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以太坊正在上演的史上最大规模“解质押(unstaking)潮”会导致以太币价崩盘吗? 近日,以太坊网络见证了自转向权益证明(PoS)以来最引人注目的一幕:在短短几天内,超过90万枚ETH,价值近40亿美元,涌入验证者退出队列,等待时间一度长达16天。 这一史无前例的阶段性“解锁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会影响以太网络安全吗? 会形成大量抛压带来以太价格崩盘吗? 要解答上述问题,理解这次大规模退出的本质,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其背后的三大核心驱动力。 1. 主要催化剂:DeFi借贷利率飙升与杠杆策略平仓 此次退出潮最直接、最猛烈的导火索,源于去中心化金融(DeFi)借贷协议(尤其是Aave)中ETH借贷利率的异常飙升。 在过去,一种流行的“循环杠杆质押”策略被广泛采用:投资者将ETH质押获得流动性质押代币(LSTs,如Lido的stETH),然后将stETH作为抵押品存入Aave等平台,借出更多的ETH,再将借来的ETH继续质押……如此循环,以较低的借贷成本博取多倍的质押收益。 然而,在2025年7月,风向突变。Aave平台上的ETH借贷年化利率(APR)从通常的2%-3%水平,在短时间内飙升至惊人的10%以上。这一变化彻底颠覆了上述策略的经济模型。当借贷成本(约10.6%)远超以太坊质押年化收益率(约2.9%)时,杠杆策略不再是利润放大器,而是变成了流血不止的亏损机器。 面对急剧上升的资金成本,大量采用此类策略的交易员和机构(包括来自Lido和Coinbase等主要质押池的用户)被迫进行“去杠杆化”。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平仓——即解锁他们质押的ETH,以偿还在Aave上的高息贷款。这种被迫的、大规模的平仓行为,构成了本次退出队列的主体,是一次由市场利率驱动的、理性的财务决策。 2. 宏观背景:夏季市场反弹与大规模获利了结 在DeFi市场的微观剧变之外,加密市场的宏观环境为这次退出潮提供了第二个关键动因:获利了结(Profit-Taking)。 2025年夏季,以太坊价格经历了一轮强劲反弹,从6月底的低点上涨超过70%,在8月中旬一度触及4,300美元的年度高位。对于许多早期质押者而言,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这些验证者在ETH价格远低于2,000美元时便锁定了他们的资产,如今坐拥超过100%甚至更多的未实现收益。 在价格高点附近选择退出,将质押的ETH解锁并在二级市场出售,是锁定利润、实现投资回报的经典操作。因此,退出队列中相当一部分ETH来自于这些长期投资者,他们的行为反映了对市场周期的成熟判断,而非对以太坊未来的不信任。 3. 加速器:LST脱钩引发的套利机会 杠杆策略的集中平仓在市场上引发了连锁反应,为第三股力量——套利者——创造了进场机会。 当大量用户急于出售stETH以偿还贷款时,stETH等流动性质押代币在二级市场(如Curve、Uniswap)的价格与其标的资产ETH之间出现了短暂的“脱钩”(de-peg),折扣率一度达到0.3%至0.6%。这意味着,你可以用0.994个ETH的价格买到1个stETH。 嗅觉敏锐的套利者迅速抓住了这个机会。他们以折扣价在公开市场购入大量stETH,然后通过官方渠道——即加入验证者退出队列——以1:1的比例将stETH赎回为ETH。每一次成功的赎回,都能为他们带来0.6%的无风险利润。这种套利行为虽然是整个事件的次生现象,但无疑进一步增加了退出队列的长度和规模。 结论:一次市场成熟的压力测试,而非危机信号 值得强调的是,此次大规模退出潮并非由技术问题或监管恐慌引发。恰恰相反,即将到来的以太坊“Pectra”升级旨在通过提高验证者质押上限、实现奖励自动复利等功能,进一步优化质押体验。同时,近期美国SEC对加密货币监管的澄清,也为部分流动性质押协议扫除了不确定性。 因此,这场史诗级的“解锁排队”是对以太坊PoS机制和DeFi生态系统韧性的一次完美压力测试。它清晰地展示了: 市场理性:参与者的行为是基于明确的经济信号(利率、价格)而非恐慌情绪。 机制稳健:以太坊的退出机制按照设计平稳运行,有序地处理了前所未有的请求量。 生态联动:质押层与DeFi借贷层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动态的相互作用,一个市场的变化会迅速传导至另一个市场。 最终,这90万枚ETH的“出走”并非终点。随着DeFi借贷市场恢复正常,以及ETH价格的波动,这些资本很可能会在新的市场条件下,以新的策略重新进入质押生态。这不仅不是一场危机,反而是以太坊作为一个去中心化金融经济体走向成熟的有力证明。
大家都在等7月的fomc,其实我觉得联储的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已经很明显了 联储及各国接下来如何应对ai加速带来的经济指标的失效更值得我们关注。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依赖于一个关键假设: 通过调节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进而调节就业和通胀。 但在AI时代,这一传导链条正在发生断裂。 首先是利率传导机制的钝化,当企业的主要投资转向AI系统和算法优化时,这些"无形资产"的投资决策对利率的敏感性远低于传统的厂房设备投资。 其次是通胀目标制的困境。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设定于上世纪80年代,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成本结构。但在ai革命边际成本趋零的时代,2%可能过高。 第三是就业政策的结构性悖论。AI创造的新就业岗位与被替代的传统岗位就算不考虑可能的数量上的巨大差异,还存在巨大的技能错配。 这意味着联储无论如何调节货币政策,也无法阻止即将到来的巨大的失业潮,传统的"充分就业"概念需要重新定义。 四、"好通缩"与"坏通缩" 传统经济学将通缩视为洪水猛兽,因为它往往伴随着经济衰退和债务通缩螺旋。但AI驱动的通缩可能属于另一种性质——"好通缩"。其特征是:由技术进步驱动的成本下降,伴随着实际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升。历史上,工业革命时期的价格下降就属于这种情况。 但问题在于,现有的政策框架无法区分"好通缩"与"坏通缩"。央行的反应函数依然将所有通缩都视为需要对抗的目标,这可能导致政策过度刺激,在其他领域积累泡沫风险。 五、"局部通胀"与"局部通缩" 最后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看到科技进步和失业带来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下降形成局部通缩的时候,同时又会经历ai基建投资的不断增加形成的局部通胀。 联储及各国监管部门对这种情况将更加束手无策:宽松将进一步鼓励投资形成投机泡沫,紧缩又会进一步打压消费影响就业 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我们很可能都会在不久的将来,看到联储这个无冕之王,在左右为难的尴尬中,影响力日渐凋零。
《为什么说BMNR可能给币圈和美股埋下了次贷+luna的大雷》 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Bitmine(BMNR)的公司,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数千万的小市值,摇身一变成为了持有超过49亿美元以太坊的巨无霸。 这丰功伟绩,用蛇吞象都不足以形容其牛逼, 不得不说,操盘手tom lee在币圈是一战成名 我们散户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既是以太的机会,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易波动的方法 bmnr的操作手法,也为数字资产金库上市公司DAT(digital asset treasure)这种模式,既带来了创新,也带来了危险的先例 -- 杠杆 复盘一下bmnr的融资过程就不难发现,他们早期用了非常激进的杠杆: bmnr战略的启动并非依赖于自有资金,而是通过一笔2.5亿美元的私募配售完成的 。这是由MOZAYYX领投,包括Founders Fund(与彼得·蒂尔相关)、Pantera Capital、Kraken和Galaxy Digital在内的顶级投资者的财团 。 同后来加入的传奇投资人比尔·米勒三世和方舟投资(ARK Invest)的凯茜·伍德,为BMNR的新战略提供了集体背书。 2.5亿美元的私募加上早前一次约2070万美元的公开发行,总计约2.7亿美元的资金,显然不足以支撑其近50亿美元的收购 。解开这个谜团的关键,在于BMNR建立的一个规模庞大且极其灵活的融资工具:“按市价发行”(At-the-Market, ATM)股权融资机制。 该机制最初授权额度为20亿美元,后来迅速扩大至45亿美元。ATM机制允许公司在股价高涨、市场交易活跃时,像打开水龙头一样,持续、机会性地在公开市场上直接出售股票募集现金。 在转型消息和机构背书的刺激下,BMNR的股价一度飙升超过3000%,日交易额从数百万美元激增至超过20亿美元,成为美国市场流动性最高的股票之一 。这为ATM机制的执行创造了完美条件。BMNR有效地将市场的乐观情绪(体现为其高企的股价)直接转化为了购买ETH的真金白银。 如果这就是故事的全部,那么bmnr的模式和mstr毫无差别,但细节是魔鬼 如果我们仔细查看bmnr的资产购买进度表,就会发现早期的购买量,和他们获得的资金量相比,要多的多 这只会有一个解释,那就是 -- 杠杆! 再进一步检查bmnr的公告,我们就会发现线索: 7月17日宣布持有量突破10亿美元的新闻稿中,一个关键的脚注揭示了这一点:“其中60,000枚ETH(名义价值约2亿美元)是通过价内期权持有的。 是的,不光是杠杆,而且还是期权 当然,bmnr的这一手玩的非常漂亮,先上期权,然后ATM获得大量现金拉盘,快速降低期权的风险,同时能锁定大量的收益。 这笔操作本身并没有很大风险,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风险 但这给市场开了个危险的先例,尤其在DAT公司竞争如此激烈的时候,新入场的公司为追求更低的nav multiple(持币额和市值比,相当于pb)以吸引投资者,如果采用类似的方法,那么,毫无疑问的,这将给未来市场埋下必爆的地雷。 这简直就是luna 2.0的开始 作为散户,我们即要拥抱庞氏,享受巨大的泵,也需要紧盯这些DAT公司的杠杆,尽量避开巨大的崩
增强美元霸权,构建“全球统一加密金融大市场” -- 白宫首份加密货币报告解读 报告原标题《STRENGTHENING AMERICAN LEADERSHIP IN DIGITAL FINANCIAL TECHNOLOGY》(加强美国在数字金融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 报告洋洋洒洒166页,涵盖加密货币政策的方方面面,全篇贯穿的核心价值取向包括: 1、保障公民与企业合法使用公开区块链的权利; 2、维护美元主权与国际主导地位(以合规稳定币为抓手); 3、给予银行与创新主体公平进入金融服务的渠道; 4、用“技术中立、边界清晰”的监管框架取代“执法式监管”; 5、坚决抵制CBDC对隐私与金融稳定的潜在威胁。 是的,报告明明白白的公告天下,美元稳定币就是用来加强美元霸权的。 这部分在我之前的《天才法案”与新东印度公司》一文中已经有分析。 这次的报告,个人认为最令人感兴趣的部分,莫过于对defi的激进的去监管政策: 在报告给出的原则监管框架下,真正做到「无权限、不可升级、无人可控」的 DeFi 协议本身,面对的直接合规负担的确会显著降低,完全去中心化的defi协议,将几乎没有监管压力! 这将让defi开发者重回美国,带来defi的新一波繁荣,为即将上链的美股美债和美元稳定币在这些去中心化的defi协议里产生收益进一步扫清障碍。 美元稳定币、美股美债rwa、和今天对defi更为友好的报告建议的监管态度,将为一个超级美元化的全球金融统一大市场奠定基础。 美元稳定币,再加上rwa及支持rwa的各种defi带来的高收益,将一边为穿透资本管制提供工具,另一方面为脱离管制的资本提供高收益产品。 这将一方面加快对法币流动性的争夺,另一方面加快以美元稳定币为锚定的资金池的正向螺旋。 这一场完美风暴,这将启动资本的非国家化进程,然后是资本家的非国家化,和在资本的驱动下,企业和企业家的非国家化。 最后,当然也要再提一句,对defi的巨大利好,也就是对以太的巨大利好。 承载海量资金的defi协议,只能是最安全最抗监管的协议,只能跑在最安全最抗监管的链上!
居然之家老板汪林朋跳楼是今年的第六跳了 我想起了金融圈的一句话,通缩比通胀可怕,通缩是会死人的 1933年,经历了大萧条,和个人破产的欧文·费雪提出了“债务-通缩理论”:当物价持续下跌时,债务的实际负担会急剧放大。因为货币购买力增强,借款人需用更多“值钱”的钱来还债,导致破产潮涌现,企业清算、失业激增,进一步压低需求,形成恶性循环。 这就是著名的“通缩螺旋”:消费延迟,因为人们预期明天更便宜;投资停滞,因为回报率不确定;工资下降,因为企业利润蒸发。最终,整个经济体如一艘漏水的船,沉没在绝望的深渊中。 中国目前的情况,和费雪的通缩的9个环节,一毛一样(如表)。 面对如此清晰的病症,任何理性的医生都会开出同样的药方:需求不足,就刺激需求。 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称中国领导层“匪夷所思地不愿意”转向内需 。 国内外的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观点几乎都一致:中国经济的核心症结,在于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过低,家庭收入分到的蛋糕太小 。 诊断如此明确,治疗方案也本该如此。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堪称荒诞的“疗法”。 官方的药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好比试图通过给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换一口更先进的锅,来解决他的饥饿问题。 向一个需求枯竭的经济体注入更多供给——无论是光伏、电动车还是别的什么“新质生产力”——只会加剧通缩的泥潭,并将过剩产能的祸水引向全世界 。 这种看似不理性的政策背后,是极其理性但残酷的政治算计。 因为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增长模式,其根基就是通过压低利率(惩罚储户)、压低工资和薄弱的社会保障(迫使民众储蓄),系统性地将财富从家庭部门转移到生产部门(尤其是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 因此,真正的结构性改革——即提高居民收入、建立强大的社会安全网——意味着要彻底颠覆这一权力与利益的分配格局。它意味着地方政府将失去大搞形象工程的资金,国有企业再也无法享受廉价资本的盛宴。中央政府可能要防宽对经济政策的控制。 这并非一次经济政策的调整,而是一场权力的再分配。政府之所以迟迟不愿给奄奄一息的需求侧“喂药”,是因为这药会损害国家利维坦的根基。 他们宁愿牺牲民营部门,也要保卫国家部门的利益堡垒。所谓“供给侧改革”而不进行“需求侧改革”,说到底,不过是为了避免彻底的“体制改革”,保护既得利益者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