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潮

4周前
5月13日——邓赵杨三人碰面 关于这次碰面,主要是邓赵两人在谈,杨只是陪衬。关于谈话内容,俺直接摘录《天安门文件》中的相关记录。当中会穿插俺的点评,以 小括号+斜体 的形式标注。 赵紫阳: 「小平同志,我先向您汇报一下学潮和动乱以来我的一些思想。 四月中旬以来,学潮愈闹愈大,我和大家想的 都是使事态尽快平息下来。但是,我也看到这次学潮有两个很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学生提出要拥护宪法推进民主,反对腐败等口号。这些要求跟党和政府的主张基本是一致的,我们不能拒绝。二是参加游行和支持他们的人非常之多,各界人士都有。在这种情况下,我的一个想法,就是要想平息事态,必须首先着眼于大多数,把多数人的主流肯定下来。」 邓小平: 「事情一爆发出来,就很明显,是极少数人挑动了大多数人。把绝大多数人的情绪都激发起来了。」 赵紫阳: 「所以,我主张把广大青年学生和社会上很多同情者的行为与极少数人的企图利用学潮浑水摸鱼、制造事端,攻击党和社会主义的行为严格区别开来,着重采取疏导的方针,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和各种形式的对话,互相沟通、增进理解。避免激化矛盾,尽快平息事态。」 邓小平: 「对话,好嘛。关键是要解决问题。不要让人牵着鼻子走。这次学潮已经拖得太久了,将近一个月了。老同志们心都焦急着呢。陈云、彭真、先念、王震还有邓大姐,包括我,心里都急着呢。要有决断力。我不止一次说过,我们要力争有个稳定的环境,把自己发展起来。乱糟糟的局面,怎么发展?」 杨尚昆: 「戈尔巴乔夫后天就来了。听说学生今天要宣布绝食,这是有意想把事情闹大,造成重大国际影响。」 邓小平: 「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徵。戈尔巴乔夫在北京期间,天安门一定要有秩序,要注意我们的国际影响。天安门如果乱糟糟,会成什么体统?」 杨尚昆: 「这次学潮尚未完全平息,又听说要搞绝食。我很担心这次重大的国事活动受到干扰。国家之间领导人的互访是一项重要的国事活动。任何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视。这次戈尔巴乔夫来访的每项日程都事先经双方协商做好安排。为确保访问按照计划顺利进行,要求学生和北京市民加以配合,这是稍有爱国心的人都能够接受的。不知这次欢迎仪式能否顺利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 赵紫阳: 「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欢迎戈尔巴乔夫是最基本的礼仪,事关国家荣誉,我相信广大青年学生是识大体、顾大局的。不会在欢迎戈尔巴乔夫仪式上节外生枝,相信这个大道理,这帮青年学生应该是懂得的。北京市和教委已经向各大院校学生讲了这个道理。」 邓小平说: 「学生情绪一旦偏激,可顾不了这么多。」 杨尚昆: 「我们还是按照原计划行事。」 赵紫阳: 「对于戈尔巴乔夫访问一事,下午我透过新闻界再强调一下。」 邓小平: 「我说过,这次事情的发生不简单。对方不只是一些青年学生,还有一批造反派和大量的社会渣滓,更有极少数竭力反对“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这些人是要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一小撮人混杂在那么多青年学生和群众中间。是有很大工作难度。要看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不是单纯的学生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编程随想注:邓再次说明了学潮是“敌我矛盾”) 赵紫阳: 「政治局的一致意见是,当前要疏导、分化,积极争取学生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把极少数反共、搞破坏的人孤立起来。用民主和法制的办法解决这次学潮。为了把工作做在前头,政治局成员已分头与社会各界群众展开对话。今天上午,李鹏去首钢,下午我与首都工人代表座谈,胡启立他们这几天正与新闻界进行对话,还有...」 邓小平打断: 「现在社会各界心态怎样?」 赵紫阳: 「这次学潮波及面虽广,但只在全国一些有高校的城市。农村不受影响,农民是稳定的。城市工人是稳定的,他们对一些社会现象不满,发发牢骚,同情这次学潮,但照常上班,没有罢工、游行和串联的事情发生。」 杨尚昆插话: 「部队官兵的思想是统一的,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这次学潮对部队官兵的思想不会有大的影响。」 邓小平: 「这次事件爆发出来,很值得我们思索,促使我们冷静地回顾一下过去。 我对外国人讲,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这种教育很少,是我们工作中很大的失误。这些天我总在想,四个坚持和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的,本身没有错。如果说有错的话,就是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我们的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党员和干部。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不能忽视政治领域的工作。在我国,坚持共产党领导,不搞西方多党制,这条基本原则丝毫不能动摇。同时,党也必须解决民主的问题,解决党和国家机关滋生的腐败现象的问题。」 (编程随想注:俺在博客上多次提到,老邓的政治底线就是“四项基本原则”) 赵紫阳: 「党必须适应新时代和新情况,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用民主和法制的手段解决问题。 您一直强调要加强政治生活的透明度,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加强与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监督等等。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情况下显得更加重要。实行民主,意见纷纭,表面上是有些“乱”。但是,有了在民主和法制范围内的正常的小“麻烦”,就可以避免大乱。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编程随想注:从这里可以看出,对“民主”和“政改”,赵跟邓的观点有差异。) 杨尚昆: 「要把正当的民主要求,行使正当的民主权利与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区划开来。我们决不允许打着民主的旗号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同时,我们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时候也不妨碍发扬民主。」 赵紫阳: 「高举民主和法制的旗帜深得民心,对广大人民群众有很强的吸引力、凝聚力。记得小平同志在一九八四年就曾经说过,党的领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要体现在积极领导人民进行民主和法制建设上,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真正的法制国家。我觉得,我们要利用当前这一时机,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发展一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杨尚昆: 「要下大力气坚决克服、消除腐败现象。现在老百姓一提起腐败,个个咬牙切齿。恨不得天天有腐败分子被揭露。」 赵紫阳: 「消除腐败现象的确已成为当今的头等大事,老百姓的眼睛都盯着我们,看我们是不是动真格的。政治局正在研究,把廉政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件大事来抓,把廉政同民主、法制、公开性、透明度、群众监督、群众与等密切结合起来,采取一些实际措施和步骤,扎扎实实地加以解决。在反腐倡廉的问题上,首先从政治局做起,我已建议政治局先从调查我的子女开始,如有腐败问题,就接受国法处理。万里还提议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专门的廉政委员会。」 邓小平: 「惩治腐败,要认真做几件大事,至少抓一、二十件大案,透明度要高。要抓住这个时机,把腐败问题好好解决一下。最近我想,这个问题为什么一直搞不通,大概因为我们党的高级干部或他的家庭陷进去的比较多。讲了好几年,为什么成效不大,原因可能就在这里。处理这个问题不能迟。 这次事件,没有反对改革开放的口号,比较集中的是反对腐败。当然,这个口号是他们的一个陪衬,其目的是用反腐败来激动人心。但对我们来说,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在重大政治问题面前,政治局常委一定要果断,要坚持原则。当然,对这次学潮,我们要尽力采取平和的手段解决。」 (编程随想注:在最后,矮凳再次强调了“果断”,其实就是在暗示赵处理学潮太过犹豫,不够强硬。) 通过13日的三人碰面,俺个人认为,邓已经表达出对赵处理学潮的不满。    此时,赵紫阳已经逐渐被逼入死角,缺乏政治上回旋的余地。为啥这么说捏?一方面,邓希望学潮【快速】平息;另一方面,学生开始发起“绝食抗议”以扩大声势。    非常不巧的是,苏联一把手戈尔巴乔夫很快(15日)就要访华。如果没有这次外事活动,赵紫阳的回旋余地可能还大一些。有了这次外事活动,就如同“化学催化剂”——学生方面希望利用戈氏访华,升级抗议的规模,扩大学运的影响;而老邓因为戈氏访华之际,学潮还未平息,让他在国际上丢脸(矮凳其实是很注重面子的,本系列开头几篇有提及他的性格)。如此一搞,让恼羞成怒的邓,下了动武的决心。    赵的官场经验还是很丰富滴(本系列的第8篇、第22篇有介绍过),他显然也意识到自己的困境。 ---编程随想:五·四之后,朝廷高层的动态
4周前
5月11日——邓杨二人碰面 关于这次碰面,俺直接摘录《天安门文件》关于两人的对话记录,当中会穿插俺的点评,以 小括号+斜体 的形式标注。 杨尚昆: 「这次学潮与两年前的那次很不相同,支持学生的人很广泛,学校教师、新闻记者包括一些机关干部都有。学生所提的口号也有很多方回是老百姓想说而没有说 出来的。所以,这次学潮有市场。现在,全国一些大学开始出现一些所谓的学生自治组织,北京还成立了一个叫高自联的组织,公开来策划这次学潮。到目前为止,可以说,这次学潮,一方面表达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另一方面,那些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极端分子也正在积极利用这次学潮,还有西方反华势力以及港台一些反革命组织的介入。」 邓小平: 「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一小撮坏人混杂在那么多青年学生和围观的群众中间,提出所谓反腐败的口号来激动人心,使我们在采取策略上犹豫不决。我看,现在是学生在逼我们。」 杨尚昆: 「这次学潮之所以闹大,还持续不散,原因就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人民渴望反腐败的心理。」 邓小平: 「人民要求反腐败,我们当然接受。现在这些别有用心者提出反腐败,我们也要当好话来接受。当然,这个口号只是他们的陪衬,他们的核心是要打倒共产党,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编程随想注:从矮凳这段话来看,他对学运的定性,已经上升到“敌我矛盾”,而不仅仅是“人民内部矛盾”。这种情况下,别人很难让矮凳改变“动乱”的定性。) 杨尚昆: 「对于这次学潮的处理,常委已经开过多次会议。赵紫阳提出要在民主和法制的轨道下解决学潮问题,政治局已建议六月份的人大常委会议专题研究这次学生提出的,人民群众关心的几个热点问题。」 (编程随想注:杨尚昆是官场老手——他发现老邓已经把学潮上升到“敌我矛盾”,也就不再企图说服老邓改变“426社论”的定性。所以之后的谈话,杨主要是陈述事实,再没有提“改变定性”的话题。) 邓小平: 「你怎么看待赵紫阳的亚行讲话?」 杨尚昆: 「紫阳的亚行讲话,调子比较温和,但与四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社论的基调不一致。紫阳讲话后,各地情况反映较好,北京罢课的一些学生也开始复课了,但也有一些省市对紫阳讲话提出了一些疑问。如北京和上海认为紫阳讲话中没有明确提“动乱”,只从正面讲“中国不会出现大的动乱”,与四二六社论定性的调子不一样,四二六社论明确肯定有黑手在幕后策划,而紫阳讲话中只说“当然难免”,也让人不好理解。王震同志对我说,“赵紫阳本事真大,他的一篇讲话就可以把学潮解决了?”我认为紫阳讲话对缓解学潮有一定好处,但学潮并没有到此为止,只是间歇。」 (编程随想注:杨的这段话,还算中立,没有偏向赵紫阳。) 邓小平: 「读紫阳亚行讲话后,先念同志就打电话对我说,现在中央有两种声音。陈云同志也捎话来,要我看看赵紫阳的这篇讲话。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讲话有说服力,能打动人。这几天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到底哪一种处理办法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杨尚昆: 「前几天,赵紫阳就跟我谈了他的一些想法,要我把他的想法向您报告一下。赵紫阳认为,四二六社论在对学潮的提法上欠斟酌,定性高了。他还说:“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说有人把小平同志抬出来了。我们要维护小平同志的形像,不能把他的形像给损坏了”。赵紫阳主张,对这次学潮,要疏导、分化,争取学生中的绝大多数,把极少数反共、搞破坏的人孤立起来。赵紫阳希望在适当时机对四二六社论的定性作一些改变。」 邓小平: 「常委中别人的意见呢?」 杨尚昆: 「他的这些看法只是私下里对我说,还没有在常委和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来过。依赵紫阳的估计,乔石、胡启立可能会同意,李鹏、姚依林大概不会同意。」 邓小平: 「我看常委中只有姚依林的观点最鲜明,态度最坚决,并且一以贯之。在重大政治问题面前政治局常委一定要果断,要敢于坚持原则。当然,我们要尽力采取平和的手段解决这次学潮。」 (编程随想注:邓说这句话,表面上是夸奖姚,实际上是在隐晦表达他对赵紫阳处理学潮(怀柔政策)的不满) 杨尚昆: 「戈尔巴乔夫过几天就来了。为了确保这次会晤的圆满,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了很详尽的接待方案,常委们都已传阅。特别是戈尔巴乔夫与您的最高级别会晤,我已特别叮嘱吴学谦一定要外交部精心安排,不能有疏忽。」 邓小平: 「戈尔巴乔夫在北京期间,天安门一定要有秩序要注意我们的国际影响。天安门如果乱糟糟,会成什么体统?」 杨尚昆: 「天安门是我们的脸面,我们尤其不能在戈尔巴乔夫来华这几天把天安门搞得乌烟瘴气。我会再向他们,赵紫阳、李鹏强调的。」 邓小平: 「你怎么看京、津、沪三地对这次学潮的处理?」 杨尚昆: 「处理这次学潮,态度最坚决的是北京,李锡铭、陈希同几乎整天把两眼都盯在学潮上,生怕北京出现大的乱子,担当不起。陈希同就感叹说:“现在才真正体会到首都市长的难当。”我看最近他们是高度的神经紧张,也难怪他们对有些问题的看法过于严重。」 邓小平: 「要做到处乱不惊并不是容易的。」 杨尚昆: 「天津的局面控制得最好。李瑞环的态度很明确,你要对话可以,但你得遵守法律;你要游行不阻止,但你不能破坏社会秩序。李瑞环强调一点,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实事求是。所以,天津总的社会秩序较好。我认为李瑞环蛮有思想。」 邓小平: 「李瑞环他懂哲学,能辩证地看问题。」 杨尚昆: 「上海的旗帜最鲜明。江泽民处理《世界经济导报》很乾脆,我看了上海关于处理《世界经济导报》的报告,市委没有分歧意见。但这个事件的确在国内外,特别是新闻界引起强烈反响,上海的压力不轻。我个人认为,上海在这件事情处理上可以更策略一些。」 邓小平: 「江泽民整顿《世界经济导报》后,陈云同志对我说:“处理学潮就应该象江泽民一样有决断”。先念说:“江泽民既坚持四项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政治敏锐,党性强,有大局观”。他完全支持江泽民的做法。」 杨尚昆: 「江泽民在处理学潮上有一套。记得上次学潮(编程随想注:指的是“八六学潮”),江泽民在上海交通大学与学生对话并演讲,还用英文背诵马克思著作。当时,先念就指示中直机关党委,组织中央各单位收看江泽民与学生对话的录像。我印象很深。」 邓小平: 「部队思想状况怎么样?」 (编程随想注:问及军队,俺猜测邓有可能开始考虑动用军队戒严) 杨尚昆: 「学潮发生以来,总政治部已经连续发出四个通知,要求各大军区认真做好官兵的思想政治工作,决不介入地方政府处理学潮的事务。对于涉及严重影响地方社会安定的打砸抢事件,地方政府需要军队出面维持秩序的,必须报经中央军委批准。现在,军队的政治学习抓得很紧,一些军区还开展了官兵对话活动,针对性很强,有效果。七大军区和三总部的领导班子成员精神面貌很好,没有不团结现象。」 最后邓小平说: 「赵紫阳、你、我,我们三人认真谈一谈。」 ---编程随想:五·四之后,朝廷高层的动态
1个月前
应对学潮,邓要杀人,赵反对杀人 以八十年代中国的强人政治模式而言,在中共权力结构中,其高层运作也可以归纳为邓小平和赵紫阳二人的互动,前者作为"垂帘听政者",后者作为前台操作者,其他人物都是次要的,二人互动失败,结局便是屠杀。 4月22日胡耀邦追悼会这一天,成为邓赵关系的分水岭。赵紫阳 为了礼遇胡耀邦,也顺应民意,决定葬礼隆重、冠以"马克思主义者"评价、允许群众自发悼念等,这些都触怒了邓小平。从这天开始,邓小平对赵紫阳的信任不复存在。鲍彤说:"我认为杀心从这个时候起的,决心是那个时候下的。后边的那些事情,只不过是邓小平继续观察或者说在稳定赵紫阳的情绪而已,后面的事情无非是这么一些事情。"由此,因悼胡规格酿成邓赵决裂,也成为"六四"事件的起因,这个关键细节,从前无人梳理过,也非常生动地凸显了在"新权威主义"模式下,党魁个人意志、好恶,便可轻易塑造历史。 为何触怒邓?两点:拂逆皇心,挑战最高权威。邓之不满有两点:第一,胡耀邦是邓小平亲自下令拿掉的,礼遇胡耀邦,就是质疑邓小平,这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邓认为赵紫阳和学运都是想为胡耀邦翻案;第二,在邓小平看来,学潮呼吁政治改革、要求民主,这是冲着共产党在中国的绝对领导来的,而赵紫阳在这个问题上立场暧昧,甚至同情学生的诉求,这也是他不能原谅的。这又是对"新权威主义"模式的一个生动注脚。 ---苏暁康:一个怪胎酿成了屠杀 三十年后威胁人类
1个月前
编程随想:“四·二六社论”出笼的经过 ★4月22日,老赵提出三原则 在(胡耀邦)追悼会结束的时候,几位朝廷要员(老赵、李鹏、杨尚昆...)送邓小平离开大会堂。老赵当着几位朝廷高官的面,向老邓提出了处理学潮的三条原则性建议,并得到老邓的认可。既然老邓认可了,在场的其它几位高官也无异议。 以下是赵紫阳的三条原则: 1. 追悼会结束,社会生活应进入正常轨道,对学生游行要进行劝阻,让他们复课。 2. 无论如何要避免流血事件,但对打、砸、抢、烧、冲违法行为应依法惩处。 3. 对学生采取疏导方针,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和多种形式的对话,互相沟通,征求意见。 俺个人觉得:如果当时的朝廷严格按照这三个原则处理学运,后来就不至于发生血腥镇压的惨案了。 ★4月23日,老赵出访朝鲜 按照原定计划,老赵在4月23日下午4点离开北京,出访北朝鲜一周。 以当时的政局,老赵有理由推迟出访。早在新华门事件(4月20日)的时候,副总理田纪云(改革派骨干)就曾力劝老赵推迟访问。但是老赵坚持按原定计划去北朝鲜。为啥捏?俺觉得有如下原因: 1. 老赵低估了学生的热情——他认为追悼会之后,学生的热情会逐渐消退。 2. 当他提出的三原则被老邓认可之后,他更加觉得,事态会很快平息。 3. 他低估了保守派的阴险(后面会提到)。 老赵走了之后,排名第二的总理李鹏就名正言顺代理主持裆中央的工作(这就是传说中的“监国”)。这样一来,李鹏就有机会从中搞鬼。别看李鹏长得傻,政治手腕很会耍。他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狠狠地搞了一下。 ★4月24日,李鹏彻夜开会 ◇北京市委挑头 就在老赵离开京城的第二天上午,北京市长陈希同找到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两人的对话如下。请注意,陈希同首先使用了“动乱”这个关键词汇。 陈希同: 锡铭同志,全市高校统一的非法学生组织昨晚成立。这场学潮已公开出一支有组织、有计划的非法学生组织来领导,这是公开的反动组织,其根本目的就是想在北京掀起一场动乱。 李锡铭: 事态的确已发展到非常严峻的程度。关于北京的局势,我们是否专门向中央政治局汇报一次? 陈希同: 要不,我们先找老领导万里汇报一次,听听他的意见再作决定。 李锡铭: 那就请你与万里同志通个话,越早见他越好。 (上述对话摘自《天安门文件》) 《天安门文件》一书还提到: 李陈二人在下午15点去人民大会堂找万里,让万里拿主意。万里这个人,在经济方面是改革派(主政安徽的时候,搞了很出名的“包产到户”),但政治方面像是墙头草(后续帖子还会提到万里的这个毛病)。再加上万里当时是人大委员长,属于无实权的花瓶。所以当李陈二人找到他,让他拿主意的时候,万里就把皮球踢给李鹏(毕竟李鹏是监国嘛)。李鹏接到万里的电话——简直求之不得——当即提出连夜召开碰头会。 另据官方的《1989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第41页)记载: 24日下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向万里同志汇报了面临的严峻形势。 16:00,中共北京市委召开常委会议,分析研究当前北京市形势。会议认为,北京市的学潮形势已经十分严峻。 ...... 这几天学潮的发展已经造成了大规模闹事的既成事实和继续扩大闹事的态势。这种态势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长期以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地下组织、非法组织猖狂活动造成的,党内党外、国内国外敌对势力勾结发展的结果。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李陈二人在15点找万里谈完之后,16点就赶忙开了北京市委的常委会。之所以如此紧锣密鼓,就是要赶在晚上的政治局碰头会之前,先得出一个结论(会议纪要),然后拿到政治局会议上去说事儿。 ◇李鹏召开政治局碰头会 当晚20点,李鹏主持政治局碰头会。据《李鹏日记》记载,主要有如下朝廷大员参加: 李鹏(政治局常委)、乔石(政治局常委)、胡启立(政治局常委)、姚依林(政治局常委)、杨尚昆(政治局委员、八元老之一)、万里(政治局委员、人大委员长)、田纪云(政治局委员、副总理)、宋平(政治局委员)、李锡铭(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丁关根(政治局候补委员)、陈希同(北京市长)、李铁映(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国家教委副主任)等。    李鹏一上来的发言就给会议定了基调: 今天主要听取北京市委和国家教委关于首都高校情况和社会发展动向的汇报。众所周知,自胡耀邦去世到今天,首都几十所高校学生已由写大小字报、上街游行、罢课发展到公开成立非法学生组织,极少数人操从并利用了学生,形势已经十分严峻。 接着,北京市委和国家教委这两班人马,纷纷夸大事态的严重性。下面是俺摘录自《天安门文件》的部分发言,粗体是俺标注的,小括号中的斜体文字是俺加的注解。 李锡铭: 几乎所有的团委书记和学生会主席都反映在校很孤立,一些学生会被污称为“伪学生会”。相反,非法成立的学生自治会都理直气壮。总之,邪气已经压倒正气。 陈希同: 这次学潮涉及面之广、参加学生之多、情况之严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到目前为止,首都已有三十九所高校近六万名学生罢课:有的继续张贴大字报,散发传单,制造谣言,蛊惑人心:有的成立非法组织,抢占学校广播站,强制解散学生会:有的上街演讲,组织募捐,派人到工厂、中小学和外地串连,企图煽动全国性的罢课、罢工。可以说,首都的学潮已经由原先学生自发悼念耀邦的活动演变为一场动乱。 何东昌: 这次学潮几乎已波及到二十多个大中城市所在的高等院校。无论从大字报的内容,进行的口号,以及罢课,成立非法学生组织,其目的就是煽动闹事,制造动乱,攻击党,攻击社会主义。 李铁映: 教委到今天为止已发了四个通报,目的就是稳定全国高校的局势。看起来杂度很大。有可能发展成全国性的动乱。 姚依林(编程随想注:此人是陈云亲信,保守派骨干,当今政体红人王岐山的岳父): 这场学潮发展到今天已经被别有用心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所利用,已经演变成一场动乱。一定要尽快予以揭露,向全社会特别是学生认清其真相,要明确表明中央的态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李鹏还特地提到了人大博士生的大字报: 我昨天看到的人民大学博士生宣言就很赤裸裸,是公开的向党挑衅。我认为,这是一场严重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 会议结束时,李鹏向杨尚昆建议:尚昆同志,您是否徵求一下小平同志的意见,请他老人家听听一下常委的汇报?杨尚昆说:我去跟小平说,争取明天上午到他那里去。为啥李鹏急于汇报给老邓捏?就是想获得老邓对“动乱”这个定性的首肯。 ◇俺的点评 1. 为啥李鹏及北京市委的态度,变得这么快? 老赵是在4月23日下午4点离开北京去朝鲜访问。在老赵离开之前,北京市委和国家教委并没有提出“动乱”警告。当时的朝廷高官对于老赵的三条原则(温和处理)也没有异议。为啥老赵离开才半天,北京市委的李锡铭和陈希同,以及国家教委的李铁映,就把学运上纲上线,提升到“全国性动乱”的高度?难道23日那天有什么震撼性的事件发生吗?    大伙儿不妨回顾一下前一个帖子。在23日那天,只有一件事情值一提——那就是北高联在23日晚上成立。难道说,成立一个学生组织,就会对整个国家造成动乱的风险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伟光正的统治也太脆弱了吧?    所以,23日民间发生了啥事并不重要;问题的关键在于官方发生了啥事儿。那就是——23日下午老赵离开北京,李鹏临时监国。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李鹏以及北京市委为何在24日突然做出这么多动作。 2. 为啥政治局委员会被误导?    对于这个问题,赵紫阳在回忆录《改革历程》中提了他的看法: 当时在多少万人中间没有人说些偏激、过激的话是不可能的。有十个人说了这类话,你一集中就不得了。李锡铭、陈希同他们这么做,是他们原来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起作用,还是别有用心,我就不清楚了。24日的常委会上把学潮定性为“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政治斗争”,并形成了会议纪要。李鹏、李锡铭、陈希同是始作俑者。 针对老赵的说法,俺再补充一下。 在23日当天,北京出现的大字报很多(估计成百上千),真正激进的言论并不多。但是北京市委以及李鹏,故意把那些最激进的大字报拿到政治局会议上来说事儿。这是一种典型的忽悠手法——选择性披露信息。举个例子:如果你熟悉 CCAV 的“新闻联播”,应该晓得“新闻联播”惯用的伎俩是:对内报喜不报忧,对外报忧不报喜——这就是典型的“选择性披露信息”。通过这种手法,可以有效误导信息的接收者 3. 为啥改革派官员没有提出异议? 参加碰头会的人里面,至少胡启立、田纪云、万里都可以算是改革派的官员。为啥他们没有提出质疑捏?俺来分析一下。 前面说了,“选择性披露信息”具有很强的误导性。不排除某些改革派官员被其误导。另外,即使当天参会的改革派官员没有被误导,也很难对北京市委的材料提出质疑。为啥捏? 首先,改革派官员缺乏自己的消息渠道。而北京市委有自己的消息渠道(北京市国安局)。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北京市委可以人为夸大事件的严重性。 其次,胡启立和田纪云等人,相比姚依林和李鹏,无论是职务还是资历都不够。而伟光正是很强调等级森严滴。所以他们即使没有被误导,也不方便在会议上提出质疑。 ★4月25日上午,老邓拍板定调 ◇邓太上皇的御前会议 25日上午9点,几名朝廷大员准时在老邓家中会合。在本系列中,这已经是邓太上皇第三次在自己的寝宫召集帝国重臣开会了。为了省事儿,俺直接摘录《天安门文件》中的会议纪要。请大伙儿仔细揣摩保守派官员的发言,尤其是俺标注粗体的地方。小括号中的斜体文字是俺加的注解。 李鹏首先代表政治局常委汇报: 小平同志,根据形势的发展,昨天晚上,我们在家的常委听取了北京市委和国家教委关于首都高校情况和社会发展动向的汇报。我们一致认为,目前北京的局势已经十分严峻。 胡启立: 这次学潮是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已经有二十多个大中城市发生了学生游行示威。(编程随想注:胡启立的发言中不提“动乱”二字,也相对客观) 李鹏: 游行呼喊的一些口号和大字报公开反党反社会主义,叫嚣要为清除精神污染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翻案。把矛头直接对准以您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编程随想注:这是激将法) 邓小平: 说我垂帘听政呢。 李鹏: 还有的公开要求政府下台,胡说什么要公开研究和讨论现有中国政治和权力问题。实行普选,修改宪法。开放党禁报禁,取消反革命罪。北京、天津等一些高校已经出现了非法学生组织。(编程随想注:关于普选和修宪,触及了老邓的底线——四项基本原则) 陈希同说: 非法学生组织。如北京大学一些学生学波兰的“团结工会”在北大成立“团结学生会”。 李鹏: 这些非法组织少数头头背后还有人指使。 李锡铭: 北大非法学生组织的幕后人物说是方励之的老婆。 陈希同: 我们已要求有关部门尽快查实这些非法学生组织头头的身份和背景。 李鹏: 目前北京已发生连续两次冲击新华门事件,长沙、西安出现了“四·二二打砸抢烧事件”,武汉也已多次发生学生在长江大桥游行堵塞京广大动脉事件,这些都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扰乱了社会秩序。我们常委的几位同志一致认为,这是一场动乱,必须依法尽快予以制止。 接下来,李鹏向邓小平汇报了中央常委碰头会的原则意见。随后,邓小平示意陈希同谈一下北京市的情况。 陈希同: 我向小平同志报告一下这两天北京高校的情况。二十三日以来,北京己有四十八所高校六万多名学生参加罢课。这次罢课有四个特点:一,制造舆论,寻求社会支持。二十三日以来,有四十二所院校学生在校内演讲、游行,争取中间派学生及教职工支持。北大、清华、师大、人大等院校的学生集中在教学楼、操场讲演、游行,主要是要求学生罢课、教师罢教,师大公开呼喊“打倒邓小平”口号。(编程随想注:特地强调“打倒邓小平”的口号,典型的激将法) ......(编程随想注:陈希同说了一大通,考虑到篇幅,后面省略) 姚依林: 这次学潮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由自发性的悼念转变为一场动乱。 杨尚昆: 确保全国特别是首都的正常社会秩序非常重要,我们决不能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次学潮制造动乱。要尽快坚决予以揭露。 最后,邓小平作总结性发言(编程随想注:请注意最后一句话——老邓已经同意【动乱】这个定性): 我完全赞同中央常委的决定。这不是一般的学潮。学生闹事到今天已经十天,我们采取了很多的容忍和克制态度。但是,事情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极少数人利用了学生,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搞散人心,搞乱全国。这是一场有计划的阴谋,其实质是要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要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讲清楚,这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场动乱。 以上就是御前会议的简单纪要。 ◇俺的点评 1. 老邓为啥态度转变?   22日的追悼会上,老赵向老邓提出了三条原则(温和处理),老邓表示同意。为啥到了25日(仅仅过了三天),老邓就同意了“动乱”的定性捏?   在本系列前面的帖子,俺介绍过老邓的意识形态——他是经济上的改革派、政治上的保守派。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稳定压倒一切”......   在邓家开会时,李鹏等人故意挑选一些大学生的过激言论,说给老邓听。正是这些言论戳到老邓的痛处,触动了他内心最敏感的神经。所以老邓才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同意“动乱”的定性。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老邓在文革期间饱受红卫兵摧残,他大儿子邓朴方也是被红卫兵搞成残废。所以,邓对学运抱有某些天然的敌意(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起红卫兵的迫害)。 2. 陈希同到底有没有责任? 就在上个月(2012年5月),香港出版了《陈希同亲述——众口铄金难铄真》一书。在此书中,陈希同极力为自己在六四期间的言行辩护,并把很多责任推到李锡铭头上(反正李锡铭已经死了,死无对证)。按照陈希同的说法,当年李锡铭是北京市委书记,而且还是政治局委员,官比他大,很多决定都是李锡铭策划滴。   但是俺认为:陈希同和李锡铭两人,对于“426社论”的出笼都负有很大的责任。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24、25日这两天,陈希同甚至比李锡铭还要活跃。没有这两人从中掺和,光靠李鹏是无法把学潮上升到“动乱”这个高度的。所以,李鹏是426社论的主要责任人,而陈希同和李锡铭则相当于李鹏的帮凶。 ★4月25日下午,社论正式出笼 邓家的御前会议开完之后,李鹏一刻也不耽误,立即让曾建徽(真理部副部长)执笔起草人民日报社论(传说中的“426社论”)。为了忠实体现太上皇的讲话精神,直接拿太上皇的最后一句话“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做社论的标题。另外,在社论中还原样照搬了太上皇的讲话,比如这句:这是一场有计划的阴谋,是一次动乱,其实质是要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摆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    这篇社论当天晚上就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CCAV)通告全国,并刊登在第二天的《日人民报》头版头条。至此,臭名昭著的“四二六社论”终于出笼了!
5个月前
“我能骗得了邓小平?” 姚监复对记者回忆,“我曾经在探望被软禁中的赵紫阳时,问过他一个问题:学潮中是不是陈希同、李锡铭他们合伙欺骗了邓小平,所以邓才决定戒严?赵紫阳当时回答我说:如果邓小平能被他们这些人欺骗,那就不是邓小平了!我去年见陈希同的时候,就向他转述了赵紫阳的这句话。这句话 说到陈希同心里去了!他一拍大腿:对呀!我完全同意紫阳同志的意见!像我这样的人能骗过了邓小平,那岂不是贬低邓小平、把邓小平说成一个昏君、庸君了嘛!” 姚监复获得了陈希同的信任,陈希同同意谈出自己的经历和许多想法,由姚监复记录整理。据姚监复看来,陈希同并没有要洗刷自己“六四”责任的想法,他说“我做了‘六四’的报告,是上面让我做,我就做,我承担责任”。陈希同澄清的只是“李鹏日记”中说他是“北京戒严部总指挥”,他说自己并没有担任过这个职务。 姚监复认为,陈希同作为“六四”当事人之一,尽可能将他认为的历史事实讲出来,讲清楚,然后由读者判断是否真实,是否可信,该如何评价,“我赞成他这种态度”。 陈希同在《亲述》中,对判决书加给他的几乎所有罪状都给予反驳,他说:“陈良宇认罪,我不认罪”。他自己的案子,是“1、文革后最大的冤案”,“2、最荒唐的错案”,“3、最不得人心的假案”,“4、最不人道的大案”。 ---如果邓小平能被骗,就不是邓小平了! 作者: 高伐林 图:新加坡漫画师笔下的坦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