失效。 •借贷过度,资产价格下跌,可能被迫平仓。 •需要良好的流动性和专业的财富管理。 ⸻ 👉 总结: “买-借-死”并不是漏洞,而是利用了美国税法中的 资本利得递延 + 抵押贷款免税 + Step-up in basis 的组合。普通人也能用类似逻辑(如长期持房产,利用房贷套现),但在富人身上效果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