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带娃记 Day4 |校门口的三个有趣现象和一次关于我的“错误”的反思! 今天送娃去学校的时候,有时间再校门口多站了一会儿,我观察到了一些很好玩的事情: 1)雨天骑车的小朋友; 有些孩子是家长送来的,但是有些孩子是自己走路来的,但是我今天看到两个五六岁的小朋友,穿着短裤淋着雨骑着自行车就来了; 在国内可能无法想象,五六岁,自己独自骑车,还在下雨,温度才10度左右的短裤,没有任何家长陪同,确实是很壮观: 关键是我看着他们骑车过马路的时候,后面车辆全都停住等着两个小家伙过去的样子,真的很可爱! 到学校门口,我和他们打招呼的时候,他们很开心,我问他们:How old are you 的时候他们伸出了六根手指! 然后我问他们:Are you happy going to school like this every day? 回复我:It's not every day, but we love riding. 说话声音里还透露着奶声奶气! 2)进门前的拥抱; 学校是个教会学校,所以有各类肤色的小朋友,但是我看到不管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如果家长送过来的话,在校门口基本上都会和孩子来个贴面轻吻或者拥抱, 在这一点上,中国小朋友和家长比较羞涩一点; 3)校门口的家长: 不管是送孩子来学校,还是放学来接,家长们很多都会打招呼然后聊一些很随意的话题, 我仔细听了下,都是因为接孩子认识的对方,但是聊的过程都没有人聊孩子怎么样学习怎么样一类,都是聊的类似于球赛或者附近的趣事儿; 校门口很有意思,确实和国内那种大家站在门口人山人海的感觉不太一样,国内接送孩子的时候,门口说实话挺压抑的,这边还是给你满满的松弛感。 最后说个值得我自己反思的事情: 我们住的地方离学校大概三公里,我平时有徒步的习惯,就想着孩子也能每天跟我一起走过去,顺便锻炼身体、看看沿路的风景。第一天他走得还挺顺利,我心想这没问题,第二天出门也就默认还是走。 可一出门我就感觉他不太情愿,走了不到几百米,他开始说腿酸、走不动,语气里全是抗拒。我下意识觉得这是在偷懒,是态度问题,所以我没理会他的情绪,自己加快脚步往前走,心里其实也有点生气——觉得他不坚持、不配合,甚至有点赌气地“甩开他”一段距离。 晚上我问他今天早上为啥不想走,他说:“我其实一开始就不想走,今天真的觉得很累,但你也没问我,就直接拉着我走。”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一直在推行我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走路是好事,是锻炼,是陪伴,但我忽略了:对他来说,那一刻可能只是单纯的疲惫、没睡好、不想动。 我的“坚持”,其实是一种忽视。 我以为“第一天走得还可以”=“以后可以继续走”,但对孩子来说,第一天的状态不等于第二天的情绪。我以为我在带他一起锻炼,其实我只是带他走在我的道路上,却忘了问一句:“你今天,还好吗?” 所以我意识到了:孩子的状态是实时变化的,不能靠一次成功来推导出持续稳定的“共识”。我们常常太快地“建立模式”,但孩子不是机器,而是一个不断流动的个体。 而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我当时的判断是“故意拖沓”、“不配合”,但后来我意识到——那可能也是一种求助、一种还没学会如何表达“我今天真的不行”的挣扎。越是不会表达的小孩,越可能用“闹”、“躲”、“赖”来传达不适。 所以真正的陪伴,不是一起去目的地,而是一路上有没有看到彼此的状态。 也许真正好的教育不是我们把孩子塑造成我们理想中的样子,而是在旅途中一次次问他:“你今天想怎么走?” 而父母要学会的功课,是从“拉着他走”变成“和他一起走”,哪怕这段路走得慢,甚至中途停下来,只要彼此是连接着的,就比目的地更重要。
新西兰带娃记 Day3 |孩子不再胆怯,而我也开始理解“完整的人”这句话! 昨天去接孩子的时候,依然能看到他的好心情,脸上洋溢的是阳光的色彩,第二天了也不怎么胆怯,大摇大摆的走出来也知道和老师 Say Goodbye,然后急迫的和我分享了一些学校的趣事; 比如他说他们每天的课程,只有数学、绘画剩下的时间基本都是在户外运动,而且数学极其简单,他基本都会只是英语一时想不起来不知道如何回答; 他也提到虽然今天逛大风,外面比较冷,但是大家还是很大部分时间都在户外开心的游戏,然后还有个细节,已经开始:Playground 和 Outside 的蹦出英语单词,可能这些东西也在慢慢渗入他的习惯和体系; 所以我总结了一下,每天六个小时的学校生活,应该差不多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都在户外,在教室也是手工艺术类为主,数学教学其实不在于题目本身,而在于思维训练,对中国小朋友确实简单,但是仔细听其实也有乐趣在里面。 我想到之前看到一个纪录片,新西兰的教育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让孩子成为完整的人(holistic development)。” 户外可以做很多事情:锻炼、学习甚至吃饭都在外面,我觉得户外正是新西兰“Play-Based Learning”(基于游戏的学习)理念的体现,他们相信孩子在玩耍中发展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不是坐在教室里死记硬背。 我昨天也顺便翻看了一些学校的 Facebook 发现学校其实很大部分课程,都在户外,除了操场这种户外,还有森林和海洋以及一些其他场合,他们认为孩子就该“在自然中长大”:森林、草地、海滩,都是课堂的一部分。 户外活动不只是放松,而是融入了探究、合作、身体发展等多重目标,所以我想我们看到的孩子们“整天在外面跑”的状态,恰恰是这里教育者引以为傲的特色吧。 最后就是和另外个妈妈也聊了下,我发现孩子两天时间,中国小朋友还在扎堆玩,不太愿意拓宽一下社交范围。 这里我仔细想了下, 语言障碍是“硬门槛”:孩子心里会很自然地觉得:“我说的话别人听不懂,我也听不懂别人说什么”,这本能就会让他们更倾向于跟说中文的小伙伴待在一起,起码有安全感、不费劲。 再就是我发现了西方孩子在社交中更自由,比如直接跑去说“Can I play with you?”,而中国孩子往往会在边上观察、犹豫、想被邀请。这个“主动性”模式不同,时间一长就自然形成了“各玩各的”。这个现象在男孩子里尤为多的表现出来了,女孩子应该更细心一些,更喜欢照顾自己的 buddy,所以我看到现在男孩的玩伴都不见了,女孩的好多都还牵着玩伴的手,时刻引导,这可能就是差异化,不过也挺有意思。 不过才两天时间,我觉得孩子们应该只愿意待在自己的小圈子也很正常,别说小孩,我想到我在外面的一些WEB3酒会的时候,也会倾向于和中国人交流,而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语言舒适圈,所以多给些时间吧。 另外我想到的办法是,让 GPT 帮我整理了一些简单但实用的英文句子,让孩子“开口尝试”不再那么紧张。 下面是 chatGPT 整理的: 🎮 想加入别人玩的游戏(最重要的场景): Can I play too?(我也可以一起玩吗?) Can I join you?(我可以加入你们吗?) What are you playing?(你们在玩什么?) How do you play this?(这个怎么玩?) 🧃 吃饭或休息时的小互动: Can I sit here?(我可以坐这吗?) What’s in your lunch?(你午餐吃什么?) I like your bottle/bag/shoes!(我喜欢你的水壶/书包/鞋子!) 👉 这种夸赞型的句子很容易打破陌生感,小朋友都喜欢被夸。 🎨 上课时的小沟通: Do you need help?(你需要帮忙吗?) Can you help me?(你能帮我一下吗?) Is this right?(这样对吗?) 🧠 如果听不懂/需要重复: Can you say it again?(你能再说一遍吗?) I don’t understand.(我听不懂。) What does that mean?(那是什么意思?) 😊 打招呼 & 日常寒暄: Hi! What’s your name?(嗨,你叫什么名字?) 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认识你!) How are you?(你好吗?) I’m from China.(我来自中国。) 每天出门如果让他选2句,然后如果在学校成功说出口,就给一些奖励,我想可能鼓励他可以走出这一步吧,这也是我能做的最好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