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
2个月前
经济学人:为什么如今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难? 毕业即失业,职场天翻地覆 想象一下这样的年轻人:志向远大,勤奋努力。他们曾以为,只要大学毕业,就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然后轻松赚钱,过上理想的生活。但如今的年轻毕业生,却越来越感到前途迷茫。 想进入科技行业?大型科技公司正在大裁员。 想进政府部门?如今已不再像从前那样光鲜体面。 想做工程师?从电动车到新能源,大部分创新已被中国占据。 做律师?AI(人工智能) 很快会取代你。 当记者?还是别想了。 在整个西方社会,年轻大学毕业生正失去过去拥有的就业优势,有些地区甚至已经完全失去。就业数据清晰地揭示了这种变化:牛津经济咨询公司的马修·马丁研究发现,美国22-27岁、拥有学士学位或更高学历年轻人的失业率,历史上首次稳定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主要是因为初次找工作的人越来越难找到合适职位。 这种趋势不仅在美国出现。欧盟各国受过高等教育年轻人的失业率,也在接近整体年轻人的失业率水平(见图表1)。英国、加拿大、日本的情况也大同小异。即便是精英中的精英,比如MBA毕业生,也难逃此劫。2024年,斯坦福商学院的毕业生,在毕业三个月后找到工作的比例,从2021年的91%降到80%。远看,这些在学校餐厅外悠闲吃饭的年轻人似乎很快乐。但仔细看,你就会发现他们眼中藏着的焦虑和恐惧。 过去,大学毕业生相比普通人拥有显著的薪酬优势(见图表2)。但近些年来,这种优势已经逐渐缩小。根据美联储纽约分行的数据,2015年美国大学毕业生的收入中位数比高中毕业生高69%,但到了去年,这一优势降到了50%。 (参考图2) 工作满意度也在下降。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美国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相比非毕业生过去稳定高出7个百分点,如今仅高出3个百分点。 有人或许会说,毕业生失去这种特权又有什么关系?从道德上看确实没问题,毕竟没人天生就该过得比别人更好。但从现实来看,这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历史证明,当那些聪明人(或自认为聪明的人)得不到自己认为应有的待遇时,就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康涅狄格大学科学家彼得·图尔钦认为,“精英过剩”是历史上许多社会动荡的直接原因,“反精英”群体往往站在动荡的前沿。1848年欧洲革命的原因之一,就是“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数量太多了”。举个最近的例子,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的曼乔内本该拥有富裕生活,现在却因为涉嫌杀害一家保险公司的CEO而受审。而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大量人同情他的处境,向他捐款已超过100万美元。 毕业生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困境?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大学的急剧扩张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如果大学录取了大量能力不足的学生,并且教育质量下降,那么雇主就不再相信“大学毕业生”一定比非毕业生更优秀。匹兹堡州立大学的苏珊·卡尔森教授等人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很多大学生甚至处于“功能性文盲”的状态。很多英语专业学生连查尔斯·狄更斯的《荒凉山庄》都看不懂,书中开篇一句简单的话:“米迦勒节学期刚过,大法官坐在林肯律学院的大堂里”,已经让他们一头雾水。 当然,确实存在一些大学开设毫无价值的课程,招收本不该进大学的学生。但从长期来看,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和薪资优势之间并没有明显关联: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两者都在增长。此外,与大多数大学,特别是精英大学的学生交谈,你会发现他们并不愚笨。如今斯坦福的学生个个都聪明过人,牛津和剑桥学生也早就摆脱了过去“悠闲度日”的状态。 美联储旧金山分行的蕾拉·本加利的最新研究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他们认为大学生薪资优势减少,主要因为企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降低了。简单来说,就是越来越多的非大学毕业生,可以胜任过去必须由大学生来完成的工作。 成绩优异?没人再关心了 尤其在那些只需要基础技术技能的工作领域更是如此。以前,想要熟练掌握电脑,你必须去大学接受培训;而现在人人都用智能手机,非大学生也能轻松掌握技术。根据招聘网站Indeed的数据,如今几乎所有行业对学历的要求都在降低。在美国,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数量减少了,但专业和商务服务领域雇佣的非大学生人数却比15年前增加了。 雇主也开始裁撤“毕业生友好”的行业岗位。2009至2024年间,欧盟15-24岁年轻人在金融和保险行业的就业人数下降了16%。美国的法律服务业岗位与2006年相比仅略有增加。在英国,银行和法律业雇佣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数量,自2016年以来减少了10%。 很多人倾向于责怪AI抢了这些年轻人的饭碗,但其实,这些趋势早在ChatGPT诞生之前就开始了。许多传统上雇佣毕业生的行业近年来表现都不佳,比如并购交易低迷减少了对律师的需求,金融危机后的投资银行也变得更加谨慎保守。 那么,读大学还有必要吗?至少在美国,年轻人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根据经合组织(OECD)数据,美国本科生人数在2013年至2022年间下降了5%。但在其他发达国家,由于政府资助高等教育,年轻人仍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大学。例如法国的大学生人数十年间增长了36%,爱尔兰更是增长了45%。政府补贴毫无意义的学位课程,导致年轻人浪费时间在校园里。 年轻人或许也没选对专业。在美国以外,学习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人数依然在增加。甚至新闻专业也在持续增长。如果这些趋势反映了年轻人对未来工作的判断,那么他们确实要麻烦了。■
川普宣布,从8月1日起对来自14个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具体税率如下: 25%: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突尼斯 30%:波黑、南非 32%:印度尼西亚 35%:孟加拉国、塞尔维亚 36%:柬埔寨、泰国 40%:老挝、缅甸 把这个名单按照税率从低到高排列就非常有意思。日韩是美国的传统盟友(狗),老挝缅甸是中国的转口贸易小弟。 按理说美国作为老大对小弟不应该这么狠得,但日韩其实非常了解该如何跟川普执政的美国相处,在跟随美国政治光谱一起换完领导人(石破茂,李在明)之后,这两国基本都采取了龟缩拖延战术。尤其是近期频频登上新闻头条的日本汽车25%关税一直没谈拢,毕竟汽车制造对日本来说是支柱产业,起码影响几百万直接就业及背后整条产业链,堪称国运之争。但实际上这个25%还没最终实施,最终落地的税率大概会在10%-20%,25%只是典型的TACO式漫天要价然后等日韩去谈判而已。 而从政治角度看美国对日韩加税就更有意思了,美国知道自己的衰退不可避免,近年已经开始从冲绳等第一岛链基地静悄悄的撤走不少人员,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也是必然的事情,这也是美国一直在逼着台湾日本韩国在他彻底退出前把制造业搬到美国本土的直接考量。但对于这些本地人来说,谁当爸爸都是爸爸,只要自己兜里有就行,亲爹干爹都是爹,伺候谁的最终目的都是自己的过得好。所以在交接过渡期都是想尽办法拖延抵抗。毕竟产业牵走了是死,税交的太多也是死,那还不如抗争一下,最后如果能拿到一个10%基础税率大家就都能过得去。 日韩制造业一旦受损,得益的会是中系,美系,德系制造,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对日韩的打压还是要掌握分寸的,既要自己得到好处,又不能让竞争对手获利,所以日韩在8.1号之前其实还是有很大机会争取到更低的税率的。现在仍然是川普惯用的极限施压措施而已,日韩的拖延战术已经拖了半年了也算争取到足够的调整喘息空间了,相信他们也已经做好了准备,后续达成妥协的概率非常大。
【 #男子假扮女性相约与多名男性发生性行为 偷拍视频在互联网传播 南京警方通报】网传南京60岁大叔男扮女装及与千余人发生亲密行为。7月8日,南京警方发布通报,内容如下:近日,江宁警方接到群众报警称其隐私视频被他人传播至互联网。江宁警方立即开展调查,并于7月5日将犯罪嫌疑人焦某某抓获归案。经查,焦某某(男,38岁,外省来宁人员)假扮女性,相约与多名男性发生性行为,并偷拍视频在互联网传播。网传南京60岁大叔男扮女装及与千余人发生亲密行为信息不实。7月6日,焦某某因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被江宁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针对网上传播的部分信息,警方表示有被随意夸大的成分。相关法律人士向记者表示,行为人若明知自身患有艾滋病、性病等还故意与不特定多数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可能引发疾病大规模传播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14条、第115条之规定,犯本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记者提醒广大网友,传播此类私密视频尤其是公开露脸照片、视频,不仅侵犯个人隐私,还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更多详情请查看原文>>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3g.k.sohu.com/t/n906314842?serialId=c5d64b014779ee936fe531d0893ae89e&showType=news ;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3g.k.sohu.com/t/n906123358?serialId=047a5539b85e27de2277c230ba0e3595&showType=news ; :sys_video: 北京日报的微博视频 https://video.weibo.com/show?fid=1034:5186048502726696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890672121/PA6J6bti2#搜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