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登录
#六四运动
关注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3周前
6月4日,赖清德在脸书上发文纪念六四运动。他说:“纪念六四天安门事件,不只为了悼念历史,更是为了延续这段记忆。威权政府,往往对历史选择噤声与遗忘;民主社会,则是选择保存真相,拒绝遗忘那些为人权理念付出的人—以及他们所怀抱的梦想。”
#赖清德
#六四运动
#六四天安门事件
#纪念活动
#历史记忆
#民主社会
#人权
分享
评论 0
0
Ignatius Lee
1个月前
最近有关六四运动历史反思的讨论逐渐多了起来,不管是追究赵紫阳责任,还是围绕学生运动“没能见好就收”引发的争议,在这些讨论上,公众应学会冷静对待不同观点,而不是因为一言不合就恶言相向。 我主要补充以下几点: 1. 关于社会运动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万润南访问波兰团结工会的时候,团结工会的人告诉他说,团结工会对社会的动员,已经到了可以收放自如的程度。从这里可以看出有效的组织动员和参与者之间的合作态度是组织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刘晓波以前悲叹说中国指望不上再出现瓦文萨和哈维尔那样的反对派领袖,说中国民众想的全是陈胜、吴广、洪秀全那种暴动——这种暴动可能造成人口大规模减少和严重社会动荡,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现实政治不能以追求这种愤世嫉俗的发泄为主。 情况还没有刘晓波想象那么悲观,刘晓波所处的时代有其局限性,我们也不要因为刘晓波的观点给自己自我设限。可能性世界是无限敞开的。我们仍然要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努力,即使中国大概率不会直接复刻东欧剧变成功经验,也会以自己的方式建立新的运动模式。 波兰当然是一种理想模式,甚至比我一直推崇的哈维尔模式更加理想:波兰团结工会运动是米奇尼克设计的,而且出乎意料地大获全胜。波兰的成功经验几乎是不可复制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米奇尼克的设计原理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尤其他反复强调最大限度寻求社会的共同地带和折衷空间,这个理念放在哪里都没有错,中国也一样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发社会的共同地带和折衷空间。 但米奇尼克也应邀给中国的社会运动提供过建议,不过这个建议至今存在很大争议,比如要求反对派跟共产党合作(米奇尼克显然没有考虑实际的可操作性),不少人心理上无法接受这个观点,就把米奇尼克全盘否定。 但米奇尼克给我的启发並不在他提供的“中国方案”上,而在于最大限度折衷各派势力和团结波兰社会这方面,更重要的是设计社会运动本身——这往往是许多中国人有意无意轻视的地方。中国已经错过了形成反对派政治的最佳历史窗口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将来不会重启另一个历史窗口期。我们还需要做好准备,等下一个历史窗口期开启。要在中国建立反对派政治可能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而不是每个人只满足于发泄情绪和互相拆台)。 我们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重新设计社会运动本身,轻视这个基础工作就会造成许多后续问题,比如在稍有挫折就阵脚大乱、稍有不顺就一哄而散、稍有分歧就大打出手……这些乱象是社会运动自发动员的结果,而不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社会运动设计不仅关系到社会如何组织、如何动员,还关系到克服社会心理障碍、提振士气、坚定信心,以及实现社会最大限度团结成反对派联盟的问题。没有这些原则作为行动纲领和指导,社会运动就会是一盘散沙,甚至根本就不会有任何社会运动,因为一盘散沙跟钢铁丛林是没办法对抗的。 2. 如何对待中共体制内精英群体 Eric在稍早提到要争取吸引体制内群体、不过度清算中共历史责任、要给允许中共体面退场留有余地等等,都是现实政治中十分清醒的意见,虽然在直觉上让很多陷入仇恨情绪无法自拔的愤世嫉俗人士无法接受。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么一个原理:打击你的敌人有很多种策略,除了吸收、分化之外,还有向上孤立、向下瓦解等等,不要只想着蛮干。你真要一味蛮干,谁都比不上中共:军队和暴力机关都在它手里,你以为拿把菜刀就能上街闹革命吗? 如果未来中国的社会道路不给中共体制内精英群体预留退路,那么我们也可以想象,把人逼到绝境的时候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是什么心态。如果始终只想着跟人决一死战,动不动就要斩草除根,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赌徒心理,而且这方面优势在敌、不在我。 每个社会要正常过渡,都会面临旧时代仇恨无法消解的问题。你不能学中共上台时候那样,用血腥镇压和扩大打击范围来消灭一整个阶级。中共自己就干过这种事情,当然也会提防反对派对自己干这种事情。如果反对派鼓吹血腥报复,那也只会是嘴上过过瘾,因为枪炮都掌握在中共手里,你没来得及血腥报复,中共先给你血腥镇压了。 现代社会跟晚清农民起义太不一样了,现在不管是镇压机器还是镇压效率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现在社会能派上用场的也不过就是菜刀和土火药,比起晚清农民起义来说没有更高级的武器,反而国家暴力机关的镇压能力超出清廷万倍不止,所以未来根本就不要指望复刻农民起义模式。 你要改变现在的社会,就必须按照现实政治来,而不是因为听了某些野史派鼓吹暴力复仇动辄把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搬出来当成改变历史的唯一法宝。张献忠只是一些群体用想象力来泄愤的方式而已,不是社会道路。
#六四运动
#历史反思
#赵紫阳责任
#学生运动
#社会运动
#组织协调
#团结工会
#波兰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1个月前
萧辰邦:“六四”当中的赵紫阳与江泽民 1989年学运当中发生的上海《世界经济导报》事件,起因是《导报》登了一系列悼念耀邦活动的报导。 当时正值学运高潮期间,为此江泽民曾打电话请示过邓的办公室,因此对邓的强硬态度,颇有了解。江泽民随即责令《导报》撤掉有关胡耀邦悼念活动的报道。江泽民的做 法,不仅没有使导报工作人员屈服,而且遭到北京、上海及全国各地新闻单位工作人员的普遍反对,纷纷上街声援《导报》。要求上海市委撤消对《导报》的决定。他们的行动与当时的学潮相互配合,起了壮大声势推波助澜的作用。 事发之后,江泽民领导的上海市委便决定《导报》停刊整顿,并停了《导报》总编辑钦本立的职。 赵紫阳从北朝鲜回国后,大概是感到上海市委对此事处理生硬粗暴,而且不早不晚,在危机时刻捅了马蜂窝,时机极为不当。但事情已经发生,赵紫阳也不会再说什么了。他採取了既不批评指责上海市委,也不公开表示支持新闻媒体的态度。也就是採取了中央不介入的方针。意思是由上海自己解决的态度。 1989年5月2日,赵紫阳与民主党派座谈。有人报告说:“上海市委统战部来人告诉他,上海市的江泽民有意下台阶,希望中央统战部帮助做些工作。” 赵紫阳随即回答说:“江泽民既然有此要求,你们统战部可以帮助想想办法。缓解矛盾。” 1989年5月10日,江泽民来到北京向当时的总书记赵紫阳汇报《世界经济导报》事件。谈了他们“缓解矛盾的想法”。赵随即表示由上海自己解决,中央不干预。另外,赵还表示,如果现在中央出面,恐怕会引起外界的一些猜测,说是上海市委在中央的压力下才採取措施“缓解矛盾”的。 江泽民对此心怀不满,“六四”后,江一直把这件事作为赵紫阳支持学潮的一个罪状。这是江泽民最终沦落为“六四”镇压帮凶的第一步。 图:老江这个人是典型的天朝官僚——在上级面前装孙子,在下级面前装大爷。顺便贴一张照片:这是老赵还在当总书记时,赵江二人会面时的情形。老江为了装孙子,屁股只坐半边,两手趴在沙发扶手上。虽然照片没拍到江蛤蟆的脸,不过大伙儿可以自己想象一下他当时的表情。--编程随想
#六四运动
#赵紫阳
#江泽民
#上海世界经济导报事件
#胡耀邦
#新闻自由
分享
评论 0
0
Ignatius Lee
1个月前
著名的四通公司(也就是捐建北京四通桥那个四通公司)创始人万润南先生用博弈论回顾六四运动历史教训,得出以下几项总结: 1. 永远不要把对手逼到死角,给对方留台阶,就是给自己留空间; 2. 要建立切实有效的“中间机制”,在社会运动和专制政权之间建立缓冲区,通过对话机制避免斗争直接恶化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3. 保持模糊空间,避免非黑即白,社会变革需要有耐心,不要过度划分敌我界限; 4. 社会斗争要着眼长远,不要幻想一局定胜负,在必要的时候灵活妥协,为长远的社会发展预留空间。 最后,万润南先生重点强调克制、谈判和妥协在社会运动与专制政权博弈中的关键作用。对于未来社会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来说,培养这三种政治能力,将关系到社会变革会不会实现的关键问题。 万润南先生所述内容也就是我先前反复重复的事情。我们在设计未来社会运动道路的时候,侧重对未来社会运动的领导者和未来政治家的培养就是出于这个目的:我们必须把政治艺术注入到社会运动中,不能一味听凭群氓冲动和蛮干。我们一方面需要培养职业政治人来领导社会运动,另一方面需要做一些立足长远但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去培养社会,既不要将国家让给暴君,也不要把国家让给暴民。
#六四运动
#博弈论
#社会变革
分享
评论 0
0
Ignatius Lee
1个月前
Eric道出了反对派政治的关键要素:施压。我先前讲即使胡锦涛时代维权运动和信访案件暴涨,政府感受到的压力跟社会运动制造的压力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不应该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苛责六四运动。 六四运动不能作为孤立事件来看,在那以前,八六学潮是中共键政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学潮。这两次民主运动是公民社会崛起的时代气象。 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八六学潮导致胡耀邦下台,八九学潮又导致赵紫阳下台,这对于当时主导改革的改革派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这是历史的悖论之处:如此密集发生的两次大规模民主运动,反而重创了最有可能通向民主改革的改革派。但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 从多种回忆录、口述史和相关历史文献来看,当时中国社会和中共政府内部充斥着一种急躁情绪。就像赵紫阳前幕僚吴国光日记中记载的情况:胡耀邦做什么都急,要快、要全、要一起上,但背后最急的是邓小平,改革压力变成了急躁冒进,导致重心不稳。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即使不出现八六学潮,胡耀邦在党内失势也在所难免,因为不仅保守派对急躁冒进的改革激烈抵制,冲突濒临白热化,就连胡耀邦最重要的政治盟友赵紫阳也以稳健的政治作风抵制胡耀邦改革,致使胡耀邦在我们今天看来高瞻远瞩的改革举措流产,变成胡耀邦一个人的独角戏。 这确实是非常令人扼腕的事情,胡耀邦也许不是最好的政治家,但是却代表那个时代最好的中国道路;赵紫阳可能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但是赵紫阳没处理好盟友关系,反而削弱了盟友,最终给同样推翻自己造成严重隐患。 胡耀邦下台是赵紫阳下台的序曲,即使赵紫阳比胡耀邦更能平衡各方势力,逼胡耀邦下台是打响铲除改革派的第一枪。在赵紫阳和其他改革派幕僚那里,他们并沒有察觉到改革的脆弱性,也低估了才刚崛起的公民社会的脆弱性。改革派不团结,总体来说政治上缺乏成熟性、政治上急躁冒进和改革派内部缺乏有效沟通协调(尤其是胡耀邦跟赵紫阳之间几乎不存在有效合作),是保守派借外力全面攻破其防线最重要的原因。 但是作为那个时代的普通人,没有人注意到这些问题,即使局内人也一样意识不到这些问题。这是历史研究者特殊的后见之明优势才能察觉到的历史迹象。我们当然不能从后见之明角度,一口否定所有改变社会的努力,不管是势单力薄的改革派,还是欣欣向荣的社会运动。这些因素交叉在一起是一出历史悲剧。 从这出历史悲剧中,我们得到的教训是什么?从反对派职业政治人的角度来看,我们不仅要致力于构建強大的反对派联盟,还要促成反对派联盟内部有效合作,避免相互内斗导致互相削弱。再从社会运动领导和组织角度来看,我们需要致力于构建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不能一味只满足于煽动和动员。 回避历史悲剧重演,需要培养未来社会运动的坚强领导集体和能够推动社会变革的新型社会人格。
#六四运动
#民主运动
#公民社会
#八九学潮
#八六学潮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1个月前
越来越多的西方舆论留意到,三十年前的"六四"民主运动,比人们印象中的规模更加宏大。它不只是以天安门为中心、北京大学生为主体的一场政治抗议,而且全中国各地大学生以及各阶层民众均卷入其中。成都、长沙和西安等地规模宏大的激烈抗争,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外界忽视。 直到五年前记者、学者和作家林慕莲(Louisa Lim)《失忆人民共和国:天安门重访》(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Tiananmen Revisited)一书出版,书中发掘的当年以及之后发生在成都的历史令人震惊。 林慕莲接受德国之声采访表示,当时发生抗议并遭到镇压的城市多达60多个,而且除了大学生之外,工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都忘记了这是一场全国规模的民主运动。 ---"六四"记忆:天安门之外,全国60多个城市爆发抗议
#六四运动
#民主运动
#天安门事件
#政治抗议
#历史回顾
分享
评论 0
0
吕京花/LüJinghua
3个月前
今天,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六四纪念馆在纽约的最后一天,更像是一场时空交错的重逢。 我和先生David都在见证——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走进纪念馆,他们的眼神里有疑问,有思考,更多的是一种坚定。他们愿意了解,愿意铭记,这本身就是希望。 一位当年天安门89大学生的孩子,即将从美国中部一所大学毕业。他进入展厅不久,便翻出手机,给我们看一张旧照——六四当天,他和同学骑着单车穿越天安门。这张照片刚刚发到朋友圈,已经收获了许多人点赞。我问:“你们都不害怕?” 他平静地笑了笑:“我什么字也没写,大家心知肚明。” 他接着说:“上次骑车到天安门旁,还被警察拦下检查。我们懂得规矩,什么都不敢带。旁边有个路人女孩,手里拿着一束花,当场就被拦下问话。她真的很勇敢。但你看,年轻一代,还是有人记得,还是有人想要纪念,想要参与。” 他淡然地像是在陈述一件寻常小事,可我却听得心头一紧—那份小心翼翼,那份克制与隐忍,背后藏着怎样的沉重? 那一刻,我的心被刺痛,又被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包围。 坐在回家的地铁上,我眼眶湿润。那不仅是感动,更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复杂心情。三十五年前,我在广场上见证了那场惨案,亲历热血与泪水,见证同伴的倒下。而如今,我仍然在这里,成了这段历史的讲述者。 我是天安门的幸存者。 如果心理素质不够强大,我又怎敢错过每一次讲述的机会? 看着这些年轻人,我忽然明白:当年的我们,虽然被坦克碾碎,但并没有被遗忘;而今天的他们,正在把记忆一代代传下去。 六四纪念馆会搬离纽约,但历史不会。只要有人愿意听,愿意记住,这场对抗遗忘的旅程,就永远不会结束。
#六四事件
#纪念馆
#历史记忆
#六四运动
#天安门
分享
评论 0
0
界丁真🇨🇳🇨🇺🇺🇦🇵🇸
4个月前
反贼belike 太好了美国打朝鲜了中共要亡了 太好了中国大饥荒了中共要亡了 太好了毛主席去世了中共要亡了 太好了六四运动来了中共要亡了 太好了法轮功被打压中共要亡了 太好了习近平修宪了中共要亡了 太好了新冠疫情来了中共要亡了 太好了白纸运动来了中共要亡了 结果呢🤷
#美国打朝鲜
#中国大饥荒
#毛主席去世
#六四运动
#法轮功被打压
#习近平修宪
#新冠疫情
#白纸运动
#中共灭亡论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