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朱韵和
1个月前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上海舞女送来了马列主义 《红罂粟花 The Red Poppy》,前苏联第一部现代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创作于1927年,1949年重新修订。后来,为避免与鸦片产生过多联想,该剧也称为《红花 The Red Flower》。其实,《红罂粟花》名字倒是很恰当,甚至颜色都选得恰如其份,如果说十九世纪国人 在生理上遭受了鸦片的侵害,二十世纪,前苏联向大陆输出的一种精神鸦片,危害只会更大。 1949年末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在苏期间,适逢莫斯科大剧院新排三幕五场芭蕾舞剧《红罂粟花》。彩排时请大使馆人员出席观看。 据《难以忘却的昨天—王稼祥小传》(王稼祥遗孀朱仲丽著)描述,舞台布景为中国特色,繁华的黄浦江边,高楼耸立,霓虹灯闪亮,一个穿戴着红色大襟短衣,宽腿大绿裤,一条长辫子,手中捧着一枝红色罂粟花的中国妓女。一艘苏联货船在江边码头卸货物,一个年青的水手下船嫖妓。一夜情后,苏联水手将很多的马列主义思想传授给中国妓女,接着中国的工人来嫖娼,这个妓女将马列主义思想传给了中国工人,再接着中国共产党成立,最后中国革命成功,建立新中国而谢幕。 中国首任驻苏王稼祥大使立刻向苏联外交部表示不满意见,认为该剧荒谬绝伦,将中国工人掌握马列主义思想,说成是苏联水手的传授与中国妓女的启发,新中国的成立岂非别人的恩赐,而是我党的艰苦奋斗取得的胜利。 1950 年1月20日,周恩来率领的代表团到达莫斯科后,苏联有关方面又给大使馆送来了《红罂粟花》戏票,毛泽东指示陈伯达与使馆人员出席观看。陈伯达坐在贵宾席看得入神,剧完谢幕时,陈伯达竟站起身热烈鼓掌,剧情未作任何改变,毛泽东很不高兴地批评陈伯达说:“就只你看得津津有味噢,还站起来鼓掌!”
Daniel Fang
1个月前
转)上海多位政协委员联合发声:反腐不反特权是枉然。腐败都是由特权产生的。 一个政府,不要标榜自己是为人民服务的,首先看你们都为自己做了什么?如果为自己做的都是凌驾于人民之上的事情,那就离倒台不远了! 马列主义这件皇帝的新衣,还是不穿为好,《共产党宣言》也不宜再提。否则又会有青年李大釗、陈独秀、毛泽东出现,引发新的无产阶级革命! 希望今后不要再有什么叫"核心"的领导人出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联合国的宗旨,我国没资格把它喊得震山响。千万别再妄称我国是世界第二,第三。要正视中国还有六亿人沒有完全脱贫的事实!人均一下再说。 大国担当口号不要老挂嘴边,更不可去实施!中国是人口大国、领土大国或许是军事大国,但决不是经济大国!不是文明大国!因为我们担当不起! 外援不可以没有,但不宜大手大脚,到最后还全免。有钱要先把本国的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及严重失业等问题解决好! 别再提引领世界。我们的科技、经济、体制和社会文明等根本引领不起!别再提中国发展模式。以环境、资源破坏,道德文明沦陷、贫富差距拉大去引领世界吗?笑话! 别再提什么领导核心、重要思想、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强烈反响、亲自指挥、这些铺天盖地的特色语句。这些本来就很可笑,现在更是与世界、与时代格格不入! 在民主文明的发达国家,政党、总统和政府,人民是可以随时批评,提出意見和建议的!而在我们国家,你有不同意见就是反党,妄议政府,不和党中央保存一致。 在发达国家,总统和政府官员都是自己开车或骑车上下班。下班后亲自去超市购物。这个现象在我国你能遇到吗? 政府成天喊要与世界接轨,这个轨为什么老不接呢?
【嘉文】 资中筠:但开风气不为师——怀念李慎之先生 我晚年也在做点‘学术工作’,目的只有两个:一是‘破’,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其末流;一是‘立’,立民主、法治、人权、理性、科学的思想。” ——李慎之 也许你对“李慎之”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对于二十年前那篇风靡海内外的雄文“风雨苍黄五十年——国庆夜独语”,你大概会有印象。那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李慎之。 与李锐、杜导正一样,李慎之是中共党内著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毕业于燕京大学经济系,在学校时已经参与中共地下工作,毕业后先后进入《新华日报》、新华社,成为供高层内部阅读的“大内参”的编辑,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时,点名要他作为外交助理随行。李可谓少年得志。然而他很快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1956年发生波匈事件,毛泽东震惊之余,派秘书向“大内参”编辑李慎之、王飞了解情况。李慎之大放厥词,说当时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在革命胜利后建立起一个民主的制度,联系到中国,他认为"中国人民没有多少议政参政的权利,这是跟苏联模式学习的结果,中国必须实行大民主,即人民对国家大政方针有讨论的权利与自由,以免重蹈苏联的覆辙。"接下来的反右运动中,李慎之被毛“钦点”为“极右派”,开除党籍,送劳动教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