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登录
#公共知识分子
关注
Ignatius Lee
1个月前
中国民众在长期舆论操纵下,学会了不正视问题本身,转而攻击指出问题的人。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群氓效应”: 记者监督政府,这是记者本职工作,群氓不正视问题本身,但是跳出来大骂记者“收了钱”。 公共知识分子监督政府、指出社会乱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公共知识分子本来应该承担的社会角色,但是群氓不但不正视社会问题、不正视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跳出来大骂公共知识分子“收了钱”,进而一棍子打倒一大片,把稍微有点不同意见的人也骂成是全民公敌。 在一些人眼中,中国的问题大抵都归结为“收了钱”/“屁股歪”:“批评”/“揭露”/“调查”/“报道”/“有自己独立意见”=“收了钱”/“屁股歪”。 还有一种反智主义与前面一种截然相反,因为他们痛斥党国喉舌和依附于体制的奴颜媚骨的知识分子群体,但顺带上升到痛恨一切知识分子的地步。在他们的反智主义言论中,丝毫不顾及像张千帆、许章润、贺卫方、秦晖这样的独立知识分子和海外离散知识分子群体依然在坚守整个民族的道德防线。你反智要有针对性,胡锡进、司马南、张维为、金灿荣这种人能跟前面的人混为一谈吗?不要一棍子打倒一大片,不要一开口就反一切。分不清这种界限,就不要以为自己不是群氓。 群氓的粗暴行为与“人民共和国政权”前三十年祸乱期间的暴力社会毕竟有血缘传承,他们血管里流淌的反智主义血液都有同一种世俗腥膻。他们痛恨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他们崇尚暴力,他们崇拜权力,他们觉得群氓和暴民应该对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实行暴力专政,这种习气至今没有纠正过来。即使是第二种反智主义(也就是痛斥党国体制代言人的反政府群体),他们也没有很好摆脱对独立知识分子的刻骨怀疑和顽固偏见。 反智主义盛行产生了一个必然的封闭社会效果,那就是封闭思想观念、铲除社会思潮的传播土壤、抗拒开放性对话、无法接受新观念和新知识。这很好理解,对知识群体存在严重偏见和不信任,怎么可能接受新思潮和新知识?这就像讳疾忌医的人任凭医生苦口婆心劝解,就是不听。这就是封闭社会的典型特点之一。 “群氓效应”不是智力残疾,而是认知残疾。就像一个人得了红绿色盲,你说他看不见吧,他瞪着俩大眼珠子滴溜转;你说他看得见吧,他分不清红色跟绿色有什么区别,却反过来指责别人颠倒黑白。 认知混乱的群体也存在“群氓效应”:他们参与社会讨论不是为了正视现实问题本身,而是为了攻击讨论问题的公共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都是蠢蛋,也对那些有着正常人类认知和正常人类情感的普通人大放厥词。 社会上总不缺半罐子水叮当响的人,这些人是最自信的,他们在求知之前就已经把自己封闭起来,感觉自己已经要满出来了。 中国的社会僵化已经走到了一个临界点上,必须发动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来重新撬开思想观念上的僵化,解绑那些作茧自缚的观念困境,驱逐那些顽固的偏见和常识性谬误……要做到这些得先把反智主义揪出来扔掉。
#群氓效应
#舆论操纵
#记者监督
#公共知识分子
#社会问题
#政府监督
分享
评论 0
0
Ignatius Lee
1个月前
知乎上一些网友重新炒热一个旧话题,人们开始意识到将公共知识分子污名化的严重后果,开始为公共知识分子辩护。 有义人在的地方就不是索多玛和蛾摩拉。
#旧话题
#公共知识分子
#污名化
#辩护
#索多玛和蛾摩拉
分享
评论 0
0
xiaokang su
2个月前
《河殤》与一代人驾驭现代化的紧张局势触动了深层次的共鸣。它的作家苏晓康很快成为中国最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这部纪录片得到了党内高层人士的支持,包括前主席杨尚昆、邓樸方(邓小平的儿子)和总理赵紫阳——他们每个人都支持甚至主持了该系列的特别放映。但在1989年天安门广场抗议活动之后——一些学者认为,部分是由《河殤》的广泛影响所催化——该系列在大规模的政治镇压中被禁止。几十年后,《河殤》仍然是一份强有力的历史文献。它的主题继续引起共鸣,特别是随着该系列倡导的自由主义价值观——民主、人权、法治——不仅在中国,而且在美国和世界各地都越来越受到打击。?
#河殤
#现代化
#公共知识分子
#政治镇压
#天安门广场抗议
#1989年
#苏晓康
分享
评论 0
0
領導幹部
4个月前
为众人抱薪者,必死于恁国人的毒手!
#抱薪者
#言论自由
#公共知识分子
#社会责任
分享
评论 0
0
Weiping Qin 秦偉平
5个月前
提问:秦伟平的政治观点? ChatGPT回答: 秦伟平是一位中国社会学者、公共知识分子,长期关注中国的政治、社会问题以及民主改革。他的政治观点体现出对中国现有体制的批评以及对民主、法治、人权的高度关注。以下是秦伟平的主要政治观点: 1. 对中国现行政治体制的批评: •专制体制的反思: 秦伟平批评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他认为,党和政府的高度集中导致了政治腐败、社会不公和人民的自由受限。他提倡权力分立和民主监督,认为中国需要在政治体制上进行深刻的改革。 •政治透明度与公民参与: 他强调中国政治体制需要增加透明度,推动更广泛的民众参与。秦伟平认为,公民的参与权利、知情权以及对政府政策的监督是实现政治清明和社会公正的基本前提。 2. 支持民主改革: •逐步推进民主化: 秦伟平支持中国逐步实现民主化,提倡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进行渐进式的变革。他认为,中国应当在尊重现有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逐步扩大公民的民主参与,逐步实现更具包容性和代表性的政治体制。 •法治与宪政: 秦伟平强调法治对于中国政治改革的重要性。他认为,法治不仅仅是法律的执行问题,而应当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框架。通过法治,国家应当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并确保国家机关和领导者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 •保障人权: 他也关注公民个人的权利保障,主张尊重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权,并对中国当前对公民个人权利的限制提出批评。 3. 反对政治迫害与社会不公: •言论自由与媒体独立: 秦伟平反对对言论自由的压制,认为言论自由是一个国家民主和进步的基石。他批评中国在新闻和言论方面的严格控制,认为这导致了公众意见的封闭,不能有效地反映社会的真实需求。 •社会不公与贫富差距: 他关注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和资源分配不均,主张通过政治改革和社会制度的调整,消除社会不公,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有公平的机会和社会福利。 4. 反对意识形态控制: •秦伟平强调反对一党专政下的意识形态控制,他认为,控制和扭曲真相的意识形态在中国极大地限制了公众的思想自由,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创新。他主张言论和思想的多元化,认为通过思想自由的碰撞,能够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5. 国际视野: •关注国际关系与中国的国际角色: 秦伟平注重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关系,特别是在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互动方面。他主张中国应当更加开放、透明,尊重国际规则,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同时也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的人权与民主议题的支持。 6. 社会变革与底层民众的关怀: •底层民众的权利: 秦伟平注重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权利,特别是农民工、贫困地区居民等群体的权益。他提倡通过政治改革提升这些群体的地位,增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 总结: 秦伟平的政治观点可以概括为推动中国实现渐进式的民主改革,支持法治、言论自由、人权保障,反对专制和过度的意识形态控制。他提倡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开放的社会,支持公民广泛参与政治,推进社会正义和民主治理。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民主改革派及许多关注社会公正和人权的学者和活动家。
#秦伟平
#中国政治
#民主改革
#政治体制
#专制体制
#党和政府
#政治腐败
#社会不公
#公共知识分子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5个月前
一平:“政治正确”与公共知识分子(一)——“政治正确”及美国的衰落(节选)
#政治正确
#公共知识分子
#美国衰落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5个月前
一平:“政治正确”与公共知识分子(二)——“政治正确”及美国的衰落(节选)
#政治正确
#公共知识分子
#美国衰落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5个月前
一平:"政治正确"与公共知识分子(三)
#政治正确
#公共知识分子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5个月前
一平:"政治正确"与公共知识分子(四)
#政治正确
#公共知识分子
#社会评论
#文化批评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