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验

美国的Nikalie Monroe 做了一个社会实验,检测美国各地宗教机构是否会为穷人提供帮助。 她假扮成一位生活拮据的母亲,声称自己有一个两个月大的婴儿,昨天晚上奶粉用完了、孩子已经一整天都没东西吃了,希望对方可以尽快提供一小罐配方奶粉。 为了增强紧迫性,她还在背景里面播放婴儿哭声(录音) 总计43个机构中,只有9个答应帮忙,而且全都是穆斯林、黑人教会和规模极小的没什么资源的白人教会等。 所谓的主流的基督教大型教会,甚至包括以保护生命之名反堕胎的教会,都正面或侧面拒绝了她。比如坐拥5900万美元资产的休斯顿湖木教会和德州达拉斯教会,这是已MAGA网红查理·柯克生前所在的教会,在接到电话的时候告诉她:“我不知道我们(教会)有任何项目能帮你获得奶粉。” 这些教会反堕胎时提出的口号是「支持生命(pro-life)」,却不愿为嗷嗷待哺的真生命提供援助。 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鲁日教堂,直接拒绝了她的要求,且说:我们不能给你奶粉。何其冷血粗暴。 与之对应的是: 妮卡利找的黑人教会也都愿意伸出援手,几乎都表示他们可以进行社区互助,愿意帮忙。 穆斯林清真寺,全部同意帮忙,只问了她需要的奶粉品牌,和她的地址。 一家反堕胎诊所,真的是pro-life,愿意提供帮助。 她打电话的佛教寺庙,也都愿意冒着打破戒律的风险帮忙… 在白人基督教会中,唯一愿意帮忙的,是肯塔基州一个只有100位成员的小教会。接电话的是一个老爷爷牧师(当时整个教会办公室只有他一个人),他立刻回答: “不要担心,我们可以——我自己就是一个曾祖父,告诉我宝宝喜欢什么牌子的,我立刻去买、开车给你送过来。” 好人好报,在Nikalie Monroe的社会实验视频发出后,这家教会收到了超过十万美元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捐款——而这位曾祖父决定把钱发给周围街坊,作为交换,让邻居们帮忙修缮已经摇摇欲坠的老教堂。 这个结果令你吃惊吗?(图片为列表,后面附报道链接) 在我们华语世界,常常有着刻板印象,将一些群体冠以某种标签,比如将穆斯林等同于恐怖份子;将黑人与不开化和野蛮划等号等,而透过这个社会实验,我们会看到,一些宗教机构,口中宣称尊重生命、博爱,而事实上却成为腐败机构的败坏。而无法厘清是非的我们,还在用囿于成见的大脑判断现实事件,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败坏。
幽酱
5天前
奥巴马医保的前世今生:一场关于国家意义的实验 2009 年,美国刚刚从金融危机的废墟里爬出来。经济疲弱、就业萎缩、家庭债务堆积。那时候的美国,看似仍是世界最强国,却有近五千万公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对于一个发达国家来说,这是一种结构性的荒谬——技术极度发达,但最基本的健康保障却依然依赖运气。 《平价医疗法案》(ACA)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奥巴马的初衷很简单:通过政府补贴降低保费,强制所有人加入保险池以平衡风险,扩大医疗补助覆盖贫困人口。让人们不再因一场病而破产。但在美国,这几乎引发了一场意识形态战争。共和党将其视为政府越权,贴上"社会主义"标签;保险公司担心利润被侵蚀;保守派指责它"背叛市场自由"。法案在国会经历了旷日持久的拉锯和妥协,通过时已支离破碎。 这恰恰是它最真实的面貌。奥巴马医保不是一项完美的制度,而是一场民主社会的折中。它诞生于撕裂,也生长于妥协。没有一方完全满意,却又没有谁能完全拒绝。它的意义,正来自这种“不完美”——因为在民主制度下,没有任何政策能是最优的,只能是最符合当下社会状况的共识产物。 无论妥协到何种程度,奥巴马医保的历史意义都难以低估。这是美国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承认:健康不是特权,而是基本权利。国家第一次以制度形式介入个体生命,宣告生病不再是个人的道德失败。对无数低收入者、慢病患者和少数族裔而言,那张医保卡不仅是经济补助,更是被看见的象征。他们第一次意识到,政府不只是抽象的征税者,而是可以依靠的守护。国家存在的理由,从来不止于管理和征税,而是要在个体最脆弱时,撑住那条底线。当市场只看得见利润,国家要能看见人。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并行的。保费上涨、体系复杂、部分州拒绝参与,都成为诟病之处。右派骂它"太贵",左派嫌它"太软"。但这正是民主制度的宿命——制度不是为完美存在,而是让各方在不完美中继续谈判。政策不是理想国,而是社会达成临时和平的契约。 直到今天,奥巴马医保依然是美国政治的分水岭。每次政府更替,它都被重新审判:要不要废除,要不要削减,要不要重新定义“联邦责任”。 2017年共和党试图废改时,全美电话打爆国会山。许多红州选民打电话反对废除,却坚持说自己"讨厌奥巴马医保",他们不知道,自己受益的ACA体系正是他们口中的"Obamacare"。这种认知错位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人们体会到被照顾的现实,却未必接受背后的理念。 川普对"奥巴马"三个字有着强烈的应激反应。这不仅是对前任的反对,更是对那个时代、那套政策的拒绝。他在2017年大肆宣称要废除ACA,但八年过去,仍未拿出更好的替代方案。声势惊人,结果却是草案反复、参院否决、原法案继续存在。 如果说拜登是川普再也没有机会战胜的对手,那么奥巴马则是他永远无法摆脱的投影。川普想挽起那条“废除ACA”的旗帜,不只是为政策,更是为一种身份宣告——“我是反奥巴马、我是重塑美国”的人。但现实提醒他:如果没有替代方案、直接撤销意味着数百万美国人失去保障,如果共和党议员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投下废除票,那么这条路就变成了一场象征性的自我毁灭。 制度一旦建立,人们开始依赖,它便成了社会情感的一部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人们习惯了“不能因为有病而被拒保”,再让他们接受市场的冷酷,将是巨大的反弹。所以,即便奥巴马医保千疮百孔,它依然是一道划时代的界线。它让美国在漫长的市场逻辑中,第一次试着温柔一点。 问题当然依然存在:成本高、制度复杂、对中产负担大、州权与联邦权争议不断。但政策从来不是圣经,制度也非信仰。民主制度下的每一项改革都是妥协、谈判与现实的混合体。它不完美,却真实地改变了数千万人的命运——这比完美更难。 奥巴马医保的故事,说到底,是一场关于文明的试验:在一个以自由为信仰的国家,是否还能容纳“共同体的温度”。 所有伟大的制度,都始于一个简单的承诺:不让任何人独自坠落。
赵纯想
5个月前
雷军的窘境,在《纯想改序道德经》中早有预言和说明(bushi)。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马未都的私人博物馆,就叫观复。“观复”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概念,一言以蔽之:因何益者,因何损也。民众无法忍受一个“真诚的完人”,这一点在一场1974年的社会实验中亦有证明: 1974,意大利那不勒斯,艺术家静立 6 小时,桌上放 72 件物品(玫瑰、蜂蜜、剪刀、手枪和一发子弹等),并写明「观众可随意使用这些物品对我做任何事,由我负责」。 前 3 小时观众多半感受到她的“真诚”,继而轻触、亲吻;后期逐渐升级为脱衣、割皮肤、用玫瑰刺伤,甚至有人把枪上膛塞进她手里并指向她头部。主持画廊不得不喊停。 这和雷军的“真诚流”的营销设置何其相似。 起初人们感到“真诚的赤子之心”,后来民众则无法忍受“一个赤诚的完人站在那里”,“每天告诉我他与团队多么不容易,只是为了把最好的一切给我们……”。这种反噬即是观复的体现。即追寻光洁的行动,本就是逆行于大道之中。反也者,道之动也——宇宙中所有光洁的,都将蒙上灰尘。所有尖锐的,都将受到磨损。揣而锐之,不可长葆。是同样的意思。 所谓“斗米养恩,升米养仇”,那是因为“斗米”是偶然施舍,而“升米”是在向受赠者树立伟大与威严。而伟大与威严的可贵,恰恰在于它的难以为继,稍纵即逝……而世上所有试图持续伟大、持续散发威严的,观复现象会以更深层的法则给他沉痛的结局。 有人开玩笑说,如果雷军发布了小米SU7之后,暴毙死亡。他的企业家历史地位将直逼乔布斯。类似的玩笑,人们也对余华、莫言开过,对朗朗、冷军开过。这是因为,人们潜意识中认可自身对繁荣的赞许,却常常对更为深刻的嫉妒与仇恨按而不表。 乔布斯的发布会、那些在如今被奉为圭臬的录像带,收获拥趸无数。可在《乔布斯传》中,当年的新闻世界亦颇有微词。“自以为是的情怀”、“自恋”、“用股民的钱做发布会艺术”、“科技公司,却搞起了好莱坞的那一套”,层出不穷。 这样的事情告诉我们,天下危险至极的领域,便是民众眼光之下的风口浪尖。公众号文章停更的黄铮、饭否停更的王兴、微博停更的张一鸣、一句话不说的钟睒睒,仍有人在背后议论,甚至谩骂、诬陷。何况抛头露面的雷总。道家给出的解法是急流勇退,闭嘴远离。可人生无非名与利,谁又能真正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