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xTodd
1个月前
以太坊目前技术更新的主旋律之一就是还【技术债】。 之前我在分享以太坊技术时,很多人问过我到底什么是技术债。 上周这个 EIP-7999,也是 V 神亲自参与推动的提案,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它是希望解决以太坊现在有多种收费模式并存的技术债。 大家都知道,以太坊正常的 gas 市场,是 EIP-1559 之后形成的,一个基础费燃烧+小费给矿工的模型。 然而,在 EIP-4844 之后,以太坊为了让 L2 更便宜更快,所以创造了 Blob 这个东西,里面全是便宜的交易空间(毕竟几个月后就删除了),所以它又有面向 L2 的另一套费率模型。 就是一个标准的技术债,当时上 L2 的时候,没选择优雅,选择简单粗暴,以打补丁的方式加入了 Blob 机制。 等于现在 gas 费是双轨制在并行运行。 现在归还技术债务的方式,就是把这两个 gas 费市场统一了,直接推出一个最大费(max-fee),即用户直接填最多愿意给多少钱。 这个最大费会委托给节点的算法,由节点会根据实际请求和实时区块条件在各个技术组成部分之间分配成本。 这样就两大费用市场统一,还能进一步降低用户学习成本。 不过这个需要通过硬分叉完成,应该会在下次升级或者下下次升级中包括进去。 其实传统开发技术债也挺多的,一般都是在权衡到底是【推导重做】还是【加个补丁】之间摇摆,而考虑到工作量,最后往往选择加个补丁。 结果就是,代码和功能越来越臃肿,最后变成谁都不敢轻易动,只能继续一味加补丁的局面。 所以技术债该还还是得及时还啊😂。
0xTodd
1个月前
8 月 1 日其实也是比特币伟大的一天,它是比特币的 UASF 日,也可以叫做比特币的独立日。 从谁手里独立出来?从矿霸手里独立出来。 时间追溯到 2017 年,我个人认为,如果说比特币命里注定有一劫,2017 年夏天就是那一劫,比特币差点分裂,BCH 最高达到了 BTC 价格的 30%。 比特币和其他区块链不一样,它的升级格外谨慎,而且由于没有一个中心化的机构,因此,它的升级都是软分叉,也就是向后兼容。 什么是软分叉,理论上,如果中本聪复活了,使用他 2010 年最后一次露面时的上古软件,他依然可以无缝接入比特币网络,而不会出现:“您的软件版本过低,请立即升级。” 事实上,比特币网络的升级模式是: 1. 社区开发者(不一定是 Core)讨论 BIP 2. 钱包开发者发布新的客户端版本 3. 矿工达到 95% 支持率以上,开始运行软分叉 4. 用户自觉更新软件,并接受这个结果 在开发者、矿工和用户里,显然矿工的权力是最大的,他们有否决权的权重很大。 但是在 2016-2017 年,比特币日渐拥堵,为了扩容,社区出现了两种思路: 1. 开发者主导的 SegWit 软分叉升级,向后兼容,这是一种巧妙思路,只把交易信息留在区块里,而把见证信息放到区块外,这样虽然属于卡 Bug,但是让比特币区块变相达到最高 4MB,且不会有分裂。 2. 矿霸们主导的 SegWit2x 硬分叉升级,向后不兼容,这是一种暴力思路,简单粗暴让比特币的区块大小提高到 2MB。 2.1另一群矿霸们主导的 BCH 硬分叉分裂,向后不兼容,甚至产生了新的分叉币。这是一个更加暴力的思路,他们认为 2MB 不够大,想一步到位拉高到 8MB。 现在回头看,开发者胜利了,SegWit 已经成为了比特币的一部分,并且安全地提高了比特币的实际性能(且没有创造出新的比特币分叉币)。 而 Segwit2x 失败了,BCH 又经历多次分叉,如今区块虽大,但里面空空荡荡,几乎没有交易。 但是,有否决权在手,矿霸为什么能善罢甘休转而支持 SegWit 呢? 原因就是开头提到的 UASF,全称是 User-Activated Soft Fork,即用户激活的软分叉。既然强调了用户激活,意味着它和矿工激活完全不同。 这要感谢 BIP-148 提案,用户(例如你我、交易所、钱包公司等等)通过在他们的钱包和节点上激活 UASF,可以以用户身份向矿工发出了最后通牒:支持 SegWit,否则我们将拒绝你的区块。 这招很有用,它激励了矿工开启 SegWit 开关(不管是否情愿),为什么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矿工不遵守 UASF 规则,他们将失去利润,损害其收入来源。 它的博弈论基础源自【不容忍少数派】概念——即经济少数派可以通过鼓励多数派按照自身理性的经济利益行事,从而使多数派屈服于其意愿。 UASF 规则下,任何多数矿工都可以触发它——不必达到 95%,多数即可。甚至仅仅51% 的哈希算力从 8 月 1 日开始拒绝非 SegWit 区块,他们也将始终拥有最长链。 当多数支持后,为了利益,其余所有矿工都不得不发出支持信号并激活 SegWit——否则他们的所有区块都会被网络孤立,毕竟没人和钱过不去。 毕竟是个去中心化网络,矿霸虽多,但是没有达到 51% 的程度。而且矿霸们自己还有 2x 和 8x 两个方案。 这一点我们从 Bitcoin 杂志对于UASF 开发者 Shaolinfry 的采访中也能找到佐证。 所以,这是一次用户对于矿工的逼宫,很难想象在 PoW 主导的世界里,能够发生这样的事,它把比特币的升级模式的第 3 步和第 4 步做了一个对调: 1. 社区开发者(不一定是 Core)讨论 BIP 2. 钱包开发者发布新的客户端版本 3. 大量用户自觉更新软件,并接受这个结果 4. 矿工达到 51% 支持率以上,其他反对矿工为了眼前利益不得不支持,软分叉开始被执行 我个人评价,这也是比特币政治开始的重要起点,要知道 PoW 规则的世界里,天生就是算力为尊,而手无寸铁的用户居然有挑战矿霸的机会并且最终获胜,这种荣誉感确实让人沉迷(包括我)。 所以我们才说,2017 年 8 月 1 日的 UASF 是比特币的独立日,矿工从阴谋集团变成了高级打工仔,而用户首次成为比特币真正的主人,让比特币的三权分立(开发-立法权、矿工-行政权、用户-司法权)彻底奠定,最终走到今天,成为 2.2 万亿市值的庞然大物。 最后让我们祝贺比特币的独立日快乐!
0xTodd
2个月前
8万枚比特币老矿工沉睡14年后苏醒,想必大家都刷到了。 我好奇扒了一下地址,其实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是一位来自中国的矿工。 说实话,11年的时候中国的矿工也比较少,因为那时候还别说比特大陆了,连南瓜张也还没发明阿瓦隆矿机,美国的蝴蝶矿机也没问世(这都是2012年年中的事儿了),而烤猫更是还在之后呢。 而中国矿工开始占统治地位,至少要等到这些 ASIC 矿机集中诞生在中国之后了。 而这位矿工我看大部分转账都是 2011 年前半年,那时候还真的处于中本聪设想的田园牧歌式的普通设备挖矿阶段。 而为什么说他大概率是矿工呢?是因为他有很多归集区块奖励的行为。 这些 50 BTC 点进去看吧,都是当时的新挖出的区块奖励,而且是纯净比特币。 然后,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点在于:当年这位老矿工使用的都是 1 开头的比特币地址,而如今,他把这些地址都转入了 bc1 开头的地址。 那么,1 开头、3 开头、bc1 开头和 bc1p 开头的地址,又分别有什么区别呢? 1 开头,中本聪最早发明的基于 base58 的地址,经典皮肤。 PS:所谓 Base58,相比 Base64,Base58不使用易混淆字母,数字"0",字母大写"O",字母大写"I",和字母小写"l",你可以随便找,比特币地址从来不包括这些字母数字。看到了么,中本聪当时就为我们这些手残党做好了提前量。 2017 年之后,隔离见证(Segwit)上限,它允许比特币把一些次要交易信息放在区块外,变相突破 1MB 区块上线,实现了软扩容。 bc1 开头和 3 开头。 于是乎,原生隔离见证的原生地址 bc1 诞生了,bc1 转 bc1 会让交易费便宜将近一半。 而为了照顾不喜欢隔离见证的人群,又诞生了向前兼容版,也就是 3 开头的地址,3 开头也比 1 开头要低一些。 由于采用了隔离见证,因此手续费排序:bc1 > 3 > 1 此外,相对来说 bc1 地址更安全一些,不是说抗破解角度啊——这 3 个地址抗破解能力是一致的,而是说 bc1 地址在校验上更安全。 1. 这个 bc1 地址全是小写,避免了之前 1 开头或者 3 开头比特币还区分大小写的麻烦。 2. 这个 bc1 地址具有更好的校验机制,减少输入地址时出错的可能性。例如,如果你误输了一个 bc1 地址,系统更有可能发现并修正错误,而以 1 或 3 开头的地址的校验可能性更低。 至于 bc1p 地址,则是支持 Taproot 的地址,Taproot 我之前分享过有兴趣可以去翻一翻。 ----分割线----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也很难相信这位矿工“坐过牢”的说法。 因为如果我是坐牢的人,与社会脱节这么久,大概率会选择 1 开头的地址吧,很难相信 bc1 地址,尽管它更安全。 只有经历过隔离见证时代的纷争的人,才会认可隔离见证,尤其是原生隔离见证地址 bc1。 反正他都有 8w 个比特币了,根本不差这点交易手续费。 当然,这些只是我的猜测,也有可能只是他用的比特币钱包默认就是 bc1。 只是我认为 2011 年对比特币感兴趣的人,大概率是一个极客。而这类极客或者比特币早期拥趸,是有比特币政治倾向的。而使用不同开头的地址,也正是代表自己在比特币里政治光谱的一部分。 当然最后是一个朴素的希望😂,希望他只是换一个更好更先进的地址放着,而不是准备出货离开。
0xTodd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