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

但是也不要低估美股的机会,尤其是这一轮的美股,我会说不高,因为需求是倍增的、产能增加是线性的,指数打线性,唯一的问题是涨的不够多。 以及资金容量上去了,配置几乎是必须。 你说 OpenAI 在和 NVDA, AMD, Oracle 搞盘子? 我说资本的积累,最快就是靠盘子,20 年的流动性挖矿、21 年的 FIL,去年的 MSTR,今年的 BMNR 都是盘子。 现在和互联网泡沫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是,美股涨到现在,其实 1000 亿朝上的大科技和半导体还是很理性的。 看 forward PE 也就是打入了两年的预期,只要还能持续更久的时间,可以收没有任何泡沫。 其实主体大概是两件事: 一个是最终大模型的用户端的需求,主要看 token 用量增速,目前还在 AI 摩尔定律,两个月翻一倍,这个轨迹上。 而且有 Sora 这种多模态生成模型出来,用量远远超过文本,看不到增速会放缓的迹象。 token 用量应该是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的,区别只是增速。只有增速放缓的问题,不存在需求存量减少的问题。 - 用过 Cursor、Codex 的程序员,就没办法不用了。 - 用了大模型去优化业务的公司,哪怕 token 涨价,只要还是远远低于雇个人,还是会继续用。 另一个是,最终这个游戏的买家是大公司的 capex 还加的动多大杠杆,以及替大公司放大杠杆的公司(比如 CoreWeave 这种 neocloud)的融资能力/业务状况 现在的情况是大公司加的杠杆并不夸张,CoreWeave 这种呢,只要上卡就租的出去,GPU 利用率并不低,绝不像互联网泡沫时代一样服务器在空转 uptime。 AI 这一次和过去很多次不同的是,比如互联网在 90 年代末是一个新的管道/传媒方式,Crypto 是把资产发行方式做演进,或者中国读者更熟悉的比如土地财政和无效基建。 这些共性都是在「虽然不知道建了干啥,但先建了再说」,但这波 AI 不太一样,用量需求就在那里,直接兑现的就是生产力,起码在今天这个阶段,还不存在什么过度基建。 股票的价格是未来的预期,现在赌的是,在按目前预期打满以后,未来 2 年会不会超预期。 个人的观点应该还是会的。这个行业它不是软件,迭代的速度是按小时、天算的, 这里的速度是新品发布、两年起步,产能爬坡是线性、不是指数。 但是需求的增速,目前还是指数,即使放缓,也还是指数。 简单倍增思想的运用吧,看不懂就算了。 半导体行业作为一个周期性行业,虽然现在看已经在周期高位了,但仍然很有可能长期偏离周期,走一个中国入世前 6 年铜的走势,可以去看看 K 线。 中国入世的 20 多年,整套工业体系是按全世界的需求去建设的,而不是一个国家的需求,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 这轮的 AI 也是上了就是生产力,和互联网泡沫、Crypto 这些有本质不同,如果你有点商品交易经验的话,看到这应该已经高潮了。 泼泼冷水,风险在 AI 以外,比如宏观转向了,经济不行了,打仗了,川普又发癫了。 茅台镇假酒言论,请勿作为投资建议。 (说的只是七姐妹和半导体公司里的大盘股,炒比如储能、核电、量子计算这些小盘股就是完全另一个思路了,这些和山寨币没太大区别。)
美光1.2倍是半导体涨幅最大的今年超过英伟达,凭什么一个内存典型周期行业咸鱼翻身? AI 时代最火的故事是算力,大家都盯着 GPU,看谁的芯片更快、更强,谁能抢到英伟达份额。 但真正懂技术的人都知道GPU 只是发动机,内存才是油箱。内存还能继续吗?会不会24-27将进入一个超级周期… AI 的瓶颈不在算力,而在记忆力。没有足够快、足够大的内存,AI 就像一个健忘的天才,算得快但记不住。所以接下来的主角,不再是 GPU,而是内存。 全世界的内存产业正进入一个罕见的“超级周期”。核心产品叫 HBM(高带宽内存)。它的本质,就是把DRAM内存一层一层叠起来。AI 模型越大、推理越复杂,就越离不开它。 但能做 HBM 的,全世界只有三家公司:三星、SK 海力士、美光。不是因为别人不想做,而是因为这东西太难了。 这是一层层堆叠要精密级,良率要高,散热要稳,功耗还要低。谁能把这几个平衡点同时拿下,谁就能成为 AI 世界的“记忆中心”。 现在这个超级周期已经走到一半,需求没问题,供给也没问题,技术更是大突破。 唯一的风险是价格。当三家都量产、都认证通过,2026 年开始价格下滑几乎是必然。 这就是资本主义永远有竞争谁也不会一家独大,这是良性的,每次被新闻头条什么降价之类的杀情绪的时候、要记住: 这是一个被 AI 锁定的四年超级周期,HBM 是绝对的核心战场。 拿住 ALL IN。关注我,有逻辑变化,我会及时发布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