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吴法宪
关注
朱韵和
4个月前
最难能可贵的是,吴法宪不为尊者讳,对毛进行尖锐的批判—— 毛泽东的“我的一张大字报”,“由五十多天前派工作组的矛盾开始,一直扯到了一九六二年、一九六四年,新帐、老帐一起算,公开提出了中央存在两个司令部的观点,全文不过二百多字,可实实在在是字字千钧,哪个能担待得起呀!” 毛对陈伯达“一有 了不同意见,一有了错误,就说人家‘三十年没有很好地合作’。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要把陈伯达一直留在身边,而且一直提到中央常委成为党内第四号人物呢?”毛忘了,两次出访苏联都是陈伯达陪同,四清的《二十三条》、文革的《五一六通知》等都是毛委托陈伯达搞的。如今“把陈伯达打入十八层地狱,对彭德怀、刘少奇都是如此。真是伴君如伴虎,让人心寒哪!” 吴法宪等人包括林彪听信汪东兴的话,以为毛和江青完全是两回事。一次,吴法宪、黄永胜等人向毛告江青专横跋扈的御状,毛敷衍一番后叮嘱他们“一定不要告诉江青,另一方面自己又向江青通风报信。”他终于明白,江青为何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甚至能命令周恩来,就因为毛是江青后台。 “九大”后,林彪的威望越来越高,江青按毛的意图开始把矛头指向林彪。他看了毛南巡谈话“才相信了,就是没有‘九一三事件’,毛泽东也是决心要在九届三中全会上把我们彻底拿掉的。”“谁能想到,毛泽东这么快就想把林彪拿掉,真是让人寒心哪!” 吴法宪最愤愤不平的是,就在毛南巡找人说林彪和他们的坏话时,他和李作鹏正奉周恩来之命不得不去照顾江青游玩。他责问,毛不停地宣讲,“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毛自己不按正常途径开会讨论问题,“却跑到下面去煽风点火”,“他自己这样做光明正大吗?”他在庐山会议后三次求见毛都遭拒绝,毛却说“他们不来找我,我还是要去找他们。” 吴法宪如梦方醒地说,几十年来,他对毛无限崇敬,把毛看作真理、正义的化身,但看了毛如此言行不一的讲话,毛的光辉形象在他心中瓦解了。 ---文革“草包司令”吴法宪 作者: 喻智官 图: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被告: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江腾蛟五位将军,分别被判为十六年至十八年徒刑。
#吴法宪
#毛泽东
#批判
#中央政治
#司令部
#陈伯达
#文革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庐山会议的导火线是称天才问题。据吴法宪讲述,最初是1971年8月14日他和康生、张春桥在宪法修改小组发生的争执: 在讨论要不要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上,康生又提出不设,而我坚持要设国家主席,最后争执不下,康生说:“那就各自保留意见吧,以后交政治局讨论。”这个问题就这样放下了。当讨论到国家机构的 问题时,我说国务院的这一章应该写上:“毛泽东思想是国务院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这句话。但康生和张春桥一起反对我。他们说:“再写上重复,毛主席也不同意写。”其实当时他们的意见应该是对的,可张春桥当时说的几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感。他的第一句话是:“有人口口声声马列主义到处都挂。”我想这完全是冲着我来的,没想到他接着又说:“到处堆砌毛泽东思想,并不是马列主义,有人口口声声说天才地、全面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连赫鲁晓夫都是天才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呢。这简直是一种讽刺。”当时我认为,张春桥的话是冲着林彪《〈毛主席语录〉再版前言》来的,我就说:“张春桥,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是指谁说的?请你解释清楚。天才地、全面地、创造性地继承、捍卫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谁提出来的?你这句话过分了吧,你这是在讽刺林副主席吧?你张春桥这里不写毛泽东思想,那里不写毛泽东思想,倒是你捍卫马列主义了,可是你的文章哪一篇里不写毛泽东思想,你算不算堆砌?你说赫鲁晓夫天才地发展了马列主义,你口口声声赫鲁晓夫,你指的是谁?” 会议不欢而散。会后,吴法宪分别取得了陈伯达、周恩来、黄永胜、林彪的支持。这才有1970年8月23日林彪不点名批评张春桥的讲话。而且,吴法宪还转述了叶群的说法,林彪在讲话前征求了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表示,要批评,但是不要点名。 张春桥敢于主张在宪法中去掉三个副词,估计他早已知道毛泽东在九大的党章上圈掉了三个副词。而吴法宪不知道这个情况,所以认为这是向林彪发难。林彪的讲话让他出了一口气,于是想扩战果,要求全会改变议程,分组讨论林彪讲话。此前林彪打击的矛头指向罗瑞卿、陆定一、贺龙的时候,他得到过毛泽东的支持。但江青和毛泽东是一家人,这次触动江青和她的亲信,就超出了毛泽东可接受的限度。毛泽东最不能容忍的是,许多中委跟着林彪一拥而上。称不称天才的争执其实只是表面现象,最重要的是不能大权旁落。于是,毛泽东写出《我的一点意见》,从打击陈伯达入手,掺沙子,扔石头,挖墙脚,一直到九一三事件,彻底摧垮了林彪一派。 读了这本回忆录,笼罩在庐山上的历史云雾,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 ---九一三改变了他的命运 作者: 丁东
#庐山会议
#天才问题
#吴法宪
#康生
#张春桥
#国家主席
#政治局
#国务院
#毛泽东思想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吴法宪的文革经历,正好分为前后两半。前一半处于权力中心,后一半则是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使他沦为阶下囚。在文革前五年和吴法宪同处中央领导层的当事人,今天全已作古。其中多半没留下回忆录,留下了回忆录的是少数。吴法宪不但以自己的想法完成了回忆录,而且公开出版了,这是十分难得的。 不论 是研究党史,还是研究文革,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权力核心不透明。对外公开的信息,和实际的政治操作,往往有很大的落差。如1965年12月,毛泽东、林彪决定在上海开小型会议批判时任总参谋长的罗瑞卿,连当时主掌中央日常工作的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都不知批罗的原因,反而要请吴法宪介绍从叶群那里听来的情况。这样的格局,哪里是局外人所能想到的? 1966年8月初,原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失势。以后的五年,毛泽东实际上凌驾于三派人马之上掌控政局,一个派系以林彪为代表,主要成员有叶群、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军委办事组成员;一个派系以周恩来为代表,包括一些国务院领导成员,经过1967年的“二月逆流”事件以后,留在领导层里的人已经不多,后来李先念回到领导层;一个派系以江青为代表,还有康生、张春桥、姚文元等中央文革成员。 现在官方对文革的结论,以周恩来一派为正面,另外两派为负面,并认定林彪、江青两个集团是互相勾结互相利用的关系。其原因不难理解。邓小平因文革而被打倒,所以必须否定文革;林彪、江青因文革而地位上升,是毛泽东发动文革主要倚重的力量,所以要彻底否定。但是,林彪和江青两个集团之间,在文革中到底是怎样的关系?除了互相利用的一面,是否存在互相冲突的一面? 在吴法宪看来,目前流行的很多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描述是相当失真的,对他个人判决也是不能接受的。他的回忆录向世人勾勒出另一幅高层政治斗争的图景:在九大以后,中央内部主要是林彪一派和江青一派的对立和斗争。因为与江青不和,陈伯达投向林彪一派,周恩来、汪东兴等也和林彪及黄、吴、李、邱站在一边。作为身处旋涡中心的当事人,吴法宪以自己的视角详细回忆了林彪、江青两派冲突的来龙去脉,并且披露了大量不为人知的高层斗争细节。 比如,1967年2月,中央文革插手军队事务,萧华被抄家,林彪和江青当面发生冲突。2月20日下午,林彪把江青叫到家中训斥,经叶群斡旋,才下了台阶。吴法宪认为,“这次林彪与江青大闹,撕开的裂痕是很深的,可以说是种下了分裂的种子。”“双方的矛盾和斗争一直延续到‘九大’,延续到庐山会议,延续到‘九一三’林彪的终结。” ---九一三改变了他的命运 作者: 丁东 图:1950年代初,吴法宪在香山小憩。
#九一三事件
#文化大革命
#吴法宪
#中央领导层
#权力核心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