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Y11
1个月前
收购是一场关于价值与代价的博弈。无论是买下一家公司的全部股份,还是仅仅持有一小部分,投资者的核心目标始终是一致的——让投入的资本获得最大回报。 但现实中,许多收购行为却偏离了这一本质,陷入了盲目扩张的迷思。 高价收购的三大“心魔” 为什么有些公司愿意用远超合理估值的价格收购目标?背后往往有三个常见却非理性的原因: 1. “动物精神”的驱动:企业领导者有时会被扩张的激情冲昏头脑,渴望通过收购证明自己的能力,而非冷静评估价值。 2. “规模崇拜”的枷锁:很多公司用营收规模衡量成功,而非盈利能力。《财富》500强的排名几乎都是按销售额,而非利润。这种扭曲的评价体系,让管理层更倾向于“做大”而非“做强”。 3. “王子与癞蛤蟆”的童话:管理层总幻想通过收购,让标的公司“脱胎换骨”,实现业绩奇迹。但现实中,能让“癞蛤蟆变王子”的管理奇迹极为罕见,多数收购最终只是亲吻了一只普通的“癞蛤蟆”。 两类成功的收购样本 尽管高价收购风险重重,但仍有两类收购能创造真正价值: 1. “抗通胀型”收购:这类目标公司具备两大特征——提价能力(即使市场疲软也能涨价且不丢份额)和低资本需求(少量投入就能支撑业务增长,尤其在通胀环境下)。近几十年来,符合这一标准的企业越来越少,竞争也推高了收购成本。 2. “管理明星”型收购:有些管理者能“火眼金睛”,从看似平庸的公司中发现隐藏的价值,用资本高效提升企业内在价值。例如,伯克希尔的汤姆·墨菲,他擅长用“一分钱买两分货”的眼光挑选标的,并通过卓越运营让价值倍增。 发行新股的“价值陷阱” 用股票而非现金收购,看似能“以小博大”,实则是股东价值的隐形杀手。管理层常以“未来增长”“必须扩张”等理由说服股东,但真相往往是: - 稀释的本质:用新股收购相当于“用铅换金”。 例如,用2股估值1美元的股票(实际价值仅0.5美元)换取1股估值1美元的资产,老股东的权益被严重稀释。 - “规模游戏”的代价:扩张版图的同时,股东的实际权益却在缩水。就像合并后的180英亩农场,你只拥有其中50%,但实际价值比合并前少了25%。 如何避免价值破坏? 若必须通过股票收购,有三种方式可降低伤害: 1. 等价交换:像伯克希尔与蓝筹印花公司合并时,按内在价值平等交换股票,让双方股东利益一致。 2. 市场高估时出手:当公司股价高于内在价值时,发行股票相当于“用贵钱买便宜货”,反而提升股东财富。 3. 事后回购补偿:收购后用现金回购同等数量的股票,抵消发行新股的稀释效应,让交易回归“现金换资产”的公平本质。
一段回忆 我以前曾经有一个极出色的下属,“研发部经理” ,一个东北妹子,酒量好,情商高,不懂代码的纯管理角色。 她最多的时候管了600多个开发人员, 下面的程序员都特别服她,因为她很善于给程序员争取福利,也很善于通过管理手段让程序员可以“安心写代码” 而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和各种资源压力。 程序员们普遍觉得 有她在,大家的工作干得更舒服,糟心事更少了,因此都很拥戴她。 她是我提拔起来的, 本是产品经理,因一个由老板亲自带队的特殊临时大项目而组建的精英团队的一员, 后来项目结束,老板让那个团队的人自己选择离职或者在公司寻找合适岗位, 她于是找我谈,然后做了 质量和测试部的经理,管测试。 管了半年,她来找我,说她觉得不喜欢这个岗位,想换个环境锻炼,我问她你做了什么准备工作了? 她说她考了项目经理证,PMP正在准备考。 我说行, 你把冲刺模型熟悉一下, 下个项目你来当冲刺管理员。 然后以此为契机,她渐渐一个两个项目后变成了项目经理。 因为她对所有事情都管理得很细,尽可能量化,(这太累了)甚至程序员实现功能的时间她是用“小时”做单位的(而其他项目经理最多管到天) 结果就是她创造了一项空前的记录, 经手的所有项目全部按时交付,在部门经理的竞聘中,也顺利战胜了一个在公司干了很多年的程序员项目经理, 成了研发部的老大。 恰逢公司组织架构改革,测试、质量、产品等都合并到研发部成为二级部门, 她因此成为技术中心里权力最大的人之一(另外一个跟她平级的是 运营部(数据部、硬件部、采购部、运维部合并到运营)的老大 ,也是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会监事。 他们两人向我汇报, 但基本上我是“被架空”的, 因为运营的老大跟我都在高管会里(公司里下面的人戏称“四人帮”), 而她的工作太出色,出不了问题,根本无须我介入。 公司里,如果有新招聘来的技术人员, 一般来说私下里都说 CTO 被架空了 😂 我每天只需要在自己办公室里干些谁也不知道是什么的工作😓 ,偶尔到大厅溜达一圈。 CEO 说,“你们两个真是天仙配合”, 她做所有事情,我啥也不干,在公司里当吉祥物和精神领袖 😄 我丝毫不担心她会威胁我的地位(毕竟她不懂技术,只懂管理,哪有不懂技术的CTO)所以毫无保留地放一切权力,只要她能hold得住都给她,包括招聘。 她也很明白自己不懂技术,所以公司必须有个很懂技术的老大来当吉祥物让下面的程序员 “安心” … 出了技术问题有人兜底。 CEO 很明白她的立场是保护自己的兵,让兵听指挥战斗。(而不是维护公司利益, 她维护的是研发部利益, 如果有什么责任能甩锅的话,她可能会为了部门kpi 而置公司核心重要利益于不顾,只要这个锅给销售或者运营去背…) 所以需要有个维护公司长远利益的CTO在关键时刻扭一下。 她听见新员工们议论她“架空CTO”的留言时, 哈哈大笑 “我就是把老板架空了,我也架空不了CTO啊,我有这本事吗?” 于是维持了一个特别稳定的结构组合, 那几年时间里,项目一个一个顺利, 我省心地有大量时间跟CEO讨论他的商业计划书和融资计划, 讨论公司技术栈长远规划和人员梯度建设, 讨论研发的企业文化, 做新技术预研,参加各种行业会议… 直到她有一天来问我, 她是否应该学代码。 我说,你现在都三十出头了而且不是科班出身,现在学代码能解决你什么问题? 她说希望自己会代码的话,能提前发现一些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而不至于后面来爆发。 我说,Jimmy (公司程序员里的技术核心)都发现不了的问题,你来发现?你觉得你得学多少年才能做到,这个投入产出比怎么样? 回去想想你需要什么。 她回去想完,第二天向我表达了离职的意愿,她说她要去创业,她老公也支持她。 我问了她的计划,她说她想给自己镀一下金,这对创业有帮助,她要离职去一家头部的大企业混一小段时间,给个人履历镀个金,然后自己单干。 然后跟我讲了她的整个计划和步骤,完全就是她的习惯,每件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有理有据。 虽然很想挽留,但我知道不能阻止一只鹰想飞的心。 后来她果然如她的路径计划的走, 有一天我去平安银行总部谈一个项目,在他们送我出来的时候在电梯口遇到了她, 她在平安银行当项目经理,这就是她准备的“镀金”, 送我的人问,你们也认识呀? 她说:这是我以前的老板,带我出道的。 捧足我面子,并后来对我拿下合同起了不小帮助。 然后她从平安银行离职,却遇到了疫情,创业之路也因此耽搁了。 疫情后有一次在星巴克遇到她,说环境不好,所以再多打两年工,环境好了再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