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yutong
1个月前
听闻万润南先生心脏病发,正在医院治疗,为他祈祷! 今年7月,传出彭立发先生被重判消息后,我曾与万先生电话沟通,并受中国行动委托邀请他参加X SPACE关于彭载舟先生遭中共重判这个主题的讨论。因为身体原因,他不能长时间参加网络交流活动,最后他请我代转这篇文章。 《致敬彭立发》 作者: 万润南 2025.7.16 2022年10月13日,在中共二十大召开前夕,彭立发登上北京四通桥,举起横幅,公开抗议。这一刻,震惊世界。 这场桥上的抗议,点燃了全国沉寂已久的怒火。他的横幅口号迅速传开,最终引发席卷全国的“白纸运动”。 在中国近百年的青年抗争史中,有三次将彪炳史册:五四运动、六四天安门运动、抗议清零的白纸运动。有一位叫曹天的青年诗人,写了一首诗《致青春》:“54、64、A4”。 我曾经这样解读这首诗:“联系五四和六四的,是一个广场,叫天安门; 联系六四和A4的,是一座桥,叫四通桥。” 彭立发站在四通桥的那一刻,很多人以为只是一个人的孤勇。他举起的那块布,点燃了沉寂中的灵魂;他的呐喊,是在“清零”死寂中的爆发。 一 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青年政治的传统。它是民众的愤怒,也是青年的觉醒。 一群学生走上街头,不为权利,只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自尊、人类的尊严。他们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用笔、用脚、用鲜血书写青春的担当。 六四运动则是五四精神在改革年代的回响。当经济体制改革渐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却裹足不前,一群年轻人再次站上广场,喊出“反腐败、要民主、要自由”。 而就在那个夏天,坦克碾碎的不仅是生命,更是一次代际理想的中断。 六四学生背后,有一群知识分子、企业家与改革者公开站出来。其中,有一个名字叫“四通”。 二 四通公司不仅是中国八十年代民营企业的旗帜,更是改革年代的精神象征。 它是知识分子的企业,是理想主义的实践场;它试图打通体制内外、市场与思想之间的屏障,是那个时代最独特的尝试。 而“四通桥”,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建成的,一座实实在在的天桥,也是一座通往理想的隐喻之桥。 三十多年后,在这座曾孕育改革精神的桥上,一个在中关村成长起来的普通人,彭立发,悬挂横幅,写下“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谎言要尊严”,这是一个时代的回响,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先声。 他知道会被抓。他知道没有人敢应声。但他还是做了。因为他知道,沉默比惩罚更可怕。 三 白纸运动并非偶然,而是彭立发抗议的延续,是横幅之后的接力。那一张张A4白纸,是对历史最长情的注解。 在没有言论自由的地方,白纸也能说话。在信息高度审查的社会里,空白胜过千言。它连接的不只是2022年的愤怒,也连接着1989年的血泪,甚至1919年的呐喊。 有人说,彭立发是孤勇者。在一片清零的沉默中敢于发声,他是这个世界最后的清醒者。 四 我们致敬彭立发,不是因为他成功了——他甚至没能真正完成自己的发声。他被抓、被消失、被无声处理,甚至他的名字,也只能被人悄悄记住。 我们致敬彭立发,是因为他证明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仍有人敢点灯;即使在全民噤声的年代,仍有人愿意承担说话的代价。 而那座桥,不只是桥; 那张白纸,是压抑之下最有力的宣言; 那位孤身抗争者,是一代人良知的化身。 五 有人问,为什么叫“四通桥”?因为它的建设者曾参与过六四;因为它的命名背后有一段良知的历史;因为它本来就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而是一个时代理想的回响。 他站的不是桥,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节点; 他举的不是横幅,是民族良知的最后挣扎; 他喊的不是口号,而是一代青年的压抑回声。 彭立发并不孤独。 在他身前,有五四的呐喊,有六四的火焰。在他的身后,有白纸一代的集体抗议…… 致敬彭立发,致敬所有未曾被铭记的勇气。   历史会掩盖他们的名字,但不会熄灭他们点燃的光。
一个无可置疑的现实,是在“改开中国”覆灭后,没有哪个国家能收容因此流离失所的亿万难民。 哪国也没有这样的人口容量。 但亿万只能在“改开中国”这种环境里生存的沦陷区打工人会因此乖乖留在墙内吗? 当然不会。 他们会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逃离,会形成对全球各国的“移民冲击波”,并因此引发各国应激。 是的,应激,象炸毛的猫一样应激。 而你们应该懂,当亿万不择手段出逃的沦陷区打工人,习惯了“卷”死竞争者的求职者们涌向全球各国黑工市场,本地劳工会有怎样的情绪反应,各国的政客又会怎样迎合本地劳工也就是选民的情绪需求。 反移民政策会在这样的情绪浪潮里被迅速推出,不要说非法移民了,合法移民,已拿到绿卡甚至已经入籍的原沦陷区居民也无法置身事外。 价值观审查会成为各国政府手中的利器,毕竟这一项真的是中国人的短板,是接受了中共洗脑教育,坚持“大一统”帝国主义思想的无数个体的短板,是让他们没法争取到欧美国家普通民众同情的关键因素。 在台湾议题上支持“留岛不留人”的人,怎么可能争取得到欧美本地社区以损害本土利益为代价的同情和接纳? 当利益冲突和价值观冲突叠加,中国人想在欧美国家争取所谓的“移民权益”,想强迫本地居民面对侵入者保持热情好客,自然会难上加难。 而你们应该了解那些深受党文化毒害的海外中国人,会在欧美媒体不再放水,认真监督时暴露出多少丑陋黑暗面。 于是亿万逃不出去,在本土活不下去的“改开中国”遗民只能别寻出路。 因满脑子中共宣传论调而道德感极其低下,因骗福利、逃税、造假、洗黑钱、官商勾结等行径被现居国排斥的海外中国人也只能别寻出路。 出路只有一条。 光复故国,在沦陷区创建属于自己的祖国,追随各族各地建国者,投入新兴国家的建设,让自己和子孙再不需要湖海漂泊,是必定受全球反移民浪潮影响的海内外华裔的唯一出路。 你知道什么叫“身后有一个强大的蛆国”吗?你知道当海外中国人以“身后有一个强大的蛆国”为傲时,正常人会怎么看待你吗? 那不是祝福,那是诅咒。 因为这“强大的蛆国”不是守护天使,是一头魔鬼。而以身上烙着魔鬼的印记为傲的人,不是魑魅魍魉又是什么? 当各国竖起“价值观审查”这把照妖镜,对来自中共国区域的华裔严查细审,当各国不得不拒止的合法及非法移民冲击波让所有幻想置身事外的华裔成为引发本土社区疑虑的对象,夺回故土,在沦陷区重新创建属于自己的祖国,将成为全球亿万华裔唯一的自证方式——证明自己的移民举动不是来抢别人地盘,证明自己不是入侵者的唯一方式。 我知道很多人艰难跋涉来到美国、来到欧洲,好容易安顿下来,已经很累了。 你们只想从此岁月静好,你们不想再次奋起作战。 但你们身后有一个强大的“蛆国”。 一个会将其魔爪伸向全球各处,会将其党文化之毒播洒全球各处,会令尚未吐尽狼奶的每个移民都成为“带菌者”的全球安全威胁。 不除灭这全球安全威胁,不诛杀蛆王,你们将永无宁日。 因为到全球各国都不得不直面中共国导致的全球经济冲击、难民冲击时,当阵营分化壁垒分明时,你们本就有责任站到捍卫现居国利益的第一线去。 去证明自己,跟中共不是一伙的。 去证明自己并不想抢别人的地盘、争本地人的饭碗,去证明自己对产业链逻辑的归化是真诚的,去证明自己愿意为守护文明人的生活方式而战——而不是让别人去战斗,自己坐享其成。 没有哪个国家能接纳过亿的难民。 但“改开中国”的覆灭当然会制造出数量远不止一亿两亿的“准难民”。 如果没有各族各地建国者在沦陷区成功创立的新兴国家,这庞大的人口,这规模惊人的人道主义危机,将无处消化。 因“消化不良”导致的种种问题,则一定会令全球各国华裔深受其害。 尤其是那些道德操守经不起审视的,价值观经不起审查的,又或者——从中共国带出来的资产来源经不起推敲的。 不要幻想着“合法移民”身份能完美挡掉所有冲击了。 因为和“贫贱不能移”,要么困在墙内要么只能走线的清白平民相比,在“合法移民”群体里,身家不清不白的中共贪官奸商比例实在太高。 到欧美列国因移民冲击不得不加强审查的时刻,经不起“放大镜”观察的合法移民在阵营立场上,并没有含糊其辞的余地。 但许多合法移民都会试图“争取移民权益”,试图证明,到别人家里去居住,把别人的家当成自己的家,是自己的权利。 试图证明在现居国受到“蛆国”安全威胁时,自己和“蛆国”勾勾搭搭眉来眼去,是不容现居国侵犯的权利。 相信我,合法移民们,你们会有很多这样的猪队友。他们会让你们在现居国的日子最终举步维艰。 如果你们不决绝地站到中共的对立面,不拿出为现居国而战的勇气,不展示值得本地人尊重的,能赢得本地人接纳的人格力量,你们将被看成中共蛆虫的同类。 只有战士会赢得未来。 为产业链阵营而战,为现居国而战,为文明而战的人,会赢得未来。
新高地
1个月前
习共当局低估了于朦胧之死的冲击 作者:新高地 2025年9月11日凌晨,北京朝阳区阳光上东小区,一声闷响打破了夜的宁静。37岁的演员、歌手于朦胧从五楼坠落身亡。这位曾以《太子妃升职记》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走红的偶像,本该是娱乐圈的明日之星,却以这样一种离奇方式谢幕。 官方迅速定性为“饮酒意外坠楼”,工作室代发讣告,警方在24小时内排除刑事嫌疑。 但这一事件如野火般在网络上蔓延,迅速演变为一场质疑当局公信力的风暴。习共当局,显然低估了其引发的民怨深度——从娱乐八卦到对司法黑幕的控诉,它点燃了民众对“权贵保护伞”的集体愤怒,暴露了审查机器在数字时代下的无力。 事件回溯:从聚会到坠楼的疑云于朦胧,本名于伟,1988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毕业于北京演艺专修学院。 他以清新形象和多栖发展闻名:2013年《快乐男声》全国第十,签约天娱传媒后出演多部热剧,粉丝超2000万。 9月10日晚,他与五六位好友在朋友家聚餐,凌晨2点返回卧室反锁房门。 清晨6点,友人散场未见其踪影,下楼发现遗体:口鼻流血,纱窗从内向外破坏,窗框有疑似抓痕痕迹,身上竟揣着两块劳力士手表。 工作室当日晚6点40分发布讣告:“经警方工作,已排除刑事嫌疑。” 于母9月16日发文称“饮酒意外坠楼”,呼吁停止猜测。 但疑点如影随形:于朦胧曾因2016年威亚事故致右脚骨折,公开承认恐高; 坠楼仅五楼,风险高却不致命;调查速度过快,未见尸检或监控公开。 网传录音和视频更添阴谋色彩:聚餐涉导演、编剧等圈内人,有人称其反抗“潜规则”后遭报复。案情细节迅速在X(Twitter)和Telegram上发酵,#于朦胧坠楼 标签24小时内超百万互动。当局的初衷是“快刀斩乱麻”:封锁关键词,清理4300余条违规帖,禁言60余账号。但这反而适得其反——墙内墙外,质疑声浪如潮。墙内墙外的连锁反应:当局的误判事件爆发后,北京警方9月21日晚通报:三人编造谣言被强制措施。 表面上,这是维护秩序;实则暴露了当局对舆情的低估。墙内,微信群和抖音评论区充斥“为什么不公开证据?”的呼声,大学生和粉丝发起线上请愿,国务院客户端留言区涌入“要求立案”的帖子。 墙外,海外华侨更猛烈:洛杉矶“茉莉花行动”9月20日集会,高呼“真相不可埋葬!在 X上,有关于朦胧死亡帖子超10万,涉及从娱乐圈黑幕到中共权贵交易的讨论。 为什么当局会失算?首先,对“沉默多数”的误读。习时代依赖大数据监控,认定民众已“内卷麻木”。但于朦胧的形象——热心支教、捐款公益、清白正直——触动了中产和年轻人的痛点。2025年经济下行,失业率高企,娱乐圈“潜规则”传闻本就积怨深重;他的死,成为“普通人何时轮到”的隐喻。其次,海外回响的放大。中共“战狼”外交虽控非洲拉美,但对华裔社区失效。事件登上BBC和CNN,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及“中国跨国审查”。 他的恩师孙德荣公开指“高层压下真相”,直指北京黑幕。 X帖子显示,VPN下载量激增,海外华文媒体订阅涨20%。 这让“内紧外松”策略崩盘:墙外风暴,反噬墙内稳定。 深层影响:于朦胧之死的影响已超越习共当局的意料。它象征习共“共同富裕”叙事下的裂痕:表面光鲜的明星,竟死于不明“意外”。网传录音指向“高官私生子”涉案,牵扯常委蔡奇背景。这让事件从“跳楼”升级为“权色交易”控诉,唤醒民众对“雷洋案”“铁链女”的记忆。 数据显示,事件后一周,墙内搜索“司法公正”词条涨150%,海外抗议活动频现。当局应对已现疲态:9月下旬,公安部下发“严禁借机生事”通报,官媒低调推“缅怀贡献”软文。但这如饮鸩止渴——小看了“朦胧”二字的隐喻:模糊的真相,刺目的不公。事件或成“多米诺”:若类似黑幕再爆,将进一步侵蚀习近平政权的合法性。 习共当局小看了于朦胧之死,是因为铁拳下习惯顺从,却忘人心如水,遇阻则激。于的离去,不是终点,而是镜子:映出审查的裂痕,和一个帝国在信息洪流中的摇晃。这场冲击,将在未来发酵,或许成2026年“两会”前的闷雷。北京若继续视若无睹,只会让这场“意外”变成丧钟。愿逝者安息,真相大白,给国人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