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庐山会议
关注
Daniel Fang
3周前
●吴仪 谈历史虚无主义 多年来巨大的历史虚无主义笼罩着我们,束缚着我们,扭曲着我们,愚弄着我们; 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把八年抗日战争的故事写尽了,写绝了,打开屏幕,抗日神剧几乎天天都有,“把小日本赶出中国去”的口号,我们的耳朵都听出茧了! 可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故事至今却无人涉猎,电影、电视剧连一部也没有,打开屏幕,搜遍所有频道,连“文革”的影儿都见不到! 我们把三年解放战争写得威武雄壮,淋漓尽致,却对“三年自然灾害”讳莫如深,避而不谈; 我们把1942年的大饥荒写得惊心动魄,发人深省,却对1959→1961年三年大饥荒遮遮掩掩,生怕人知; 我们把古田会议、遵义会议、西柏坡会议写得活灵活现,振聋发聩,却把1959年的庐山会议、1970年的庐山会议这两次改变中国命运、最让人惊心动魄的会议,压在深山,不让人提,如此重大绝好的题材,至今所有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不敢涉猎; 我们歌颂毛泽东为人民解放苦苦寻路,英勇奋斗,写到新中国建立便戛然而止,解放后更曲折更漫长的历史却按下不表…… 建国以来发生的一连串重大事件,如三大改造、三反五反、批武训、揭高岗、反胡风、反右派、反冒进、大跃进、大炼钢铁、公共食堂、反右倾鼓干劲、七千人大会、四清运动等等等等,何等的曲折跌宕,惊心动魄,只搅得国家天翻地覆! 成千上万甚至几亿人都参与! 如此绝妙的重大题材,我们无数的文学家、剧作家、艺术家却无人涉猎,我们的一些权威领导和意识形态竟然将这些题材设为永远的禁区,谁也不敢碰,一碰就倒霉!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以写,建国前的所有历史可以写,唯独建国后的三十多年的历史不能写; 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历史虚无主义; (本文作者 吴仪 1938年生于武汉; 曾任国务院副总理)
#历史虚无主义
#文革
#三年自然灾害
#庐山会议
#建国后历史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4周前
信阳地区大饥荒 1958年信阳地区各县全年实际产量只有30亿斤,省委却按72亿斤总产下达了征购任务。征购中不择手段,强迫命令,又批又打,入库16.8亿斤后,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实际产量只有30亿斤,交征购粮16.8亿斤后,只剩下13.2亿斤,农业人口每人全年占有粮食只有160斤,扣除种子、饲料,人均口 粮只有100斤。夏粮已吃了几个月,所以征购未完成,许多社、队就没有粮食了。但在庐山会议精神“鼓舞”下,省、地委又把交不出粮食定性为“阶级斗争”在粮食问题上的反映,在全区掀起了“反右派”斗争,收购不出来就开批判斗争会。先后又有一万多人受到批斗,有3300多名党员干部受到处分,即使出现了断粮停伙,农民外逃,饿死人等严重问题,也没有人敢讲真话。 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社队干部不得不把种子、饲料和剩下的一点口粮作为“余粮”交了征购。就这样仍未完成征购任务。 粮食上交了,食堂断粮停伙了,谷糠、薯藤、野菜、树皮、草根吃光了,饿死人事件相继发生,农民为活命外出逃荒。地委又下令把外逃群众当作“阶级敌人”和“流窜犯”对待,到处设卡拦截,当年冬季共拦截收容46万多人,其中有不少人被打死、饿死在收容站内。有的人饿急了,偷杀牲畜吃,被发现的一律按破坏生产定罪。全区逮捕2000多人,其中有判死刑的,有被打死的,有饿死在狱中的。同时,地委还责令邮局对发往中央的信件一律扣留,被扣下的信件有12000多封,被追查出的寄信人,受到了残酷批斗和处理。可怜的百姓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逃不出去,信寄不出,只有活活饿死。 即使饿死人,当时地委采取的措施是不承认人是饿死的,全区统一的口径都说是瘟疫传染死的。 信阳地区本是“豫南粮仓”,而当时信阳地区国库中还有存粮11亿斤,但不发给百姓一斤半两,造成105万以上的人被饿死。 此外还有一种死亡:1959年11月到1960年7月,信阳地区在“反瞒产”追逼粮食中,正式逮捕1774人,其中36人死于狱中;拘留10720人,有667人死于拘留所中,死因不明。为活命外逃被拦截收容的46万多人中,有多少人死于收容所中,无从得知。 下面摘引几个中共文件中记述农民被饿死的惨状。1960年12月17日中共光山县委《关于“民主补课运动”的初步体会的报告》中称:“这是全县几十万人民从未有的一次大惨祸”,“死亡人数25万,死绝的户数就有5647户。城郊公社高店大队吴围子小队120人中,饿死72人,占总人口的60%,16户死绝。北向店公社李大畈大队被打死、饿死1503人,占总人口的62.6%”。当时的光山县“房倒屋塌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人人戴孝,户户哭声”。 信阳事件只是较典型而已。除台湾外,全国所有地区,都发生饿死人事件,只是程度不同,当时甘肃、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四川、广西等许多省份饿殍遍野,没有饭吃的农民还被逼着去“大修水利”、“大炼钢铁”,许多人走着路就倒在地上永远也起不来了。活着的人都没人有力气掩埋死者,许多村庄一户户死绝。人们饿极了去吃树皮、草根、观音土。河南、安徽、山东、甘肃等省都饿死几百万人,四川省饿死约1250万人。 顺便提一下: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华人崔琦留在大陆河南宝丰县的父亲在1959年就饿死了。 ---大饥荒是中共有计划的屠杀手段 编写:爱德华
毛泽东时代:罪行揭露与历史反思· 139 条信息
#陈露文揭露毛泽东私生活内幕,权力与情感交织的复杂关系· 161 条信息
#信阳大饥荒
#1958年
#粮食征购
#粮食短缺
#庐山会议
分享
评论 0
0
李幺傻
1个月前
饿死四川上千万人的李井泉,是什么来头?此人参加过南昌起义,参加过长征,曾任红35师政委、红四师政委,抗战时期任120师358旅政委,第二次内战时期任20兵团政委。1952年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庐山会议上,是批判彭德怀的急先锋。1975年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委员长是朱德),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中共统治下: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 897 条信息
民生维艰:欠薪蔓延,底层挣扎· 1213 条信息
民生凋敝:欠薪潮激化社会矛盾,底层陷生存危机· 1239 条信息
多地欠薪维权频发,底层民生困境难解· 1520 条信息
#李井泉
#四川
#大饥荒
#庐山会议
#政治
分享
评论 0
0
Daniel Fang
2个月前
(转)三年饥荒的五虎上将 文/黑亦红 从全国范围来说,饿死人最多的几个省的省委第一书记应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他们的个人责任使该省的死亡率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死亡率。所以,他们理应受到更多的清算。这五个省委第一书记是:四川的李井泉、安徽的曾希圣、河南的吴芝圃、山东的舒同、甘肃的张仲良。这几个人,都是在“庐山会议”上攻击彭德怀的猛将。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有些什么样的认识,又受到了什么样的惩处。 一 四川省委第一数据李井泉 李井泉比毛本人还要左,其名言是:“中国这么大,哪朝哪代没有人饿死!”在中央已经开始纠正左的政策的时候,李井泉还扣住毛的《党内通信》不下发,致使四川的经济复苏晚于全国其他省份。对此当时分管农业的四川省委副书记廖志高(1965年接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后来承认:“在当时的情况下,四川省委包括我自己,在制定、执行有关政策或工作中失误主要有三条:公共食堂解散得晚了,社员的自留地恢复得迟了,这两条比全国其他各省市大约迟了半年到一年;特别是错误地搞反瞒产私分,虽然时间不长,但影响大、后果严重。这三条失误给群众带来更大困难,对人口非正常死亡问题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是我们应当记取的沉痛教训。”李井泉则一直未见有任何认错的表示。1961年,李井泉升任西南局第一书记。文革中,李井泉被斗得家破人亡:本人遭到造反派的绑架;夫人肖里在揪斗中头发全部被扯光,最后含冤自杀;儿子李明清因为反对中央文革,被北京航空学院的红卫兵殴打致死。实在是很惨。但是从文革至今,从未听到任何人说过李井泉的好话。参见东夫的《麦苗儿青菜花黄-川西大跃进纪实》)。 二 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 官方公布的安徽死亡人数是237万,有人推算达800万。曾希圣搞“大跃进”积极,后来搞“包产到户”也积极。搞“大跃进”饿死几百万人,曾希圣没有受处分,反而于1962年兼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后来,曾希圣在安徽搞“包产到户”救人于水火,却为此受到批判。据说在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后期,刘少奇主持批判曾希圣,曾希圣连个椅子都没得坐,自己端把椅子参加会议。刘少奇还扬言要把曾希圣批倒、撤职、枪毙。不因为搞“大跃进”饿死几百万人,而是为搞“包产到户”。1965年,曾希圣调任西南局书记处书记。文革中安徽造反派将曾希圣从四川揪回安徽批斗时,曾希圣曾说:“我在1962年是刘少奇斗下来的。”毛后来也证实:“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要开除曾希圣党藉”、“要置他于死地”。曾希圣死于文革中的1968年,至今安徽人对曾希圣仍是毁誉皆有,见徐恒足的《曾希圣和“包产到户”》和茆家升的《“曾希圣和‘包产到户’”读后》。 三 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 吴芝圃先是河南省长,在“大跃进”开始后以“反右倾”为名,斗倒了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自己当了省委第一书记,成为第一把手。见徐明的《吴芝圃与河南大跃进运动》一文。河南死人最厉害是信阳地区,河南全省死亡100万人,信阳地区就占了100万。为此,有13万干部受到审查,983人被撤职,275人被判刑,其中县级以上干部50人。但是,吴芝圃却得以从轻发落:1961年7月,中央任命刘建勋为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改任第二书记。1962年4月,吴芝圃调中南局任书记处书记。他自己曾在检讨中说:“省委和我犯的错误严重得很,罪恶也很大。组织上无论如何严肃处理,我都没话讲的。处以极刑,我也应引颈受戮。”文革中吴芝圃遭揪斗,死于1967年。 四 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 有关山东的“大饥荒”,王兆军的《皱纹里的声音(之一)》中有如下描述:“大量的、大量的人被活活饿死!那时的山东,真可以说是饿殍遍野,尸横村巷。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舒同先生,那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当他在济南修建毛、林、周、朱的豪华宾馆时,三分之一皮包骨头的农民正陆续走向坟墓。我的村子,黑墩屯,人口从五八年的一千五百多人降到不足一千人。死去了三分之一!这些死去的人,多是得了水肿和其他因饥饿而派生的疾病……我的妹妹也因为没有吃的,而活活饿死了。”1961年被撤销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保留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职务,下放到章丘县任县委第一书记,1963年调任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 五 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张仲良。 有关甘肃的“大跃进”和张仲良的劣行,见甘为民的《一人说谎,全省遭殃》。张仲良在“庐山会议”上驳斥彭德怀说:“你讲得不对!就以我们甘肃省为例,一九五七年之前,我们甘肃不产一吨钢铁,去年我们搞了五万吨!难道还不是大跃进?去年我们全省粮食也增产了百分之四十一我们破天荒不再从外省运进粮食!”事实上当时甘肃就有十几个县份严重缺粮,在饿死人。为此兰州军区出动大批军车从外省紧急运粮。据说,当中央开会时,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曾对张仲良说:若甘肃缺粮,陕西愿支援一些。但张仲良却硬充胖子,反说若陕西缺粮,甘肃可支援他们。后来甘肃全省饿死上百万人的惨剧震动了中央,中央派监察部部长钱瑛率检查团来到甘肃。 1960年12月张仲良被免职,汪峰任第一书记,张仲良改任第三书记。 1965年8月,张仲良调任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文革中,江苏的两派群众组织都认为他在江苏没有犯什么的罪行,因此打算以他为“革命干部”的身份参加革命委员会。甘肃造反派闻讯,立即派人到江苏要将他揪回甘肃批斗,说“张仲良欠了我们甘肃人民一百三十万血债”。张仲良便没能进入革委会,换成了彭冲。 最后,讲一个曾希圣“大炼钢铁”的龙门阵:“大炼钢铁”时曾希圣在安徽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炼钢炉”:将一条山沟的两头用土石封口堵死,将山上的树砍一些,推下山沟,然后把铁矿石、收来的铁器推下山沟。再砍一些树推下去,再堆一些铁矿石、铁器,这样堆上三、四层,直到把山上的树砍光。然后放火将树木点燃,烧上几天。等火熄了派人下去一看,到处是烧出来的铁疙瘩、还有没烧完的树木,没烧到的铁矿石、铁器。于是调动人马,将铁疙、铁器选出来,敲锣打鼓,运到县委去报喜:炼出了多少多少吨“好钢”。消息传到四川,不甘落后的李井泉连忙派人到安徽去考察、学习。考察的人回来把情况一汇报,连左得不能再左的李井泉都说:曾希圣真是胡搞,这个搞法四川不能学。
#三年饥荒
#五虎上将
#历史事件
#庐山会议
#彭德怀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庐山会议的导火线是称天才问题。据吴法宪讲述,最初是1971年8月14日他和康生、张春桥在宪法修改小组发生的争执: 在讨论要不要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上,康生又提出不设,而我坚持要设国家主席,最后争执不下,康生说:“那就各自保留意见吧,以后交政治局讨论。”这个问题就这样放下了。当讨论到国家机构的 问题时,我说国务院的这一章应该写上:“毛泽东思想是国务院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这句话。但康生和张春桥一起反对我。他们说:“再写上重复,毛主席也不同意写。”其实当时他们的意见应该是对的,可张春桥当时说的几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感。他的第一句话是:“有人口口声声马列主义到处都挂。”我想这完全是冲着我来的,没想到他接着又说:“到处堆砌毛泽东思想,并不是马列主义,有人口口声声说天才地、全面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连赫鲁晓夫都是天才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呢。这简直是一种讽刺。”当时我认为,张春桥的话是冲着林彪《〈毛主席语录〉再版前言》来的,我就说:“张春桥,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是指谁说的?请你解释清楚。天才地、全面地、创造性地继承、捍卫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谁提出来的?你这句话过分了吧,你这是在讽刺林副主席吧?你张春桥这里不写毛泽东思想,那里不写毛泽东思想,倒是你捍卫马列主义了,可是你的文章哪一篇里不写毛泽东思想,你算不算堆砌?你说赫鲁晓夫天才地发展了马列主义,你口口声声赫鲁晓夫,你指的是谁?” 会议不欢而散。会后,吴法宪分别取得了陈伯达、周恩来、黄永胜、林彪的支持。这才有1970年8月23日林彪不点名批评张春桥的讲话。而且,吴法宪还转述了叶群的说法,林彪在讲话前征求了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表示,要批评,但是不要点名。 张春桥敢于主张在宪法中去掉三个副词,估计他早已知道毛泽东在九大的党章上圈掉了三个副词。而吴法宪不知道这个情况,所以认为这是向林彪发难。林彪的讲话让他出了一口气,于是想扩战果,要求全会改变议程,分组讨论林彪讲话。此前林彪打击的矛头指向罗瑞卿、陆定一、贺龙的时候,他得到过毛泽东的支持。但江青和毛泽东是一家人,这次触动江青和她的亲信,就超出了毛泽东可接受的限度。毛泽东最不能容忍的是,许多中委跟着林彪一拥而上。称不称天才的争执其实只是表面现象,最重要的是不能大权旁落。于是,毛泽东写出《我的一点意见》,从打击陈伯达入手,掺沙子,扔石头,挖墙脚,一直到九一三事件,彻底摧垮了林彪一派。 读了这本回忆录,笼罩在庐山上的历史云雾,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 ---九一三改变了他的命运 作者: 丁东
#庐山会议
#天才问题
#吴法宪
#康生
#张春桥
#国家主席
#政治局
#国务院
#毛泽东思想
分享
评论 0
0
波士頓書評
7个月前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真正已经成为过去了吗?中国的读书人再也不会像陈伯达那样成为政治的附庸和工具了吗?庐山会议式的闹剧再也不会重演了吗?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为徐友渔为余汝信新书《陈伯达年谱——中国头号理论家的跌宕人生》所写序。 徐友渔 | 一言难尽陈伯达
#文化大革命
#陈伯达
#庐山会议
#中国政治
#读书人
#历史反思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