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往的经验,一旦一个叙事曾今到过高潮,然后再归零,即使再有起色,也很难回归曾今巅峰的一半水平,甚至十分之一。 比如NFT:例子是Opensea,Blur,Magiceden,APE 比如GameFI:例子是GMT,AXE 比如铭文:ORDI,Sats 再比如Solana的MEME:比如Trump,WIF(Pengu属于特例) 究其根本是什么? 是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虽然这个说法和韭菜的记忆只有七秒这个说法冲突,但是,聪明钱还记得,韭菜也会跑的更快。 所以旧的叙事很难拉出新的高潮。不太去寄希望比如MEME还能继续再起来,我感觉很难。 而目前能看到的趋势和炒作热点是什么? 1:币股:币股同时拉盘,戴维斯双击,会吸血没有币股螺旋的代币,同时能拉币股票相关的生态币产生效应。 2:Perp DEX:这个会很慢,因为OrderBook的Perp很难做,不是大家不够聪明,而是Perp DEX真的很难做。 Hyperliquid开始的时候都是稀烂,Jeff都是哈佛的天才,数学和计算机双学位,奥林匹克物理金牌,在Hudson River Trading有过工作。 一个好的Perp DEX需要什么? 清算,做市,撮合,前端秒级更新。 这一切不容易,做好一个Order Book的Perp Dex真的很难。 但是一个好的Perp DEX是有飞轮的,流动性和体验好,手续费就赚更多,代币回购模型价值更高。 我现在只喜欢有飞轮效应的产品了,没有人发现的时候下重注,在戴维斯双击后卖出。 少出手就好了,然后狠狠的晒一单。
牛市来了,这是真的是小资金散户翻身的机会。心里不要焦虑和愤怒,牛市逆天改命的机会随时都会出现。 今天实盘分享如何用小资金10U,100U,精准进场赚百倍的方法 昨天25号VIP群内提示 ENA 进场,点位是 0.5485。今天直接冲到 0.6191997。 200U翻到2300U,这是利用MACD的人,提前埋伏的必然结果。 真正的100倍暴富,不是一次赌,而是用不同周期的MACD去确认主力的节奏,找到最安全又最暴力的进场点。 下面给你拆穿细节: 1. 四小时线:定大趋势,抓波段 四小时MACD金叉/死叉,是行情真正的方向信号。金叉后,主力通常已经完成吸筹,准备推升波段。 看柱子:从绿转红是起爆前兆,从红变更红是加速阶段。 操作:当四小时金叉出现,直接进入警戒状态,准备在更小周期寻找最佳上车点。 2. 一小时线:找加速段 一小时是波段内部的小节奏。 如果四小时刚金叉,一小时通常会先提前动。此时等一小时MACD同步金叉,是信号共振第一步。 如果一小时提前金叉但四小时还没转,多等一下——四小时确认后,行情爆发力更强。 3. 15分钟线:狙击点位 15分钟是具体开单的“狙击模式”。 当四小时+一小时都已经金叉,等15分钟回踩均线后再次金叉,就是低风险入场点。 止损点:放在15分钟MACD死叉或局部低点下方,成本极低,盈亏比极大。 4. 三周期共振的顺序 第一步:先看四小时 → 大趋势金叉确认。 第二步:看一小时 → 是否同步金叉或形成提前金叉。 第三步:缩小到15分钟 → 等低点二次金叉直接开火。 这样从大到小筛选,既能抓住波段,又能压低成本,完美适配100倍杠杆。 5. 实战信号 昨天 ENA 0.5485 的进场就是三周期共振案例: 四小时MACD刚翻红 → 一小时提前金叉放量 → 15分钟回踩均线后二次金叉 → 精准打进0.5485 → 今天直冲 0.6191997。
团长
2个月前
BRC2.0:一个“伪智能合约”的荒诞剧本 你认真读完技术文档 ,你会发现这不是升级,这是对区块链基本原则的一次嘲弄。BRC2.0 的本质,不是智能合约,不是模块化,它甚至不能称为一个去中心化系统。它是一个完全依赖链下黑箱执行器的伪协议,把“智能合约”包装成了一个庞大的幻觉。 假装是智能合约,实际上是留言板+中心化服务 BRC2.0 的工作方式本质如下: 用户在比特币链上发布一段 JSON 格式的“指令”铭文(inscription),例如“我想把 100 USDT 换成 ORDI”; 某个链下服务器(执行器)看到这个铭文后,把它解析出来,在自己的本地 EVM 环境(revm)里跑一遍; 执行器再生成一条“结果铭文”,比如“你成功换到了 98 ORDI”,再写回比特币链上; 用户或者前端再去读取这条结果,接受这个版本的“现实”。 区块链的四大支柱,BRC2.0 没沾一个边 ✅ 共识?没有。 没有任何节点参与验证执行结果,结果只由一个链下程序说了算。你只能选择信,或者不信。 ✅ 状态?没有。 比特币链不记录合约状态。所有合约变量、余额、映射关系都存在执行器的数据库里,谁掌控它,谁控制了“链”。 ✅ 验证性?没有。 任何人都无法验证执行结果是否正确,无法重放、无法复验。只有那个跑合约的执行器说:“我就是这么跑的。” ✅ 去中心化?没有。 执行器是谁你不知道,回执是谁写的你也不知道,整个网络根本没有“共识过程”,更谈不上多节点容错。 换句话说,这根本不是智能合约,这只是一个基于铭文的 RPC 调用系统,而执行逻辑完全中心化,状态完全链下托管,验证完全靠相信(至于你信不信...)。 最讽刺的是:既然是链下执行,为什么还要用 EVM? 这是最荒唐的地方: 既然合约执行本来就在链下,根本没有共识约束、资源限制,那你为啥还用 EVM? EVM 是为了链上执行而生的,为了保证 Gas 限制、资源隔离而设计得极度受限; 你放在链下执行,就不该再用这种原始、狭窄、落后的执行环境。 你可以用更强大的虚拟机、更高级的语言,甚至用 AI 来处理用户的“合约意图”。 举个极端但合理的例子: 我甚至可以发起一个“托梦智能合约”,用户铭文写下:“GPT,我昨晚梦见中本聪跟我说ETH要涨。” 然后 ChatGPT 回复一句:“梦兆已解,此梦主财,宜加仓以太坊。” 再把这两句话写进铭文,不就是一次“AI+链上智能交互”? 逻辑上和 BRC2.0 一模一样,可信度甚至还高一点。 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智能合约”? 比 BRC2.0 的“revm swapExactTokensForTokens”更智能。 这不是调侃,这是点出:如果你根本不要求执行逻辑被验证,那任何链下计算+上链回执都比你 EVM 灵活得多,何必还扮演以太坊? 最后再吐槽一下这个令人难以启齿的名字BRC2.0 我们都知道,BRC 是抄以太坊 ERC 命名来的,和以太坊的 Ethereum Request for Comment 对应。我们先不说比特币的改进提案叫BIP(以太坊也沿用过去了叫EIP),压根也没有Bitcoin Request for Comment这种东西。 好好退一步,就算你想做升级版本,那不也应该是BRC20 2.0吗。以太坊ERC都快8000个提案了,也没升级成ERC2.0,还是太落后了。 注意技术上的否定不代表没有投机的机会,你知道你在参与炒作就可以。 #BRC20 #BRC2_0
很多搞收费的,把币圈把交易系统说的那么神秘。 其实什么高手就是不猜测行情了,只按计划行事,规划好资金,灵活应对。 我举个例子你就懂了。 你会用各种手段预测每一天会不会下雨吗? 可以,但不够保险,毕竟你只有一次机会。 于是你很自然的想到了,要把握最大,肯定选择一个乌云密布刮大风的早晨,几乎可以肯定暴雨马上就要落下来了的时候,去放瓶子接水。 发现了吗?你选择这样做的时候,你实际上并没有预测会不会下雨,你真正做的事情是等待,等待一个几乎必定下雨的“前戏”出现。 可能某一天,早上起来明明阳光灿烂,但是下午突然变天下雨了,没有关系,你知道这不是你要赚的钱,你只等属于你的盈利。 交易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总结出你的专属进场信号,当这些信号出现时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几乎是必然的。 注意,独属于你的信号并不一定是短期的,也可能是中期的甚至长期的某种模式,只要是你观察总结出来的,经过足够多验证,你对它的脾气足够了解即可。 如果这些信号一直不出现,你就一直不出手。直到它出现为止。这期间不管市场对你展现多诱人的诱惑,只要不是你等的那一种,你都不管。你不再在意接下来会怎么样,也不再费脑子去猜,更不会上头冲动决策。 反正只要不是乌云密布刮大风的早晨,你都不去放那个瓶子接水。你只等待,不预测,所以你很难亏损。 你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做的事情就是真正的“跟随趋势”。 即使一百次里有一次,你遇到了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却又很快放晴的“歪风邪气”,也同样没有关系。因为在统计上你坚持了一个优势策略,总体你还是大概率盈利的。 而且它的主要意义并不在“坚持了一个优势策略”,而是在于等待本身。 等待反而让你从市场的奴隶变成主人,你开始真正体会到用自己的认知捡钱的感觉。 而不是苦哈哈的“预测”一通最后还赔钱。 甚至这样久了,你对雨水也就是钱的渴望都会淡化,你开始觉得观察云层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这代表你真正拥有了它,掌控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