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GPT🐶
1个月前
美国白宫准备发布行政令,惩罚对加密公司和保守派人士存在歧视的银行 解读背景与监管逻辑: 1.美国银行对加密企业长期存在“去风险化”现象 •自2013年起,FinCEN和OCC就要求银行加强BSA/AML合规; •2023年“Operation Chokepoint 2.0”争议,部分共和党人士指责银行在监管压力下集体拒绝加密企业开户; •加密企业资金流动受限,甚至影响了USD稳定币发行和交易所结算。 2.政治中立 vs. 业务风险管理的冲突 •银行通常可基于BSA/AML、声誉风险、业务风险拒绝开户; •但如果被认定为基于政治立场或行业本身的排他性拒绝,可能违反ECOA或引发反垄断调查; •例如,若几家大行一致拒绝加密公司,可能被视为形成事实上的“金融封锁”。 3.行政命令的作用与局限 •行政命令可要求联邦监管机构(OCC、FDIC、Fed、CFPB、FTC)展开调查; •可授权制定新规或启动执法,但本身不改变法律条文; •银行可能通过强化文件化风险理由(合规或KYC)来应对,避免被认定为政治歧视。 可能的金融与市场影响 1.对大型银行 •短期合规压力上升,需要对拒绝客户的理由进行书面化、合规化; •若被查出存在“政治歧视”,可能面临罚款或监管限制; •银行或倾向恢复对部分加密企业、政治敏感群体的有限服务。 2.对加密行业 •若行政命令生效,可能改善加密企业银行账户获取难度,缓解USD结算困境; •对稳定币发行方、交易所、矿企、托管机构都是利好。 3.对金融监管格局 •标志着美国监管从“加密去风险化”向“金融中立化”过渡; •未来银行风险管理需更加**依赖具体合规风险(AML、制裁、欺诈)**而非政治或行业标签。
财经金军
1个月前
RWA赛道众多利好给市场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 香港近期的加密市场动作引发广泛关注,22家银行、13家券商及5家托管巨头入场,上半年交易额达261亿港元,同比暴涨233%,远超去年全年总量,为市场注入强劲活力。 银行入场成为散户的“官方外挂”。过去买币面临提币安全、私钥管理等难题,如今香港银行将数字资产接入APP,买比特币、代币化股票只需点两下手机,银行托管还解决了资产安全和私钥记忆问题。如渣打银行上线的“代币化黄金”,散户花500港元即可购买,还能转至DeFi平台挖矿赚息。银行带来的资金、合规渠道、风险控制和用户信任,正弥补币圈短板。 8月1日香港稳定币新规落地,京东、蚂蚁、渣打等纷纷争抢牌照。港元稳定币上线后,既能实现大湾区贸易结算秒到账、零手续费,又可作为投资入口,用于认购香港代币化债券,获取远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有跨境贸易商用其替代USDT结算,规避冻卡和价格波动风险,还能将闲置稳定币存入去中心化借贷平台赚息,预计2025年底前其流通量或超USDT在亚洲的份额。 香港政府四季度将发行50亿港元代币化国债,汇丰、摩根士丹利也计划将企业债上链。代币化债券拆分后降低投资门槛,散户可参与;实现T+0交易,满足高频交易需求;智能合约还能确保利息自动到账,提升信用。这不仅是传统金融的链上重生,还将引流万亿级债市资金,带动比特币等资产上涨。 香港以传统金融的合规优势突破加密市场信任壁垒,银行入场、稳定币崛起、代币化债券爆发的叠加效应,让2025年的加密市场更像是一场“先上车先赚钱”的机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