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建设

Y11
1个月前
营销的本质,其实是一场关于人心的对话。 我们看营销的发展,其实也像在看一座山。 刚开始,我们看到的是山本身——普通的营销,就是把产品实实在在地摆出来,告诉大家这是什么,有什么用。 比如,卖手机的会说“我的手机内存大、速度快”,卖衣服的会说“这件衣服面料好、版型正”。 这是最基础的,让大家知道“这东西能解决我的问题”。 但当市场越来越成熟,竞争越来越激烈,光说产品本身就不够了。 于是就有了“高级的营销”。这时候,我们看到的山已经不是一开始的那座山了。 它开始引导我们想象使用这个产品之后的场景。 比如,卖扫地机器人的,不只是说它能扫多少灰尘,而是描绘“下班回家,不用再弯腰拖地,客厅干干净净,一家人可以安心地在地板上玩耍”的场景。 卖健身课的,也不只是说课程有多么专业,而是让你想象“坚持锻炼后,自己身材变好,穿上漂亮衣服,自信满满地走在街上”的样子。高级的营销,是给你一个“成为更好自己”的机会,让你对未来有期待。 然而,真正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顶级的营销”。 这时候,我们回头再看山,它又回到了“山本身”,但已经是一座被深刻理解和占据的山。 顶级的营销,是让你的品牌和产品,在用户心里“扎了根”。比如提到搜索引擎,大家会想到百度;提到电商平台,会想到淘宝。当用户有这个需求时,你的品牌会是他们第一个想到的。这时候,产品的功能依然重要,但它已经和用户的心智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一种“条件反射”。 所以,无论是普通、高级还是顶级的营销,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人”。普通的营销是满足基本需求,高级的营销是激发情感共鸣,顶级的营销是成为用户的“心智首选”。这背后,是对用户心理的深刻洞察,是对产品价值的精准传递,更是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把握。真正的营销大师,总能在这三者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让品牌和用户之间建立起牢不可破的信任和连接。
Y11
1个月前
产品营销的进阶之路,其实是企业与用户关系的逐步深化。我们可以从几个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和商业逻辑的升级: 第一个阶段,是基础功能的传递。 就像有人刚拿到一个新工具,会先了解它能做什么。但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说“它有A功能、B功能”,用户可能听不懂,或者觉得“这有什么特别的”。这时候,营销的关键是把复杂的功能用简单的方式讲清楚,让用户明白“这个东西对我有什么用”。 第二个阶段,当功能讲明白了,用户发现“哎,好像很多产品都能做类似的事”。 这时候,大家就会货比三家,比参数、比价格。用户心里会想:“同样是做这件事,为什么选你不选别人?” 这个阶段,光说功能还不够,得让用户感受到“你的差异化优势”。比如,同样是做在线教育,有的平台可能师资特别好,有的平台可能课程更新特别快,这些“不一样”才是吸引用户的关键。 第三个阶段,当差异化足够明显,用户觉得“嗯,这个东西确实不错,能解决我的问题”,于是就愿意买单了。 这算是营销的一个小成功,但还可以走得更远。 第四个阶段,有些产品可能功能本身不那么突出,甚至可以说“一般般”,但它能抓住用户的情绪。 比如,一款APP让用户觉得“用了它,我就能更自律、更快乐、更有成就感”,让用户觉得自己在“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时候,用户愿意为这种情绪价值买单,哪怕功能没那么完美。不过,这种模式容易遇到挑战,因为如果产品本身体验不好,用户可能新鲜感一过就抛弃了。 第五个阶段,是“好产品+情绪价值”的理想状态。 产品本身确实好用,同时还能给用户带来积极的情绪价值,让他们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样的产品,用户会持续购买,形成稳定的消费习惯。 第六个阶段,更进一步,就是“产品好、情绪价值高,还能帮用户赚钱”。 这时候,用户不仅是消费者,还成了传播者和受益者。他们会主动推荐给朋友,因为推荐不仅能让朋友受益,自己也能获得收益。比如,一些社交电商或者会员体系,用户在购买的同时也能通过分享获得额外回报。这种模式下,用户粘性会非常高,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第七个阶段,是品牌力的极致体现。 即使产品本身可能不是最顶尖的,但品牌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用户心智中某个品类的“代名词”。提到这个品类,用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这就像一提到可乐,很多人会想到可口可乐,它已经占据了用户的“心智货架”。这背后是长期积累的信任和情感连接。 第八个阶段,是所有企业都向往的“飞轮闭环”。 产品好,品牌强,用户满意度高,用户还能从中获得价值,甚至赚钱。这时候,用户会主动传播,带来新用户;新用户的加入又会提升产品的网络效应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促进老用户的留存和增长。品牌就像一个不断加速的飞轮,越转越快,形成可持续的增长。 从卖功能到卖情绪,再到卖价值、形成品牌和赚钱效应,营销的进阶之路,本质上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和对商业本质的不断回归——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用户自然会用行动投票。
Andy Stewart
1个月前
今天看到这位大佬的私信,莫名的感动 我想跟很多做产品,特别是技术出身的大佬分享一下产品冷启动的方法。 比如懒猫微服去年才发布的时候,说真的社交媒体的声音很难听,我们花了4年时间从头写一个面向未来的私有计算的操作系统,很多人看都不看,就看一个BOM表,就说很难听的话,比如割韭菜,小众品牌,不知名杂牌厂商,甚至很多恶毒的话,我就不说出来了。 但是当时我和团队内部沟通,我说,产品才发布,有这样的评价很正常,这是市场发展的规律,不要往心里去。 为什么我去年发布的时候,会这么淡定?我想这也是很多新产品发布时都会面临的问题。下面就分享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说一下我为什么这么淡定,因为懒猫微服才出来收到的攻击我觉得相对于我15年前创建 deepin linux 的时候已经好太多了,那时候我们天天被人吐槽只会做UI,是国产垃圾。但是当我们把DDE和一票原创软件做出来,还搞定了搜狗输入法、网易云音乐、微信和QQ的时候,并且在全世界70个国家都排名靠前的时候,舆论会变化,甚至现在在一些技术人心中,现在的 deepin linux 还是国产之光呢 好,那做为一个新产品发布的时候,做为创业者,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下面是我的心法分享给你: 1. 品牌之所以叫品牌,从经济学上的意思是品牌减少了消费者购买东西的决策成本,因为一个品牌常年做好事,做好产品,客户相信它了以后,消费者买东西就会无脑入,就像大家现在买手机无脑入苹果,买拍摄手机无脑入Vivo,买无人机无脑入大疆一样。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品牌的力量可能有一些虚无缥缈的文化和喜好在里面,但是做为创始人来说,你要知道品牌的本质是降低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即使品牌像苹果那样有很高的溢价,本质上还是帮消费者省钱的,因为时间才是世界上最贵的东西 2. 初创期没有品牌,这是创始人要学的第二课。很多创始人都期望一战成名,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幻想就是一战成名,所有的成功都是时间的积累。才发布产品,别人认为你的品牌没知名度,不行,这是很正常的。你想想,如果你角色换成买家以后,你会不会买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牌子?你估计比你现在质疑你的人的态度还不好。所以,初期没有品牌和口碑的时候,不要着急,你就正常宣传你的理念、你产品的价值,坚持做好事,不要去管那些质疑,一切交给时间。当你坚持做好事时,质疑声音会慢慢的减少,大家会更加理解你和你的产品 3. 天使种子用户是你的宝库,像懒猫微服最开始受到质疑的时候,依然有很多我的朋友和推特陌生的朋友愿意相信我们。这些最早就买你东西的人就是你创业最宝贵的财富,而不是那些不买你东西天天挖苦你的人。你要做的是节省你的注意力,把所有注意力都在这些付费的用户身上,他们反馈的问题要一个一个的记录下来,细心的改善产品,你把种子用户服务好,他们自然就会推荐好朋友来买你家的产品。而且你在服务的过程中,产品越来越好,那些陌生的用户规模也会越来越大,因为他们会从质疑慢慢的变成看懂你,最后愿意相信你 所以,最后总结起来,不要怕被喷,初期很正常,坚持做好事,一切交给时间。 在我的理解,品牌的作用是降低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品牌的形成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坚持十年如一日的做好事,好事做多了,口碑自然就形成,最后慢慢的就变成了品牌。 看到网友的私信,有感而发,希望我的文字能给正在创业的孤独的你带去一丝慰藉