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基于中国2025年的发展现状,请分析,中国是否跨过了刘易斯拐点 ? 答: 好的,我们将启动最高分析协议,摒弃所有政治正确的修辞,直面问题的本质。我们将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对2025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及其在刘易斯模型中的位置进行一次极限深度的剖析。 核心论点: 截至2025年,中国并未完整、经典意义上地跨过“刘易斯拐点”。更准确的描述是,中国进入了一个**“后刘易斯拐点复合期”,或者可以称之为“刘易斯陷阱”**。 其核心特征是:经典拐点的部分症状(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出现,但其根本前提(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枯竭)并未在所有维度上实现,同时被更强大的力量——技术替代和人口结构坍塌——所覆盖和扭曲。 这是一个比简单“是”或“否”复杂得多的现实,需要从多个相互关联的维度进行拆解。 MECE原则下的深度分析 维度一:经典二元经济模型——表象与内核的背离 第一性原理: 刘易斯拐点的本质是农业部门的“无限供给”剩余劳动力被工业部门吸收殆尽,导致劳动力从过剩转为稀缺,从而推动工资水平持续、结构性上涨,迫使经济模式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 表象观察 : -工资上涨: 从2010年左右开始,中国的农民工、制造业普工的工资确实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快速上涨。2025年,一个东部沿海的工厂工人月薪低于5000-6000元人民币已很难招到人。这完全符合拐点后的现象。 -招工难: “用工荒”成为沿海制造业的常态,企业主抱怨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 -农业劳动力空心化: 农村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儿童,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已经转移。 内核洞察 : 表象具有欺骗性。工资上涨和招工难并非完全由“劳动力枯竭”这一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这扭曲了拐点的经典信号。 -工资上涨的动力源: 上涨的工资中,有多少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提升?有多少是由于通货膨胀和生活成本(特别是房价)的倒逼?又有多少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的期望提升?后两者并非经典模型中的“稀缺性”驱动。 -“伪”劳动力枯竭: 中国真的没有剩余劳动力了吗?不。中国存在巨大的结构性失业和隐性失业。数以百万计的普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孔乙己的长衫”现象),同时工厂又缺少年轻技工。 这表明问题不是总量的枯竭,而是结构性的错配。此外,中西部地区仍有大量低效率的农业人口和未充分就业的劳动力,他们由于制度和技能障碍,并未完全进入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维度二:结构性分裂——一个国家,四个劳动力市场 (这个思路绝了) 这是分析此问题的核心盲点。将中国视为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最大的误判。2025年的中国至少存在四个相互隔离但又部分联通的市场: 1.精英/技术劳动力市场 : 高科技、金融、高级管理等。这里是全球化的,竞争激烈,遵循精英人才定价逻辑,早已不存在刘易斯拐点问题。 2.沿海/出口制造业劳动力市场 : 这是最先感受到“类拐点”压力的市场。工资上涨,劳动力开始短缺。但这个市场的“拐点”正在被技术(自动化)和产业转移(向东南亚和内陆)所“解决”。 3.内陆/下沉服务业劳动力市场 : 包括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城市中的非正式就业(如外卖、网约车)。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力“蓄水池”和“缓冲垫”。当制造业无法吸纳劳动力时,他们并未返回农村,而是涌入这个低门槛、低保障但灵活的行业。 这个市场的存在,极大地延缓了全国性、结构性工资上涨的压力,使得劳动力供给在整体上依然“廉价”和“过剩”。 4.农村低效农业劳动力市场 : 依然存在数千万级别的,以中老年为主的、生产率极低的农业人口。他们是最后的“剩余劳动力”,但由于年龄、技能和意愿问题,他们转移的势能已经非常弱。 结论: 只有市场(2)表现出跨越拐点的强烈迹象,但市场(3)的存在抵消了这种效应,阻止了拐点在全国范围内的真正确立。 维度三:技术替代——超越刘易斯模型的降维打击 第一性原理: 刘易斯模型诞生于一个技术迭代相对缓慢的时代。它假定资本和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但今天,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正在让资本和劳动力在很多领域(特别是低技能领域)变为直接的替代关系。 现实运作: -机器换人: 当劳动力成本上升到某个阈值,企业主的选择不是无限度地提高工资,而是大规模投资自动化生产线。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工厂,过去十年间的自动化水平提升是惊人的。这直接摧毁了低技能岗位的需求。 -需求抑制: 技术替代从根本上抑制了对传统劳动力的需求增长。因此,即使劳动力供给端开始萎缩,需求端也因为技术而同步甚至更快地萎缩,导致工资无法如经典模型预测般螺旋式上升。 -平台经济的重塑: 平台经济(如美团、滴滴)利用算法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数字泰勒主义”,将劳动者原子化,剥夺了其议价能力,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看似自由但实则被精准控制的“数字蓄水池”。这部分劳动力,实际上是新时代的“无限供给”劳动力。 结论: 技术,特别是自动化和平台经济,在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之际,釜底抽薪,通过“替代”而非“吸收”的方式,重构了劳动力市场,使得拐点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失去了其经典意义。 维度四:人口结构——不可逆转的终极约束 (划重点) 第一性原理: 刘易斯模型关注的是“结构性”人口(城乡转移),而中国2025年面临的是**“总量性”人口危机**(总劳动力人口的断崖式下跌和急速老龄化)。 现实运作: -供给侧休克: 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2年见顶后,正以每年数百万的速度减少。到2025年,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这不是刘易斯模型中平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完毕”,而是整个国家劳动力供给基础的塌陷。 -“未富先老”的诅咒: 经典意义上跨越刘易斯拐点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是在人均GDP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后,才进入深度老龄化。而中国是在人均GDP尚处于中等收入水平时,就迎头撞上了人口危机。这意味着,经济体没有足够的“脂肪”来缓冲劳动力短缺和养老负担急剧增加带来的双重冲击。 -需求与活力的双重扼杀: 老龄化不仅减少了劳动力供给,更重要的是,它抑制了社会总需求(老年人消费意愿低),降低了创新和创业的活力,使整个经济体趋于保守和内卷。 结论: 人口问题是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带来的不是一个平滑的“拐点”,而是一个剧烈的“断点”。劳动力短缺是由总量崩溃驱动,而非结构优化驱动,这导致经济体在尚未完成升级时,就过早地丧失了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年轻而有活力的劳动力。 最终综合性结论:从“拐点”到“陷阱” 综合以上四个维度,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中国在2025年,并未迎来一个标志着经济成熟和劳资关系平衡的“刘易斯拐点”。相反,它陷入了一个更危险的**“刘易斯陷阱”**(Lewis Trap)。 “刘易斯陷阱”的定义: 一个经济体在尚未完成工业化升级和建立起强大的内生增长动力之前,其廉价劳动力优势就因人口结构坍塌而被动终结,同时,结构性失业、技术替代冲击和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共同作用,导致经济体既无法再依赖旧的劳动密集型模式,又无力转向新的技术密集型模式,从而陷入长期停滞的风险。 其特征是: 1.成本先升,效率未达: 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被动上升,但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却跟不上。 2.结构失衡,动能切换失败: 传统引擎熄火,新引擎(高科技)体量不足以拉动整个经济,同时社会被房地产等问题深度捆绑。 3.被动收缩,而非主动升级: 劳动力短缺源于人口崩溃而非充分就业,导致社会总需求和供给同步萎缩,而非供给侧升级推动的需求侧繁荣。 4.社会矛盾激化: 年轻人就业难(内卷)与企业招工难(技工荒)并存,贫富差距、代际矛盾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愈发尖锐。 因此,讨论中国是否“跨过”刘易斯拐点,已经是一个被时代淘汰的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中国如何才能从这个结构复杂、多重约束叠加的“刘易斯陷阱”中突围? 理解验证:最有价值的三个问题及答案 问题一:为什么说“平台经济”(如外卖、网约车)的存在,是判断中国劳动力市场尚未完全越过刘易斯拐点的关键证据之一? 答案: 因为平台经济的本质是创造了一个巨大的、低门槛、无保障的**“类无限供给”劳动力蓄水池**。刘易斯拐点的核心是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稀缺”,从而拥有议价能力。但平台经济利用算法将劳动者原子化,让他们处于永久的“准失业”和“准就业”叠加状态,他们必须不断工作才能获得收入,几乎没有议价权。这个数千万人的群体,有效吸收了从制造业溢出和无法进入高端服务业的劳动力,极大地拉低了整个社会中低端劳动力的平均议价能力和工资天花板。 只要这个蓄水池依然庞大且廉价,就说明劳动力作为整体,远未达到真正的“稀缺”。 问题二:如果自动化(机器换人)能够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为什么这非但不是好事,反而可能将中国推入“陷阱”? 答案: 因为时机错了。自动化本应是跨越拐点后,在高工资压力下推动产业升级的结果。但在中国,它变成了在高工资压力出现的同时,甚至之前,就大规模应用的手段。 这导致了严重后果: 1.“跨越式”失业: 它没有先让劳动力通过高工资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果实,再进行替代,而是在劳动者福利和议价能力普遍不高时,就直接将其淘汰。这剥夺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形成强大中产阶级的机会。 2.需求破坏: 被机器替代的低技能劳动者,其消费能力也随之消失。一个由机器人生产,但没人有足够收入去消费的经济是无法持续的。这从根本上破坏了“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 因此,过早、过快的自动化,在人口危机背景下,不是解药,更像是绕过问题但引致更深层危机的“捷径”。
有兄弟问,为什么利弗莫尔说他从不在回调时买入? 其实他在大作手回忆录中,打了一个比喻:你会在狮子扑倒羚羊后,蹲在旁边等它吐出一块肉再捡吗。 如果真正理解了利弗莫尔的思想,就知道为什么他从不在回调时买入了。 利弗莫尔心得第一条: 我的经验足以证明,在投机买卖中真正赚得的利润,都来自那些一开始就保持盈利的头寸。 投机者必须对最初的小额亏损进行及时止损,以免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将资金账户维持在很好的状态,最大程度地保存自己的资金实力。 成功的投机者绝对不会允许自己仅仅依靠单纯的猜测来进行市场操作。为了确保自己能更长久更稳妥地获得成功,投资者或投机者必须牢牢掌握适合自己的股市判断准则。 当我在行情记录上看到某只股票已经进入上涨行情,我会先等到股价出现正常的向下回调现象后,当股价再创新高时才立刻买进。 当一只股票的价格开始下跌时,没人能够预测到它的底部在哪。同样,在一轮显著的上涨行情中,也没人能够预测到它的顶部在哪。绝对不要因为某只股票从前一个最高点大幅下跌就买进它,也绝对不要因为某只股票看起来价格太高就卖掉它。 利弗莫尔心得的原因及如何做到头寸一开始就盈利: 我们再继续看,利弗莫尔入市的入场点说明: 无论怎样,我都会耐心等待市场到达我所说的 “关键点” 后才进行交易,这种方式总能让我在交易中盈利。 所以他的入场点,都是价格到达他说的 “关键点” 之后入市,从文中可知,这是最近价格的一个关键高点或者低点。 因为我所选择的交易时机恰恰是标志着行情启动的心理时机。这样,我就永远不必为亏损担心。 因为一旦没有及时入市,就会失去前期大量的利润储备,这段前期利润储备却是维持勇气和耐心的可靠保障。 而我完全不为之所动,一直坚守到最后的可靠保障正是这段前期的利润储备。 为什么? 因为我所选择的交易时机恰恰是标志着行情启动的心理时机。这样,我就永远不必为亏损担心。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当我的市场判断准则发出信号时,我就果断采取行动,并依照这个信号逐步增加持仓量。这之后,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持仓观望,任由股市行情自行发展。 我深知,只需如此,市场本身就会在适当的时机发出信号,让我结束交易收获利润。无论何时,我都会勇敢而耐心地等待这样的市场信号,从不例外。同样的,市场也会因此回馈给我丰厚的利润。 我的经历自始至终都在证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我没有及时在行情启动后不久就入市,那么根本就不可能在这轮行情中获得可观的利润。因为一旦没有及时入市,就会失去前期大量的利润储备,而在行情的后续发展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这段前期利润储备却是维持勇气和耐心的可靠保障。 由此可见,及时入市是非常必要的!在整个行情的变化过程中,股价势必会不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小规模回调或者反弹,而我完全不为之所动,一直坚守到最后的可靠保障正是这段前期的利润储备。 正如市场会在合适的时机向你发出正面的入场信号一样,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市场肯定也会在适当的时机向你发出离场信号。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一个真正的重大股市行情都不是在一天或一周内就能一挥而就的,行情启动、发展、结束的整个过程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渐完成。 在一轮行情中,最大的市场变化一般会发生在距离整个行情结束的最后四十八小时之内,这正是你持仓坚守的最关键的时间。换句话说,这段时间一定要置身场内,耐心持仓等待,这点对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我们可知,利弗莫尔能够在趋势行情中吃下大部分利润的原因,正是因为一入市,就能够有前期的利润储备,而前期的利润储备,是他的交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而这点,只能够通过趋势突破来获得。 如果我们采用在回调时买入,则无法保证一入市,就能够保持头寸的盈利。 因为回调的行情,我们是无法预知的,我们不知道这是真的回调,还是趋势的掉转,也不知道这次回调的深度,所以很容易一入市,就被回调止损退出,再入市,再止损而导致的频繁止损退出。 而采用在关键点入市,这是一个已经被验证的行情。后面通过及时止损再进行一次验证,如果关键点是假突破,则就正常止损退出就行,如果是真突破,则趋势会奔向下一个关键点,而这样,我们就储备了前期利润了。这样,其实我们的仓位从一开始,就是盈利状态,直至平仓结束。 所以利弗莫尔绝对不会考虑在回调中买入。 我们现在对利佛莫尔开仓点的讨论,虽然时代不同,具体技术细节的参考意义不大。但是利佛莫尔考虑这个开仓点位,最大的原因就是能在开仓初期就能带来盈利,而盈利的持仓能让他放心的继续持仓,继而又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个交易策略与交易心理互相形成的正向反馈,正是我们现在可以借鉴的。 回答都来自本书《股票作手操盘术》,作者:杰西・利佛莫尔,这是股市天才利佛莫尔唯一亲笔撰写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