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美剧,真的能学到很多东西。因为美剧切实反应出了美国的文化积累和当代风潮 就拿美国的法律体系来说吧。首先辩护律师很重要,绝大部分美剧都默认假设警察和检察官有问题。很多辩护律师之前也是检察官,后来才change sides。 这种“为坏人辩护”的思想,咱们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中国人可能理解不了。比如如果有人被杀了,那么一定会有凶手,你怎么能为一个潜在的凶手辩护呢?你这不是和咱们社会主义事业做对,给咱们伟大领袖的精神思想抹黑? 对于国家、集体、民族来说,“把凶手找到”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就算是刑讯逼供、不按流程获取证据、证据链稍微缺失,都没有问题;反而如果为了程序正义蹑手蹑脚,不去抄家、不能窃听、不及时没收手机查看信息,中国人会觉得这是形式主义,觉得美国人就是蠢。 所以咱们中国警察喜欢喊“命案必破”,并嘲笑美国的命案破案率不到50% 从集体的角度来说,这样当然有面子,有安全感。但问题是,如果你是那个被告,你被刑讯逼供,你被错判,最后被判刑冤狱,试问那又该怎么办? “辩护律师”的存在就是为了防止冤狱。因此辩护律师的存在,才是美国整个法律体系中最关键的部分。其次是“陪审团”。很多人认为陪审团的存在让判决沦为儿戏,其实不是 陪审团的存在让辩护律师、检察官和法官都无法确定性的操纵判决结果,而是要在同一个起点展示证据,说服jury,做到了真正的公平。 否则在中国,领导给律师写一个条子,阮晓寰就直接入狱了。还要什么jury? 当然,中国不仅没有jury,甚至已经没有辩护律师了,寻衅滋事罪直接无期。你还想为他辩护,说明你思想有问题,吊销律师执照。 这这种思维甚至还可以拓展到“文革”。现在我们可以说,文革为80年到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是共和国必须走的弯路,必不可少的吸收云云, 可是谁又想做当年文革,上山下乡的受害者呢? 谁不想当给自己孩子批条子上北大的领导? 所以,所谓集体主义根本就是伪命题。集体主义最终会变成领导主义、特权主义。所谓大国重器的安全感和虚荣心,最终结果是牺牲了每一个人 反过来说,如果每一个人的生活没有保障,那么要这样的集体又有何用? 这可能是所有中国人,面对“集体优先”、“命案必破”这类口号时,永远也想不明白的现代社会学 最简单的道理。
Morris
3周前
世界上最精致的暴力不是刀枪棍棒,而是用一套话语体系让你主动交出思考权,还为自己被剥夺的权利感到光荣。这就是宏大去世最致命的陷阱。他把压迫包装成理想,把剥削美化成奉献,让具体的人在自己的生活里活成了抽象的符号。这套思维控制术有三个核心机制,一、偷换概念,把你的痛苦重新定义。当你加班到深夜时,他说这是奋斗。当你买不起房时,他说这是阵痛。当你被迫内卷时,他说这是福报。通过语言的魔术,你的真实困境被包装成崇高选择,这不是在描述现实,而是在窜改现实,他让你觉得痛苦不是痛苦,而是成功的代价。二、制造虚假共同体,这个词的滥用,最经典的话术是我们要、大家应该、共同追求。这些看似团结的表述,实际在模糊一个关键的问题,这个我们到底是谁?谁在定义,谁在受益?当你为国家经济拼命消费时,大家正在讨论如何刺激更多消费。这个我们从来不包括你,你却为他赌上人生。三、延迟满足的骗局,永远在路上的黄金明天。现在苦一点,将来就好了。这代人多牺牲,下代人就幸福。这套说辞的精妙在于他把回报永远放在未来,让你用真实的现在去兑换虚幻的明天。就像驴子眼前的胡萝卜,你永远在奔跑,永远吃不到,而握胡萝卜的人永远享受你的奔跑。 这些叙事是如何在你的大脑里殖民的?第一步,制造羞耻感。当你觉得累,他说别人都能坚持。当你想要休息,他说95后都在财务自由了,通过比较,让你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不够努力。第二步,切断感知,他教你忽略身体的疼痛、心灵的疲惫、内心的声音,用大局观、长远眼光来替代最真实的感受,直到你分不清是自己真的想要,还是被植入的想要。第三步,提供虚假解决方案。只要更努力就能成功,财务自由了就一切都好了,这些简单答案让你陷入更深的循环,就像被设计好的游戏,永远通关不了,永远拼命充值。 那究竟该如何识破这场集体幻觉呢?一、找回具体的视角。每当听到宏大词汇,立即转化为具体问题,产业升级,我会失业吗?人口红利,我的工资会涨吗?经济腾飞,我能看得起病吗?2、建立思维抗体。当有人说大家都这样时,立即反问,这个大家是谁?谁在定义这样?不这样会怎样?三、重夺定义权,清醒的认识到奋斗不该以健康为代价,发展不该以幸福为成本,不不该以人为代价。最终你会发现所有健康的宏大叙事,都应该让具体的人活得更有尊严,所有值得追求的理想,都不该以牺牲具体的人为代价。真正的生活不在新闻里,不在专家预测里,不在老板画的大饼里,他在你早晨醒来的瞬间,在你品尝食物的时刻,在你拥抱爱人的体温里。拒绝被宏大吞噬,不是消极避世,而是清醒的知道,每个具体的人,才是所有意义的起点和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