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an Chesky Airbnb的 CEO 在播客上说了这么一段话。 果然高处不胜寒,不知道看这个的 CEO 们体会深吗? ----------------------------------- 当我成为 CEO 之后,我开始像站在山顶、在最前面带队那样去领导。但越往峰顶走,身边的人就越少。 没人告诉过我会有多孤独,我也没有为此做好准备。我对“不工作”总有内疚感,因为我的人生很大一部分都围着“成功”转——如果深挖原因,大概是我以为那会让人们更爱我。 公司上市那天,我们达到了一千亿美元的估值(原文作 validation)。我记得刚上市时,我心想:“天啊,这种兴奋感太不可思议了。”就像登上了高峰。可第二天醒来,我的生活还是一模一样。我依然一个人:起床、穿上运动裤、打开 iMac,接着就是 10–12 小时的 Zoom 会议;工作之外几乎没有生活。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生活。 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孤独”。我知道自己被隔离在外,但没意识到那同样意味着孤独。我想,身边有这么多人,我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后来有两个人走进了我的生活,让我开始有了觉察与自省——一个在非常私人的层面,另一个更偏职业层面。 另一个人是美国曾任、现任的公共卫生局局长(Surgeon General)维韦克·默西博士(Dr. Vivek Murthy)。疫情期间我们聘请了他,因为很多人害怕住进 Airbnb 民宿,担心接触面上有细菌。我记得和他的一次对话,他对我说:“Brian,你知道美国头号‘杀手’是什么吗?”我说:“不知道,是心脏病吗?是癌症吗?”他说:“不。美国头号‘杀手’是孤独。”
人人都在谈查理·芒格,几乎每句金句都被贴成海报 但真正值得追问的,不是那些被反复引用的“模型”,而是这些思想的起点:一个在人生最黑暗时刻被迫重铸自我的人,怎样一步步把苦难熬成了智慧的骨血。 他早年的世界是连续的塌方 二十多岁离婚,在当时的美国,这几乎等于社会性羞辱;更残酷的是,紧接着小儿子被诊断为白血病。 在没有现代疗法与保险的年代,他常常从医院出来,独自在街头边走边哭——像是看着一个孩子一点点地被夺走。 随后,又是一记重锤 一次白内障手术的意外让他失去了左眼,医生甚至警告可能连右眼也保不住。 他开始学点字,逼迫自己接受“不可控”,把注意力收回到“能做的事”。这段疼痛最终沉淀成他对“理性与自律”的几乎苛刻追求。 这些代价,并没有立刻换来好运 1973—1974 年的熊市,他在合伙企业被市场无情碾压,最后选择清盘。 他后来坦言:看看那两年的回报率,就知道当时有多狼狈。可正是在那两年,他确定了一个更重要的信念——市场的暴虐与你的气度无关;能把自己守住,市场就拿你没办法。 如果只是在痛苦里“挺住”,他也只是一个硬骨头的人。 真正改变走向的,是把痛苦里提炼出的洞见做成了方法论: 与其贪婪地追逐聪明,不如系统性地避免愚蠢; 与其追逐便宜的“烟蒂股”,不如用耐心买下“长期能滚雪球的好生意”。 这两点分别长成了“人类误判清单”与跨学科的多元思维模型,以及那句反向思考的箴言——“我只想知道我会在什么地方死去,然后永远不去那里。” 接下来,就是反击 他劝服巴菲特从“捡烟蒂”转向“以合理价格买入伟大公司”。 1972 年收购喜诗糖果,是这次转向的标志:一家几乎不需要资本、却能凭品牌年年提价的现金奶牛,源源不断地把资金输送给后来的可口可乐等投资,雪球从此越滚越大。 这种反击不只在伯克希尔 在他长期担任董事长的媒体与出版业务里,他把一家法律出版的小公司,改造成“投资组合+企业软件”的奇特载体——用资本与长期持有作为杠杆,再用年复一年的公开问答,把思想当作“社群资产”复利出去。 更有代表性的,是 2008 年他力主押注的一笔“非典型”投资:比亚迪 当时几乎没人听过这家公司,他却把创始人比作“工程天才与职业经理人的合体” 十余年后,这笔投资成长为数十亿美元级别的持仓样本——这是“识人”与“长期主义”叠加出来的复利。 时间给了最公正的回报 巴菲特称他为“伯克希尔的建筑师”,而自己只是日复一日施工的“包工头”。 所谓“多元思维模型”“反向思考”“能力圈”,最终都成为可以在巨大体量上稳定复利的组织能力。 而当成就越滚越大,他把注意力逐步从“赢得外部”的游戏,转向“塑造内部”的秩序。 读书到近乎痴迷,维持极简的生活结构,坚持“只与值得尊敬的人合作”。 这些不像技巧,更像修身;不像工具,更像戒律。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这条路: 他的智慧,确实是用真实而沉重的代价换来的——失去挚爱的孩子、失去一只眼、在绝望里不断重启自我。 最后把痛苦提炼成决策的第一性原理。 当你再去读《穷查理宝典》,会发现那不是金句的拼贴,而是一个人在火中淬出来的骨气与分寸。 他用代价换来的原则: 先学会避免愚蠢,再追求聪明;反向思考,列清单避免大错。 在能力圈里重仓,超出边界就说“我不知道”。 好生意 + 长时间 > 便宜货 + 频繁交易;让现金流为下一笔好资产供能。 与正直的人共事,不卖自己都不会买的东西。 承受波动而不自乱阵脚——市场考验的是气度与结构。 终身学习,把阅读与跨学科思考当作日常功课。 愿你带着这些“用痛换来的”指引,回到原书与原始演讲里,亲手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判断力与生活秩序。
受过好教育、拿着体面工资,却依旧月光,这不是个人失败,而是机制失配。 《穷爸爸富爸爸》的关键在于:别再用“收入多寡”解释贫富,用“现金流方向”解释命运。 作者罗伯特·清崎在 1997 年用一句近乎粗糙的定义把世界切开两半 资产是把钱放进你口袋的东西; 负债则把钱从你口袋里拿走。 听上去简单,执行却残酷,因为我们被训练去追“看起来像资产”的东西: 更大的房、更新的车、更亮的头衔,而不是追能源源不断汇入现金流的真资产。 -------------------------------------------------- 为了改变自己你弄懂执行下面三个机制? 机制一:先付给自己,还是先付给别人? 大多数人的钱路是:工资进来 → 先把房贷、车贷、信用卡、生活费都付掉 → 如果还有剩,再想存点。这等于把决定权交给商家、银行和账单,你永远在“捡剩下的”。 正确顺序要反过来:工资一到,先自动把固定比例转进“资产账户”(买入能产生现金流的标的),剩下的钱再去安排生活。 这不是鸡汤,是把会计三张表用在生活里: 1. 收入表只看“这个月挣多少、花多少”(当下); 2. 资产负债表决定“你未来能靠什么挣钱”(未来); 3. 现金流量表告诉你“钱走向哪里”(方向)。 结论就一句话:先把钱导向资产,方向对了,速度才有意义;方向错了,跑得越快越累。 一个 8 秒例子 工资 10,000 元; 设定 15% 自动转入资产账户(如指数基金/分红资产),一到账自动扣 1,500; 你再用 8,500 元去覆盖房租/通勤/吃穿; 下个月继续同样动作。 这样做 12 个月,“资产账户”开始产生日常流入(股息/分红等),你不在场也有钱进来;反之若先还完所有账单,再看有没有余钱,你很可能永远没有开始的一天。 机制二:端水桶还是修管道? 把时间卖给薪水是“水桶模型”,每天得在场;而股息、房租、版权、分红、企业股权等是“管道模型”,即使你不在场,也有流入。 很多人把自住房当作管道,但从现金流角度看,它每月要你还款、缴税、维护,通常是稳定流出的负债;除非它产生净租金,或者以合规方式释放流入。判断标准只有一个——它持续把钱放进你口袋了吗? 机制三:给每个“看起来像资产”的东西做压力测试: 如果你停工三个月,它给你钱,还是向你要钱?多数电子产品、豪车、精装修都在要钱; 指数基金、可出租不动产、真实可分红的权益、可复制的数字产品,才有机会给钱。 -------------------------------------------------- 我曾也迷信“体面的负债”。 利率漂亮、月供可控,自以为是财务管理。 直到某个月意外支出挤满了账单,我对着三张表才看清:所谓“有规划的月光”,只是更高级的被动。 我开始做两件小而硬的事: 第一个月把工资的 10% 自动划入资产账户; 第二个月,把自住房、车辆、数码产品从“资产清单”里划掉,只保留能产生净流入的标的。 三个月后,我首次感到“钱开始替我打工”——不是因为我更聪明,而是顺序对了。 我现在将方法讲清,只需两招 一页资产清单: 你只记录能产生净现金流的东西,且按季度复盘,宁少勿杂;任何“也许会升值”的物件都不列,直到它出现真实流入。 三步现金流顺序: Auto-In(自动划转到资产池)→Needs(刚需预算)→Wants(欲望分层)。 所有花费都排在“Auto-In”之后,这需要克制力,而是系统建设:让系统而非情绪做决定。 证据要落到数字与时刻。 ---------------------------------------------------- 给自己设三道里程碑: 当资产净现金流覆盖你每月刚需的 30%,你会第一次感到谈判变轻; 当覆盖 100%,你获得“工作自由”——可以继续做喜欢的事,而不是被账单驱赶; 当覆盖“想要”,你进入“生活自由”,可以选择更长周期的项目与关系。 这不是吹牛逼,是现金流的复利:当流入基线提高,任何临时波动都不再致命。 ----------------------------------------------------- 当然不要犯下下面的错: 第一,这不是鼓励盲目加杠杆,先有稳定流入,再谈杠杆安全边界; 第二,自住房不是原罪,关键在净现金流与你的现金流结构; 第三,税务与法律结构具有地域差异,涉及具体产品与架构必须遵从本地法规,并咨询专业人士。清崎真正贡献的是“可执行的判断法”,不是“无风险暴富捷径”。 ----------------------------------------------------- 总结: 把自己改造成“现金流工程师” 工程师的本能是:画图、命名、复盘。 画出你的三张表,给两招方法命名并反复执行,每月用一次复盘把生活扳回正轨。 别人追下一份“看起来更好的工作”,你追下一条“更稳的流入”。 当你站在消费决策前,问一句:它是水桶,还是管道? 如果是水桶,优雅地撤退;如果是管道,设计好入场点、维护计划与退出条件,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